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流派习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流派习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流派习题及答案

1.试阐述劳动价值论形成与发展,并说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一)形成与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解释首先是由威廉.配第提出来的,他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创始人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观点,他认为在流通领域不能创造价值,只有农业生产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弗朗索瓦.魁奈把对于剩余价值的来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引向了生产领域,这为分析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创造性的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而且他还提出每一个商品的价格都是由劳动工资、土地地租和资本利润构成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真实价值,由各自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的劳动价值论,他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他发现:商品交换价值和其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而且他还认识到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某种商品的实际耗费劳动量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的劳动量决定的。

(二)内在联系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把钥匙。因为没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没有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等一系列理论,也就没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其它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

而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2.试述经济学史上的“边际革命”,并说明主观价值论的分化。(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可选)

(1)边际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初同时出现于西欧几个国家的一个影响最大的新流派。奠基者是几乎同时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三位经济学家:英国的W.S.杰文斯(1871)、奥地利的C.门格尔(1871)和法国的L.瓦尔拉斯(1874)。边际学派最初是以主张边际效用价值论而出现的。商品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表示人对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产生和传播的环境:学术环境方面:数学的发展,当时微积分已经开始得到普及。社会环境方面: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相伴随的是一系列新社会问题:财富和分配的不平等,频繁的经济危机;劳资冲突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劳动人民并未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果实,公众和政府的目标逐渐由富国和发展转变为收入分配的公正。

奥地利学派因(创始人)门格尔、(形成和补充者)维塞尔(集大成者)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对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

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数理学派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表述和论证经济现象及其相互依存关系,边际效用论+数学分析。代表人物:(英)杰文斯、(法)瓦尔拉斯、(意)帕累托(先驱者:古诺模型、戈森定律)

美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克拉克和费雪。

边际革命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古典经济学由此转变为新古典经济学边际主义原理成为有用的分析工具,使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日益普遍,经济学变得精致而便于操作,由杰文斯和洛桑学派倡导的数学分析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计量学中被大大地发展了。

从劳动价值论,转向主观价值论。把效用和稀缺性结合起来。

(2)主观价值论的分化

虽然都是反对劳动价值论,主张主观价值论,但是在方法上出现了分化。

奥古学派也叫心理学派,主要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行为不可以计划,自发自生;

数理学派主要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可以计划可以预测。

3.试述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简评“现代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专业可选)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其主要信条是:1.金银是真正的财富,财富就是货币;2.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除了开垦金银矿外,认为商业是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3.对外贸易保持顺差;4.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如垄断对外贸易,奖励和监督工业生产,保护关税等。5.主张国家增加人口。

主要观点及思想:

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不同的是,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不过他们要求,在对外贸易中谨守的原则是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其目的仍是要保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

(另一种答法:重商主义,一般是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前即17~18世纪欧洲特

别是英国的经济政策体系及经济学说。它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形式为特征以及商业资本主义为基础的经济思想体系。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早期的重商主义倾向于把国民财富等同于金属货币(金银),并主张限制进口以阻止货币(金银)流向国外;后期的重商主义者主要是试图利用贸易政策改善贸易条件,确保国际收支的盈余和货币的净流入。整体而言,重商主义重视贸易政策,如出口鼓励政策和进口限制政策,鼓吹政府干预,根本目的是追求贸易盈余以增加国家财富。)

(二)现代重商主义(“新重商主义”)

“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美国贸易逆差的产生和不断膨胀,在美国出现的一种在经济上鼓吹政府干预贸易以追求贸易逆差的削减,在政治上利用贸易逆差作借口和贸易政策作武器,打压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一种思潮。与传统的重商主义比较,美国的“新重商主义”有下列特点:(1)限于美国贸易逆差的常态化,贸易盈余对新重商主义者而言成为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他们转而追求贸易逆差的削减;(2)重商主义者主要宣扬贸易顺差对于一国财富积累的重要性,而“新重商主义”致力于鼓吹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的“毒害”作用,并由此形成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四大“迷思”;(3)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主张对外并没有明显的针对性,而新重商主义却具有强烈的歧视性和针对性,主要针对美国贸易逆差的来源国以及美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要制栽或制约的国家;(4)重商主义时代没有统一的国际规则,而“新重商主义”时代已经建立广泛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规则,但“新重商主义”并不遵循这些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而是主要借助于美国国内法律(如2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等国内法干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实施单边主义;(5)“重商主义”考察的是整个国家财富的积累,而“新重商主义”考虑的只是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不衡量对外贸易对整个国家带来的贸易所得,只算计对外贸易对某些特殊利益集团造成的“损失”,而且主要通过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影响国会和政府政策。

(图片另一版本可参考选其一)

评价:“新重商主义”首先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它的政策主张涵盖所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工具,是典型的“与邻为壑”政策$,它不符合自由贸易精神,不符合WTO规则,既影响全球贸易的正常秩序,也影响美国的全球贸易福利。它的实施,只能是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倒退。

4、试阐述劳动价值论形成与发展,并说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含义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一种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提到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商品交换中的交换是一种劳动(价值)而不是交换的不可度量的效用,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配第认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也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并认为资本主义的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这种剩余劳动,而不是追求的使用价值,所以企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分化与整合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基本概念的分化,从价值的原始概念中逐渐分化出价格、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劳动价值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并对它们逐渐进行归纳、比较和整合,使之趋于具体、明确和准确。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粗略地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概念,认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货物本身所固有的,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用途;另一种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换的用途。他还明确提出“一切物品都必须有一个价格;这样才会始终有交换,因而才会有社会。事实上,货币就像尺度一样,使物品可以通约,从而使它们相等。因为没有交换就没有社会,没有相等就不能有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相等”。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但是他未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究竟是什么。

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平均价格。马格努将公平价格看成是与产商品时的劳动耗费相等的价格,认为只有劳动耗费相等的物品才可以相互交换。他第一次提出了应该以劳动耗费作为商品交换之基础的理论。

威廉配第把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前者实际上就是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指商品价值的市场表现——价格。他认为,市场价格的涨落是有中心的,这中心就是自然价格,即价值。他认识到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均取决于劳动,劳动量就是货币和其他商品得以比较和交换的基础。这样,他一次粗略地、模糊地区分了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但是他把价值与交换价值混为一谈。

斯密把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没有把交换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概念区分开来。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他指出:“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是它们的稀少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须的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并不是每个生产者在生产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而是必要劳动量,但他认为是生产者在最劣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马克思在概念上严格区分了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区分了交换价值与劳动价值。他认为,劳动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所付出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使用价值则是客观事物对于人的需要所产生的肯定与否定关系,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他还区分了劳动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他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不过,他并没有区分价值与劳动价值,他认为价值完全等同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无关,不含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成分。也没有严格区分劳动量与劳动价值量,这些概念的区分虽然对劳动价值论的根本思想影响不大,却制约着劳动价值

