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14-28课教案汇总
2019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一【名师版】

14.《木笛》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叶圣陶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
本着这一思想在选读课的设计上,我从大问题,大背景入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紧扣这悲凉凄切的笛声,捕捉令人感动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其中的情,深深体味朱丹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能独立收集和整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铭记国耻,培植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寒江残雪》音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选读课文《木笛》,让我们随着作者赵恺先生,在悲凉凄切的笛声中,去认识一位木笛演奏青年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自学提示:课文讲述了青年木笛手朱丹在乐团招考演员终试时,因为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又因为大师听了他吹奏的笛声,他被乐团破格录取了。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倾诉如泣如诉的笛声大师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吹奏,竟能让他破格录取朱丹呢?在文中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那段乐曲的呢?(1)学生回答读27、28自然段。
(2)出示课件,再读这两段话,找出描写笛声的词语,学习词语。
(3)听音乐,我们现在听到的曲子就在这段文字里,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传达给你的情绪,再读这段文字(自由读,指名读)。
(4)“如泣如诉”怎么理解?朱丹要倾诉什么?(5)如果朱丹现在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朱丹说什么?(二)感受悲惨痛楚的历史(1)朱丹为什么要吹奏这样悲凉凄切的笛声呢?在文中找一下。
(2)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3)出示课件,老师解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
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大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心田上的百合花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心田上的百合花【教学预备】教员预备好朗诵资料,查阅好有关百合花的图片和知识资料。
【教学进程】1、说话导入教员:同窗们喜欢花吗?你最喜欢什么花?说出你的理由。
〔先生议论回答〕教员:明天,教员给大家带来了一株花——百合花,出示图片,你见过百合花吗?了解它吗?请说说。
〔先生议论回答〕2、教员结合先生的了解引见百合花的有关知识:出示图片及文字资料:百合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百合鳞茎由许多鳞片抱合而成,故名百合。
产地及散布:中国、日本、北美和欧洲等温带地域。
百合花姿俗气,叶片青翠清秀,茎干亭亭玉立。
百合花种类单一,花样艳丽丰厚,花形典雅小气,姿态艳丽,花朵皎洁晶莹俗气、幽香恼人;百合花既宜盆栽和插花,又是罕见的庭院花卉。
是世界著名的鲜花。
3、录音朗诵课文,全体感悟如今百合花已走进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温馨的祝愿,那么你们知道百合花生长在哪里吗?明天,教员要让你们看法一株生长在特殊中央的百合花。
我们一同来欣赏林清玄的散文«内心上的百合花»,也许她会给我们新的感悟。
齐读课题:内心上的百合花。
4.简介作者及引荐其作品〔出示课件〕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
毕业于台湾世界旧事专迷信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一九七三年末尾散文创作。
一九七九年起延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他的散文文笔流利清爽,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气。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精品]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六
![[精品]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六](https://img.taocdn.com/s3/m/bdfbaf70767f5acfa0c7cd29.png)
14.《木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2、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笛声1、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初读感知了《木笛》这篇课文,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那么朱丹是不是不会吹奏欢快的乐曲呢?(生答)夜晚他又到了哪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是的,当他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吹奏起。
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首木笛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生读,生答,随机课件演示这段文字: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3、你认为哪些词语是描写这段木笛声的呢?4、生答,相机出现课件:悲凉凄切、如泣如诉。
生读,师纠正“脉管滴血(iě)”。
5、师放音乐《江河水》深情范读,引导想象:听老师读这两词,你想像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6由上一环节自然引到“如泣如诉”这一词语,相机板书:如泣如诉7、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我们都听到了。
(音乐关闭)8、跟着这种感觉,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想像一下,假如青年朱丹就站在你面前。
他就对着你吹奏着这一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的木笛曲。
那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生自由回答可能会问:A、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奏欢快的乐曲,为什么现在在纪念碑前却吹奏出悲凉凄切的笛声?(你能把课文前后的内容联系起,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了不起。
)B、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为什么你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C、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师及时评价,疏导有价值的问题。
五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本学年诵读内容为六部分:1、志高远2、当志强3、贵以恒4、学与思5、勤自省6、楚史纪三、教学时间:1.每周的朝读经典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学生课外复习背诵四、教学策略: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第一单元: 志高远]1、学先立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学先立志的含义,明白确立目标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自古以来,许多杰出人物都把立志作为迈向成功的起点。
我们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二、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诗文含义见课本P3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阳明立志做圣贤。
