心理韧性论文: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中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而家庭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备受研究者关注。

首先,家庭环境在青少年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青少年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之间关系稳定和睦,相互尊重、理解,那么青少年获得积极心理健康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相反,如果父母之间存在争吵、冲突,青少年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加。

因此,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也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纪律要求、家庭规矩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有所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也有一定影响。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谐顺畅,相互支持鼓励,那么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再次,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一个温暖且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助于降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在一个愉快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青少年更容易获得父母的关怀和支持,他们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有助于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而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例如亲子沟通不畅、情感冷漠,都会增加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

因此,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此外,家庭环境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正处在身份和价值观的建立阶段,他们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品德道德、人际关系等价值观念,青少年很可能会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而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积极的价值观传递,青少年可能容易受到外界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研究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研究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研究家庭教育在孩童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更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之一。

心理韧性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良好心态和适应能力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一、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心理韧性是人们在应对挑战和困难时所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和压力。

在孩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困扰等,而良好的心理韧性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避免因困难而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

心理韧性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心理韧性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另一方面,心理韧性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心态和适应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取得成功。

因此,通过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方法1.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首先需要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家长应给予适当的理解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

2.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还需要家长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会,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勇敢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通过不断的挑战和尝试,孩子可以学会克服困难,培养心理韧性。

3.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还需要注重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自律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情绪和行为,提高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备受关注。

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让他们更加坚强

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让他们更加坚强

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让他们更加坚强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让他们更加坚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时所展现出来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如学业压力、社交困扰、家庭变故等,因此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和家庭环境来促进孩子的心理韧性的发展。

一、提供积极的支持与鼓励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成为孩子们的积极支持者和鼓励者。

他们可以树立一个积极乐观的榜样,向孩子们传递自信和希望的信息。

当孩子面临挫折和失败时,父母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此外,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挑战来帮助孩子培养心理韧性。

给孩子们适当的任务、项目或活动,使他们面对一些新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培养积极的应对策略在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时,教给他们积极的应对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们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各种挑战和困难,以克服心理上的困扰。

以下是一些培养孩子积极应对策略的方法:1.积极思考:鼓励孩子将困难看作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乐观思维方式。

教给他们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见解困境中的希望和机遇。

2.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孩子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采取行动。

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制定目标,并帮助他们制定实际可行的步骤,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3.情绪管理:教给孩子们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会冷静思考和有效应对挑战。

提醒他们合理表达情感、寻求支持和采取积极的行动。

三、创建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韧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1.尊重和关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建立一个开放、互相支持的交流环境,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设定合理的期望:给孩子们合理的期望和目标,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能力设定适当的学习任务和责任。

家校合作对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影响研究

家校合作对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影响研究

家校合作对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影响研究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压力和逆境时所展现出来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压力的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成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最重要的教育环境。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学校则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因此,家校合作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1.1 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韧性的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具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温馨和睦、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氛围和谐舒适的学生更容易拥有较高的心理韧性。

相反,家庭冷漠、家庭矛盾频繁、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度控制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1.2 父母行为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心理韧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父母的表现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挑战的态度等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父母如果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那么孩子也更有可能形成韧性心理。

1.3 家庭氛围与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受到鼓励,从而更有动力去迎接挑战和克服困难。

二、学校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2.1 教师角色与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关心、支持和激励是学生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位温暖关怀的老师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正能量,促使他们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2.2 学校氛围与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也对学生的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培养他们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

2.3 学校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

家庭中子女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的培养研究

家庭中子女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的培养研究

家庭中子女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的培养研究引言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是孩子们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避风港。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子女的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困境或挫折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而抗挫能力则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的抵抗力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家庭中如何培养子女的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包括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实施适当的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1.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环,对子女的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父母应努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包括增强亲子沟通、注重情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等。

通过亲子关系的建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从而增强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

2. 打破冷漠的家庭氛围冷漠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感到孤立和不被关注,对其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创造出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1. 培养积极的家庭价值观家庭价值观的培养对孩子的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有强大的内心支持和信念系统,面对挫折时能够坚定地前行。

2.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父母应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学习空间和资源,鼓励他们培养自律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形成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实施适当的教育方法1.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孩子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的重要基础。

父母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应变和自主性。

2. 适度挑战和逆境训练适度的挑战和逆境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

父母在教育中应适时给予孩子一些挑战和逆境,让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坚韧性格。

家庭教育与心理韧性的培养

家庭教育与心理韧性的培养

家庭教育与心理韧性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关乎孩子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