论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劳动价值论向信息生产领域以及向更为复杂的人的精神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扩展,影响着劳动价值论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衔接。统一价值论一方面促进了价值概念的分化,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价值概念在更高意义上的统一。

二、商品价值决定因素的变化

马格努第一个提出用劳动耗费来解释物品的价格,他认为只有劳动耗费相等的物品才可以相互交换,这标志着劳动价值论开始萌芽。

阿奎那提出用“公平价格”来确定商品的价值,但他对“公平价格”的理解又是非常混乱的,其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混合体。

配第开始用劳动时间来测量商品的价值量,并把工人的口粮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尺度。富兰克林认为银的价值可以和其他一切东西的价值一样用劳动来衡量。他指出:“既然贸易无非是一种劳动同另一种劳动的交换,所以一切物的价值用劳动来估计是最正确的”。

斯密说:“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换言之,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

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支付的工资、利息和地租构成产品的生产费用,决定着产品的价值。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认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又由劳动时间来决定;只有直接劳动才创造新价值,而间接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必要劳动,是指最劣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然而,李嘉图体系存在两大难题:①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②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马克思坚定地捍卫了劳动价值论,并致力于解决导致李嘉图体系解体的两个难题: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劳动力是潜藏在人的身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它体现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出超过劳动力商品本身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

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1、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2、剩余价值含义“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

5.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Gary Becker说“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为”,试简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西方经济学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可选)

由于经济学在一个强调经济增长与繁荣的时代日益彭显,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逐渐流行起来。经济学帝国主义一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拉尔夫·苏特在一次经济学讨论中提出的,主要意思是指经济学家们使用经济学工具(主要指理性选择理论)不断向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扩展。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这一趋势更是有增无减。社会学,政治学,甚至法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可以看到用经济学工具进行分析的影子,甚至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学流派和学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他利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家庭,教育,歧视,犯罪等社会问题进行了卓有见地的分析,在西方被称为将新古典经济学用于非经济分析的第一人。贝克尔闯入非经济领域是源于他对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充分自信,他认为:“理性分析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比讫今为止已经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我现在仍然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是非常有力的武器,经济学帝国主义可能较好地描述了我的工作。”贝克尔把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的做法代表了相当一批大师级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倾向。例如,建立公共选择理论的布坎南,新制度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威廉姆森等,他们的研究方法和领域都既有强烈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色彩。

经济学(微观)有三个基本论题:第一,假定个人以最大化的理性行为从事活动;第二严格地坚持均衡概念,把它作为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突出强调效率概念。这三个论题是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之点,也是经济学可以征服其他社会科学的力量之所在。

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人追求救用的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一般都把限制最大化的实现看作是构筑某种理论的基本障碍。许多经验分析都旨在寻求基于大化行为的检验模型。当经济学家所得到的一些结果似乎背离从个人角度看是合理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就重新检查作为证明的数据或修改理论本身。但是,理论的修改却从不放弃最大化的假定。少数经济学家也承认,个人并不简单地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因此,承认不确定的信息、交易成本和其他使事情模糊的干预性的变量,但仍把标准的最大化或最优化作为基本的假定。根据最大化或最优化假定,便可以推导出一个充分确定的和可以预见的对某种激励的反应。而缺乏最大化假定的其他社会科学便不能做到这一点。

均衡也是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概念。经济理论强调均衡的重要性,常常把在市场关系下个别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加总,考察其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其后果。其分析方法是供求分析,揭示供求曲线背后个人行为的利益关系。均衡把经济学同其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

经济学家还异常重视效率概念。这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密看不见的手概念是经济学的指导性原理,按其私利进行活动的个人将推进社会一般目标的实现,即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均衡。斯密还特别强调自由意志或自由选择观念,并把它们改造成为一

种限制或否认政府作用的实证经济理论。自马歇尔时代以来,竞争均衡是有效率的思想一直贯穿于经济学文献中。

效率概念同均衡概念相结合,推动经济学家做一种特别的分析。效率是一个有实际影响的概念,它刺激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推动较深入的分析,并使经济学家做清晰的明确的政策表述。效率概念使经济学家以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待问题。这也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及的。对于经济学家来说,经济学的力量在于其精确。经济学遵循着一种可以拒绝理论、检验理论和基于事实修改理论的科学方法。经济学成功的地方也就是其他社会科学失败的地方。

经济学家相信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由于思考范围较为广泛,可能在证明问题上比较好,但不能提供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把经济学的边界向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扩展,一方面会使经济学家从其他社会科学家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其他社会科学不能提供较好答案的弱点。使用精确的经济学方法和提供特别的、具有充分推理的答案的能力,给了经济学家以一种重大的分析上的比较优势。这是经济学之所以是“帝国主义”的原因,也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可以成功的原因。

6.简述法国重农学派的在经济理论史的贡献和地位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下半叶由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所组成的学派。它是在重商主义彻底破灭的条件下崭露头角的。当时的法国, 落后的农业仍占绝对优势, 商品生产并不发达. 因为封建王朝实行了栽害农民利益, 牺牲农业生产, 以求发展工商业的重商主义政策, 使整个农业遭到严重破坏而陷入停滞和衰落。在这样的情况下, 重农学派面对现实, 开始了经济理论上的新探索, 形成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 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发展农业的经济学说。这一经济学说, 把对财富源泉的认识,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 在经济史上率先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一次试图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 为把农业作为基础来改造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而把法国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重农学派将自然秩序的概念引人到经济思想中来,强调经济理论的研究要遵循“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思想是重农学派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哲学基础,“自然秩序”观是重农学派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方法论。魁奈的“自然秩序”不同于启蒙思想家所认为的人的理性就是自然秩序的“秩序说”,从某种程度讲,他所解释的“自然秩序”更符合唯物主义世界观。依据这种思想,重农学派把社会经济过程看做是自然生产过程,从而把对社会经济的考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农业作为重点,把农业体系看做是一种自然生产体系。重农学派认为,在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统治下,人们享有自然的权利。另外,作为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首次把演绎法运用于经济学的研究,认为人只有依靠理性,才能认识自然秩序。

