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大气环境

专题二大气环境
专题二大气环境

专题二大气环境

一、命题分析

大气是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它与其它

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使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大气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二、考点精讲

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总结

(2 )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保存了热量。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地球外衣”的作用。

3.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4.全球性大气环流

(1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

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形成及分布:包括低纬环流(0° —30°),中纬环流(30° —60°),高纬环流(60°—90°)。画图说明:

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影响部分地区气候的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如: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

(1)气团与天气

性质分类:暖气团和冷气团;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一一东南季风:降水多一一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 西南季风:降水多一一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 西北季风:降水少

(2 )锋面系统与天气冷锋与暖锋

准静止锋

(3 )气压系统与天气

6、气候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最基本的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

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是"以温定带”的基础);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对气候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

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

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是“以水

定型”的条件);

(3)下垫面(地面状况)则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

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地形地势: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垂

直差异。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反射率:新雪>冰面>裸露地面>植被覆盖地面>海洋

(4)「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

人类活动“

匚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7、气候类型

(1)特殊分布:

A远离亦道的热带雨林气候一一“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的影

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

度尼西亚等地。那些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四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

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它们虽然远离赤道, 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热带雨林的条件,所以发育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一一“地势高”

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

因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

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相对低,对流不旺盛,降水少,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一“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北风坡”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南美巴塔哥

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 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

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

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

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

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总结)

、三类大气环境问题

三【高考题回放】

1.(2008年广东卷)某地房屋墙壁很厚,门窗多达二至三层,该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到的房屋的主要功能是保暖。

答案:1.B

2.(2008年广东卷)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

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高考地理微专题(考点解析+强化训练+答案解析):大气环境微专题二 热力环流

微专题二热力环流 【考点解析】 1.热力环流及成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⑴海陆风环流 海风和陆风的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而定,一般海风开始于上午11时,到13~15时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17~20时左右转为陆风。 ⑵山谷风环流

(3)城市风环流 3.注意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考查的形式: ①下垫面性质 ②时间 ③风向 ④应用 【强化训练】 1.(2014·山东文综)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013山东基本能力)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下图为某城市市区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3题。 2.该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图中虚线所示方向的变化曲线可能为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的一天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在分析根据考察成果绘制的等压线和等温线示意图(图5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时,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l、2、3、4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回答3~4题: 3.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A.8:30—9:30 B.11:00--12:00 C.14:00--15:00 D.22:00--23:00 4.甲、乙、丙、丁四点中,夜雨最多的是 A.甲B.乙C.丙D.丁 5.【2011福建省质检】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图13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图14表示A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夏秋季节,甲地附近有夜间多雨的现象。结合地形特点,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其原因。(9分)

环境化学 戴树桂 第二章 课后习题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 2 )、二甲基 硫(CH 3) 2 S、硫化氢(H 2 S)、二氧化硫(SO 2 )、三氧化硫(SO 3 )、硫酸(H 2 SO 4 )、 亚硫酸盐(MSO 3)和硫酸盐(MSO 4 )等。大气中的SO 2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 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 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 2 SO 4 或SO 4 2-, 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 2 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 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 2 S主要的 去除反应为:HO + H 2S → H 2 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 2 O)、一氧化氮 (NO)和二氧化氮(NO 2)。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2 ),用通式 NO x 表示。NO和NO 2 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 燃烧。大气中的NO x 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 2 )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 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为 CO 2和 CH 4 );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 2 。 CO 2 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 热岛环流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温室效应二次污染物 二、填空 1.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3 、NO3和N2O5。 2.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3.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4.导致降水酸性的主要物质是硫酸,其次是硝酸,还有有机酸等其他酸类。 5.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6.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溶液中S(IV)和Fe(III)的浓度、pH,离子强度和温度有关。 7.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8.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HO·和HO2·。 9.能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CO2、CH4、N2O、CFC。 10.气团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减温率两个因素有关。 11.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焚烧和农业排放。 12.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分散性气溶胶和凝聚性气溶胶。 13.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4.大气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有烷烃、烯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它们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一次污染物。 15.伦敦烟雾事件是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硫酸盐颗粒物引起的。 16.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是SO42-、Ca2+、NH4+3种。 17.近海地区的降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Na+、Cl-和SO42-;而在远离海洋的森林草原地区, HCO3-、SO42-、Ca2+和有机成分;在工业区和城市,降水中则含SO42-、NO3-和NH4+较多。 18. Whitby等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和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三种不同的粒度膜,即爱根核膜、积聚膜和粗粒子膜。 19.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20.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1.为了防止酸雨的危害,关键是要控制NO x和SO2等致酸物质的排放。 22.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2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4.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三、选择题 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ABCD 的影响。 A、风 B、湍流 C、天气形势 D、地理地势