心理韧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面对挫折、困难和压力时,能够积极适应、坚韧不拔,并从中恢复和成长的能力。

拥有良好心理韧性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充满挑战的生活中保持乐观,勇敢地迎接各种变化。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关键。

一个温暖、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让他们敢于去探索世界,尝试新事物,哪怕可能会遭遇失败。

当孩子犯错或失败时,父母若能以平和、耐心的态度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孩子便会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而是成长的机会。

这种对待失败的积极态度会逐渐内化为孩子自身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从自己穿衣、整理书包,到参与家庭决策,孩子在逐渐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会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面对困难。

比如,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旅行计划,他们需要考虑预算、目的地、行程安排等诸多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适当引导解决问题后,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同时,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挫折教育并非刻意给孩子制造痛苦和困难,而是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当遇到自然的挫折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应对。

例如,孩子在参加比赛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时,父母可以鼓励他们关注自己在比赛过程中的收获和进步,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结果的不如意。

让孩子明白挫折是生活的常态,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成功的机会。

此外,家庭中的价值观传递也对孩子心理韧性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形成正面的价值观。

父母对待生活中困难的态度,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今社会,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能够适应和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能力。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心理韧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温和、耐心,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韧性的培养。

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

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相反,一个家庭中存在着矛盾、冲突和压力的氛围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孩子的心理韧性的培养。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最亲密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理解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亲密,是否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韧性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策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家庭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父母需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态。

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做一个积极、乐观的榜样,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其次,父母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心理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孩子有了足够的自信和自尊,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韧性论文: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中文摘要】本研究具体如下:1、检验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在我国高中生人群的适用性,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

2、了解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和家庭功能现状。

3、分别探讨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探究家庭环境因素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预测水平。

4、综合研究结果,提出具体建议,供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参考。

基于上述,本研究在对现有国内外心理韧性相关研究的汇总和综述基础上,抽取吉林地区某高中生476人为研究样本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研究工具包括高中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中文修订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CESII-CV)。

收集的资料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检验各项假设。

研究发现如下:1、心理韧性量表(CD-RISC中文修订版)在我国高中生人群中适用度良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高中生心理韧性现状部分: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心理韧性在性别,城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水平上基本趋于一致。

在各年级有差异,复读班学生在“控制”维度高于高二,高三。

不同父母受教育程度,其子女的心理韧性存在显著差异,中等教育程度的父母其子女有着较高水平的心理韧性。

3、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方面:男女生感受到来自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所不同。

男生感知到的父亲和母亲的过度保护均显著高于女生。

高中生感受到的中等教育程度的父亲会给予孩子的情感温暖和更少的拒绝惩罚。

高中生感受到的母亲的教养方式中,随着母亲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教养趋向于的情感温暖。

高中生感受到的父母双方教养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其中在情感支持维度和过度干涉维度这两个维度上,母亲都高于父亲。

有55%高中生认为在家庭中,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最大(父亲:35%,其他:10%)。

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过度保护,较少的来自父母亲的拒绝惩罚可以促进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升。

来自母亲的情感支持和过度保护可以正向预测心理韧性,也就是说来自于母亲的情感支持和保护有助于帮助子女提升心理韧性。

4.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现状与心理韧性方面:高中生家庭亲密度与我国常模不存在显著差异,适应性低于我国常模。

不同性别的高中生感受到的家庭功能存在差异,女生期待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高于男生。

在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方面,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父母亲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于其他受教育程度父母亲的家庭。

高中生的心理韧性与家庭功能中亲密度现状、理想亲密度、适应性现状、理想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理想适应性,亲密度现状两个因素可以预测心理韧性8.0%的变异量,可见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和灵活的家庭适应性有助于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提升。

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亲密度与适应性、父母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男生高中生心理韧性的21.2%,女生心理韧性的26.5%。

综上可以看出,家庭因素对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具有一定影响,女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并且对男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同,其中父母教养方式相对更为重要,一个高心理韧性的个体需要有来自父母亲的多一些情感温暖和支持保护,少一些的惩罚和忽视。

高的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和应对家庭的适应性也对个体心理韧性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而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结果显示中等的教育程度(高中和大学水平)最有利于为孩子塑造良好家庭环境以提升其子女的心理韧性水平。

根据研究结果为高中教师、学校及心理咨询辅导单位的实务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也为进一步开展家庭环境因素对心理韧性影响研究的提出建议。

