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试验
混凝土结构构件破坏性检测标准

混凝土结构构件破坏性检测标准一、引言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重量轻、易加工、耐久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使用年限长会出现破坏的问题。
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破坏性检测非常重要,可以及时发现结构问题,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二、破坏性检测的定义和分类破坏性检测是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破坏性试验,以了解其强度和性能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检测方法。
破坏性检测主要分为荷载试验和非荷载试验两类。
1.荷载试验荷载试验是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加一定的荷载,观察其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等指标,以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荷载试验包括静载试验、疲劳试验、爆破试验等。
2.非荷载试验非荷载试验是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一定的非荷载试验,如超声波检测、钻孔取样、电子测量等,以了解其性能、构造、损伤情况等指标,从而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非荷载试验包括钻孔取样试验、超声波检测试验等。
三、破坏性检测的标准1.荷载试验标准荷载试验的标准主要包括GB/T50081-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T50082-2009《混凝土结构检验规程》、GB/T50080-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
2.非荷载试验标准非荷载试验的标准主要包括GB/T50315-2000《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规程》和GB/T50296-2013《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技术规程》等。
四、破坏性检测的方法1.荷载试验方法(1)静载试验静载试验是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加一定静力荷载,观察其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等指标,以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静载试验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梁、板、柱、墙等试件。
(2)疲劳试验疲劳试验是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反复加载,以评估其在长期受力情况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疲劳试验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等试件。
(3)爆破试验爆破试验是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加爆破荷载,观察其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等指标,以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知识分享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每项破坏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酸降解一般采用0.1mol/L-1mol/L 盐酸或硫酸;碱降解采用0.1mol/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降解采用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
以上三种试验,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或者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
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条件,与具体药物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
药物经强力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采用色谱法测定,需结合药物和可能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方法(HPLC、GC、TLC)或检测器,有时可采用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系统。
下面以HPLC法分析降解产物为例,说明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1、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
虽然不是每一种破坏性条件都使药物产生降解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一种化合物对每一种破坏性试验条件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条件,如提高酸、碱、氧化的浓度或者通过加热等,使药物降解。
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
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关注测定的回收量,通常应达到90%左右,证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破坏性试验时降解量较大的降解产物,建议结合稳定性研究中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具体杂质数据,参考ICH对新原料药中杂质的规定(每日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10%;每日服用最大剂量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05%。
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

全球排名第一的实时SPC解决方案提供商
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
所谓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是指在测取数据的同时,部件遭到破坏,如强度试验或使用寿命试验等。
这时,对部件多次重复测量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采取其他办法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普通的测量系统分析采用的是可以重复测量的测量员与部件见的交叉(crossed)结构,而破坏性试验不可能交叉,因而它在统计分析中采用的是测量员与部件间的嵌套(nested)结构。
这两者间的区别,显示如下图:
测量系统分析的数据结构类型
由于重复测量的不可能实现,破坏性试验下的测量系统分析中就没有“重复性”误差的分量“再现性”误差的含义也有相应变化。
实际工作中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是,认为同批次内部件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采用同一批次中的多个部件当作单个部件来用。
例如,在传统的MSA中,我们选择S个部件,R个操作者,每个操作者重复测试T次的方法评价测量系统的波动。
在这些操作中,共进行了RST次测量操作,操作者与部件是交叉关系。
在破坏性试验的情况下,我们就选SR个批次(假设同一批次的输出结果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的),从每批选取T个部件,用这些部件替代在非破坏性试验情况下的那一个部件的重复测量作用,这时可以近似得到重复性误差,但批次不可能太大,因此要求一批次部件仅供一个操作者使用。
该方法同样适用于不可重复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