西北大学环境化学习题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______。 2、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和在环境中的。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和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 A热岛效应 B温室效应 C土壤的盐碱化 D噪声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三、问答题 1、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填空 1、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和。 2、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3、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和有关,去除方式有 和。 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由大气 污染所引起的。 5、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气中的重要自由基有、、、、等。 7、温室气体主要包括、、、、、等,其中 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大的是。 8、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影响。 9、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取决于三个因素,即、、。 10、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__、热层和逃逸层。 11、硫酸型烟雾为型烟雾,而光化学烟雾为型烟雾。 12、大气中CH4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排放。

专题二大气环境

专题二大气环境 一、命题分析 大气是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它与其它 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使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大气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二、考点精讲 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总结

(2 )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保存了热量。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地球外衣”的作用。 3.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4.全球性大气环流 (1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 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形成及分布:包括低纬环流(0° —30°),中纬环流(30° —60°),高纬环流(60°—90°)。画图说明:

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影响部分地区气候的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如: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流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 (1)气团与天气 性质分类:暖气团和冷气团;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一一东南季风:降水多一一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 西南季风:降水多一一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 西北季风:降水少 (2 )锋面系统与天气冷锋与暖锋 准静止锋 (3 )气压系统与天气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 姓名:牛子禄指导教师:姜洋(四)16-2班级:自动化12年201730月日 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一直呈现着地域上扩

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伟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治理途径污染源大气污染

目录 一、引言 二、正文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二)大气污染物及来源(三)产生大气污染的原因(四)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三、结语 四、致谢

引言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 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 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 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 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 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

环境化学习题答案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1、对流层和平流层中臭氧各自特征? 答:①地球上90%的臭氧在平流层,10%在对流层; ②对流层中的臭氧是一种温室气体,其浓度与纬度、经度、高度和季节变化而变化,北半球比南半球高; ③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了太阳发射到地球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和植物有害的紫外线,为地球提供了防止紫外线辐射的屏障; ④通过观测,平流层臭氧含量减少,对流层增多。由于90%臭氧在平流层,所以总量在减少; ⑤对流层臭氧形成人为来源:NOX 光解反应是它们在大气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是大气中臭氧生成的引发反应,也是臭氧唯一的人为来源: 3 2420nm 2O O O O NO h N0→+?? +??→?+<ν 2、2、已知某污染大气中HO2自由基的浓度为:7.56×10-15molcm-3,HO2与SO2反应:HO2+SO2→HO+SO3 反应速率k=9×10-16 cm3个-1s-1,(1)求SO2每小时的转化百分数(氧化速率);(2)若定义SO2氧化到起始浓度的1/e(e=2.7183)所需要的时间为SO2与HO2反应的特征时间τ,计算τ值? 解:(1)根据SO2在单位时间的转化百分数可知 ]SO ][X [k dt ] SO [d 22-= HO 2·与SO 2反应: t ]HO [k 0 2t 22222e ]SO []SO []SO ][HO [k dt ] SO [d -=-=

