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基本知识综合》入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专插本《中药学》考试大纲

专插本《中药学》考试大纲

《中药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为挑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学习,特举行此考试。

该考试着重考察考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所包含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本课程程度的较强识别、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以及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数及主要贡献。

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了解:1、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掌握:炮制的含义和目的。

熟悉:火制等常用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炮制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掌握: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归经的概念,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应用掌握:1、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2、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3、配伍禁忌的内容。

4、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内容。

熟悉:1、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掌握: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一、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理解√√ 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思考与分析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辨证论治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藏象学说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4)脏腑之间的关系2.精、气、血、津液(1)精(2)气(3)血√√√√√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 √√√√√ √1.望诊(1)全身望诊(2)局部望诊(3)望舌(4)望排出物(5)望小儿指纹2.闻诊(1)听声音(2)闻气味3.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4.切诊(1)脉诊(2)按诊(二)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津液病辨证√√√√√√√√ √√ √√√ √√挂图、图谱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 √√√ √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2)肺与大肠病辨证(3)脾与胃病辨证(4)肝与胆病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三)预防与治则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四、中药学基础(一)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2)采集与储藏(3)炮制与制剂2.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 √√√ √ √ √ √√ √√ √√√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实物观察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 √ √√√√√√√ √√ √ √ √√√ √ √ √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一)方剂基础知识1.方剂与治法(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 √ √ √√ √ √ √ √ √√√√ √ √ √ √ √√ √ √ √ √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三、中医诊法:教学内容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1、舌诊:模型与图谱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 √ √ √ √ √ √ √(一)四诊:舌诊、脉诊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 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三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常用 1.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 2.机制,并对不同的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 3.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分钟。

分,考试时间为180 本试卷满分为300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分中医基础理论 100100分方剂学分中医内科学 100 (四)试卷题型结构110% 占1.名词解释30% 占2.填空题35% 占3.单选题25% 占4.问答题四、考查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第一部分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中药学》考试大纲

《中药学》考试大纲

专升本《中药学》考试大纲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

2、熟悉下列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集注》。

二、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1、熟悉道地药材的含义。

2、了解植物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3、熟悉炮制的含义。

4、熟悉炮制的目的。

5、熟悉五种炮制大法。

三、中药的性能1、熟悉四气的含义。

2、掌握五味及其作用。

3、掌握四气五味对临床用药的意义。

4、熟悉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5、掌握归经确定的依据。

6、掌握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7、熟悉升降浮沉的含义、临床意义及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8、掌握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9、掌握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10、掌握毒药与毒性的含义及引起毒性的原因。

四、配伍与应用1、掌握配伍的目的。

2、掌握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3、掌握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

4、掌握妊娠用药禁忌。

5、了解服药禁忌。

6、熟悉用量的含义。

7、熟悉确定用量的依据。

8、掌握特殊的煎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9、掌握服药方法。

五、解表药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解表药的分类。

3、掌握下列药物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4、熟悉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薷、辛夷、藁本、苍耳子。

5、熟悉下列药物的用法:香薷、荆芥、辛夷。

6、掌握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香薷、苍耳子。

7、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香薷、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8、掌握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薄荷、蝉蜕、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9、熟悉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升麻、蔓荆子、淡豆豉。

10、了解下列药物的用法:葛根。

11、掌握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薄荷、牛蒡子。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中药学综合》考试要求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中药学综合》考试要求

《中药学综合》考试要求Ⅰ、考试性质为遴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学习,特举办此考试。

该考试所包含的内容基本稳定,试题难易适中,具有较强识别、区分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能力。

Ⅱ、《中医学基础》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著作。

着重了解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四部经典著作、金元四大家及其所代表的学派。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内容,掌握病、症、证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了解中医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包括阴阳的含义,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关联性等属性特点。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包括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

熟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熟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概念,熟悉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的含义。

第三章藏象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

掌握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特点,掌握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特点。

掌握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掌握五脏心、肺、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

熟悉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主要功能。

了解脑、女子胞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第四章气血津液熟悉精的基本概念。

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分类、功能和气的运动。

掌握四种气的生成、分布、主要功能。

熟悉气的运动形式。

熟悉血的基本概念。

掌握血的生成、循行和功能。

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和津液的功能。

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掌握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熟悉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

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功能。

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六章体质熟悉体质的概念。

了解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中药学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中药学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中药学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61科目名称:中药学综合I.考察目标中药学综合主要考察中药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药学综合包括中药学、药理学、中药化学,三者都是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药学》主要考查考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并从临床用药角度考查合理用药的专业知识;《药理学》主要考察考生对药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上,着重考察考生科研实践能力。

《中药化学》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熟悉程度,并考察考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名词解释10小题,共50分选择题45小题,共90分简答题10小题,共100分论述题4小题,共60分III.考试范围【参考书目】:《中药学》《药理学》《中药化学》【考察内容】中药学综合之中药学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发展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熟悉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沿革。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及采集掌握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按药用部位划分不同植物的采收时节和方法。

