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合理使用

合集下载

合理使用抗生素与安全用药内容

合理使用抗生素与安全用药内容

合理使用抗生素与安全用药内容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指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感染类型和临床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给药,并遵循合适的剂量、频率和疗程。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保护患者安全。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几个要点:1. 准确诊断: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细菌培养结果等,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因此不应滥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

2.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和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应尽量使用首选药物,而不是广谱抗生素,因为广谱抗生素更容易产生耐药菌。

3. 指导剂量和疗程:按照医嘱准确使用抗生素,不可随意更改剂量和疗程。

过长或过短的疗程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耐药菌的产生。

4. 遵守用药时间和频率:按照医嘱要求准时用药,不可随意增加或跳过药物剂量。

稳定血药浓度有助于抗菌效果,并减少耐药菌的风险。

5. 避免滥用抗生素:在病情并不需要抗生素的情况下,不应使用抗生素作为“保险”治疗或预防性用药。

滥用抗生素只会增加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6. 结束疗程:按照医嘱完成疗程,不可过早停止使用抗生素,也不应随意延长疗程。

在必要时,医生会根据病情评估调整疗程长度。

7. 关注不良反应:使用抗生素时应关注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总之,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并保护患者的安全。

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药物特点进行评估和抉择,并向患者进行合理用药的指导和教育。

同时,社会大众也应加强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1.适应证准确:合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按照适应证使用,即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病原学检查结果、病原体的耐药性等综合判断,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2.选择适当的药物:在确定需要使用抗生素后,应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种类和耐药性选择适当的药物。

应优先选择广谱抗生素,以覆盖多种可能的病原体,避免无效治疗。

3.药物的剂量和疗程要合理: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治疗效果的关键。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药物的耐药性。

疗程应足够长,以确保病原体完全清除,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4.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脏损伤等。

同时,抗生素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需要深入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5.抗生素联合使用要慎重:抗生素联合使用只适用于特定的临床情况,如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不合理的联合使用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耐药性的发生,还增加了医疗成本。

在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时,应充分权衡利弊,确保用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6.定期审查用药效果:抗生素治疗应及时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7.监测维护抗生素的药物浓度:抗生素的药物浓度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频率,以确保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8.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患者也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参与者,医生需要向患者普及抗生素的基本知识,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告知可能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是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科学、合理和经济的用药,以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充分理解和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抗生素合理使用》课件

《抗生素合理使用》课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不仅会影响患 者的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带来额外 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
浪费医疗资源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如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治疗时间的延长等。
医疗资源的浪费不仅会影响其他患者的治疗,还会给医疗系统带来负担,影响整个社会的医疗健康水 平。
04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建议
加强抗生素知识的宣传教育
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等方 式获得耐药性,这使得耐药菌株在人群中传 播的风险增加。
个体化用药的发展
个体化用药的必要性
由于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病情差异以及对药物的反 应差异,个体化用药成为现代医学的必然趋势。
基因检测与个体化用药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检测个体的基因型,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对特定药 物的反应,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细菌种类,确定适当的用药疗程,避 免因用药时间不足而导致感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具有相互作用机制的抗生素,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 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避免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特别是抗凝药、心血管药物等, 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03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产生耐药性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失去治疗效 果,甚至使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超级病菌,给人类健康带 来严重威胁。
耐药性的产生不仅会使抗生素失去作用,而且会使治疗变 得更加困难,增加医疗成本和病死率。
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增加,如过敏反应、肝肾损伤、肠胃 不适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抗生素使用,防止滥用和欠妥使用抗生素所引发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必需遵守本制度。

第二章抗生素的定义和分类第三条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治疗或防备细菌感染的药物,包含抗菌素、抗菌肽和细菌产品等。

第四条依据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的特点,抗生素可分为:1.β—内酰胺类抗生素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四环素类抗生素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强力霉素类抗生素6.联合用药类抗生素7.其他类抗生素第三章抗生素使用的原则第五条抗生素的使用应遵从以下原则:1.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在临床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不能滥用或乱用,必需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个体化用药:依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3.细菌学依据:抗生素使用前应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感染病原体和相应的药物敏感性,以引导合理的抗生素选择。

4.药物联合应用:对于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特殊情况,可依据临床需要进行合理的抗生素联合治疗。

5.病程监测和调整: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应紧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动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更换药物。

第四章抗生素使用的管理第六条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应包含以下内容:1.抗生素使用审核:对全部抗生素使用需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含病原学检测、药敏试验结果、抗生素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等。

2.开具抗生素处方:抗生素处方必需由医师开具,且需注明抗生素种类、剂量、疗程和使用原因。

3.抗生素使用登记:全部抗生素使用需在系统中登记,记录患者姓名、抗生素种类、剂量、疗程等信息。

4.审查和反馈: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并进行相关教育培训。

5.耐药菌监测:定期对医院内耐药菌的情况进行监测,及时采取防备措施,避开耐药菌的传播和扩散。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种药物,对于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避免滥用。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剂量。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疗程,避免过长或过短。