破坏试验

酸破坏、碱破坏、高温破坏、高湿破坏、光照破坏、氧化破坏酸破坏样品中酸的浓度一般为1mol/L,量一般2ml,具体多少量以样品能分解就行,产生降解产物本来酸破坏试验就是检验该色谱条件能否使杂质峰与主峰分开,是否能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破坏后加入适量的碱使pH值基本为中性,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使溶液的pH为4~5,这样可以延长色谱柱的使用寿命。
破坏试验的具体做法与要求破坏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破坏性试验的设计常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在每种环境下尽可能都有一定量的降解,并根据剂型的特点充分分析药物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保证试验的意义。
对于相对稳定的药物,可增强破坏的强度,至少在1种条件下的降解达到10%,很少有药物对所有条件都稳定。
1.酸破坏试验一般选择0.1~1mol/L的盐酸,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般配制2倍浓度溶液,测定时以方便用等浓度的碱溶液调节pH值至中性。
2.碱破坏试验一般选择0.1~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般配制2倍浓度溶液,测定时以方便用等浓度的酸溶液调节pH值至中性。
3.高温破坏试验(热破坏)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
固体一般60℃或者80℃下15~30天,溶液可水浴或者130℃烘箱下放置数小时。
4.光破坏试验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考察15~30天)。
5.氧化破坏试验主要在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氧化剂可采用饱和的氧气或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双氧水),分别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需要同法进行空白试验,如为原料破坏可仅进行氧化破坏空白。
试验结束后需要报告得出明确的结论:药品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特性、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有关物质分析方法是否可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等。
药学质量研究中的强制降解试验

药学质量研究中的强制降解试验一、强制降解试验的定义强制降解试验也称破坏性试验、强力降解试验,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二、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强制降解试验是指将原料药或制剂置于比较剧烈的试验条件下,考察其稳定性的一系列试验。
一般而言,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考察药品在一系列剧烈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该药品内在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
例如,通过高温降解试验,可以了解所考察的药品在高温条件下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大致在何种条件下不稳定,该药品又是通过何种降解途径得到何种降解产物。
其二,这些试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的专属性进行验证。
对于创新药,由于对其各方面的性质均不够了解,因此,通过设计比较完整的强制降解试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稳定特性,从而为制剂处方、工艺的设计,以及产品储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所以对于创新药而言,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了解药物的稳定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仿制药而言,如果已有充分的文献资料对该药物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则没有必要再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重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
此时,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验证降解产物分析方法的专属性。
三、强制降解的步骤强制降解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3.1预试验:摸索降解条件,一般主成分降解5~20%比较合理,最佳降解幅度为5~10%,因为由于小分子药物的可接受稳定性限度通常为标示量的90%,《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规定,含量测定中发生5%的变化,认为制剂质量的“显著变化”,所以破坏10%,完全可以评估方法的检测能力了。
为避免过度降解如二级降解,不得超过20%。
3.2正式试验:根据预试验的条件进行正式强制降解试验,试验需按照GMP等法规要求进行。
电力系统中哪些试验项目是破坏性试验

电力系统中哪些试验项目是破坏性试验
破坏性试验可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泛指在性能测试过程中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或隐患,破坏性试验同样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试验方式,一般建议采取抽样检测的方式,因为它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因此在同一试验品上不可重复测量,时基电力是以电力试验设备为主的生产型企业,主要讲一讲电力系统中破坏性试验包括哪些内容。
破坏性试验包括下列内容
(1)交流(工频)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试验是指具有工频电压特征的试验产品,我们日常能见到的油浸式试验变压器、干式试验变压器、充气试验变压器、串联谐振耐压装置,超低频耐压装置,倍频耐压装置,还包括串激式交流耐压装置,电力变压器的交流耐压试验、电力电缆的串联谐振耐压试验都是破坏性试验。
(2)直流耐压试验
直流耐压比较典型的就是直流高压发生器,在早期可以用于电缆的绝缘性试验,但随着试验技术越来越规范,目前主要是对避雷器的泄露电流检测,以及其它直流高压源的应用。
(3)雷击冲击耐压试验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发生闪击事故时,不仅要遭受几百万伏冲击电压的侵袭,而且在事故点还将流过巨大的冲击电流,有时可达几十万安峰值,因此在高电压实验室中需要装置能产生巨大冲击电流的试验设备来研究雷闪电流对绝缘材料和结构以及防雷装置的热或电动力的破
坏作用,雷击冲击电流发生器就是用来产生人工雷闪电流的实验装置。
(4)操作冲击耐压试验
操作冲击耐压试验是通过人工模拟电力系统操作冲击过电压波形,对绝缘耐受操作冲击电压能力进行考核的试验。
提醒
破坏性试验是对设备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同一试验品上尽量不重复测量。
破坏性试验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每项破坏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酸降解一般采用L-1mol/L盐酸或硫酸;碱降解采用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降解采用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
以上三种试验,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或者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
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条件,与具体药物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
