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生殖健康问题的中西医结合管理

女性生殖健康问题的中西医结合管理女性生殖健康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关系到女性的身心健康、生育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管理模式在解决女性生殖健康问题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女性生殖健康常见的问题。
月经失调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包括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痛经等。
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生活压力、营养不良、子宫或卵巢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另外,妇科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也困扰着不少女性,其症状包括白带异常、下腹疼痛、性交疼痛等。
再者,不孕不育问题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其原因可能涉及排卵障碍、输卵管堵塞、子宫异常、男性精液问题等多个方面。
还有一些较为严重的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不仅影响健康,还可能对生育造成威胁。
中医对于女性生殖健康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与肾、肝、脾等脏腑以及气血的盛衰密切相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和发育。
肾气充足,则月经正常,生育能力良好;肾气不足,则可能出现月经失调、不孕等问题。
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运行。
肝气郁结,则容易导致气血不畅,出现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虚弱,则气血不足,可能影响月经和受孕。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
对于月经失调,中医会根据个体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是气血不足、肝郁气滞、肾虚血瘀等不同的证型,然后分别采用补气养血、疏肝理气、补肾活血等方法进行调理。
对于妇科炎症,中医常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杀虫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中药外洗、灌肠等方法,以增强疗效。
对于不孕不育,中医会从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入手,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来提高受孕的机会。
而西医在女性生殖健康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先进的检查手段,如 B 超、性激素检测、输卵管造影等,可以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的原因和部位。
女性生殖健康问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女性生殖健康问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当今社会,女性生殖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从月经不调、痛经到妇科炎症,从不孕不育到更年期综合征,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女性的身体健康,也给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
幸运的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女性生殖健康问题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医对于女性生殖健康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生殖系统与脏腑、经络、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女性的生殖功能。
肝藏血,主疏泄,肝气的调畅对于月经的正常来潮和排卵起着重要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的健运有助于维持经血的充足和正常排出。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
对于月经不调,中医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因。
如果是气血不足导致的月经后期、量少,可能会使用归脾汤等方剂来益气养血;如果是肝郁气滞引起的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不畅,逍遥散则是常用的方剂。
对于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患者,温经汤可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而对于湿热蕴结型的痛经,清热调血汤能够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还有许多特色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于缓解痛经、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宫寒不孕、虚寒性痛经等。
中药外敷、灌肠等方法也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医在女性生殖健康领域的研究和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先进的检查手段,如 B 超、性激素六项检测、输卵管造影等,可以准确地诊断出各种生殖系统疾病。
对于妇科炎症,抗生素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杀灭病原体;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激素治疗可以调节激素水平,恢复排卵功能。
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西医的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人工授精等,为许多家庭带来了希望。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而且成功率也并非百分之百。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第一节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目的要求】1.熟悉妇女一生各时期的年龄划分及生理特点。
2.了解中医学对妇女生长壮老认识的相关理论。
【教学内容】1.简要讲述妇女一生各时期的年龄划分及生理特点。
