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善处共赢:合作博弈的终极意义

合集下载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田忌赛马的占优策略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田忌赛马的占优策略

田忌赛马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齐王与田忌各用上、中、下等马进行三场比赛,比赛为三局两胜制。

在同等级的马中,齐王的马均优于田忌的马。

为了赢得比赛,孙膑为田忌制定了对策,以劣马对齐王的上马,以上马对齐王的中马,以中马对齐王的下马,结果田忌赢得了两场比赛的胜利。

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博弈方法运用的案例。

田忌采用的是占优策略,即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无论对方如何选择,都能避免出现最糟糕的结果,甚至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值得推敲之处。

在本故事中,齐王的参赛决策是透明的,依次用自己的上、中、下三匹马参与比赛,他没有考虑到对方为赢得最大利益将作出的决策,或者是没能发现自己的决策中存在的可被对手利用的漏洞。

如果齐王考虑到这一点,就可能采用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如制订更完善的比赛规则,如按马的等级、重量标准来确定每一场比赛的参赛马匹资格。

在博弈双方中,实力占优势的一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形先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那么弱势的一方将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但是,即便博弈是按照某种顺序进行的,也不能说明先动总是有优势。

同样的行动顺序在博弈双方信息均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博弈一方较早的行动在能够表明某种信息的情况下,会对后行动的参与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改变整个博弈的发展格局。

例如齐王和田忌谁先洞悉对方的策略,谁就可能最后赢得比赛。

而假定双方都不知道对方马匹的出场次序,那么这将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博弈问题。

博弈方法运用的前提有一点十分重要:博弈双方都是机智而且理性的。

只有在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将作何决策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博弈的决策空间。

博弈论的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囚徒困境。

纳什均衡理论表明,在两难的选择中,人们往往最终选择那些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博弈问题无处不在。

如家电类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决策实施过程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行为的矛盾冲突等。

姜昆和唐杰忠有一个关于公共楼道占用问题的相声。

博弈论完整版PPT课件

博弈论完整版PPT课件
R3 3, 2 0, 4 4, 3 50, 1 会将C4从C的战略空间中剔除, 所以 R4 2, 93 0, 92 0, 91 100, 90 R不会选择R4;
2-阶理性: C相信R相信C是理性的,C会将R4从R的战略空间中剔除, 所以 C不会选择C1;
3-阶理性: R相信C相信R相信C是理性的, R会将C1从C的战略空间中剔 除, R不会选择R1;
基本假设:完全竞争,完美信息
个人决策是在给定一个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 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个人的效用与其他人 无涉,所有其他人的行为都被总结在“价格”参数 之中
一般均衡理论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和道义基础,市场机制是完美的,帕累托 最优成立,平等与效率可以兼顾。
.
3
然而在以下情况,上述结论不成立:
.
19
理性共识
0-阶理性共识: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但不知道其 他人是否是理性的;
1-阶理性共识: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知道其 他人也是理性的,但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知道自己 是理性的;
2-阶理性共识: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知道其
他人也是理性的,同时知道其他人也知道自己是
理性的;但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他们
如果你预期我会选择X,我就真的会选择X。
如果参与人事前达成一个协议,在不存在外部强 制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议,这 个协议就是纳什均衡。
.
28
应用1——古诺的双寡头垄断模型(1938)
假定:
只有两个厂商 面对相同的线形需求曲线,P(Q)=a-Q, Q=q1+q2 两厂商同时做决策; 假定成本函数为C(qi)=ciqi
劣策略:如果一个博弈中,某个参与人有占优策略,那么
该参与人的其他可选择策略就被称为“劣策略”。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合作共赢:博弈的狼群法则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合作共赢:博弈的狼群法则

狼在这个星球上流浪已经超过一百万年的时间了,它们从来没有忘记相互依靠是族群存继的根本,即合作、交流、忠诚和坚韧。

身处动物世界的狼群具备一个优秀团队的所有特征,他们方向明确,特别是在捕猎时,狼也被公认为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纪律的族群,他们善于交流,而且在恶劣环境中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就是狼群的战术。