药物经强力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采用色谱法测定,需结合药物和可能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方法(HPLC、GC、TLC)或检测器,有时可采用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系统。
下面以HPLC法分析降解产物为例,说明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1、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
虽然不是每一种破坏性条件都使药物产生降解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一种化合物对每一种破坏性试验条件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条件,如提高酸、碱、氧化的浓度或者通过加热等,使药物降解。
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
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关注测定的回收量,通常应达到90%左右,证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破坏性试验时降解量较大的降解产物,建议结合稳定性研究中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具体杂质数据,参考ICH对新原料药中杂质的规定(每日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每日服用最大剂量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
混凝土梁的破坏性试验方法

混凝土梁的破坏性试验方法一、前言混凝土梁的破坏性试验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实验,通过破坏性试验可以了解混凝土梁在承受荷载时的力学性能和承载能力。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梁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方法。
二、试验前准备1.试验设备的准备:混凝土梁破坏性试验需要准备的设备包括:混凝土梁模具、混凝土浇注工具、振动器、压力机等。
2.试验材料的准备:试验材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水等。
应根据试验要求进行材料的配比和试块的制备。
3.试验人员的准备:试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对试验的安全和准确性负有责任。
三、试验流程1.制备混凝土梁模具:根据试验要求制备混凝土梁模具,按照规定的尺寸和比例进行制作,模具表面应光洁平整,确保混凝土浇注时不漏水。
2.混凝土浇注:将混凝土材料按照试验要求进行配比和搅拌,将混凝土浇注到模具中,浇注过程中应用振动器进行振动,确保混凝土密实。
3.保养:混凝土梁浇注完成后,应进行养护,包括保持湿润、避免日晒雨淋等,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
4.试验前准备:将养护后的混凝土梁取出模具,进行表面处理,包括修整边角、清理表面等。
然后安装试验设备,进行试验前的检查和调试。
5.开始试验:按照试验要求,施加力荷载,进行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应确保试验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观察试验数据的变化,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和现象。
6.试验结束:当混凝土梁达到破坏状态时,试验结束。
记录试验数据和结果,分析试验数据和现象,得出试验结论。
四、试验注意事项1.保证试验设备的安全和稳定,避免发生事故。
2.混凝土材料应按照试验要求进行配比和搅拌,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
3.试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试验要求进行,避免试验数据的误差。
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试验设备和场地,确保无残留物。
五、总结通过混凝土梁的破坏性试验,可以了解混凝土梁在承受荷载时的力学性能和承载能力,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进行试验前,应充分准备试验设备、试验材料和试验人员,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坏性试验—专属性考察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水解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每项破坏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酸降解一般采用0.1mol/L-1mol/L盐酸或硫酸;碱降解采用0.1mol/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降解采用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
以上三种试验,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或者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
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条件,与具体药物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
药物经强力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采用色谱法测定,需结合药物和可能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方法(HPLC、GC、TLC)或检测器,有时可采用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系统。
下面以HPLC法分析降解产物为例,说明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
1、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
虽然不是每一种破坏性条件都使药物产生降解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一种化合物对每一种破坏性试验条件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条件,如提高酸、碱、氧化的浓度或者通过加热等,使药物降解。
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
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关注测定的回收量,通常应达到90%左右,证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破坏性试验时降解量较大的降解产物,建议结合稳定性研究中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具体杂质资料,参考ICH对新原料药中杂质的规定(每日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10%;每日服用最大剂量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05%。
),必要时进行定性分析,并作为已知杂质,根据安全性资料,采用已知杂质对照,确定合理的限度,订入质量标准。
不能采用已知杂质进行对照时,可通过测定降解产物、主成分在测定波长处的吸收系数,分析两者的差异。
若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大时,建议采用响应因子校正后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小,建议采用自身对照法或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有效控制。
药物进行破坏性试验时通常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但也有发生聚合,形成聚合物,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高温或高湿时有可能产生聚合物,故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检测。
