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课程 大班 《神奇的泡泡器》教案

合集下载

《神奇的泡泡》科学教案

《神奇的泡泡》科学教案

《神奇的泡泡》科学教案
《神奇的泡泡》科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1. 根据提示词,描述学习内容。

2. 理解制作神奇的泡泡的方法和过程。

3. 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
二、课程内容
1. 小组展示神奇的泡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讨论泡泡制作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形成的机理,掌握泡泡制作的基本常识。

3. 指导学生仿照老师例子,自己练习制作神奇的泡泡。

4. 巩固本节课内容,完成教学总结。

三、教学准备
1. 泡泡液
2. 玻璃筒
3. 杂物
四、教学实施
1. 点拨
老师就泡泡的制作过程及原理简单介绍,以及小组对泡泡制作的练习。

2. 练习
学生分小组,自己动手进行泡泡的制作,老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

3. 小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有选择性要求学生上台叙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难度相当,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学习到很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获得了很多实践操作的经验,受益良多。

《神奇的泡泡》幼儿园教案

《神奇的泡泡》幼儿园教案

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让幼儿尝试自己制作泡泡水,探索不同材料对泡泡形成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鼓励幼儿通过吹泡泡的活动,锻炼口腔肌肉和呼吸控制能力。

4.激发幼儿对泡泡的喜爱,感受泡泡带来的乐趣,增强幼儿的愉悦体验。

二、活动准备1.准备各种形状的泡泡工具,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2.准备洗洁精、白糖、水、杯子、搅拌棒、吸管等制作泡泡水的材料。

3.准备一块较大的户外场地,以便幼儿自由吹泡泡。

4.准备关于泡泡的图片、绘本或视频。

三、活动过程1.导入:1.1.教师展示关于泡泡的图片或播放泡泡的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

1.2.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泡泡:2.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使用泡泡工具吹出泡泡,让幼儿观察泡泡在空中的样子。

2.2.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提问:“泡泡是不是圆圆的?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它们的颜色一样吗?”2.3.让幼儿尝试用手去触摸泡泡,感受泡泡的脆弱。

3.制作泡泡水:3.1.教师将幼儿带回教室,介绍制作泡泡水的材料。

3.2.示范制作泡泡水的过程,将适量的洗洁精、白糖和水放入杯子中,用搅拌棒搅拌均匀。

3.3.让幼儿分组,自己动手制作泡泡水,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

3.4.制作完成后,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泡泡水尝试吹泡泡,观察效果。

4.探索不同材料对泡泡的影响:4.1.教师提供不同浓度的洗洁精水、不同粗细的吸管等材料,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4.2.引导幼儿观察哪种材料吹出的泡泡更大、更多、更持久,鼓励幼儿记录自己的发现。

4.3.每组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自由吹泡泡:5.1.再次带领幼儿到户外,让幼儿自由地用各种泡泡工具吹泡泡。

5.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

5.3.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将泡泡水弄到眼睛里。

2024年《神奇的泡泡》科学教案

2024年《神奇的泡泡》科学教案

2024年《神奇的泡泡》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神奇的泡泡”。

详细内容包括:泡泡的基本原理,表面张力的概念,泡泡的形成过程,探索泡泡的性质,以及泡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泡泡的基本原理和表面张力的概念。

2.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泡泡的性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泡泡的形成过程和表面张力的概念。

教学重点:泡泡的性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泡泡水、吸管、环、塑料瓶、尺子、计时器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直尺、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在课堂上现场演示制作泡泡,引导学生观察泡泡的性质,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泡泡是圆形的?泡泡是如何形成的?”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泡泡的基本原理和表面张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探讨泡泡的形成过程。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泡泡的性质,填写实验报告单。

4.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泡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肥皂泡、液晶显示器等。

5. 小组讨论(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设计一个泡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泡泡》2. 内容:泡泡的基本原理表面张力的概念泡泡的形成过程泡泡的性质泡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泡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答案:实验目的:观察泡泡的性质。