《经济表》是魁奈最重要的经济著作,它集中地表述了魁奈几乎全部的重要经济思想。魁奈的《经济表》最初是以“曲折连接线式”的形式出现的。有人认为,在最初的这种形式下,经济表说明的内容可以看做是一个地主支出所引起的循环流程的例解,属于微观分析。《经济表》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魁奈的《经济表》描述了在一个理想的、自由竞争的经济中,商品与货币的循环流动。这是对财富流动第一次系统的分析,后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还是国民收人分析的思想源泉,也为分析一个经济体的统计工作奠定了基础。另外,魁奈的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对科学地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和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马克思曾说:“重农学派的重大功绩在于,他们在资产阶级视野以内对资本进行了分析。正是这个功绩,使他们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重农学派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各个物质组成部分,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并且一般地确立

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之间的联系。正是在这种联系中,重农学派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从而为分析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重农学派的理论体系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所得生产的那些条件当做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资本最先得到独立发展的工业部门被看做“非生产”的劳动部门,是农业的附庸,而土地所有者却表现为真正的资本家,是剩余劳动的占有者。“在这里,封建主义是从资产阶级生产的角度来加以表述和说明的,而农业则被解释释成惟一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即剩余价值生产的部门。这样,封建主义就具有了资产阶级的性质,资产阶级社会获得了封建主义的外观。”重农学派这种理论体系是与法国的社会经济现实相适应的。因此,在涉及价值量和价值增值时,首先看到是“让渡利润”。但要证明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的创造,就需要从剩余价值不依赖流通过程就能表现出来的劳动部门—农业人手,所以,这种首创精神就在以农业为主的法国更为突出的表现出来了。

从重农学派到以后的斯密和李嘉图,都力求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机制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理学,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和各种经济范畴的内在联系,把反映这种生理学、内在机制和内部联系的经济规律视为物质规律,亦即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政策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重农学派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的一面无疑带有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色彩。其所以是辩证的,是因为它区别了现象和本质,力图从现象深人到本质;其所以是唯物的,是因为它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物质性,力图按照经济规律的本来面目加以研究。所以马克思说:“重农学派把这些形式(指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一引者)看成社会的生理形式,即从生产本身的自然必然性产生的,不以意志政策为转移的形式,这是物质规律。”

7.试阐述亚当·斯密专业化分工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

答:(一)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其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也叫做绝对成本理论。

(二)

学术界对斯密的贸易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其绝对优势原理假设的过于严格性。按照绝对优势原理, 与贸易对象国相比, 参与贸易的国家必须至少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绝对低。现实中, 贸易国一方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

于劣势情况下国际贸易为何仍可以发生呢? 绝对优势原理对此无法解释。在这一点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则更具有解释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根据绝对优势原理的局限性就对斯密的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做出过低评价。因为正是斯密的贸易理论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从而为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对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 斯密的贸易理论对后来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和对自由贸易的倡导扭转了国际贸易纯理论的发展方向, 使自由贸易理论成为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流。众所周知, 斯密生活的时代还是重商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重商主义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也阻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步伐。正是斯密的贸易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 克服了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即一国之所得必然是另一国之所失)的片面看法”。也正是在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批判下, 人们的思想开始摆脱重商主义的桎梏, 自由贸易理论开始成为 200 多年来国际贸易思想发展的主流。正如马克·斯考森评价的那样:“他对经济自由的精彩表述改变了世界, 使世界摆脱了重商主义和国家的大肆干预。没有他的领导, 工业革命也许还要再等上一百多年。”尽管后来的一些贸易思想家, 也从某些方面为保护贸易提供了似乎能够说得通的理论依据, 但即使是这些经济学家, 大部分人也并不否认自由贸易的好处。面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形

形色色的“新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 斯密当年的批判现在看起来依然深刻而有效。

其二, 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奠定了其后长时期内国际贸易纯理论的探求方向, 为李嘉图等人的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很早时候, 人们就已觉察到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斯密是最早发掘出专业化分工这一经济学中最深刻和最卓越成果的经济学家。他阐明和论证了绝对优势原理, 并以此作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即绝对优势不仅决定着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方向, 也构成了国际分工和贸易利益的来源。尽管其后不久李嘉图就提出了更有解释能力的比较优势原理, 但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无疑为后来的国际贸易纯理论的发展确立了基本的研究方向———探求一国的优势之所在。不论是李嘉图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优势也好,还是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的优势也好, 后来的贸易理

论学家在很长的时期内都一直将他们的研究重心放在探索决定优势的各种因素上。

其三,斯密的对外贸易促进分工进而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思想为新贸易理论所继承, 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当然的逻辑起点。20 世纪 70 年代末兴起的新贸易理论突破了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理论前提, 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 进而把规模经济作为贸易产生的独立因素来加以研究。如上文所述, 斯密在论述其分工和贸易理论时, 强调对外贸易会为贸易国提供的一种“伟大的和重要的服务”,即促进其某一工艺或制造部门的劳动分工更为完善的作用。分工的完善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生产率的提高使该国提供的该种贸易产品价格更为低廉, 从而会进一步强化该国在该产品上的绝对优势。斯密的这一思想为新贸易理论所继承和发展。在新贸易理论学家看来,贸易导致分工发展实际上就是促进了贸易国某一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规模报酬递增出现, 因此, 规模经济是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从这一方面来说, 斯密的分工与贸易理论是战后新贸易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

其四,斯密的贸易理论还为研究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尽管自由贸易有利于增加一国的整体福利, 但对国内不同利益群体的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 既有受益者, 也有受损者。由此对于一项贸易政策, 受益一方会支持 , 受损方会反对, 各种力量较量的结果决定了该项政策的推行与否, 这就是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兴起的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上所述, 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过程并没仅仅停留于对贸

易互利性的揭示, 而是进一步研究了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对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不同影响, 并据此明确指出了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体系的设计者和制定者。斯密的这一分析为后来的学者进一步研究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显然, 这也为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的种子。

综上所述, 斯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许多后来的贸易理论家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斯密。因为正是斯密最早系统地阐述了贸易的原因和利益, 这不仅为李

嘉图等人的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也成为战后新贸易理论及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思想源泉。因此, 斯密的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学术贡献应得到肯定, 其学术地位不容忽视。

8.对比庇古、帕累托、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学观点,阐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经济学各专业可选)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 西方经济界的意见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福利经济学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的经济理论,它研究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经济活动,主要是私人企业的经济活动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克服市场经济制度的缺点,谋求经济福利最大化所应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福利经济学实质上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早期的福利经济学

早期的福利经济学是指庇古以前的西方福利经济学,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亚当·斯密的福利经济学思想。他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认为在自由竞争市场的调节下,私人经济利益同社会福利是一致的,由于“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使得人们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二、旧福利经济学