2.引述中医经典有关女性生长发育阶段的论述。
第二节月经及月经的临床表现【目的要求】1.熟悉月经临床表现。
2.了解月经相关中、西医概念。
【教学内容】1.讲述月经期、量、色、质表现特点。
2.简介月经相关中、西医名词。
第三节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目的要求】1.掌握卵巢功能。
2.熟悉卵巢周期性变化规律及特点。
3.熟悉卵巢激素及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1.讲述卵巢周期性变化涉及的相关概念。
2.重点讲解卵巢周期性变化规律及特点。
3.清晰介绍卵巢激素及生理功能。
配合多媒体音像进行教学。
第四节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目的要求】1.掌握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2.熟悉子宫颈、阴道粘膜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教学内容】1.重点讲述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2.讲述子宫颈、阴道粘膜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
配合多媒体音像进行教学。
第五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目的要求】1.掌握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及相互关系。
2.熟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激素变化规律及生理意义。
【教学内容】1.讲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特点。
2.清晰讲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激素变化规律及生理意义。
1.配合图谱、多媒体音像进行教学,临床及标本的示教:性激素的作用(通过妇科门诊进行)。
2.阴道涂片标本:宫颈粘液标本:基础体温;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第六节其他内分泌腺及前列腺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目的要求】了解其他内分泌腺及前列腺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简介其他内分泌腺及前列腺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第七节中医对月经及其调节机理的认识【目的要求】1.熟悉中医有关月经的概念和认识。
2.掌握中医月经产生及调节相关脏腑、经络、气血理论。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第一节外阴及前庭大腺炎症【目的要求】1.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
2.熟悉女性外阴及前庭大腺炎症病因、临床表现及中、西医防治方法和特色。
【教学内容】l.介绍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女性生殖系统各种炎症病因、传播途径、以及炎症发展与转归。
2、重点讲解前庭大腺炎症病因、临床表现及中、西医防治方法。
第二节阴道炎症【目的要求】1.了解各种阴道炎症的病因病理及发病特点。
2.熟悉各种阴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西医防治方法和特色。
【教学内容】1.介绍各种阴道炎症的病因病理及发病特点、传播途径、以及炎症发展与转归。
2、重点讲解滴虫、霉菌、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及婴幼儿阴道炎的临床表现及中、西医防治方法和特色。
第三节宫颈炎【目的要求】1.了解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及发病特点。
2.熟悉宫颈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特色。
【教学内容】l.介绍宫颈炎的病因及各种病理特征。
2.重点讲解宫颈炎的临床表现、诊断、物理治疗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特色。
第四节盆腔炎【目的要求】1.熟悉急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及发病特点。
2.掌握急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特色。
【教学内容】1.介绍急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及发病特点及炎症发展与转归。
2.重点讲解急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特色。
第五节生殖器官结核【目的要求】1.了解生殖器官结核病理特点。
2.熟悉生殖器官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化学药物治疗及中医结合防治方法和特色。
【教学内容】1.介绍生殖器官结核病理及发病特点、传播途径、以及炎症发展与转归。
2.重点讲解生殖器官结核的临床表现,化学治疗及中医防治方法和特色。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殖系统解剖是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复习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了相关内容供考生参考。
一、骨盆1、骨骼构成:骶骨、尾部、左右两块髂骨;2、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骶骨关节;3、韧带: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4、平面:入口平面:前后径11cm;出口平面,骨盆最大平面,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与分娩关系最密切。
横径10cm(坐骨棘间距离)。
前耻骨联合下缘,两侧坐骨棘,后骶骨下端。
5、后矢状径: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6、骶耻外径的距离: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第5腰椎棘突医学|教育网;7、直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间的距离。
二、内外生殖器(一)子宫及韧带1、子宫(1)组织结构子宫内膜:功能层――有周期变化;基底层――无周期变化;子宫肌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子宫浆膜层。
(2)子宫颈主要构成:结缔组织子宫颈管――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有脉体;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覆盖;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子宫峡部上端――解剖学内口;下端――组织学内口;(3)阴道: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无腺体,上宽上窄,前短后长。