【英文摘要】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1,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CD-RISC among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in China includ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2,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3, explore family factors (parenting style,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forthe influence of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4,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above researches, making suggestions for highschool students in counseling.Based on the above objectives, after reviewed existing resilience studies, andthen we chose 476 participantsfrom a high school in Jilin City. The instruments usedinclude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orner-Davidson resilienceScale(CD-RISC),parenting style questionnaire,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scale(FACESII-CV).The obtained data uses the SPSS18.0 software on proces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ere t-test,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one-way ANOVA, and one-way MANOVA.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thefollowing:1, the revised CD-RISC scal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hich can beapplied in further research in a high school student group.2, for the resilience score,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levels are almost thesame in three areas, including gender, urban and rural, one child family or not. For thedifferences between grades, grade four (returnees from se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are higher than grade two and grade three at the “control” dimension. For thedifference of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we found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resilience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n their parents get the middle level education. 3, for the parenting style par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n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for gender. Male students feel more over protection from theirparents thanfemale students. Parents’education level also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parent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parental rejection and denying dimensions. Withmiddle education level fathers always show more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to theirchild while less rejection and denying. However, higher education received mothersshow higher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to their children.Students fee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arenting style between their father andmother that mothers get higher scores in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over protection.55% of students feel that their mothers have more influence on themselves (father:35% others: 10%).Our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was extensiv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Parent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parents overprotec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resilience. The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other’s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mother’s overprotection can forecast their children’s’ resilience.4, for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par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the cohesion score between this result and national norm data while for theadaptability part our results are relatively lower. Itexists a gender difference that girlslooking forward to more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in families than boys. With thelowest education level parents always show the least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than other education lever parents.There was extensive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From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 family functioncan explain students’ resilience at 8%. The family environment facts includingparenting style,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parental level of education canexplain 21.2%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in the male group, while 26.5%in the female group.In summary, we can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family factors can explain the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a certain level. Teenagers can build up their strong resilience i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with more warmth, support, needssatisfied, less punishment and neglect. The intimacy between the family members andflexible to adapt to family changes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dividualresilience.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a moderate level of education (secondary level anduniversity level) is most conductive to the students’ resilience.Based on the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counseling and further resilience study were provided.【关键词】心理韧性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英文关键词】Resilience Family environment Parenting style Family cohesion andadaptability 【目录】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中文摘要4-6Abstract6-8第1章绪论14-19 1.1 研究背景14-17 1.2 研究目的17 1.3 研究问题17 1.4 概念定义17-19第2章文献综述19-41 2.1 心理韧性概述19-36 2.1.1 心理韧性概念与内涵19-22 2.1.2 心理韧性的理论发展与研究概述22-31 2.1.3 心理韧性的研究方法31-33 2.1.4 心理韧性的评估与测量33-34 2.1.5 心理韧性的早期干预34-36 2.2 家庭环境概述36-41 2.2.1 家庭环境因素与心理韧性36-37 2.2.2 父母教养方式37-39 2.2.3 家庭功能39-41第3章研究方法41-46 3.1 研究架构41-42 3.2 研究假设42-43 3.3 研究对象43 3.4 研究工具43-44 3.4.1 高中生一般情况调查表43 3.4.2 心理韧性量表(CD-RISC 中文修订版)43-44 3.4.3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44 3.4.4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CESII-CV)44 3.5 研究过程44-45 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45-46第4章研究结果46-59 4.1 不同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等)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差异检验46-50 4.1.1 高中生心理韧性在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上的差异46-47 4.1.2 高中生心理韧性在年级上的差异47 4.1.3 高中生心理韧性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47-50 4.2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况和与心理韧性相关分析50-56 4.2.1 父母亲教养方式在高中生性别上的差异50-51 4.2.2 父亲教养方式在父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51-53 4.2.3 母亲教养方式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53-54 4.2.4 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54-55 4.2.5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55-56 4.3 高中生家庭功能概况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56-58 4.3.1 家庭功能在高中生性别上的差异56 4.3.2 家庭功能在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56-57 4.3.3 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57-58 4.4 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影响及在性别上的差异58-59第5章讨论与结论59-70 5.1 讨论59-66 5.1.1 不同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城乡,是否独生,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以及不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中生与心理韧性的分析59-61 5.1.2 不同性别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中生其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结果分析61-62 5.1.3 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影响分析62-63 5.1.4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分析63-65 5.1.5 家庭环境各因素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影响分析65-66 5.2 结论66-67 5.3 建议67-69 5.4 创新与局限69-70 5.4.1 创新69 5.4.2 局限69-70注释70-77附录77-80致谢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