正是这种生存战术,才使狼在适者生存的自然界得以繁衍。

在职场上,狼群战术被认为是团队合作的最佳谋略。

所谓团队精神,是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是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是成功团队身上难以琢磨的特质,以至于成为博弈职场的制胜法宝。

在富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工作,会觉得心情比较舒畅,干劲也很足,大家的协作性很强,能够创造出一些令人感到荣耀的业绩。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要发展、要提高,必须要有一种团队精神作为支撑。

对于一个健康的现代化团队来说,最需要的是具有优秀素质的团队成员,拥有这些人才会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热爱组织是团队精神的基础。

只有热爱组织的人,才能产生与组织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真感情,真心实意地与组织同甘共苦,始终站在组织的立场克服个人利己思想,事事处处以组织利益为重。

只有热爱组织的人,才能视组织声誉为生命,自觉维护组织的社会形象。

作为团队中的一分子,如果不融入这个群体中,总是独来独往,必定会陷入自我的圈子里,自然无法体会也得不到友情、关爱和同事的尊重。

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必须融入群体中去,才能促进自身发展。

你要真诚平等地与人相处,对待每一个人,不管他是普通同事还是你的上司。

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可能对你的事业、前途产生关键性影响,不仅限于主管和公司高层。

而且你的和善友好会给团队带来一股轻松快乐的气氛,可以使同事们感到愉快,从而提高士气。

凝聚力是对团队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表现为团队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分子,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对团队表现出一种忠诚,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对团队的成功表现出一种骄傲,对团队的困境表现出一种忧虑。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韬光养晦:官场修身的要旨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韬光养晦:官场修身的要旨

韬光养晦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

在官场博弈中,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

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

曾国藩韬光养晦、功成身退,可以说是个很好的例子。

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建的,它与清政府的其他军队完全不同。

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皆由政府编练。

遇到战事,清政府便调遣将领,统兵出征,事毕,军权缴回。

湘军则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官亲自选募,哨官则由营官亲自选募,而营官都是曾国藩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乡、门生等。

由此可见,这支湘军实际上是“兵为将有”,从士兵到营官所有的人都绝对服从于曾国藩一人。

这样一支具有浓烈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的军队,包括清政府在内的任何别的团体或个人要调遣它,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湘军成立后,首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太平军。

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湘军依仗洋枪洋炮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部分地区。

为了尽快将太平天国的起义镇压下去,在清朝正规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清政府于1861年11月任命曾国藩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这四个省的巡抚、提督以下的文武官员,皆归曾国藩节制。

自从有清以来,汉族人获得的官僚权力,最多是辖制两三个省,因此曾国藩是有清以来汉族官僚获得最大权力的人。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洋洋自得,也不敢过于高兴。

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

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

但是,富有心计的曾国藩此时并未感到春风得意,飘飘然。

相反,他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

他在这个时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处世智慧之“囚徒博弈”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处世智慧之“囚徒博弈”

把囚徒博弈理论的模型引入到处世策略中,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怎样合作的问题。

两个人是合作还是不合作?就要看你如何去做。

如果说你非常真诚,一片赤诚,全心全意,而我不做出任何努力,坐享其成。

那么这样一来,你的损失就特别大,而我得以在中间占到便宜。

这是一种情况。

但还有一种情况是,我知道我们之间的合作,你很可能占我的便宜,于是,干脆大家都不合作。

要知道,在囚徒困境的情境中,如果大家合作的话,当然,无论总体情况还是个人本身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然而,博弈论告诉我们,从人的理性出发,双方不合作,才能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博弈论提出的大量的证据都表明了,碰到这种场合,理性的选择就是大家不合作。

所以,在囚徒困境这个模型当中,人类的自私天性,使其最容易陷入“囚徒困境”难以自拔。

但并不是说社会生活中没有合作,大家都知道人类毕竟不是神仙,人们往往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

然而,在这种为己的自私下合作现象还是处处可见的。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合作,那么它将会变得不可想象。

