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集下载

医生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医生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医生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药物抗性问题也日益严峻。

医生作为临床抗生素使用的决策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需要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药物抗性的发展,并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抗生素的适应症使用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首先需要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只有当确诊为细菌感染时,才有必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因此,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在选择抗生素时,医生需要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

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药物疗效和患者过敏史等因素,综合考虑权衡,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1. 明确使用目的: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明确其使用目的,是治疗细菌感染还是预防感染。

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药物耐药性发展。

2.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目标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肝肾功能等,合理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3. 使用足够的疗程:对于已经明确的细菌感染,医生应该使用足够的疗程来完全清除感染。

未完成疗程或过早停药可能导致细菌复发和耐药性的发展。

4. 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慎用:医生应慎重考虑抗生素联合治疗的必要性。

除非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必要的,否则应尽量避免。

5.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如病情好转,可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给药途径。

如果病情无明显改善,医生应重新评估诊断和治疗方案,并考虑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

三、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措施1. 教育患者: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和禁忌症,并告知患者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性。

同时,加强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的认识,提高患者对抗生素使用的自我约束能力。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与预防药物耐药性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与预防药物耐药性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与预防药物耐药性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的药物,它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减少耐药性的风险,本文将讨论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预防药物耐药性的方法。

一、抗生素的正确使用1.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确保感染源是细菌引起的。

医生会通过检查病情和进行相应的检测来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此外,根据病原体的类型、药物的敏感性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2.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加剂量。

停药或过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感染未完全治愈或引起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因此,患者应该遵守医生的指导,并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

3. 完成全程治疗。

即使在症状减轻或消失后,患者也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全程治疗。

过早停药可能导致感染再次复发,并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全程治疗可以确保细菌完全被杀灭,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二、预防药物耐药性的方法1. 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

公众应该了解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于感冒等病毒感染无效。

同时,公众也应该知晓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2. 加强医生和医务人员的培训。

医生和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加强医学教育,提高医生的抗生素使用准确性,对于降低药物耐药性至关重要。

此外,也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和管理抗生素。

3. 加强监管和控制措施。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和控制。

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和销售。

同时,也应加强对抗生素的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4. 鼓励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达到杀灭致病菌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

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1.用药指征明确。

及早明确病原菌,然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针对性要强,最好选用一种药物。

3.剂量要足、疗程要够。

这样既保证疗效,也可防治病菌产生耐药或病情反复。

4.掌握既往用药反应。

主要了解以往有无对药物的过敏史。

5.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

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宜肌肉注射给药,严重者可静脉输液。

6.按医嘱用药。

不能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能随便改药或加药。

7.有肝肾功能损坏者用药宜慎重。

有肾功能损害时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万古霉毒等药物。

有肝功能损害时应慎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酯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药物。

8.有下列情况时不宜用抗生素:①病毒感染;②发热原因不明;③对休克、昏迷、心衰或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联合使用抗生素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同时使用。

正确的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康复。

但如果联合不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有以下情况时可联合用药: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③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⑤能够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的。

老年人的使用由于老年人常有以下特点:①生理功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易患感染;②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③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防御致病菌的侵入易发生感染。

而且,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点为:①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②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注射药物的吸收;全身肌细胞含水量和肌肉组织减少,脂肪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③肝组织缩小,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了药物在肝脏的代;④肾脏的滤过率降低,加之肾动脉硬化,药物的排泄功能减退。

所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使用抗生素;②选择毒性低且有效的抗生素;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④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老人易接受的剂型和简化的用药方案;⑤用药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的免疫能力,特别注意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1.适应证准确:合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按照适应证使用,即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病原学检查结果、病原体的耐药性等综合判断,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2.选择适当的药物:在确定需要使用抗生素后,应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种类和耐药性选择适当的药物。

应优先选择广谱抗生素,以覆盖多种可能的病原体,避免无效治疗。

3.药物的剂量和疗程要合理: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治疗效果的关键。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药物的耐药性。

疗程应足够长,以确保病原体完全清除,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4.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脏损伤等。

同时,抗生素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需要深入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5.抗生素联合使用要慎重:抗生素联合使用只适用于特定的临床情况,如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不合理的联合使用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耐药性的发生,还增加了医疗成本。

在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时,应充分权衡利弊,确保用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6.定期审查用药效果:抗生素治疗应及时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7.监测维护抗生素的药物浓度:抗生素的药物浓度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频率,以确保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8.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患者也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参与者,医生需要向患者普及抗生素的基本知识,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告知可能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是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科学、合理和经济的用药,以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充分理解和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当我们感染细菌时,抗生素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过度或不恰当的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增加。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1. 不要乱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