实验步骤:制作泡泡水,用吸管吹泡泡,观察并记录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实验结果:泡泡是圆形的,表面张力使泡泡保持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泡泡的基本原理和表面张力的概念。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泡泡实验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探索泡泡的其他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幼儿园科学课程大班《神奇的泡泡器》优质教案

幼儿园科学课程大班《神奇的泡泡器》优质教案

幼儿园科学课程大班《神奇泡泡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神奇泡泡器”。

通过学习,让幼儿解泡泡器原理,探索制作不同形状泡泡器,并观察泡泡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解泡泡器原理,知道泡泡是由表面张力形成。

2. 学会制作不同形状泡泡器,并观察泡泡特性。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4.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泡泡器制作方法,以及泡泡特性观察。

2. 教学重点:解泡泡原理,学会制作不同形状泡泡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泡泡溶液、各种形状泡泡器、毛巾、吸管等。

2. 学具:剪刀、胶带、彩纸、吸管、泡泡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a. 邀请幼儿观察老师制作泡泡,激发兴趣。

b. 提问:“你们知道泡泡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10分钟)a. 讲解泡泡原理,引导幼儿解表面张力。

b. 示范制作不同形状泡泡器,讲解制作方法。

3. 动手操作(10分钟)a. 幼儿分组,发放材料,指导幼儿制作泡泡器。

b. 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特性,如大小、形状等。

4. 随堂练习(5分钟)a. 每组展示制作泡泡器,并尝试吹出不同形状泡泡。

b. 与其他组进行比赛,看谁吹出泡泡最特别。

b. 对幼儿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神奇泡泡器2. 内容:a. 泡泡原理:表面张力b. 泡泡器制作方法c. 泡泡特性:大小、形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自己喜欢形状泡泡器,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根据幼儿制作泡泡器,观察吹出泡泡形状,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泡泡器制作和泡泡特性表现出浓厚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讲解泡泡原理时,部分幼儿理解困难,需要进一步简化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其他有趣物理现象,如浮力、光折射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特别关注泡泡器原理和制作过程,这两点是本节课核心。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泡泡 (2)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泡泡 (2)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泡泡神奇的泡泡:大班科学教案一、引入泡泡,这个小小的圆形物体,常常会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和惊喜。

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被它的颜色斑斓、形状多样所吸引。

然而,除了娱乐之外,泡泡还有一些神奇的科学原理,通过科学教案的方式,我们可以用现象来引发大班幼儿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

二、目标通过探索泡泡的形成和特性,引导幼儿了解泡泡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实施步骤1. 引入活动教师拿出一个装有泡泡液的容器,向大班幼儿展示泡泡液。

让幼儿观察泡泡液的颜色和状况,引发他们对泡泡的好奇心。

2. 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泡泡是怎么形成的吗?为什么泡泡会飞起来?”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或猜测。

3. 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

先将泡泡液倒入一个小盆子或托盘中,然后让幼儿用一个吸管吹出泡泡。

观察泡泡的形成和特点,引导幼儿观察到泡泡的形状多样、颜色斑斓,并能够飞起来。

4. 分组合作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各种不同大小、形状和颜色的工具,如吹泡泡棒、筷子、勺子等,让他们自由探索各种工具对泡泡的影响。

5. 记录观察结果引导幼儿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记录在纸上或绘画纸上,可以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表达。

收集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比较。

6. 整理和分享将观察结果整理成海报或展板,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教师引导幼儿归纳总结,从泡泡的形成原理、不同工具对泡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7. 探究问题带领幼儿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泡泡会有颜色?是什么让泡泡能飞起来?”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找到答案。