在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中,同时也摧毁了他们原有的社会规范,把他们变成了一群不可救药的、让人讨厌的人,以至于六亲不认、极端自私和毫无爱心。

一个绝对没合作的博弈结果将是最可怕的,一个没有合作,没有爱心的社会,也就预示着它离灭绝不远了。

关于这一囚徒理论的模型,还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寓言故事: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张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片壳,紧紧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了。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了。

”这两个东西谁也不肯松口。

有一个渔夫看见了,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在自己和对手的背后,往往还有更大的、共同的敌人存在着。

虽然只是一则寓言故事,但通过博弈不难看出,一旦双方都选择了背叛,其结果,必将双方受损,甚至付出足以致命的代价。

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比如,有两家便利店距离相隔不过50米,一个朝南,一个朝西,拐一个弯就到,两个小店为了取得利益,不管使用哪种手段,面对的选择只有两种:互不合作,相互比拼,采取降价策略;相互合作,共同盈利,价格不变策略。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勤奋:稳居高位的必修课(范文)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勤奋:稳居高位的必修课(范文)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勤奋:稳居高位的必修课(范文)第一篇: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勤奋:稳居高位的必修课(范文)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究,勤实践。

勤奋是懒惰的反义词,是成功的基础,是传统的美德。

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

世界上最宝贵的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一个东西,就是勤奋。

最宝贵的勤奋,不光是身体上的勤奋,而是精神上的勤奋,勤奋靠的是毅力,是永恒。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勤奋是至关重要的。

有的人可能在比较低的职位时做事勤奋努力,但是一旦到了比较高的位置以后,就会松懈,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千万不要这样,对于一个想把自己位置做稳的官员来说,时刻保持向上的劲头是必备的素质。

古代的帝王臣子在从政方面都有勤勉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个臣子勤奋的故事。

贾谊是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河南郡洛阳人。

18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为郡守吴公召于门下。

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20多岁。

他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他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后来,贾谊因建议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

数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

后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因为忧伤过度也死了,年仅33岁。

身在官位除了勤奋外,还要随机应变,处事机敏,这也是你稳居高位的必修课。

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如若不知进退,不知如何在错综的人事纠葛中把握自己,那是相当危险的。

憨直也好,忠厚也好,这都是应该提倡的。

勤奋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即能够正确地估量形势。

我国历史上许多文臣武将的成败荣辱,究其根本原因都在于此。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企管三要素:管理中的博弈之道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企管三要素:管理中的博弈之道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认识到,“人员、战略、运营流程”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核心三要素。

但如何将这三个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很多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最大困难。

随着博弈论在经济学中越来越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弈论理论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

以下是几个博弈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实例。

实例之一:囚徒困境与供应链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很多情况下正如上面两个囚徒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

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借助IT工具,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是企业获得双赢局面的一条捷径。

如在中国房地产开始发展以来的十数年间,从1992年房地产出现的第一轮开发狂潮,到1994年银行开始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再到1998年银行推出一系列开发和按揭信贷业务支持住宅商品化改革,推进房地产进入全面繁荣时期,特别是进入2002年全国房价一路上涨,整个行业是否存在行业泡沫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银行也承担了极大的风险。

其间,房地产与银行信贷之间正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一种相互合作及非合作性不断进行正负博弈的结果,在维护“双赢”局面中,努力实现自身最佳利益。

实例之二:纳什均衡与价格战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

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

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引申出两个问题,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

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其结果会如何呢?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是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

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

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

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采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