2、韧带维持子宫正常位置:子宫4对韧带及盆底肌肉,筋膜支托(1)圆韧带:起于子宫双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向前下方达两侧骨盆壁。
穿过腹股沟终于大阴唇前端――维持子宫前位的主要韧带;(2)阔韧带:由子宫两侧开始,达骨盆壁――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从此基底穿过;(3)主韧带: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为固定宫颈位置的重要组织;(4)宫骶韧带: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
――间接维持子宫前位的韧带;(5)骨盆漏斗韧带(卵巢悬韧带):卵巢功静脉穿过;(6)卵巢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卵巢内侧与子宫角间的韧带子宫全切并双附件切除时,易损伤输尿管的是(主韧带、骶骨韧带、漏斗韧带、后腹膜)。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妇产科学是指一门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疾病的学科。
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的效果。
在妇产科学中,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已经愈来愈普遍了。
本文将从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常见病的治疗及产后康复等方面讲述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应用。
一、基础理论在妇产科学中,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对于女性生殖器官的认识上。
中医认为女性生殖器官是精、气、血、津液互相协调的结果,若其中一方出现失调就会出现疾病。
与之相对应的,西医则是注重细胞、组织学、生理学的研究。
这两种理论各有不同的针对性,如果两种理论能够合理的结合,将会对妇产科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的价值。
二、常见病的治疗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女常见的疾病。
西医将月经不调分为原发性月经不调与继发性月经不调。
中医主要将月经不调按照病因分类,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应该针对具体异常病因的出现,可饮食调理或药物治疗。
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女疾病中非常棘手的一种疾病,西医上注重手术治疗,而中医多用药物治疗,以及调理身体。
中西医结合后,可以在手术治疗后,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帮助病情缓解。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在女性生殖年龄常见疾病。
西医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方法,而中医则在治疗上注重中药的辅助治疗。
结合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危害。
三、产后妇女康复妇女在生育后身体的康复也是一个需要极大关注的问题。
在产后期间,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注意体温调节等问题。
西医主要关注产妇在身体情况发生异常时及时治疗,而中医则注重产后调理,以保护产妇身体的健康。
结合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产妇身体恢复的同时,保证产妇的身体健康和减少身体出现各种问题的发生。
四、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在妇产科领域中,可以使中西医治疗方法互相补充,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细目一:骨盆骨盆是胎儿娩出时的必经通道。
一、骨盆的组成包括骨盆的骨骼(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骨盆的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及骶尾关节)、骨盆的韧带(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三部分。
二、骨盆的分界以髂耻线为界,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又称大骨盆)和真骨盆(又称小骨盆、骨产道)。
三、骨盆的类型包括女型、男型、类人猿型、扁平型四类。
细目二:内、外生殖器一、外生殖器的范围和组成1.范围女性外生殖器是指生殖器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
为两股内侧从耻骨联合至会阴之间的区域。
2.组成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阴道口及处女膜)。
二、内生殖器及其功能(一)阴道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的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是性交的器官、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管道。
前壁长约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长约l0—12cm,与直肠贴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阴道由黏膜、肌层和纤维层构成。
阴道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受性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阴道壁富有静脉丛,受创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习题】(1~2题共用备选答案)A.高柱状腺上皮B.有纤毛的高柱状上皮C.复层鳞状上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D.生发上皮E.鳞状上皮化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阴道粘膜是:[答疑编号501015020101]『正确答案』C2.子宫颈粘膜是:[答疑编号501015020102]『正确答案』A。