8. 背景知识讲解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适当给予一些背景知识的讲解。

简单介绍泡泡液中的表面张力和薄膜的原理,以及泡泡液中所含有的颜色素是如何使泡泡呈现出不同颜色的。

9. 扩展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探索其他与泡泡相关的活动,如用各种材料制作泡泡炮、泡泡窗、泡泡画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泡泡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泡泡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泡泡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泡泡器引言: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科学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幼儿可以培养好奇心、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个有趣而简单的科学实验项目——泡泡器。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们将学习有关气体、表面张力以及液体的特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气体的特性以及其与液体的关系。

2. 探索表面张力对泡泡形成的影响。

3. 学习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4. 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材料:1. 塑料瓶(一次性饮料瓶)2. 塑料杯3. 食盐4. 洗洁精5. 水6. 筷子或吸管7. 食用色素(可选)教学步骤:1. 导入: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以往的实验经验,例如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等。

引导他们思考,并告诉他们今天将要进行一个新的科学实验。

2. 引发兴趣:展示一个装满泡泡的泡泡器,并询问孩子们是否有兴趣探究泡泡是怎么形成的。

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并记录下他们的问题。

3. 实验准备:将塑料瓶切去底部,成为一个漏斗状泡泡器。

将筷子或吸管插入瓶塞,以便可以轻松地吹气。

准备好塑料杯、洗洁精、食盐和水。

4. 实验过程:- 步骤1:将一小杯水倒入塑料杯中,并加入适量洗洁精(几滴即可)。

- 步骤2:将适量食盐加入水中,并搅拌直至食盐完全溶解。

- 步骤3:将泡泡器的开口浸入塑料杯中,确保泡泡器完全浸泡。

- 步骤4:深吸一口气,轻轻地吹气进入泡泡器,观察泡泡是如何形成的。

- 步骤5:尝试不同的吹气力度和速度,观察泡泡的大小和稳定性有什么变化。

- 步骤6:(可选)在加入洗洁精和食盐的水中加入几滴食用色素,观察泡泡颜色是否有变化。

5. 实验总结:- 向孩子们解释泡泡的形成过程。

告诉他们,洗洁精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泡泡更容易形成。

- 鼓励孩子们回答之前记录下的问题,并帮助他们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

- 引导他们总结实验中不同气泡大小和稳定性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改变泡泡的特性。

大班科学神奇的泡泡器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泡泡器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泡泡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神奇的泡泡器”一节。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泡泡的成因,掌握制作泡泡器的原理及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泡泡形成的科学原理,知道泡泡器的制作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提高幼儿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泡泡器的制作原理及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形成的科学原理,掌握泡泡器的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泡泡水、吸管、洗洁精、胶带、剪刀、塑料瓶、漏斗等。

学具:每组一套泡泡器材料,包括塑料瓶、吸管、胶带、洗洁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吹泡泡,引发幼儿兴趣。

邀请幼儿参与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成和特点。

2. 讲解泡泡形成的科学原理(5分钟)介绍泡泡的成因,如表面张力、气体等。

解释泡泡为什么是圆形的,以及泡泡的颜色和大小。

3. 制作泡泡器(10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制作泡泡器。

教师示范制作过程,讲解制作要点。

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5分钟)以制作泡泡器为例,讲解如何将塑料瓶、吸管等材料组合在一起。

分析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泡泡器漏气、吹不出泡泡等。

5.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自主练习制作泡泡器,教师个别指导。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心得。

提问幼儿,激发幼儿对泡泡器制作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泡泡器》2. 内容:泡泡的成因泡泡器的制作方法制作泡泡器的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泡泡器。

2. 答案:准备一个塑料瓶、吸管、洗洁精等材料。

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将材料组合在一起,制作泡泡器。

吹泡泡,观察泡泡的特点,与家人分享制作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中,幼儿对泡泡器的制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遇到困难。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泡泡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泡泡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泡泡【引言】泡泡,它是孩子们心中的小魔术,也是大班科学教学中一种神奇的教学工具。

通过泡泡的制作和观察,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水的特性、表面张力、气体的特性以及光的折射等科学原理。

本篇文章将从制作泡泡到实践探究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在大班科学教学中利用泡泡进行启发式教学。