合作博弈_精品文档

合作博弈_精品文档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博弈
1 发达国家 欧、美、日为代表
2 发展中国家 中、印、巴西、印尼
3 气候敏感国家和贫穷国家 图瓦卢、马尔 代夫、斐济等太平洋小岛国 ;非洲
各国的立场
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 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 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 减少17%。
Shapley 值是其中重要的解概念之一
Shapley 值
Shapley公理 Shapley 提出了看上去比较 合理的几个公理假设
在这些假设下,Shapley 证明了任何合 作博弈 (N, v)存在唯一的Shapley值。可 作为合作分配的一个解概念。
Shapley 值
参与人集合N的一个置换 (permutation),是 任一函数π:N N,使得对于N中的每个j, N 中恰好存在一个i, 使得π(i) =j( π是单射,又 是满射)
英国:承诺到2020年和2050年分别减排 2005年的34%和80%,
各国立场
欧盟:通过包括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和各 种能效措施,无条件承诺到2020年较1990年 减排20%以上。同时承诺抬高减排幅度至30%, 前提是各工业化国家同意相当水平的减排力 度,同时发展中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共同促 成国际条约的签署 。
给定上述置换π和任一联盟博弈v, 令πv为满足 π v ({π (i) | i∈S})=v (S), S为N的任一子集
的联盟博弈。
Shapley 值
Shapley 公理1(对称性)对于合作博弈 (N, v), 在任一参与人的置换映射π(i) 下, 分配结果应保持不变,即有
φπ(i) (πv) = φi(v) 公理1表明:一个参与人在博弈中的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赢博弈要求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通过“1+1>2”的机制,共同把“蛋糕”做大,而且在不损害第三方利益,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各方均取得较自由竞争更大的利益。

共赢博弈理念已经一枝独秀,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思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共赢博弈体现在多个方面:
与自然的共赢博弈。

在传统“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理念指引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征服活动,往往破坏了生态失衡,招来大自然越来越严重的报复。

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维护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世界的共赢博弈。

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世界上军事相互对立双方的力量,都足以毁灭对方,甚至毁灭整个人类。

再坚持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只能同归于尽,唯有共赢博弈才能避免人类自身毁灭自己的悲剧。

各国经济竞争的共赢博弈。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既给参与者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使得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相互依存。

这种情况决定了不同国家既要竞争,也必须合作,而且不能损害第三方的利益,只能求取共赢。

企业竞争的共赢博弈。

在现代开放社会中,企业之间结成共生关联的统一体。

任何一方,本来就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地“活”,或者说任何一方的“活”,本来就必须以对方也“活”为必要前提,任何一方一旦置对方于“死”地,那么它实际上也就是置自己于“死”地。

任何一方,也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地“赢”,只有企业双方的共赢,才能更好发展。

人际关系的共赢博弈。

个人之间也会存在利益冲突,有为获得己利而不择手段者;有见利忘义,为谋取一时私利而违背道德良心者。

不可否认,在人际关系的博弈中,以损人利己达到自己“零和博弈”的目的,顶多获得短期利益,不可能获得长远利益。

美国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提出一个公式说:“我+我们=完整的我。

”下面的例子,就能表明荣格公式的意义。

农田旁的三丛灌木中各住着一群蜜蜂,农夫想砍掉灌木当柴烧。

第一丛灌木里的蜜蜂哀求说:“看在我们每天为您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放过我们吧。

”农夫摇摇头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遂毁之。

几日后,农夫去砍第二丛灌木,这时冲出一大群蜜蜂嗡嗡大叫:“你要敢毁我们的家园,我们决不善罢甘休”,农夫的脸被蜇了好几下,一怒之下,一把火将灌木烧掉。

当农夫要砍第三丛灌木时,蜂王飞来说道:“请看看这灌木的好处吧:这丛黄杨树木质细腻,成材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我们的蜂窝每年都能生产出很多蜂蜜和王浆能给您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呢!”农夫放下斧头,心甘情愿地与蜂王合作。

在一个受灾的村落中,有一个不能走路的瘫子和一个盲人,他俩都躲在一个角落里。

眼看村中已经没人了,瘫子就招呼盲人说:“我当你的眼睛,你当我的腿。

你背着我,我给你指路,咱们就可以逃离这个地方。

”盲人一听很高兴,就背起瘫子,两个人离开了村子,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瘫子给盲人双眼,盲人给了瘫子双腿。