于是1h 二氧化硫转化的百分数为 % 100)e 1(]SO []SO []SO [t ]HO [k 0 20 21h t 22?-=-- -= 已知k=9×10-16 cm3个-1s-1=6.022×1023×9×10-16cm-3mol-1s-1 =5.4198×108 cm-3mol-1s-1 所以: %479.1% 100)e 1(% 100)e 1(]SO []SO []SO [3600 1056.7104198.5t ]HO [k 0 20 21h t 215 8 2=?-=?-=-- ????--=- (2) ]SO [e 1 ]SO [e ]SO []SO [22t ]HO [k 02t 22= =-τ k[SO2]t=1 t=1/5.4198×108×7.56×10-15=2.44×105s=67.8h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4、在一个pH 为6.5,碱度为1.6 mmol/L 的水体中,若加入碳酸钠使其碱化,问需加多少mmol/L 的碳酸钠才能使水体pH 上升至8.0。若用NaOH 强碱,又需要加多少碱? 解: 总碱度 = ][][][2][233+ ----++H OH CO HCO 总碱度 = ][]/[)2(21++-++H H K c W T αα 令 2121 ααα+= 当pH 在5-9范围内、[碱度]≥10-3 mol/L 时,[H+]、[OH-]项可忽略不计,

《2.3 大气环境》教案2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2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明确全球大气是一个整体,大气环流在物质和能量输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畅游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 2.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三、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的成因与分布。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请同学来回答一下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有哪些?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的地面辐射很不一样,而地面辐射又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能量来源,因此对流层大气的近地面空气也会受热不均。那么近地面空气受热不均之后又是什么样一个情况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画图分析。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讲述】这是等压面,由于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平行与地面。 【板书】 【讲述】当A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而形成高压,同时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降,高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时等压面出现弯曲,规律为高压高凸,低压低凸。 【板书】

【讲述】水平气压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在高空,空气从A 地流向B 、C 两地;近地面,空气从BC 两地流向A 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流,由于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故称为热力环流。 【点拨】请同学们观察这张图有没有问题。等压线表示的气压是由地面向高空递减的,而A处近地面是低压,高空处却是高压,这是什么原因?需要弄清楚的是,这里的高低压是相对的。A 处高空处的高压是相对BC两地高空的低压而言的,而A处近地面的低压是相对BC两地近地面的高压而言的,而同一地点高空的气压总比近地面处低,因此A地近地面的气压还是高于其高空处的气压的,由等压面也可以看出。 【提问】有句话叫做“乡下的风,城里的雨”,同学们能否用刚才所讲的这个原理来解释。(提示:城市近地面温度高于周围乡村地区)。 【多媒体展示】城市热岛效应 【总结】城市各种交通设施、工业生产集中,认为废热排放较多,所以城市可以看做A点,其近地面温度较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而乡村温度较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高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由于城市盛行上升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就会成云至雨;而乡村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降水,只是在近地面有吹响地面的风。这就是科学家经常提到的城市热岛效应。 【活动】完成课本48页活动题。(解释等温线) 【多媒体展示】活动题图 【过渡】刚才活动中第三题,提到了仅考虑本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气压的关系,那么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考虑这些因素后P点近地面的风向又会是怎样呢,下面我们来看大气的水平运动,包括高空和近地面两种情况。 【板书】(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 1030hpa 1025hpa 1020hpa 1015hpa 1010hpa 【讲述】先来明确导致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这是水平方向的等压线,数值表示的是大气压强,单位百帕。需要注意的是,这张图是表示水平方向的气压状况,而不是垂直方向上的,区别于热力环流的等压面。由于存在水平气压差,就产生会导致大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的方向和风速。 【多媒体展示】判断AB 风力的大小

2.3-大气环境(教案1)

2.3-大气环境(教案1)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学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 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 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44页表格] 讨论: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 要还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 [过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热量到哪里去了?(地面吸收)地面吸收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结合44页表格及图2-24,或者制作课件] 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 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 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 结合图2-24(或者课件),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 [小结]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答案是阴天,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也是同样的道 理。 [活动]45页思考题。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看过雪景?为什么我们汕头没下过雪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图2-26] [小结]因此,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 [板书]1、纬度因素 [过渡]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 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北纬23.5度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几分钟之后鸡蛋熟了。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北纬23.5度上,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 [小结]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图2-27] [板书]2、下垫面因素 [自由阅读46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

环境化学总复习题(附答案但不完全)