一般而言,抗生素的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来确定。

4.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5.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二、抗生素使用管理1. 建立健全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管,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提高抗生素使用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3.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监管,严格执行药品审批制度,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安全。

4.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生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和能力。

三、抗生素使用监督与评估1. 加强对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行为。

2.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对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四、加强科研和新技术应用1.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科研投入,研究新型抗生素和治疗方案,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2.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如分子诊断技术、抗菌肽等,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包括:
1. 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治疗的指南和临床实践指南。

2. 临床诊断应该准确,必要时应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种类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3. 抗生素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给药路径,并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时长使用,不可过早停药或过长使用。

4.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不可随意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

5. 抗生素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因为抗生素无法杀灭病毒。

6. 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尽量使用狭谱抗生素,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7. 患者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肠道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8. 患者在用药期间要避免饮酒,因为抗生素和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9.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使用抗生素时应尽量遵医嘱,避
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10. 患者严禁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
19
头霉素类
▪ 二代头孢特点+抗厌氧菌 ▪ 头孢美唑: ▪ 头孢西丁:

20
氧头孢烯类
三代头孢+抗厌氧菌
拉氧头孢 出血倾向 氟氧头孢 血浓度高、未见出血倾向
21
碳青霉烯类
G+ 肠杆菌科 绿脓杆菌 厌氧菌 对去氢肽酶稳定性 中枢毒性
亚胺培南 泰能 Lmipenem
++
+++
++~+++
+++ 不稳
的抗菌活性
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强了 对抗G+菌活性,增加了 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
31
五:抗菌素联合治疗的适应症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较长期用药细菌有产生耐药的可能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 药物剂量得以减少
32
33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内酰胺类 磷霉素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其它 磺胺类和对氨基水杨酸 (抑制细菌叶酸代谢) 异烟肼类 (抑制结核环脂酸合成)
损伤细菌细胞膜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唑类抗真菌药 多粘菌素B和E 烯丙胺类
6
抗生素可分为
浓度依赖性
即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加强, 只要细菌与超过MIC浓度的抗菌药物接触,短时 间即现杀菌作用,并且可维持一定时间。
▪ 头孢克罗:对G+菌抗菌活性较头孢氨苄强,对大 肠、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与头孢羟氨苄相仿
15
第3代头孢菌素
▪ 对多种青霉素酶稳 ▪ 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强 ▪ 某些品种对绿脓杆菌有效 ▪ 某些品种的血清半衰期较长
▪ 头孢噻肟: 对肠杆菌科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对不动杆菌, 绿脓杆菌,厌氧菌无效,对阴沟杆菌,产气肠杆菌较差。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总结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总结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总结近年来,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虽然这些药物在许多情况下能够挽救生命,但虽然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已成为众所周知的问题,这将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为未来的疾病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正确使用和管理抗生素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关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总结1. 遵循医生建议使用首先,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合理使用的关键。

抗生素应该是有严格的配方规定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来使用。

医生将根据病人的病情、病因和其他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抗生素,以及可以用哪种类型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使用药物的正确剂量和持续时间也非常重要,这将确保病人获得恰当的疗效,并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2. 仅在必要时使用其次,应将抗生素仅作为必要时使用。

抗生素不是治疗所有疾病的通用药物。

例如,普通感冒通常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无法对病毒发挥作用,因此患者不应使用这些药物。

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正常的细菌群落,同时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比如肠炎或荨麻疹等。

此外,患者必须明白保持好的卫生、勤洗手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多余抗生素的使用。

3. 不要与话题无关的应用第三,不应将抗生素用于其他目的。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治疗感染性疾病,这些药物不能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疾病,例如抗生素不能用于治疗癌症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抗生素是一种控制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破坏或防止细菌的生长。

因此,它们不能用于控制其他类型的疾病。

4. 注意安全与副作用最后,使用抗生素时注意安全和副作用。

和其他药物一样,抗生素也有不同的副作用。

病人必须注意他们的身体反应,并在症状出现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抗生素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胃出血、腹泻和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病人还应注意与抗生素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减少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确保患者获得恰当疗效和防止耐药菌株的形成的关键。