因此,如果您没有被诊断出患有细菌感染,请勿使用抗生素。

2. 按照医生指示使用:如果您已被诊断出患有细菌感染并且医生决定给您开处方,确保您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抗生素。

请勿自行停止使用抗生素,即使您的症状已经消失。

3. 使用正确的剂量:确保您使用了正确的剂量。

在服用抗生素的几天内,您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避免跳过任何剂量。

4. 不要共享抗生素:不要将抗生素给其他人使用,即使他们患有相同的病情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体反应和特定的治疗需求。

这些因素可能涉及到适当的抗生素选择和剂量。

5. 注意饮食:抗生素可能会扰乱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因此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应注重摄入高纤维的食物和膳食补充剂。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随着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和滥用,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1. 不要自我诊断并使用抗生素。

许多感染都可以在没有抗生素干预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如果您确信需要治疗,请咨询医生。

2. 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抗生素。

通常,医生会建议您按时服用抗生素,并在完成整个疗程之前继续使用它们。

3. 不要共享抗生素。

抗生素是为每个人专门开发的,并且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耐药性的问题。

不要让其他人使用您的抗生素,也不要使用别人的抗生素。

4. 不要使用过期的抗生素。

过期的药物可能会失去效力,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变得有害。

5. 不要在没有医生建议的情况下停止服用抗生素。

即使您感觉好转,也必须完成整个疗程,以确保感染根除。

6. 不要过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而不能治疗病毒感染。

使用过度可能导致耐药性的问题。

7. 不要将抗生素用于预防目的。

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感染,不能用于预防感染。

8.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进行细菌敏感性测试。

然后,您应该选择最适合细菌的抗生素,并在严格遵循用药建议的情况下使用它。

9. 使用其他治疗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其他治疗方法可能比抗生素更有效。

例如,手术可能是治疗感染的最佳选择。

10.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帮助预防感染,从而减少使用抗生素的需要。

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如果使用不当,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始终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抗生素,并采取其他措施预防感染。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总结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总结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总结近年来,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虽然这些药物在许多情况下能够挽救生命,但虽然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已成为众所周知的问题,这将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为未来的疾病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正确使用和管理抗生素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关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总结1. 遵循医生建议使用首先,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合理使用的关键。

抗生素应该是有严格的配方规定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来使用。

医生将根据病人的病情、病因和其他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抗生素,以及可以用哪种类型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使用药物的正确剂量和持续时间也非常重要,这将确保病人获得恰当的疗效,并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2. 仅在必要时使用其次,应将抗生素仅作为必要时使用。

抗生素不是治疗所有疾病的通用药物。

例如,普通感冒通常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无法对病毒发挥作用,因此患者不应使用这些药物。

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正常的细菌群落,同时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比如肠炎或荨麻疹等。

此外,患者必须明白保持好的卫生、勤洗手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多余抗生素的使用。

3. 不要与话题无关的应用第三,不应将抗生素用于其他目的。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治疗感染性疾病,这些药物不能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疾病,例如抗生素不能用于治疗癌症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抗生素是一种控制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破坏或防止细菌的生长。

因此,它们不能用于控制其他类型的疾病。

4. 注意安全与副作用最后,使用抗生素时注意安全和副作用。

和其他药物一样,抗生素也有不同的副作用。

病人必须注意他们的身体反应,并在症状出现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抗生素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胃出血、腹泻和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病人还应注意与抗生素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减少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确保患者获得恰当疗效和防止耐药菌株的形成的关键。

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仅在必要时使用。

病人还应考虑安全问题,并避免将抗生素用于与话题无关的用途。

护理中的抗生素使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原则

护理中的抗生素使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原则

护理中的抗生素使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原则护理中的抗生素使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原则抗生素是医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它们能够有效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治疗感染疾病。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因此,在护理实践中,合理应用抗生素成为了护士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合理筛选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第一步是准确筛选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护士应该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指征。

只有在存在细菌感染的确切证据时,才能合理地应用抗生素。

二、选择适当的药物在确定需要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后,护士应仔细选择适当的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对细菌具有高度杀菌活性的抗生素。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年龄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三、明确治疗目标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护士应明确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可能是完全杀灭细菌,也可能是抑制细菌的生长。

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并确定治疗的持续时间。

四、监测治疗效果在给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评估抗生素治疗的效果。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调整抗生素的选择或剂量。

五、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抗生素滥用是导致耐药菌产生和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感染控制工作,遵循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此外,护士还应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六、持续教育和自我学习在快速发展的医学领域,护理人员应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

通过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高护士对抗生素使用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护理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得抗生素,采用适当得剂量与疗程,达到杀灭致病菌与(或)控制感染得目得。