《环境化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2、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在环境中的迁移。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 二、选择题 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C A热岛效应 B温室效应 C土壤的盐碱化 D噪声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A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B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三、问答题 1、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 (1)NO2 + hνNO + O· (2)HNO2 + hνHO·+ NO 或HNO2 + hνH·+ NO2 (3)HNO3 + hνHO·+ NO2 (4)H2CO + hνH· + HCO·或H2CO + hνH2+ CO 2、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为HNO 3、N2O5和N2O3。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3的的反应机理如下: O3 + CH2 == CH2H2CO+H2COO CH2(O3)CH2 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_化学性质_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CFmCln + hv CFmCln-1 + Cl· Cl·+ O3O2 + ClO· ClO·+O O2 + Cl 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_温室效应_、_臭氧层破坏_、_光化学烟雾_等是由大气污染所 引起的。 8、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_辐射逆温_、_平流逆温_、_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_。 9、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_催化剂_、_温度_和_浓度和PH离子强度_有关。 10、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_HO·_。 11、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_燃烧温度_和_空燃比_有关。 12、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_CO2_、_CH4_、_CO_、_氟氯烃_。 13、CFC-11的分子式为_CFCl3_和_CF2ClBr_。 14、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_风_和_湍流_的影响。 15、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_一次气溶胶_和_二次气溶胶_。 16、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中间层_、热层和逃逸层。 17、伦敦烟雾事件是由_SO2_和_颗粒物_引起的。 18、大气中CH4主要来自_有机物的厌氧发酵_、_动物的呼吸作用_、_原油及天然气的泄漏_的排放。 19、富集因子法可以推断气溶胶污染源,如(EF)地壳>10,则表示待查元素i________。 20、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_SO42-_、_NO3-_、_Cl-_、_HCO3-_。 二、选择题 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ABCD的影响。 A风B湍流C天气形式D地理地势 2、大气中HO 自由基的来源有ACD的光离解。 A O3 B H2CO C H2O2 D HNO2

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案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案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44页表格] 讨论: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还 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 [过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热量到哪里去了?(地面吸收)地面吸收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结合44页表格及图2-24,或者制作课件] 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 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 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结合图2-24(或者课件),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 [小结]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答案是阴天,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也是同样的道理。[活动]45页思考题。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看过雪景?为什么我们汕头没下过雪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图2-26] [小结]因此,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 [板书]1、纬度因素 [过渡]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 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北纬23.5度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几分钟之后鸡蛋熟了。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北纬23.5度上,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 [小结]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图2-27] [板书]2、下垫面因素 [自由阅读46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大气环境(二)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二) 【考题默写】 1.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标出相应纬度及风带的风向,写出气压带风带影响下气候 的特点。 【复习目标】 1.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2.气候成因的分析 3.气候特点 【知识梳理】 一.气候的分布规律 1.大陆西岸气候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中纬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大陆东岸气候 季风影响:海陆热力差异——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热带季风气候 3.大陆内部气候 海路位置: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 二.气候成因的分析 1.气压带风带:大陆西岸气候多受气压带风带影响

2.海陆热力差异: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多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 3.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地形:高山地形阻挡气候带的延伸,如南美洲西岸气候南北狭长分布、非洲大陆赤道东部的热带草原气候、我国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 5.海陆分布:陆地缺失使气候类型缺失,如南半球不存在温带季风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考题督查】 从分布、成因、气候特点、自然带等方面比较我国三种季风气候的差异性

【巩固练习】 (2010·安庆模拟)读某地等温线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①太阳辐射②大气环流③海陆位置④地形⑤洋流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2.形成C岛东侧气候的因素有() ①纬度较低②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③受东南季风影响④受东南信风影响 ⑤受暖流影响⑥受寒流影响⑦位于迎风坡 A.①② B.①③⑤⑦ C.①④⑤⑦ D.①④ 3.(2007·广东地理·T25·3分)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下图中M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是(双选)() A.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B.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C.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D.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 图1-2-37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点中1月份降雨较多的是(双选)() A.甲 B.乙 C.丙 D.丁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大气受热过程)