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仅在必要时使用。

病人还应考虑安全问题,并避免将抗生素用于与话题无关的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MIC = 16 mcg/mL
10
Concentration (mcg/mL)
1
0.1
T>MIC exposure was 40% of the dosing interval at the MIC of 16 mcg/mL
0 8 16 24 32 40
Time (h)
Kuti JL et al. Pharmacotherapy. 2004;24:1641-1645
Pharmacodynamics (PD)
抗菌药物起效过程
剂量 药动学
溶解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药效学
时间依赖杀菌 浓度依赖杀菌 抗生素后效应
起效
细菌数量 死亡率 症状体征识别
药代动力学和MIC
Different pattern of time-killing of 3 Abx VS Pseudomonas
抗生素使用目标
控制感染
合理药物, 途径,方式
较少 副作用
正常菌群 稳定
合理剂量 疗程
Pharmacology of Antimicrobial Therapy
Concentrations in tissues and body fluids Pharmacologic and toxicologic effect
SIRS
Bone RC, Balk RA, Cerra FB, et al. Chest. 1992 Jun;101(6):1644-55. Review.
SEPSIS
Bone RC, Balk RA, Cerra FB, et al. Chest. 1992 Jun;101(6):1644-55. Review.
感染引起的SIRS
MODS的表现
Severe Sepsis 治疗
• • • • • • • 感染源的处置 抗菌药物使用 循环支持 机械通气 肾脏替代 镇静/止痛 营养
Wheeler AP, Bernard GR.Treat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N Engl J Med. 1999 Jan 21;340(3):207-14. Review.
% Patients remaining culture positive 100
Higher AUC:MIC lead to letter bacterial eradication
AUIC < 125
75
50
25
AUIC 125-250
0
0 2 4 6 8 10 12 14
AUIC > 250
Days
Dosing regimen
Concentrations in serum
MIC、 MBC Concentrations at site of infection Antimicrobial effect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Elimination
Pharmacokinetics (PK)
链阳霉素、四环素、 碳青霉烯类、糖肽类、 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Cmax/MIC
主要参数 T>MIC和AUC>MIC
主要参数 T>MIC,PAE,T1/2 AUC/MIC
-lactam:optimal T>MIC?
Required %T>MIC for static
重症患者抗菌药物使用
重症患者,运用PK/PD理论合理的使 用抗菌药物,同时还要关注重症患者 的全身情况
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的其它因素
Other considerations in choosing Abx
-杀菌
vs
抑菌(Cidal vs static)
严重/复杂感染选杀菌剂
cidal for serious and compicated infections -单药 -静脉
-20% for carbapenems -30% for penicillins -40% for cephalosporins
Required %T>MIC for cidal:
– ~ 40% for carbapenems – ~ 50% for penicillins – ~70% for ephalosporins
60 40
20 00 5
Data from 107 acutely ill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RTIs treated with 5 different antibiotic regimens (ciprofloxacin, cefmenoxime, ceftazidime, ciprofloxacin plus piperacillin, ceftazidime plus tobramycin)
Dose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 续时间较长 时间依赖且 抗菌作用与 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PAE或T1/2较长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 取决于峰浓度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 daptomycin、甲硝唑
多数β-内酰胺类、 林可霉素类 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AUC0–24h:MIC <100
10 15 Days from initiation of therapy
20
Thomas KL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8;42:521–527
Optimizing FQs therapy for S. pneumoniae from PK/PD point of view
SEVERE SEPSIS
感染的演变过程
Infection /Trauma
SIRS
SEPSIS
SEVERE sepsis
MODS
具有两项一下临床表现: 1.体温>38 ℃或<36 ℃ 2.心率>90次/分 3.呼吸频率>20次/分 4.白细胞计数>12,000/mm3或 <4,000/mm3或幼粒细胞>10%
-Correlation Between Drug Exposure (AUC/MIC) & Outcome
Patients cured (%)
100 80 60 40 20 0
AUC:MIC>125
lead to appropriate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outcome
Drusano GL. Clin Infect Dis. 2003;36(suppl 1):S42-S50.
-内酰胺类-优化暴露时间
-Lactam: Optimizing Exposure
Maximizing T>MIC
提高剂量-安全性前提 增加给药频率 延长输注时间
Drusano. Clin Infect Dis 2003;36(Suppl. 1):S42–S50
感染的相关概念
ACCP/SCCM联席会议定义
Bone RC, Balk RA, Cerra FB, et al. Chest. 1992 Jun;101(6):1644-55. Review.
Bone RC, Balk RA, Cerra FB, et al. Chest. 1992 Jun;101(6):1644-55. Review.
Time (h)
Dandekar PK et al. Pharmacotherapy. 2003;23:988-991.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Burkholderia cepacia With Prolonged Infusion Meropenem
Meropenem 2 g infused over 3 hours q 8 h
Aminoglycoside:optimal Cmax: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max:MIC and Clinical Response
Clinical response (%) 100 80
65 83 70
89
92
60 40 20
55
0
2
4
6 8 Cmax :MIC
Susceptible bacteria
(MIC of mutants)
MIC
Concentration (µg/ml)
Cmax
MPC Window of selection
MIC
Tmax
Time post administration (h)
Baquero & Negri. BioEssays 1997; 19: 731-6 Drlica K. ASM News 2001; 67:27-33 Cantón et al. Inter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6 (in press)
10
12
Moore et al. J Infect Dis 1987;155:93–99
What is the Optimal AUIC for Fluoroquinolones?
30
125
For G+
For G-
Fluoroquinolone Therapy for Nosocomial Pneumonia
Microbiological Clinical
0–62.5
62.5–125
125–250 AUC:MIC
250–500
>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