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妇科考点: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妇科考点:女性生殖系统生理一、激素卵巢主要合成分泌的激素是(雌激素,孕激素)1、雌激素作用(1)促子宫发育,使子宫收缩力增强以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2)使子宫内膜增生(3)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丝(4)促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5)促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阴唇发育、丰满影响阴道自净的激素(6)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第二性征发育(7)促卵泡发育(8)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D�D 雌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FSH,促分泌LH(9)促钠水潴留(10)促骨中的钙沉积2、孕激素作用(1)使子宫肌松弛,活动力下降,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乳素的敏感性(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子宫内膜(3)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减少(4)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5)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6)在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7)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D�D孕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LH(8)通过中枢N系统有升温作用(9)促钠水排泄3、FSH(卵泡刺激素)与LH(黄体生成激素)�D�D由垂体在下丘脑的作用下分泌FSH:在排卵前1-2日水平达高峰→刺激成熟卵泡排卵,促排卵后卵泡变成黄体,产生孕激素和雌激素。
二、子宫内膜及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增生期(5-14天)早期(5-7):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中期(8-10):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目增多增长,呈弯曲形。
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有分裂相晚期(11-14):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结合成网状2、分泌期(15-28天)早期15-19):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明显,腺上皮细胞核下出现含糖原的.小泡,间质水肿中期(20-23):内膜呈锯齿状,顶浆分泌,间质水肿疏松晚期(24-28):呈海绵状,有糖原溢出,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多,肥大的蜕膜样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妇科教研室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中医学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
女性经、孕、产、乳的特殊功能,主要是脏腑、
经络、气血、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
胞宫是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
冲脉与胞宫
冲脉的功能 以脏腑为基础
其脉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街,受后天水 谷精微的供养。 与足少阴肾经相并,又受先天之肾气的 资助。人体先天之元气,与后天水谷之 精气皆汇于冲脉。 冲脉又通过其上下循行,与三阳三阴取 得联属,能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以资助 十二经脉的活动。 故称冲脉“渗诸阳、“渗三阴”,与十 二经相通,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师,是 2013-8-27 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 2005级七年制
肤,并把脏腑化生的气血与胞宫联通而发生作用。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冲脉与胞宫
经脉循行:“起于胞中”
1、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阴部,
2、向上行于脊柱之内,
3、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 阴(肾)交会,沿着腹 部两侧, 4、上达咽喉, 5、环绕口唇。
2013-8-27
“冲脉起于胞”,明确 了冲脉与胞宫的经络关 系。 2005级七年制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诊断:原发性闭经 肝肾阴虚,兼有内热瘀滞 滋肝肾,清内热 生地20 玄参15 麦冬12 旱莲草、女贞子 各15 山萸肉12 太子参、淮山各15 知母 12 黄柏10 加减调治三个月月经开始来潮。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脏腑与胞宫-肾
经络上的联系:肾与胞宫有直通的 经络,亦经冲、任、督三脉与胞宫 相联。肾经与冲脉下行支相并而行; 与任脉交于关元;与督脉于上股内 后廉,同贯脊。 功能上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元 气之根,主藏精气,精与血互化, 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直 接为胞宫的行经和胎孕提供物质基 础;肾主生殖,肾中天癸承先天之 精微逐渐化生、充实,才促成胞宫 的经、孕、产、乳的功能。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二)脏腑与胞宫
人体的卫、气、营、血、津、液、精、
神都是脏腑所化生,胞宫的行经、胎孕
的生理功能是由脏腑的滋养来实现的。
脏腑通过经络与胞宫相连,从而为胞宫
提供物质基础。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罗元恺教授验案
杜某,女,22岁。1986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向无月经来潮,形体消瘦,矮小, 如未发育的女孩,乳房平坦,乳晕紫暗, 情志抑郁,烦躁,口干,纳差,手心热, 无带下,大便秘结。 面色晦暗无华,唇红如涂脂,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
心
肺
经络上的联系:胞脉者属心而络 于胞中;而督脉上贯于心。 功能上的联系:心主血脉、主神 明,统辖一身上下,胞宫的功能 是否正常与心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经络上的联系:肺藉督、任二脉与胞宫相通。 功能上的联系:肺主一身之气,有朝百脉、通调水道而 输布精微的作用,机体的精、血、津、液皆赖肺气运行。 胞宫所需的一切精微物质,是由肺气转输和调节的。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
天癸,是影响人本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阴精。
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 天癸的产生、成熟与衰竭: 禀受先天肾气、 后天水谷精微 天癸产生 特定的年龄阶段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肾气温煦、肾阴养育 后天水谷精微滋养 天癸逐渐成熟