霍布森是福利经济学的先驱者,霍布森在其著作中体现以下思想: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提出的“典型市场状态是纯粹竞争”和“最好的经济政策是自由交易”是不正确的,他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提高社会福利,提出了要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并认为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但是,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从其191 2年出版的《财富和福利》扩展成《福利经济学》,为福利经济学创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生,他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庇古把福利分为两类 :一类是“社会福利”( 广义福利),另一类是“经济福利”( 狭义福利),经济福利对于社会福利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庇古看来,广义的福利难以计量,因而也难以研究,经济学要研究的则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福利,即“经济福利”。

(2) 庇古主张基数效用论。他认为,人们追求的最大限度的满足使人们得到满足的是物的效用,而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故个人的福利也是可以计量的。

(3) 庇古把“福利经济”和“国民收入”等同起来,他写道:“正是由于经济福利是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与货币尺度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总福利,因此国民收入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那部分社会客观收入,其中包括国外收入,所以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这两个概念是那样对等,对其中之一的内容的任何表述就意味着对另一个内容的响应表述。”

(4) 庇古强调“收入的均等化”。在他看来,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收入大则边际效用小,收入小则边际效用大,所以他主张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给穷人将会增加效用,进而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

(5) 庇古认为,要使一国经济福利有所增加还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所以他主张最适度的配置生产资源,使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值。经济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私人纯产品”与“边际社会纯产品”相等,这两个概念来源于马歇尔的外在理论,如果两者不相等,政府可通过课税或补贴的方法使两者相等,从而达到国民收入的最大值。

在当代经济学家中仍有不少人坚持庇古关于“福利”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诺得豪斯和托宾。

三、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在批判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罗宾斯首先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提出挑战,指责后者将价值判断引入经济学,从而使经济学从实证科学变成伦理科学;他反对庇古关于“效用可度量性”和“效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可比较性”这两个基本命题;反对庇古的收入均等化的政策主张。不过罗宾斯没有提出一种新的福利经济学体系 ,因而其对庇古的批判没有形成新的福利经济学流派。

西方新福利经济学的形成以1939年问世的卡尔多的《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一文为标志,其理论渊源则应追溯到帕累托的学说。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帕累托、埃奇沃思、费雪等人提出了新的微观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并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建立了序数边际效应论,认为商品的效用只能按照序数进行相对比较,而

不能用基数度量其绝对价值。帕累托运用新的分析工具和新的价值理论,提出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新标准——帕累托最优化原理。概括而言,在 30年代的新福利经济学以无差异曲

线分析法为基本分析手段,以序数效用论为理论基础,以帕累托最优化原理为理论出发点。

新福利经济学家对个人福利不能用基数衡量但可以用序数比较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

但对帕累托的标准,即“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起来”的观点则有分歧。由这些分歧,新福利经济学分化出以卡尔多、希克斯和西托夫斯基为首的“补偿原则论派”和以伯格森、萨缪尔森为首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其争论的根本在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问题。

四、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场关于福利问题的争论历史:新福利经济学同旧福

利经济学的论战,以阿罗不可能定理为核心的社会选择理论同社会福利函数之间的论战,以

及围绕阿罗不可能定理所展开的论战。但是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巴斯夏的“经济和谐论”起,福利经济学贯穿着一个基本的观点,即认为社会福利等于各个社会成员福利之和。福利经济学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始终以效用价值论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理论基础,只是旧福利经济学是基数论,而新福利经济学是序数论。但是这种效用价值论遇到了来自阿马蒂亚·森的挑战,他认为单纯用效用指标衡量福利是有缺陷的:其一,个人获得的效用的测量值取决于个人的特征及所处的环境;其二,效用主义观将效用本身等同于幸福,为此,森提出以“能力中心”观取代幸福效用观,在他看来,个人幸福是他所能做的各种事情及能力的函数,森还引入了含义更广泛的“功能”概念作为衡量幸福快乐的标准,以取代“效用”概念。这些概念为经济学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基础,也为社会福利水平的测度提供了较为满意的方法。阿马蒂亚·森的研究代表着福利经济学的新方向。

9.对比说明配第的人口理论与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区别(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专业可选)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随着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发展而逐渐形

成的。从17世纪中叶起,古典经济学派以劳动价值论和土地收获递减规律为基础,阐述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论述了人口与财富、人口与收人、人口与资本之间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人口与非生产人口的结构以及劳动需求取决于“流动资本”等人口经济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人口经济理论。著名学者有英国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法国的魁奈和西斯蒙第。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最先阐明人口和财富之间的内在关系。他从劳

动价值论出发,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配第认为,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人口和土地是财富生产的必要条件,而土地上的生产物是由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生产要求一定数量的人口。如果人口数量过少或

不足,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利的,人口众多则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标志,人口增加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2.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主义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所创立的人口理论体系。马尔萨斯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育所必需;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现状;认为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串增加,即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将以1、2、3、4、5、6、7、8、9、10的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增加。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第一版中把自己的理论归结为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马尔萨斯提出了所谓道德抑制,即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在婚前要保持贞操。他认为,如果不讲道德抑制,那么由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他把原先提出的三点结论改为“第一,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第三,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马尔萨斯认为这就是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和自然的人口规律。

马尔萨斯利用近代人口调查数据,对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其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失有合理的内涵。如他肯定地球上的耕地数量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在技术条件没有突破性变化之前,土地生产率同样是有限的。他把前人的研究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人口理论学说体系,对人口理论和人口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0.试述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说的主要内容,简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世界经济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可选)

(1)李嘉图的相对优势学说

a.概述: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b.理论前提: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c.发展背景: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

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但是,比较优势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首先,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

d.局限

首先,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

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成本说,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运输费用;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收入分配没有变化;贸易是按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其次,李嘉图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第三,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那么,当前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

林毅夫教授倡导的新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它的实质和哲学要义是强调对经济和产业的结构的理解及其升级的研究,是古典结构主义的思路。第二,它充分强调成本比较优势在决定产业结构时的作用,和结构升级的循序渐进性质;它还考虑政府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扶持作用,因为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不会自动发生,不像胚胎发育过程一样。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要靠人和社会的有意识的努力去完成。公共设施建设和很多微观市场的出现和成熟是需要政府投入和扶持的,以降低交易成本、加速市场形成、扩大贸易范围、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第三,它强调理论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且能再回到实际中去;因此一方面不要盲目照搬现成经济学模型,另一方面要让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去指导经济的发展。

至今为止的所有人类经济发展的壮举和成果,无论是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兴起,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美利坚霸主的出现,还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和第三世界的崛