正确使用抗生素得原则就是:
1、用药指征明确。

及早明确病原菌,然后选择合适得抗生素.
2、针对性要强,最好选用一种药物。

3、剂量要足、疗程要够。

这样既保证疗效,也可防治病菌产生耐药或病情反复。

4、掌握既往用药反应。

主要了解以往有无对药物得过敏史.
5、选择适宜得给药方法.一般得感染性疾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宜肌肉注射给药,严重者可静脉输液。

6、按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能随便改药或加药。

7、有肝肾功能损坏者用药宜慎重。

有肾功能损害时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万古霉毒等药物.有肝功能损害时应慎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药物.
8、有下列情况时不宜用抗生素:①病毒感染;②发热原因不明;③对休克、昏迷、心衰或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联合使用抗生素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得抗生素同时使用。

正确得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康复。

但如果联合不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得浪费,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病原微生物得耐药性。

有以下情况时可联合用药:①病因未明得严重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得严重感染;③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得混合感染;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⑤能够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得。

老年人得使用由于老年人常有以下特点:①生理功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易患感染;②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
③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防御致病菌得侵入易发生感染.而且,老年人在生理上得特点为:①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会影响口服药物得吸收;
②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注射药物得吸收;全身肌细胞内含水量与肌肉组织减少,脂肪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
③肝组织缩小,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了药物在肝脏得代谢;④肾脏得滤过率降低,加之肾动脉硬化,药物得排泄功能减退.
所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②选择毒性低且有效得抗生素;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④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老人易接受得剂型与简化得用药方案;⑤用药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得免疫能力,特别注意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婴幼儿得使用由于婴幼儿体内酶系统尚未成熟,生理代谢过程随着成长得变化而变化,对抗生素得作用(如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起着重要得影响。

因此,用药量需按年龄(月龄、周龄,甚至日龄)得不同来调整剂量与用药间隔时间,同时强调个体化用药,并谨慎计算与认真核对药物剂量.
家庭中常按年龄折算药物剂量,方法如下:新生儿用成人量得1/10;婴儿用成人量得1/5;幼儿用成人量得1/4;学龄前儿童用成人量得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得2/3.婴幼儿感染时抗菌药物得应用原则就是:应选用毒性低、抗菌效能强、抗菌谱较广得药物。

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外)抗生素;慎用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抗生素;禁用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四环素及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得使用正确认识抗菌药物对胎儿及婴儿得影响就是非常重要得。

滥用抗生素或认为抗生素对胎儿、婴儿有影响,而忽略疾病得治疗都不利于母婴得健康。

一般妊娠期几乎所有摄入药物均可经“胎盘转移”进入胎盘体内,哺乳期用药时多数药物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

药物达到胎儿或婴儿体内得浓度及对她们得影响,均受母婴、胎儿或婴儿得吸收、代谢及药物得性质、胎盘功能等多方面得影响。

因此,在妊娠期及哺乳期慎重选择药物十分必要。

要注意避免使用具有细胞毒性或致畸作用得抗生素。

供孕妇使用比较安全得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外)与林可霉素类。

妊娠期应避免使用得抗生素有四环素、红霉素、红霉素酯化物、氨基糖苷类。

妊娠早期应避免使用得抗菌药物有甲硝唑、利福平、TMP、氟胞嘧啶、酮康唑、喹诺酮类等。

妊娠后期应避免使用得抗菌药有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生素、氯霉素等.
肝功能减退时抗生素得应用应避免使用在肝内代谢、经肝胆系统排泄或对肝脏有损害得抗菌药物.此外,药物得剂量也应进行相应调整。

肾功能减退时抗生素得应用应避免使用经肾脏排泄且对肾脏有害得药物.对于主要经肾脏排泄但对肾功能损害不大得药物,宜根据肾功能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来调整该药剂量与给药间隔时间,以防药物过量中毒。

此外,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得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得抗菌作用得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得不良反应与体内过程与疗效得关系.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3、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得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就是无害无益得。

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4、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得产生。

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得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她抗生素特别就是青霉素G得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黏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适合得时期与合适得剂量.
5、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得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⑴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⑵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她适当得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得发生。

⑶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原菌得敏感性而选用适当得抗生素。

⑷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⑸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⑹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或按创面细菌与药敏结果采用适当得抗生素防止败血症得发生.
⑺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⑻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6、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⑴清洁手术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与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
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此类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率不超过30%。

⑵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⑶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得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得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⑷使用方法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得达峰时间与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给药地点:手术室
总得预防性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可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根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7、强调综合治疗得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得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得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得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得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得质量与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

因此,在应用抗生素得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得体温;注意饮食与休息;纠正水、电解质与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与局部病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