五、小结拓展师: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什么比立志更重要的了,同学们谈谈,你们会树立什么样的志向?交流讨论2、素业成于志尚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南北朝颜之推的《素业成于志尚》,从中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鞋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有远大理想的人,就能自我磨砺,以成就他们伟大的事业;而没有操守的人,自己甘愿堕落,就成了凡夫俗子了!?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树立了志向,该怎么做实现自己的理想;五、拓展延伸1、阅读《玩物丧志》2、谈感受3、志当存高远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021年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下载教案28五年级下册

第二部分(3-6自然段)写杨子荣面对这场混乱,沉着思考,判断这是敌人的一个阴谋。
第三部分(7-12自然段)写杨子荣准确判断之后,来了个“借题发挥”。
四、依据提示,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你认为杨子荣是怎样一个战士?试着找出课文中描写杨子荣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他心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2.他默默地确信自己的判断:听枪声就不是小分队的战术,小分队对匪徒的袭击向来不喧哗,也绝不会这样远距离射击,这一点我深信战士们的军事素养和白刃拼杀的勇气。二零三首站即便袭来,也绝不会从夹皮沟方向,因为他的虚张声势,就是为了把匪徒的注意力吸引到那里去。
3.那么这个老匪用的又是什么伎俩呢?是为了提高匪徒们的警惕而作军事演习吗?还是这件事又是这个老匪对我进一步考察呢?为了斗争得胜利,我没有权利来设想前者的可能,而只有后者。现在的问题是我怎样在这个老匪跟前表现表现。
4.我打死几个匪徒,在座山雕面前显显我的本事,解除这个老匪对我的怀疑。
六、通读全文,感悟写法。k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说说这种写法对你得写作有什么帮助?
七、拓展学习,升华主题。
1.观察并评价课文的第二副图,朗读《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词。
2.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并跟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词,加深对人物形象和品质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杨子荣心理变化的过程:先是一惊,接着是紧张的思索和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让学生通过心理活动的动作描写感受到:杨子荣是一个大智大勇,机敏威武,忠于革命的战士。)
教后反思:在学生自学中大胆放手,恰当引导。充分利用课后思考题作为学生自读中探索的主题,然后引导小组交流,进而在全班展示学习讨论的成果。在点拨中把握两点:其一,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杨子荣面临险恶的环境;在读中体味作者对英雄内心世界的细腻的刻画;在读中激发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其二,突出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体味作者对英雄内心世界的描写。其三,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对人物的评价。效果良好。
【推荐】202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四-人教部编(统编版).docx

14.《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悲戚、窃窃私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唤醒勿忘国耻的荣辱感。
3、感知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体会朱丹悲戚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读出对“12月13日”的不同态度。
难点:通过“如泣如诉”一词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梳理文序1、故事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上进青年,他能用一支木笛吹奏出一支支婉转的曲子,成为一名乐团的木笛演奏员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南京某乐团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正是木笛演奏员。
这位青年报名参加了,还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如愿进入了“二选一”的最后一轮终试。
然而,在接受考官终试的那天,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考官提出的演奏要求。
毫无疑问青年将失去成为一名木笛演奏员的天赐良机。
听到这里,同学们急于想知道些什么?2、问题预设:a、这个青年是谁?b、考官提出了怎样的演奏要求?c、青年为什么拒绝考官的演奏要求?d、这名青年最后求职的结果会怎样?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解疑,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解答问题a。
你还能从文中找出更具体地介绍这个青年外貌的句子吗?(2)解答问题b。
考官的要求并不苛刻,那朱丹为什么要拒绝呢?请联系上下文从字里行间,从细节中找到答案。
三、品味朗读,铭记国耻。
1、朗读品味人物对话:解答问题c。
从文中找出考官和朱丹两人对“12月13日”迥然不同态度的有关句子,要读出考官茫然、轻描淡写的语气和朱丹悲戚、无奈的语气。
2、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1)、朱丹走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时,意外地看到了怎样的场面?(2)、朱丹那如泣如诉的笛声被作者改编成了一段悲楚的文字,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3、铭记历史,勿忘国耻:(1)、朱丹的笛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丝丝悲凉,缕缕凄切。
最新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内容,抽出词语,引入文本探究(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抽出关键词语:“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沉寂”,追问学生考场上因为什么而沉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2、教师引入资料: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
(齐读)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从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再读集体)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通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将相和》。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将相和的场景以及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具体包括课文14自然段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59自然段将相和的场景以及10自然段作者的议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廉颇、蔺相如、和好”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盒、课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重点讲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议论。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情节图,并写一篇关于团队合作的小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相和板书内容:廉颇蔺相如1. 故事: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2. 形象:勇敢、聪明、识大体、顾全大局3. 观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情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学与思]14、学思并用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3、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展示生领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位同学还能把这句话诵读出来?并能说说它的意思?二、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诗文含义见课本P51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戎识李。