起,没有一个奇迹是经济学家的功劳或由他们的理论为指导而产生的。经济学家到目前为止都还是跟在经济发展后面用不同的方式解释经济发展。以至于林毅夫教授感叹,探讨财富起源的经济学自亚当斯密到现在已经接近250个春秋,地球上仍还存在那么多贫困国家;哪怕已经看到有那么多国家现代化了,一个当代的落后国家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向它们学习并发展自己的经济可以说新古典的经济学增长理论(从索罗到卢卡斯)都只是以不同的数学模型解释和描述经济增长,而问题在于如何提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具体政策去指导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就像工程师指导工程建设一样。这不是说这些经济学家不愿意提出政策,而是他们的模型无法给出正确有效的政策。为此需要发展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这个理论是以结构分析为出发点,以比较优势为着眼点,以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政策为归属的。至于新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能否做到这一切,还有待时间检验。

微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弹性(Elasticity):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 2. 效用(Utility):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3. 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MRTS):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4.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5. 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 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6. 垄断竞争市场(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arket):指那种许多企业出售相近但非同质、而是具有差别的商品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组织既带有垄断的特征,又带有竞争的特征。 7.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8. 基尼系数: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9.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也称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相对。由法国瓦尔拉提出,现代西方经济学广泛使用。它假定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应,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 10.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 11.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12.微观经济政策: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保政策等。如价格政策、收入政策、消费政策、就业政策等。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经济学发展史。 一.重商主义阶段(15世纪-17世纪中) 阶段划分: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解决关系萌芽、形成和走向确立的阶段。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与要求。 主要理论:认为财富的产生源于流通:惟有金银才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开采金银矿,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源泉,因为内部贸易只会改变一国内部财富分配,而不会增加这国家财富总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中外贸出超,是大量金银输入,从而增加本国财富。P8(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5月;汤在新:《近代西方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P6-10) 主要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曼(1571—1641),《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法国柯尔培尔(1619-1683)。

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西方经济学就是经济类专业得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新疆财经大学得学生,在财经背景得这个大环境下,学习好这门课程对我在经济学类方面得认识很有帮助.因此学好它很有必要,既能开阔我得知识范围,又能带给我一些新得思考问题方式.但就是,我刚接触这门课时,认为它就是比较难得一门学科,刚开始不知道这门课到底就是讲什么得,但就是通过老师得系统讲解我了认识了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得剩余价值以及西方经济学得诸多方面。 现就我认识得西方经济学谈以下及方面.我们通常所说得西方经济学就是指流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主流经济学,就是这些国家得经济学者关于市场经济中商品与劳务得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得相互联系得理论,也就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与国家调节得经验与政策主张。 课程主要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等,所以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就是理论性很强得一门课程。同时,西方经济学研究得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得问题。具体可以说,它研究得就是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态及政府、厂商与消费者得经济行为,并提出一些治理微观经济问题与宏观经济问题得政策.因此,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对于我以后得实际生活实践也有很强得指导作用。比如,郭老师在谈到供求理论中得弹性理论中对谷贱伤农得分析与对政府保护农民利益提出了理

论指导。增强了我对具体问题得认识与一些实际操作时应注意得事项。在成本理论中关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得分析对于企业得生产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宏观经济学得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关于经济萧条状况下得需求管理政策对于许多国家得现实经济运行有很强得指导作用,等等。因此,西方经济学就是理论与实践得统一。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经济运作形式得研究,特别就是对市场经济得具体运作做了多方面得研究,取得了一定得研究成果,西方经济学得研究成果就是具有借鉴意义得,并会对我国经济学得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仅可以有选择得吸收,借鉴,运用西方经济学得理论,还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得研究方式与方法借鉴西方经济学多学科发展得研究方式,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研究领域,借鉴西方经济学得实证分析法数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可以使经济学研究更加科学,精准与有说服力。 总体来说西方经济学理论得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并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无论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对象如何变化,研究对象得载体与主体都就是商品,始终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局限性,即资本寻求市场,持续扩张得资本与世界有限得市场存在矛盾与不易解决得问题.这样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无限扩张得资本与世界有限得市场之间得矛盾,商品生产得目得不就是资本寻求市场而就是为了满足经济行为主体人得需求。 学习西方经济学得感想。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得态度。即使这门课就是一门理论课,我们应该有能力把它学好。虽然就是一门考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全面)

一、试题类型:A型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类型说明: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 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2.对经济学家来讲,非理性意味着( ) A.人们无意识的伤害自己 B.人们故意采取与自己的最大利益相悖的行为 C.人们采取恶毒的行为 D.人们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加以考虑,从而做出反常的选择 3.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 ) A.购买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4.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品,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 ) A.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5.需求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关系密切。需求曲线越是______,则购买者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映越敏感。 ( ) A.陡峭B.向右延伸 C.平缓D.靠近纵轴 6.若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dy/dx=-1/2,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X时,他愿意放弃多少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 ( ) A.0.5 B.2 C.1 D.1.5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减少 C.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 D.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8.已知产量为99单位时,总成本等于995元,产量增加到100单位时,平均成本等 于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______。( ) A.10元B.5 元 C.15元D.7.5元 9.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 A.AVC>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 迎下载支持. 第二节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经济学是关于分工与合作及英变化规律的科学。人及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的变量因素,而且务个变量之间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函数关系。为了简化研究程序,经济学研究需要进行一些主观假设。或者,把个别重要的主导变量提取出来进行独立分析。根据主导变量的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区分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派别。 一、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 “萨伊泄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生产引起了需求。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 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 ?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 凯恩思主义认为是需求带动了供给,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左行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事实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分别占主导作用,分别处于支配地位。 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重实业主义 究竟是什么领域在生产社会财富?不同的价值理论因英理论出发点不同可分为重商主义、重实业主义、重农主义。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可以实现为货币的东四才是财富;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必须尽力鼓励和发展这个先决条件:流通领域(即商品变为货币的领域)是财富的直接源泉: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从而把财富和利润全部归结为流通过程的产物。重商主义来源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货币日益发展,城乡资本主义逐渐成长,整个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向商业资本倾斜,从而产生“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 “重实业主义”者从交换的等价性原则“推导”出流通领域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么一个结论。他们认为在充分自由的竞争条件下,商品交换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的,既然交换是等价的,那么流通领域就不可能是财富的源泉。萬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流通过程变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肖。这时必须对重商主义重新考察,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跟着从流通领域逐渐转移到生产领域。另一方而,由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日益衰落,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到阻碍。这时,人们开始怀疑“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于是就形成了 "重实业主义”。 “重农主义”是“重实业主义”的原始表现。重农学派认为:商业丝亳不能创造财富;金银本身不是财富,除非用来交换到生活资料;商人是货币财富的代表,他既剥削卖者,又剥削买者,破坏了交换的等价性。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以生产费用论为依据,力图证明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只有农业部门才是生产性部门,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工业劳动不是生产性劳动,工业不是财富的源泉。 事实上,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客体的品质特性与介体的品质特性三个方面(即价值决定三要素),所有能够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行为,却对供给产生持久的破坏作用。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害而无益。