熟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掌握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及临床意义第四章药性理论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及内容;掌握四气的含义、具体表述及阴阳属性,熟悉四气所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含义及阴阳属性,熟悉五味分别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气味配合的意义、原则及规律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掌握归经的含义及依据,熟悉归经的表述方法,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中药毒性的概念及分级,有毒无毒的确定依据及影响因素,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及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熟悉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熟悉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升降浮沉确定依据及所表示的作用,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第五章中药的配伍掌握配伍的含义及内容;掌握配伍七情。

中综2024考研大纲

中综2024考研大纲

中综2024考研大纲
2024年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包括以下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
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总分300分。

具体来说,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辩证论治等内容。

中药学是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包括中药的来源、功效、用法等。

方剂学是对中医处方的认识和运用,包括处方的组成、功效、用法等。

中医内科学是对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针灸学是对针灸的认识和运用,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等内容。

总体来说,中医学专业培养的是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需要具备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705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705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705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以下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考试中医综合考试的大纲:
一、基本理论
1. 中医基本理论
2.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
3. 中医心理学
二、诊断学
1. 中医四诊合参
2. 中医望诊
3. 中医闻诊
4. 中医问诊
5. 中医切诊
三、方剂学
1. 中药药性与药物组成
2. 中草药鉴别与炮制
3. 中成药剂型与应用
四、针灸学
1. 针灸基础理论
2. 针灸治疗技法
3. 针灸穴位与配伍
4.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
五、中医内科学
1. 中医脏腑理论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疾病辨证
六、中医外科学
1. 中医外科理论
2.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七、中医妇产科学
1. 中医妇科基本理论
2. 中医妇科疾病辨证
八、中医儿科学
1.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
2. 中医儿科疾病辨证
九、中医皮肤科学
1. 中医皮肤科基本理论
2. 中医皮肤科疾病辨证
十、中医眼科学
1. 中医眼科基本理论
2. 中医眼科疾病辨证
此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考试中医综合考试的大纲,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年份的考试而有所调整。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您参考相关官方网站或联系相关机构进行查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药基本知识综合》入学考试大纲《中药基本知识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中药基本知识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

评价的标准是中药学及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中药基本知识综合》按照中药学学科专业领域特点,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学四门课程。

一、考查目标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掌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其重要作用。

第二章中药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常用提取与分离方法。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掌握糖和苷类的结构特征;掌握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糖和苷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醌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熟悉中药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秦皮香豆素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熟悉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熟悉木脂素类化合物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熟悉苯丙素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概念;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黄酮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熟悉黄芩、葛根、槐米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第七章萜类化合物掌握萜和挥发油的概念;掌握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掌握挥发油的理化性质;掌握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萜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三萜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熟悉人参、甘草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结构和提取分离方法。

第九章甾体类化合物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掌握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甾体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熟悉毛花洋地黄、蟾酥、牛黄所含甾体类成分的提取分离。

第十章生物碱掌握生物碱的含义;掌握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掌握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生物碱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中药;熟悉麻黄、黄连、洋金花、延胡索、乌头、苦参、防己、马钱子、紫杉所含主要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第十一章鞣质掌握鞣质的含义;掌握鞣质的结构特征;掌握鞣质的理化性质;掌握鞣质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鞣质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十二章其他成分熟悉脂肪酸类成分的结构特征;熟悉脂肪酸类成分的理化性质;熟悉氨基酸、蛋白质、酶的重要性质;熟悉氨基酸、蛋白质、酶的提取与分离;第十三章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了解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意义、研究进展;了解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 中药药剂学第一章绪论掌握中药制剂学的含义、基本概念、常用术语;掌握中药制剂学的性质、任务和剂型选择原则;了解国家相关药品法规;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第二章中药调剂不作要求。

第三章制药卫生掌握制剂卫生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掌握各种灭菌方法和无菌操作;掌握常用防腐剂性质及应用;了解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第四章粉碎、筛析掌握粉碎的目的、方法和筛析的目的、方法;掌握药物的特殊粉碎方法,药筛的种类与规格;掌握微粉学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及微粉学在中药制剂的应用;了解常用粉碎与筛析机械的应用与保养情况。

第五章散剂掌握散剂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掌握散剂的混合方法、特殊散剂的制备方法;了解散剂的质量检查。

第六章中药的浸提、分离、纯化掌握常用浸提的方法与设备、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方法与设备;掌握浸提原理与影响浸提的因素及常用的精制方法。

第七章中药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掌握常用浓缩方法与设备、干燥方法与设备;掌握影响浓缩效率的因素、各种物料适合的干燥方法和影响干燥效率的因素。

第八章浸出制剂掌握浸出制剂的基本概念、特点与种类,各种浸出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关键工艺;掌握各种浸出制剂所使用的药用辅料;熟悉汤剂中特殊中药的处理;了解浸出制剂质量控制。