【制作泡泡】制作泡泡的材料简单而常见,只需要肥皂水或洗洁精以及一些水。

在制作前,先准备好洗涤液,大约需要1:4的比例稀释。

接下来,取适量稀释好的洗涤液倒入容器中,在洗涤液上方撒上少量水,让水形成稀薄的水膜。

将洗涤液慢慢吹入水膜中,借助吹泡泡器,或者用双手轻轻吹气,就可以轻松制作出漂亮的泡泡了。

【泡泡的特点】泡泡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孩子们感兴趣并能够引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

首先,泡泡对光具有折射作用,可以发现泡泡中出现彩色光环的现象,这是由于光在泡泡表面发生反射和干涉而产生的。

其次,泡泡的形状是圆球形状,这是因为泡泡表面张力使得泡泡尽可能地减少表面积,而圆球形状正是形状最稳定的状态。

此外,泡泡是非常脆弱的,只要有一点微小的破损,泡泡就会瞬间破碎。

【泡泡的探究】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探究泡泡的更多奥秘。

首先,我们可以在泡泡里面加入一些食盐,观察泡泡的变化。

当食盐与水混合后,会对水的表面张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泡泡的稳定性。

我们会发现,加入适量的食盐后,泡泡变得更稳定,持久度也增加了。

这是因为食盐的存在增加了水的溶解度,从而增强了水的表面张力。

另外一个实验是探究泡泡的大小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我们可以制作不同大小的泡泡,例如小泡泡、大泡泡以及巨大的泡泡。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大小的泡泡的持久度和稳定性,孩子们可以发现小泡泡相对较容易破裂,而大泡泡和巨大的泡泡更加坚固且持久。

【泡泡在生活中的应用】泡泡不仅仅是科学实验的素材,它还有一些实际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医学上,泡泡在肺活量检测中被应用。

通过测量泡泡的升降速度可以对肺的功能进行初步的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101幼儿园科学课程大班《神奇的泡泡器》教案
执教者:胡耀欢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与反复操作中,分析影响用泡泡器拉出大泡泡的相关因素。

2.体验合作拉出大泡泡的快乐,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泡泡秀道具、视频
2.学具准备:各种幼儿自制泡泡器(所用材料:吸管、棉线、毛线、扭扭棒),泡泡水。

活动重难点:
重点:两人合作拉出大泡泡
难点:找到影响拉出大泡泡的相关因素
活动过程:
一、说说泡泡器
——前段时间大家在班级里制作大泡泡器,这里是你们已经做好的大泡泡器,谁来说说你们这样设计的理由?你们觉得哪个泡泡器最有可能拉出大泡泡?
二、用泡泡器拉泡泡
1、两两合作尝试拉大泡泡
(1)引出任务
——今天我们就来试玩一下,要求是两两合作,先来试试自己制作的大泡泡器,看看能不能顺利拉出大泡泡!如果拉出来了,想想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如果没能拉出大泡泡,思考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2)幼儿合作拉泡泡
观察重点:观察幼儿两人合作拉泡泡的方法;观察幼儿是否关注到“膜”;观察幼儿是否调整拉泡泡的方法。

(3)交流拉泡泡的感受
——你们哪几组拉出了大泡泡?
——介绍一下拉出大泡泡的好方法?未能拉出大泡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把泡泡器完全浸在泡泡水里,看到一层膜,同时朝一个方向拉,才能拉出
大泡泡。

——你们觉得要拉出大泡泡除了方法之外,和材料有关系吗?
过渡语:我们可以试试别的小组制作的泡泡器,这样会有更多的发现。

2、再次尝试拉泡泡
——现在我们用刚才讨论的办法再去试试,如果还是没能拉出大泡泡,我们再找找原因。

三、延伸活动
——今天,我也有一个大泡泡器,你们觉得能拉出大泡泡吗?
——神奇的泡泡器还能变成一场好看的魔幻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