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主药完全降解,无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有效检测;(2)由于选择的降解条件强度不够,使药物未能降解,而误认为药物稳定;(3)不能选择合适测定方法,测定降解产物,使主成分降解后测定的回收量偏低;(4)未考虑破坏性试验时产生的聚合物;(5)选择的色谱流动相不合适,在图谱中有干扰峰。
2、分离度与峰纯度分析
破坏性试验产生的降解产物的个数比较多,采用HPLC法测定时,需考虑主成分与降解产物之间、降解产物相互之间的分离度,保证降解产物峰与主峰、降解产物峰之间有良好的分离度。
另外,对于原料药,分离度符合要求也应考虑到主药与起始原料、各合成中间体是否有良好的分离度;对于制剂,应注意辅料、辅料降解产物的干扰。
色谱条件的确定通常以最难分离的两个降解产物或降解产物与主成分之间的分离度符合要求作为依据之一。
鉴于降解产物检测时对分离度要求高,故推荐色谱分析时采用梯度洗脱,以有效分离降解产物。
与分离度密切相关的是峰纯度分析。
检测峰纯度通常采用二级管数组检测器或者液质连用技术分析测定各色谱峰的纯度,说明在主峰中、各降解产物峰中有没有包含其它峰。
简单地通
过观察峰形判断峰的纯度没有说服力。
对于创新药物的破坏性试验来说,峰纯度分析非常重要,一是可以了解降解产物的特性;二是可以有效地检出和控制杂质。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主峰上出现明显的降解产物峰,测定方法不可行;(2)未对峰纯度进行有效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此情况下无法判断主峰中是否包含着降解产物峰;(3)对于制剂,未考虑辅料降解对测定结果的干扰。
3、检测灵敏度的考虑
对破坏性试验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考虑采取改变测定波长,来分析和检测降解产物峰个数和含量,确定合理的检测条件和方法。
这也是测定波长确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必要时可采用不同机理的色谱系统检测降解产物。
原则上讲,所选择的杂质检测方法应能测定破坏性试验中药物的每个降解产物(而且也考虑到起始原料、每个合成中间体的检出),从而达到对降解产物的控制,同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合适的回收量。
目前在审评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仅提供主成分的检测限,以主成分的检测限作为测定波长确定的依据,而忽视对部分降解产物(包括起始原料和中间体)的检出,最终体现在降解的回收量达不到一定的要求,仅有药物降解,没有降解产物检出。
充分认识破坏性试验在杂质检测方法建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杂质检测方法,对于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强制降解试验是指将原料药或制剂置于比较剧烈的试验条件下,考察其稳定性的一系列试验。
一般而言,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考察药品在一系列剧烈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该药品内在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
例如,通过高温降解试验,可以了解所考察的药品在高温条件下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大致在何种条件下不稳定,该药品又是通过何种降解途径得到何种降解产物。
其二,这些试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的专属性进行验证。
对于创新药,由于对其各方面的性质均不够了解,因此,通过设计比较完整的强制降解试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稳定特性,从而为制剂处方、工艺的设计,以及产品储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所以对于创新药而言,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了解药物的稳定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仿制药而言,如果已有充分的文献数据对该药物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则没有必要再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重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
此时,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验证降解产物分析方法的专属性。
并且,由于国内在进行有关物质研究时,一般不对各有关物质进行定性研究,也无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所以在对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时,很难用杂质对照品对方法的专属性、检测限等进行验证。
故作为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一种补充,国内在制定相关指导原则时,要求对原料药及制剂进行必要的强制降解试验,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根据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该项试验一般应考察药品在酸、碱、高温、强光、氧化等因素影响下的稳定性。
对固体状态的原料药而言,一般还需分别考察该原料药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的稳定性。
另外,为全面了解该药品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还可根据情况进行以上因素综合存在时的强制降解试验,例如,可以考察样品溶液分别在中性、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对高温或强光的稳定性等。
在设计各项目的具体试验条件时,应结合该药的剂型、工艺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只要达到了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所选的试验条件就是合理的。
由于各药品的化学结构、剂型、工艺条件等各有不同,很难提出一个统一的试验条件,下面所介绍的各降解试验的条件仅供大家在研究中参考:
1.酸降解试验一般选择0.1N的盐酸,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酸液的浓度、考察的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2.碱降解试验一般选择0.1N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碱液的浓度、考察的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3.高温降解试验可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具体的考察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例如,可分别在60、80℃考察30天,或在130℃考察8小时。
4.光降解试验可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具体的光强度与考察时间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例如,可按照ICH的Q1B指导原则进行2个循环的考察:先经一百二十万勒克斯(Lx)×小时的冷白荧光灯照射,再经200瓦小时/平方米的紫外荧光灯照射。
5.氧化降解试验主要在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氧化剂可采用饱和的氧气或不同浓度的双氧水(一般30%),分别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在以上试验结束后,应根据试验的目的与结果,总结得出明确的结论:药品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特性、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有关物质分析方法是否可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