第九章液体药剂掌握液体药剂的基本概念、含义、特点和分类,表面活性剂的组成、特点、种类、性质与选用;掌握各种液体药剂的特点、制法和影响稳定性因素;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亲水亲油平衡值的计算;掌握增溶、助溶、乳化原理与方法;熟悉干胶法制备乳剂和乳剂的稳定性。

第十章注射剂掌握注射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基本质量要求,掌握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水及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掌握不同给药部位的注射剂的要求;掌握热原的含义与组成,热原的基本性质,注射剂污染热原的途径及除去热原的方法;掌握注射剂附加剂的种类、性质和应用,调节注射剂的渗透压的计算方法;熟悉输液剂及血浆代用液的种类和制备方法,粉针剂、混悬型注射剂、乳浊液型注射剂、眼用制剂的制备方法,眼用溶液的种类、附加剂的性质及应用;了解注射剂热原检查的方法;注射用油的精制方法及其他注射用溶剂;反渗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原理及方法;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十一章外用膏剂掌握外用膏剂的特点、分类,软膏剂的各种基质性质特点与软膏制法;黑膏药的基质选择与原料处理,黑膏药的制备方法,橡胶膏剂的组成、基质及制法;掌握外用膏剂透皮吸收机制与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掌握软膏剂的质量评价与注意事项;了解白膏药、凝胶膏剂、糊剂、涂膜剂、贴膏剂的特点、基质与制法。

第十二章栓剂掌握栓剂的特点、分类、药物吸收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掌握栓剂的性质与特点,制法与置换价的计算;了解栓剂的质量评价、包装与贮藏。

第十三章丸剂掌握水丸的赋形剂特点与制法;蜜丸的特点与制法,蜂蜜的选择与炼制;滴丸的特点、原理、基质选择与制备;掌握浓缩丸、糊丸、蜡丸的特点与制法;了解丸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标准。

第十四章胶剂掌握胶剂原辅料的选择、特点、质量要求及制法;熟悉阿胶的制备方法与设备;了解胶剂的质量要求。

第十五章胶囊剂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分类和特点;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制法,硬胶囊药物填充和软胶囊内容物的要求。

第十六章颗粒剂掌握颗粒剂的基本概念、特点与类型;掌握颗粒剂制备方法与设备;熟悉有关辅料性质与应用;了解颗粒剂质量要求。

第十七章片剂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及片剂质量检查方法;掌握片剂辅料种类、特点与应用;掌握湿法制粒压片法及压片时可能发生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掌握片剂包衣目的、种类与方法;熟悉干法制粒压片法、全粉末直接压片法。

第十八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掌握气雾剂、喷雾剂的含义、类型和特点;熟悉气雾剂的作用特点和吸收机理;了解粉雾剂含义、分类。

第十九章其他制剂掌握膜剂的特点、类型和制法;了解其他制剂含义、特点。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掌握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熟悉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评价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熟悉固体分散的含义与特点,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和制备方法;熟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特点、制备材料和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方法;不同种类的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制法。

第二十一章中药制剂稳定性掌握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方法(留样观察法、加速试验法);熟悉经典恒温法计算药物有效期的方法。

第二十二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影响药物制剂疗效的因素;了解药物的转运方式及体内过程。

第二十三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掌握药剂配伍变化的含义、分类;了解药理配伍变化、物理配伍变化和化学配伍变化内容。

第二十四章中药新药的研制掌握中药新药的含义及注册分类;了解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

3.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二章中药鉴定的发展史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掌握中药材采收时间确定原则、各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掌握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及目的,了解中药材贮藏的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鉴定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掌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了解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内容。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掌握50种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狗脊、绵马贯众、大黄、何首乌、牛膝、川牛膝、太子参、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升麻、广防己、防己、木防己、板蓝根、苦参、甘草、黄芪、人参、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白前、白薇、徐长卿、丹参、黄芩、茜草、天花粉、党参、木香、川木香、泽泻、川贝母、麦冬、知母、山药、高良姜、天麻、山慈姑)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六章茎木类中药掌握茎木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掌握8种茎木类中药材(川木通、关木通、大血藤、苏木、鸡血藤、通草、小通草、钩藤)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七章皮类中药掌握皮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掌握9种皮类中药材(桑白皮、牡丹皮、厚朴、肉桂、白鲜皮、五加皮、秦皮、香加皮、地骨皮)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八章叶类中药掌握叶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掌握4种叶类中药材(石韦、大青叶、蓼大青叶、番泻叶)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九章花类中药掌握花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掌握7种花类中药材(丁香、辛夷、金银花、红花、款冬花、西红花、菊花)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了解这些药材的植物形态、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掌握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掌握16种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五味子、木瓜、葶苈子、覆盆子、苦杏仁、桃仁、枳壳、酸枣仁、小茴香、山茱萸、连翘、栀子、枸杞子、砂仁、豆蔻、益智)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