第三节大气环境 ----- 大气受热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 效应。了解影 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2. 通过对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 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培养科学精神。 【预习案】 ___________ 自主学习教材 独立思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臭氧层吸收波长较短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Y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 .散射和 地面辐射为 ___ 波辐射,是 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影响因素: ___ 因素和 因素 程 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 _____________ 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 ________ 作用 【知识拓展】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线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由此可见,大 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 多,反射愈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 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 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 散射能力越强。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所以在晴朗的天空,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 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这些都是大气的散射 作用。 【课堂探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 P28教材和图2.1 ) 大 气 的 受 热 八 、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 波长越短,

(完整版)环境化学复习题库1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80%-90%_。 2、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污染物。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工业_、__农业_、__交通_、和__生活_。 5、如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三种。 二、选择题 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 A A热岛效应B温室效应C土壤的盐碱化D噪声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A 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B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三、问答题 1、举例说明环境效应分为哪几类? 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填空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 (1)NO 2+ hν + O (2)HNO + hν NO 或HNO2 + hν H + NO2 (3)HNO 3 + hν + NO2 CO + hν + HCO 或H2CO + hν (4)H (5)CH 3X + hν + X 2、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 3、NO3和HNO3等物质。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3的反应机理如下: CH2(O3)CH2 O3 + CH2 == CH2H2CO+H2COO 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化学组成和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 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CFmCln + hv CFmCln-1 + Cl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含答案)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含答案)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80%-90%_。 2、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环境污染物。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工业_、__农业_、__交通_、和__生活_。 5、如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三种。二、选择题 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 A A热岛效应 B温室效应 C土壤的盐碱化 D噪声 A 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 A Cd B Hg C Pb D As 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B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三、问答题 1、举例说明环境效应分为哪几类, 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填空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 (1)NO + hν NO + O 2 (2)HNO+ hν HO + NO 或HNO+ hν H + NO 2 2 2(3)HNO+ hν HO + NO 3 2

(4)HCO + hν H + HCO 或HCO + hν H + CO 222(5)CHX + hν CH + X 33 2、大气中的NO可以转化成 HNO 、 NO和 HNO 等物质。 2333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的反应机理如下: 3 CH(O)CH 232 第 1 页共 10 页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 + CH == CH HCO+HCOO O32222 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化学组成和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 和湿沉降两种。干沉降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CFmCln + hv CFmCln-1 + Cl Cl + O O + ClO 32 ClO +O O + Cl 2 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中的____温室效应_____、___臭氧层破坏_______、光化学烟雾___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8、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为__爱根核模__、__积聚模___、_粗粒子模__。 9、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HO__。 10、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 CO_、CH__、_CO__、_氯氟烃___等。 24 11、CFC-11和Halon1211的分子式分别为__CFCl___和__ CFClBr____。 3_212、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____风__和____湍流___的影响。 13、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_总悬浮颗粒物__、 _飘尘_、降尘、可吸入颗粒物。 14、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中间层_、热层和逸散层。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作业

大气环境化学作业(1) 一、选择题 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A 风 B 湍流 C 天气形式 D 地理地势 2、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______。 A 寒冷的夜间 B 多云的冬季 C 寒冷而晴朗的冬天 D 寒冷而晴朗的夜间 3、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 A R O· B R· C H2O D H O2· 4、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有的光离解。 A O 3 B H 2 CO C H 2 O 2 D HNO 2 5、大气中还原态气体(如H2S、甲烷)主要被______氧化。 A O2 B H O· C O3 D高价金属离子 二、填空题 1、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__、热层和逃逸层。 3、气团的稳定性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因素有关。 4、污染大气中氮氧化物(NOx)包括: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的人为源主要是高温燃烧过程,其生成量主要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5、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 (1)NO 2 + hν + (2)HNO 2 + hν + 或HNO 2 + hν + (3)HNO 3 + hν + (4)HCHO + hν + 或 HCHO + hν + (5)CH 3 X + hν +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如何定义光化学反应和光解?