西方经济学流派习题及答案

1、试述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圣托马斯、约翰·洛克对私人财产权的不同论证,并将之与现代产权经济学派的观点进行比较。 (一)亚里士多德 关于私有财产问题,亚氏不仅批评了柏拉图的财产公有主张,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就是,财产“私有公用”,因此亚里士多德是主张私有制的。 亚里士多德的私人财产观是建立在一定的财产观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私人财产观,实际上是在反对柏拉图的财产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他不赞成财产共有制,而主张实行财产私有,但同时提倡通过道德力量促进社会实行财物公用。他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倾向性出发, 得出私有制比公有制更为优越的结论, 这是对柏拉图思想的超越。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公有制提出了几点批判: (1)首先, 他认为私有制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一种制度, 它比财产公有给人带来的快乐更多,并借此合理地区分了自爱和自私 (2)其次, 财产公有会引起极大的纠纷, 财产私有不仅会使人们和平相处, 而且经济效率将得到提高。 (3)更进一步看, 财产公有不仅不能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强化城邦公利,反而会使人们对城邦的公共事业摸不关心。 (4)再次, 财产公有将使两种值得赞扬的德性消失, 即对“妇女的克制”和“在财产方面的慷慨”, 而实行私有制则有机会实现这些美德。 (5)最后, 亚里士多德以历史经验为论据证明了财产公有的不现实性。 但是,他的理论也有较大的缺陷, 他没有充分认识到私有制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同时, 以人的快乐和慷慨来说明私有制的优越性也是荒谬的。 (二)圣托马斯 他主张处理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应当遵循正义,即分配的正义与交换的正义。他把财富分成两种,即自然财富和人为财富。他一方面歌颂了私有财产的优越性,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财产的所有权属于私人,但使用权属于众人,所有权者对财产起监护作用,有责任通过慈善等途径将财产转移他人使用;获得财产权的条件为占有和劳动。另一方面又主张将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权分开,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三)约翰?洛克 洛克认为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并且把个人财产权看作是由于人的劳动导致拥有的自然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人经过劳动获得的这种权利。依据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对财产权的保护就是对人的劳动的保护,既然人的劳动由人的自由和其劳动器官所决定,并且拥有对于劳动产品的使用权,那即是说,这是对人的最根本的保护! 其中财产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在社会物资丰富,消费者很少的条件下,自然物的某些部分成为人的私有财产并不需要经过全体世人的明确协议。 (2)使自然共有物转化为私人财产的因素是劳动,由劳动建立起来的私人产权,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人类的共同积累。 (3)对于私有财产的限制,洛克认为劳动者对其自身的财产权必须以生活需要为限制,但是该理论一旦涉及到货币就变得不现实了。 (四)现代产权经济学派 现代产权经济学派建立在六个基本假设前提下: 一、“经济人”人格假设;二、“资源稀缺性”假设;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假设;四、“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五、“有限理性”假设;六、“交易费用为正”的基本假设。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整个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其原因是() A.需求增加 B.需求减少 C.价格提高 D.价格下降 2.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 A.减少 B. 不变 C.增加 D.难以确定 3 下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小的是() A.小汽车 B.服装 C.食盐 D.化妆品 4.商品的边际效用随者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 A.递增 B.递减 C.先减后增 D.增后减 5.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 A.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之点B.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交之点 C.高原点最近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D.离原点最近的消费可能线上的任何一点 6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 A.递减 B.不变 C.递增 D.先增后减 7.等产量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表明的是() A.产量增加 B.产量减少 C.产量不变 D.价格提高 8.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是因为() A.外在经济 B. 内在经济C. 规模经济 D.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9.下列项目中属于可变成本的是() A.折旧 B.正常利润C.管理人员的工资 D.生产工人的工资 1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一定是() A.相切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B.相切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C.相交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D.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项是正确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资源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是()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充分就业 E.通货膨胀 2.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 A.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 B.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C.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D.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E.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3.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有() A.使用更先进的技术 B.厂商之间的合作C.综合利用 D.行业扶植E.管理水平提高 4.通货膨胀理论包括() A.需求技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B..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C.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D.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E.滞胀理论 5.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特征是() A.生产迅速增加 B.投资增加C 信用扩张 D.价格水平上升E.失业严重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供给的变动 2.规模收益递增 3.结构性失业 4.需求管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什么影响? 2.说明牙膏社种产品的市场结构及其形成条件. 3.简述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

西方经济学流派

各经济学思想流派观点及评价 (1)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内存在“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中达到均衡时,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固有的失业率,包括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业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失业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实际工资(Real wages)暂时下降,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但长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Nominal wage),引起实际工资和失业率回升,结果仅仅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弗里德曼还提出“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认为消费者不是根据现期收入而是根据“恒常收入”来安排消费,因此短期内扩张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费,再次否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纳(K. Brunner)在《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货币主义”一词。 (2)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发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预期”概念,1970-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进一步阐述,受到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华莱士(Neil Wallace)、巴罗(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视。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对经济发展作出正确预测,即所谓“理性预期”。在存在理性预期并且工资与价格具有弹性的前提下,人们将会预料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之无法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失业,即所谓“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张政府放弃干预经济,或实行公开的永久不变的政策。 该学派还提出自然率假说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内在的动态平衡,外力可以暂时打破这一平衡,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平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尔(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随机波动现象,由技术、战争、人口、自然等实际因素对供给发生冲击引发,市场能够自动调整适应,无需政府干预。 (3)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又称“里根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刺激总需求,使人们过度依赖政府,另一方面导致高税收,抑制企业家的积极性,影响供给,结果导致经济滞胀。该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Say's law),主张减税节支,减少干预,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业家精神,促进供给。但实际执行时,“减税容易节支难”,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汇率、高外债等一系列恶果。 供给学派又分“极端供给学派”和“温和供给学派”,前者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