五、小结拓展师:学习与思考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
要想走得远,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
同学们谈谈,你们是怎么学思并用的?交流讨论15、博学慎思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中庸《博学慎思》,从中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踏实地履行。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慎思,该怎么做到博学慎思?五、拓展延伸1、阅读《见微知著》2、谈感受16、学思相资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讲述《学亦》亦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亦秋的教导。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亦秋讲课,但是他一心以为天上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
虽然他俩个人在一块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57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1、阅读《沈括上山访桃花》2、谈感受17、于不疑处有疑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张载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导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二、研读诗文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
三、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四、生互读。
五、拓展延伸1、阅读《戴震难师》2、谈感受18、移居二首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陶渊明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
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
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63的文意。
)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可以无拘无束,热烈的交谈,这是多么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
有好的奇特的文章一同品鉴,有疑问疑惑提出来一起分析。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离不开交流。
朋友之间的交流,有时会互相启迪,让困惑随之化解。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1、阅读《集思广益》2、谈感受第四单元《学与思》一行知园教学目标:1.能背诵本单元四篇经文2、懂得我们要学思结合,勤奋学习。
教学过程: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导问:学习了本单元,请你想一想,学习与思考之间有怎样的必然联系?(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把自己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列出来。
[第五单元:勤自省]19、三省吾身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言者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常反思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自省,这是我们取得进步、走向成功的好方法。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1、老师范读一遍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诗意1、借住书后的注释,理解文意四、朗读和理解古文《三省吾身》五、积累古诗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齐背古文。
六、拓展自读《古人的名和字》。
20、见贤思齐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论语里的《里仁》,从中体会品德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72文意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1)什么是贤?贤有哪些表现?(2)贤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什么五、拓展延伸1、阅读《曾国藩写日记》2、谈感受21、反求诸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经古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古文的内含,做一个讲礼貌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讲礼貌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古文1、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p75理解。
3、汇报。
4、师范读5、生互读三、拓展延伸自读《文彦博数豆子》22、以人为镜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魏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78文意四、教师小结做个勤于自省的人,以历史为借鉴,以他人为借鉴,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五、拓展延伸1、阅读《镜子》2、谈感受23、薄责于人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魏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责得人深者必自恕,责得己深者必薄责于人,盖亦不暇责人也。
自责以至于圣贤地面①,何暇有工夫责人。
1、老师范读。
2、师领读,生跟读3、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81文意四、教师小结面对错误,最重要的是找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而不是过多地区指责别人,以自省静内心、促和谐。
五、拓展延伸1、阅读《心中有主》2、谈感受。
第五单元《勤自省》一行知园教学目标:1.能背诵本单元五篇经文2、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自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教学过程: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引导:自省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
请你想一想A、下面成语的意思反躬自省、闭门思过、扪心自问B、读一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他们的意思。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人们常说:“镜子要朝着自己。
”当你和同学发生冲突或因过失伤害了他人,影响了文明氛围与人际和谐时,你是怎么做的?[第六单元楚史纪]24、筚路蓝缕【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