2.什么是大气温度层结?各层结的特点如何? 3. 简述平流层大气的特点?写出平流层形成臭氧的光解反应机制。4.什么是逆温?逆温对于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 四、计算题 已知过氧键的键能为143 kJ·mol-1,计算可以使H 2O 2 分子裂解成HO?所需要 光的波长的最大值(光速c = 2.9979×108m/s, 普朗克常数h = 6.626×10-34, 阿伏加德罗常数N =6.02×1023)。

环境管理-第二章 大气环境 试题解析 精品

第二章大气环境 试题解析 1.[分析]明确大气的热力作用,即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解答]大气热力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白天天气晴朗且污染较轻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气温高,晚上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日较差大。此外白天天气晴朗时,蓝紫光易被散射,天空呈蔚蓝色。故A、D 项正确。[注意]大气的热力作用及相关的自然现象。 2.[分析]从等压线图入手通过气压值读取比较不同地区气压值高低。[解答](1)由图可知,Pa> 1010hPa,1010hPa> Pb> 10005hPa;Pc< 1005hpa。故可知Pa> Pb> Pc。选项A 正确。(2)北半球高压中心气压值可达1035hPa,可推知此气压中心只能是亚洲高压,出现在亚洲大陆冬季。高压前缘出现冷锋,受其影响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有时会有少量降水(降雪)。所以此时我国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大风、沙尘暴、干旱、暴雪等天气。泥石流出现需要大量降水条件,此时为冬季不可能出现。故 C 选项不可能出现。选项C 正确。(3)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日出应晚于6点。所以A、C、D 选项错。太阳耀斑爆发没有一定季节。故答案为B。[注意]等值线的判读,气压系统控制及锋面天气变化。 3.[分析]台风中心即热带气旋(低压中心)中心,北半球气旋气流逆时针旋转辐合。[解答]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洋面时,上海在舟山群岛西北方,即上海位于气旋中心的西北方,据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可知,气旋西北侧吹东北风。答案为A。[注意]台风(热带气旋)气流运动方向。 4.[分析]等值线图数值读取方法,气压系统影响天气及空气运动方向。[解答](1)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一定数值。M 点与其南部(101 5.0)、北部(1015.0)的等值线相比较,其值可能为1012.5、1015.0、1017.5。M 点所在等压线与其西部相邻的另一等压线(1017.5)相比,其数值可能为1015.0、1017.5、1020.0,两组数值交集即为M点可能的数值,即1017.5和1015。答案为C。(2)N 处位于低压系统西南侧。低压中心气流应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故不可能出现东北风。答案为D。(3)我国东部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绥形成的锋面雨带规律性推移,四月份应位于华南地区,故选项为D 选项。[注意]等值线数值的判读,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5.[分析]判断气压系统图(高、低压)气流运动方向。[解答](1)据图中气压值判断高低气压,北半球气旋(低气压)为逆时针辐合,反气旋为顺时针方向辐散,南半球相反。由此判断图中只有图④符合。选项D 正确。(2)据上题已知该气压系统为低气压1月份可能出现在南半球低纬海域,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故C 选项正确。[注意]气压系统及气流的判断及其活动变化。 6.[分析]首先应判断南京与开普敦所处半球及气候类型。[解答]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7月)高温多雨,冬季(1月)温和少雨。开普敦位于非洲南端,属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点:夏季(1 月)炎热干燥,冬季(7 月)温和多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开普敦气温高时,南京气温低,且开普敦高温少雨,故A、B 选项错,开普敦多雨时为冬季(7月),正是北半球夏季,南京也为多雨期,C 选项正确,开普敦受高压控制季节为夏季(1 月),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南京盛行偏南风,D 选项可排除。答案为C。[注意]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与比较。 7.[分析]结合题干中信息,四地均位于我国平原地区,且受东部雨带影响,可判断四地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解答](1)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四地均属东部季风区,其夏季降雨主要是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的湿热气团登陆与陆上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带,暖湿气团被抬升形成降水,即A 选项正确。(2)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应位于长江流域,并在长江流域形成准静止锋,带来连绵阴雨。即D 选项上海到重庆一带正确。(3)由于6月中下旬雨带位于地区为长江流域其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从①、②、③、④四幅图判断③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故正确答案为C。(4)从①地气温与降水量图分析,其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