西方经济学流派_题库及答案(2)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李嘉图等价?你如何看待该定理?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从表面上看,一税收筹资和以债券筹资并不相同,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都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从而,在将来偿还的时候,会导致未来更高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那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的数量与征税的情况一样。 意义:Ⅰ李嘉图等价定理揭示了政府举债的实质,公债无非是以公众未来的税收替代了眼前的税收,消费者的纳税义务并没有消除,只是推迟了而已,即公债是延迟的税收。Ⅱ巴罗提出的当前和未来的每一个消费者都始终关心他自己及后代消费的这一论点,引发出政府是否必须用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偿还政府债务的问题。 Ⅲ公债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Ⅳ政府债券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消费支出,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 2、新古典综合派的含义、代表人物。 Ⅰ含义:只要适当地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就可以使我们混合经济不会过份的繁荣和萧条,能够达到健全的前进的成长。如能理解这个基本点,那么小规模微观经济学的老古典原理,即它缺乏现实妥当性的论点,也就会自然消失。总之,如果坚持收入决定的近代分析,那么也就确认作为古典派基础的价格原理。所以现在的经济学家被认为是能够填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Ⅱ代表人物: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罗伯特·索洛、弗兰克·莫迪利安尼、劳伦斯·克莱因、阿瑟·奥肯。 3、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特点。 Ⅰ研究对象:政府干预和福利经济学的缺陷和局限Ⅱ方法论的特点:(1)经济学是一门交易科学。公共学派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选择科学或资源配置理论,而是一门交易科学或市场理论。政治市场上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易,政治是个人、集团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其基础是交易动机、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交换。市场是自动交易过程的制度体现(或组织)全体成员之间的复杂交易或契约。经济学就是研究具有不同利益的个体之间的交易或协商的关系,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下通过交易来谋取相互利益,而不同的社会组织就是人们进行合作行动的结果。 (2)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学派被个人看成是评价、选择与行动的最基本单位,布坎南强调,无论是在集体活动还是在私人活动中、在市场过程还是政治过程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与行动者,而不管产生总体结果的过程与结构有多复杂。 (3)经济人理性原则与利己主义本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个人同样是追求某种最大个人利益,或者是追求某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有价值的东西,它可能是效用,也可能是净财富,还可能是社会地位、名誉等,总之是认为个人总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4、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都有哪几种预期? (1)简单预期:这种预期仅以预测时本期的某一变量为参数决定下期的行动。因此, 这种预期往往是幼稚的、简单的, 但在信息闭塞的乡村却普遍存在。(2)外推预期:这种预期以过去经济变量的水平为基础, 根据其变化方向的有关信息作出推断。这种预期无疑比简单预期进了一步.(3)理性预期:在决过程中,经济当事人会充分利用他所获得的信息来进行对未来结果的预期。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代表人物。 (1)政策主张: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稳定,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的任务只是在于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充分了解的环境,因此,需要的是稳定的经济政策,而

西方经济学流派题库与答案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 二、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新? 三、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是如何解释失业和通胀并存的现象的(新古典综合派在解释失业和通胀并存现象时主要包含哪些理论?)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五、新剑桥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六、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 七、实际工资粘性理论。 八、信贷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怎么评价? 九、现代货币主义者的经济政策主张有哪些? 十、拉弗曲线。 十一、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十二、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十三、科斯定理。 十四、什么是逆向选择?怎样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十五、委托代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李嘉图等价?你如何看待该定理? 2、新古典综合派的含义、代表人物。 3、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特点。 4、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都有哪几种预期?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代表人物。 6、弗莱堡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8、供给学派是怎么说明边际税率调整原则? 三、论述 1、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展开了哪些争论? 2、新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区别和联系? 3、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理论和政策上的争论。 4、两剑桥之争是指?主要争论点在哪?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 1、第一次革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批判传统的重商主义,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的边际革命。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提出质疑,主张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 3、第三次革命: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强调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 4、第四次革命: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的产生。 5、第五次革命: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提出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提出批判。 6、第六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 二、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新? 1、就业领域:反对萨伊定律。 2、利息理论:认为利息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 3、工资理论:认为只要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不是由单个的劳动市场供求决定。 4、货币理论:有效需求对物价变动起根本作用。 5、分析方法上:侧重总量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侧重于总量分析。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集中练习 第一章 简答或计算 1.试论述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以及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 的区别,并简单举例。 2.下列事件对产品X 的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 (1)产品X 变得更为流行 (2)产品X 的替代品Y 的价格下降 (3)预计居民收入上升 (4)预计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上涨 3.用一条需求曲线来表示需求价格点弹性的5 种类型,并说明理由。 4.降价是市场上常见的促销方式,但为什么餐饮业可以降价促销,而 中小学教科书不用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用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这种现 象。同时假设某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3Q=10,当P=1 时,若企业想 扩大销售收入,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策略? 5.已知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d=10-2P,供给函数为:Qs=-2+2P。求(1) 此时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与供给价格弹性系数。(2)若政府对每单位产品征收1 元的定量销售税,在这1 元的定量 税中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负担了多少? 6.美国的小型企业乐于建立煤炭的供给和需求快速估计曲线,公司的 研究机构提供的供给弹性约为0.5,需求弹性约为1.5,当前的价格和 交易量是40 元/吨,1200 吨/星期。 第2 页共3 页edited by Li An 20121026 (1)在当前的价格和交易量下,建立线性供给和需求曲线。 (2)若需求增加600 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有何影响? (3)在第二问中,如果政府禁止涨价,将有多少缺口? 7.假定某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Ep=1.3,需求收入弹性Em=2.2.求:(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下降2%对需求量的影响;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提高5%对需求量的影响。 第二章 简答或计算 1.根据基数效用论中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MU1/P1 不等于MU2/P2,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消 费数量,为什么? (2)如果MUi/Pi 不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则消费者该如何调整该种 商品i 的消费数量,为什么? 2.我国许多大城市,由于水源不足,导致自来水供应紧张,请根据边 际效用递减原理,设计一种方案供政府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并回 答: (1)这种措施对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 (2)这种措施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有何有利或不利的效应? (3)这种措施对城市居民收入有何影响?有何补救方法? 3.用无差异曲线解释下列现象(香蕉用横轴度量,苹果用纵轴度量)。(1)无论价格如何,消费者对香蕉和苹果的消费总是按2:1 的比率;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 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⑵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其理论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 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⑵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⑶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三、新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滞胀的的历史背景下,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遭到严重挫折之后,美国一些年轻经济学家为了修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而在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 2.基本观点 ⑴非均衡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弹性的前提假设下,在一个明确的分均衡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及其微观基础,从而改变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问题。 ⑵失业:新凯恩斯主义拓展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来改变多度需求状况。 四、希克斯的经济理论 1.理论背景 希克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许多重要贡献,涉及工资理论、货币理论、增长理论、资本理论以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流派》试题及答案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流派》问题思考题及答案 1、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对重商主义的评析。 1.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财富来源于流通,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并且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3.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致富的重要手段,要限制进口,大量出口。 4.奖励增加人口 5.工业生产是为商业特别是为对外贸易服务的。 评述:局限性: 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先进性:1.首先,它打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开始用新的方式来考察现实社会经济生活,把经济现象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推动了经济学说的发展。 2.其次,最直率の吐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在于追求利润,最先看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及货币是在运动中增值货币的手段。 3.以上这些,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2、威廉·配第的经济思想评价。 配第曾被马克思称为“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学家”,但是,他的经济研究,并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并且表现出由重商主义向古典政治经济学过渡的性质。他的许多杰出的思想和见解,都是在研究迫切的实际经济问题时提出来的。 贡献:1、在经济学说史上,配第最先区分了商品的自然价值(是指与价值相等的价格,实际上是指价值),和政治价格(即受供求影响与价值背离的价格,即市场价格),他所着重研究的是自然价格,并把它作为分析其它经济问题的基础。2、最先认识到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例变化。这是配第价值论最主要的贡献。3、初步看到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4、第一次分析了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是,配第的劳动价值论还处于萌芽形态,还包含着许多错误:(1)他认为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才直接创造价值,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只有和生产金银的劳动相互交换时才表现为价值,也没有将交换价值和价格,严格区分开。(2)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劳动价值论。在劳动价值论之外,他还提出了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的错误观点。他有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他这里所说的财富是指价值的创造。不仅如此,他还提出用劳动的价值来决定价值的观点,即认为劳动者每日的口粮决定价值,从而走上了没有出路的循环论证。 3、评析斯密的价值学说。 亚当·斯密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在通过深入的论证和概括后,指出所坚持的价值理论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问题,其理论包括:价值的两个意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等。价值的两个意义。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在这里,他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价值尺度。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既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由此,我们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具有两重性,即耗费劳动论和购买(交换来的或购买的)劳动论,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加上一种工资决定论。关于价值构成,斯密着重探讨了其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斯密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