他们相互救了各自的性命。

一头豹子和一条巨蟒同时发现一只羚羊,豹子和蟒都认为得到猎物的唯一方法是先干掉
对方,于是豹子狠狠地咬住巨蟒的脖子,巨蟒则死死缠住豹子的身体,结果双双力竭而死。

根据博弈论矛盾冲突的三种结果,博弈有三种类型:负和博弈、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

在第一个事例中,三群蜜蜂面对强大的对手,做出了三种选择:恳求、对抗与对手共赢。

恳求使蜜蜂失去了家园,农夫得到灌木;对抗使蜜蜂和农夫两败俱伤;只有第三群蜜蜂达到了目的。

在第二个事例中,“瘫子”或“盲人”因为在正视自身某种缺陷的同时,看到了对方身上的长处,他俩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好合作双方各方面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研究工作,最后一齐生存下来,获得了双赢。

在第三个事例中,双方可供选择的方式有四种,即一方放弃,另一方放弃,双方都放弃,双方平分。

但它们选择了干掉对手,结果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三个例子,足以诠释“我+我们=完整的我”这一公式的内涵。

事实上,商场上与人合作存在三种情形:第一,“博弈方”之间经常会出现利益方向一致的情形;第二,个人追求最大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并不能导致实现组织或团队的最大利益,也常常不能真正实现个人自身的最大利益;第三,对方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表面上看是零和博弈,但不择手段的竞争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常是负和博弈。

因此,要摒弃传统的“抬高自己贬低对方”的“竞争法则”,学会与对方共赢,化竞争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学会与对方团结合作。

历史反复证明,一旦团队内部的成员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就会导致战斗力的整体下降,并且会给竞争对手带来可乘之机。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本来可借助短暂的和平重振国威,但朝臣李德裕、牛僧孺因私人恩怨,朋党倾轧,使大唐失去最后一次复兴良机;南明都城陷落后,宗室子弟不仅没有做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反而勾心斗角,结果相继沦为亡国奴。

他们的争斗既不是为了坚持真理,也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因此不会赢得人们的丝毫同情和尊重,只能作为后世的教训或者笑柄罢了。

商场合作应该以史为鉴,要努力实现利益各方的“正和博弈”。

孔子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

”意思是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

他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

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有智慧的,这才是很好的合作共赢的心态。

选择什么样的存在方式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心态,商界、生活中无不如此。

第一要有开阔的胸怀。

“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

现实中人们之所以经常会发生“负和游戏”现象,大多是因为心胸狭窄,遇事爱使性负气。

这样无疑会造成两人关系不和,最后弄得两败俱伤。

如果不使性子,而是相互谅解,采取合作态度,便能使矛盾和冲突朝好的方向发展,从而避免“负和博弈”的发生。

曹操官渡之战烧通敌信件稳定军心,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得到治国良相,这都是很好的例证。

第二要心地善良。

商场上“零和博弈”现象的发生,大多是因为有人见利忘义,想吞并对方的利益,这样的人从一开始便心存恶念,自然便会用欺诈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努力地为他人服务,他的生命一定闪烁着光彩,充满着喜悦与快乐。

你要尽量慷慨地给予他人以同情、鼓励、扶助,因为那些东西,于我们自身是不会因给予而有所减少的。

相反,我们给人越多,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也越多。

我们把善意、同情、帮助给人越多,我们收回的善意、同情、扶助也就越多。

即使是给人一个温和的微笑,别人也会还你一个温和善意的微笑,这就促成了一个和谐的循环。

第三要互谅互让。

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至少其中一方要保持清醒,而另一方又勇于反省,过而能改,不能得寸进尺,从而“相逢一笑泯恩仇”,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状态。

如果两个人个性相似,谁都不肯率先放下架子主动示好,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生活与工作划分得泾渭分明,绝对不会做出公报私仇或因私废公的事来。

比如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和曹参,二人私交虽然不好,但在公事方面从未出现过正面冲突。

当曹参得知萧何去世,马上嘱咐手下做好准备,说自己要出任丞相了,这除了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外,更是确信萧何决不会因私人恩怨而放弃举荐自己。

再如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说“以后让我见了他,让他下不了台”。

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顿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