2005级七年制
2013-8-27
(三)经络
冲、任、督、带四脉的功能是以脏腑为基础的。
1、形态
属经络范畴,如罗网维络,无处不至。 2、功能 (1)蓄存:四脉如湖泽,蓄存由十二经流注的充盈气血,流蓄 于冲、任、督、带四脉的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
(2)联通:四脉相互联通,共奏调节气血,渗灌溪谷,濡润肌
贯脊属肾”,与肾相通,得肾中“命火” 温养,督脉能维系人身之元气。
督脉与心脉:“上贯心入喉”,与心相
通,得君火之助。 督脉行身之背,主一身之阳,又得相火、
2013-8-27
命火、君火之助,故称“阳脉之海”。 2005级七年制
督脉与胞宫
督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 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出会阴,分行人身之前后, 主一身之阳气,任、督交会于龈交穴,循环往复, 维持阴阳脉气的相对平衡,从而使胞宫功能正常。
脏腑与胞宫-脾胃
经络上的联系:脾胃通过冲任二 脉连接胞宫。脾经与冲脉交会于 中极;与任脉交会于三阴交。胃 经与冲脉交会于气冲;与任脉交 会于承浆。 功能上的联系:脾主生血、统 血、摄血,胃主受纳,腐熟水 谷精微,中焦气血直接为胞宫 的行经、胎孕提供7
脏腑与胞宫
冲脉与胞宫
冲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
冲有要冲之义,是全身气血运行 的要冲。冲为血海,是气血聚会 之师,是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 之海。
妇女以血为本,月经以血为用, 只有冲脉之精血充盛,月事方能 以时而下,方能有子。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任脉与胞宫
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
任脉的走行:任脉也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脏腑与胞宫-肝
经络上的联系:肝通过冲、任、
督三脉与胞宫相联。肝经与冲脉 交会于三阴交;与任脉交会于曲 骨;与督脉交会于百会。 功能上的联系:肝藏血和调节血
量的功能,主疏泄而司血海,而
胞宫行经和胎孕的生理功能,恰 是以血为用的。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胞宫被称为“奇恒之腑”,其功能亦泻亦藏,藏
泻有时。
一方面以其形态中空似腑而功能藏精又似脏;
一方面因其对月经、妊娠有不同的定期藏泻作用,
且无与其他脏腑相表里,故称“奇恒之腑”。
其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
明,各依其时,充分表现了胞宫功能的
特殊性。
子宫、胞脉、胞络互相协调作用,共同完成。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气滞血瘀,营阴亏损 养血调经,兼退蒸热 秦当归、紫丹参、赤芍、刘寄奴各12 香附米、 净苏木、怀牛膝各9 川茜草9 云苓9 紫苏梗4.5 青蒿12 醋鳖甲18 银柴胡6 七制香附丸、加味逍遥丸各6,每日各1丸,上、 下午分服。 蛇床子9 、吴茱萸3、黄柏6,布包,泡水,坐 浴,一日两次。 三诊痊愈。
胞脉:分布于子宫的血脉。 胞络:络于子宫的脉络组织。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胞宫
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 胞室等。它与现代医学的子宫的解剖范围不尽相 同,中医学的胞宫的解剖形态为“一系在下,上
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
于右”。可见其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之外,还包
胞宫,在天癸的作用下,为胞宫的行经、胎孕、产育及产 后化成乳汁提供基本物质,完成胞宫的特殊生理功能。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女性的特殊生理
女性的月经、带下、妊娠、产育是
女性特殊的生理表现。 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
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月 经
肾气虚衰
天癸竭止
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
天癸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对天癸属阴精的物
质性来说,可以理解为元阴;对天癸在功能上的 动力作用,可以理解为元气。
天癸的作用:
它使任脉所司的精、血、津、液旺盛充沛。
是月经产生以及具备孕育能力所必备的要素。
在妇女生理活动中,天癸始终对冲任、胞宫起作
用。
掌握带下的定义、妊娠生理特点、产后
的特点。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中医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
研究妇女的生理特点,必须以脏腑、
经络为基础,深入了解脏腑、经络、气
血、天癸与胞宫的关系,尤其要着重了
解肾、肝、脾胃和冲、任二脉在妇女生
理上的作用。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脏腑、经络、天癸、气血 在女性生理中的作用 (一)胞宫、胞脉、胞络
“起于胞中”,下出于 会阴,向前沿腹正中线 上行,至咽喉,上行环 唇,分行至眶下。(图 示)
“起于胞中”,确定了
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任脉与胞宫
任脉的功能以脏腑为基础
与足厥阴肝经会与腹部之曲骨。
与足太阴脾经会于中极。
与足少阴肾经会于关元。 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承浆——的胃气濡养。 肝为藏血之脏,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脏,任脉取三经之精 血以为养。
督脉与任脉共主司女子的孕育功能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带脉与胞宫
带脉
带脉,如束带然,回绕一身,总束诸经,故名之 带脉的走行:《难经》“带脉者,起于季肋,回身一周”。 带脉横行于腰部,取足三阴、足三阳等诸经之气血为用, 通过冲、任、督三脉间接地下系胞宫,从而约束三脉,维 持胞宫生理活动 带脉总束诸经,使经脉搏气血循行保持常度。
殖的物质; 气血是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 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 经络是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2013-8-27
2005级七年制
学习要点
掌握冲任督带四脉、脏腑与胞宫的联系,
天癸的生成与生理作用。
掌握月经定义、产生机理、月经周期中
不同阶段的生理变化。
督脉:经脉循行:
1、起于小腹内,下出于
会阴部; 2、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 3、上达项后风府,进入 脑内, 4、上行巅顶, 5、沿前额下行鼻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