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复习最全策略

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复习最全策略 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各种经济学观点不同,需要同学们掌握很多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同时联系经济现象作出分析、给出对策。 一、宏观经济学特点: 1.考不同学派的观点并进行比较 与微观经济学不一样,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派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考察不同学派的观点是经济学专业考研试题的一个趋势,希望同学们予以重视。 要学好宏观经济学,一定要对宏观经济思想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在理解各宏观经济学派理论时会感觉到很大的难度。 因此,建议在复习的时候,适当地看相关的教材,如推荐的方福前教授所著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考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一些高校,最后一道论述题一般为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要求考生利用所学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宏观经济现实问题,并要求考生就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主张等。 所谓经济热点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方面含义是指当年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比如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地方债等; 第二方面含义是指经济学术热点讨论,比如人民币升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等。 这两方面有可能重叠,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类似于时事,知识性强,后者类似评论,学术性强。这两点在考试中都有体现。 一般的解题思路包括:①分析理论;②解读当前经济形势;③对当前经济政策进行评论和政策建议。虽然常考经济热点,但不是简单的考察经济事件的内容,而是以“热点与重点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命题。 仅仅看考研指定参考书目,复习一些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花费时间总结一些专题热点,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多看一些经典的经济类期刊杂志,一些不错的期刊论文可打印下来,予以归纳总结,对应付最后一道大题很管用。 3.重视各章内容的综合关系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固有的缺陷,这造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不足并由此引起就业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但有效需求的不足可以通过政府支出、减税和货币扩张等措施加以弥补,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这些措施可以刺激产量和就业量的增加,而不会带来通货膨胀。随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又从多方面对凯恩斯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主要有:收入支出模型、IS——LM 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等等,从而形成了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但是,上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重视总需求分析,而忽视总供给分析,二是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各种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正是从这两方面对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并严重动摇其统治地位。而凯恩斯主义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80年代以来也主要致力于解决这两个问题,并由此推动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其中,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主要针对前一问题作出努力,并由此又把其理论更名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另外,一批年轻的凯恩斯主义者如格里戈里·曼基、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等人,则把精力主要放在解决后一问题上,一般把他们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的理论则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坚持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机械组合的基础上,把总供给和总需求(AS AD)作为理解一般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动的核心方法,包括滞胀在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所有重大问题,现在都用这一方法加以分析。 (2)在综合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和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又吸收和容纳了一些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主要是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和理论,从而在原有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了范围更为广泛的综合。 具体说:第一、在总需求理论中,主要吸收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例如,“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现在也承认: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贬低了货币的作用,事实上货币是举足轻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财政政策所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机会成本 2.科斯定理 3.搭便车 4.囚徒困境 5.菲利普斯曲线 6.供应学派 7.凯恩斯革命 8.看不见的手 9.比较优势 10.外部性 二、简述题(第11、12、13题各12分,14题14分,共50分) 1.简述银行存款的创造过程。 2.简述失业的根源及其类型。 3.简述节俭的是非。 4.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来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论述政府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

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2.科斯定理:指一种产权理论。科斯本人并未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科斯定理的提出是由其好友斯蒂格勒首先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出来的。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3.搭便车:指不付成本或支付很低的成本而消费公共产品的行为。公共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私人厂商不愿自动提供这种产品。这是因为在公用产品消费中存在“搭便车”问题,即每个人都想不付任何成本,或只支付很低的代价,来享受公共产品的服务。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人们可以在不付费的情况下享受公共物品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公共产品覆盖的消费者人数越多,搭便车问题就越严重,公共产品由私人厂商提供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每个售价20美金,如果每个车尾都装上这一装置,可使汽车排放的污染下降30%至50%。然而,污染的降低是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呼吸空气质量是否改善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车上是否装上这个新发明,而是取决于该地区大多数车主的选择,于是大多数人都不想多花20美元而只是试图搭便车,结果,在私人市场上,这种公共产品的产量总难以达到最佳水平。私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就只能由政府出面担当此项职能。事实上,私人经济中的政府,最初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法律、国防、公安等等)的目的由众多私人共同建立起来的。政府这一职能具体体现为:①尽可能正确地估价社会对公用产品的实际需求;②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收比率,并用税收收入购置公用产品,为公众提供服务。 4.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犯两难处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同一市场上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犯的博弈。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很难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落为入狱2年;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坦白而另一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狱1年,而另一个将被判入狱10年。那么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果。(其中“得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2年徒刑)。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那么两人只需入狱仅仅2年。但他们不能相互讲话,如果囚徒A不坦白,他就冒着被B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A怎么选择,囚徒B坦白总是最优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