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哼!朕本是太上皇帝,号曰清文宗,九五之尊也。
俺欲言之,气沉丹田,真是五湖四海,风起云涌。
天下之大,无所不有,奸邪之徒,与之争锋。
哪有前赴后继,士气旺盛,閲兵之际不破不落,俺怎能不愁眉苦脸?朕欲整顿朝纲,想要先要以德服人,以文明制胜,以礼让之心,来养护百姓。
最好还要制定出新的条令,提高民众的居住品质,增进大众省力降本的福利。
然而那些官僚分子,却以权势疯狂欺压弱小,丽面满屋。
夫如此两种人,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岂可言矣?洛阳城城奏徐阶,至谷之东门,刻日印发。
各馆劳役铺办,迎宾送祝,望圣旨赐予吉祥平安垂天下。
然而,弹劾洛阳太守者,委实恶狠狠之人。
众官考虑莫衷一是、纷纭复杂,无从得出。
正当朕昼夜思索,忽闻有位道人阎忠岿闯进宫门,恳求朕审查此案,保障百姓的权益。
阎忠岿是朕前世草茅之荷。
不料今天竟在此相逢,真是天道不测,情怀难尽。
朕深知他的真才实学,其道统高超,给予人间带来了巨大的教益。
朕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接受了他的请求。
只是俺深感道听途说很不可靠,恳请阎忠岿为朕出谋划策,共同商讨出一条正确的路子。
不知不觉中,夜已深。
听到宫官的呼唤,阎忠岿转身出去。
俺心想既有福气,不久来日,感谢这位道人,共同完成一次壮举,功德满身,志在九重;若无巧合,那只能歉谢天命。
然而,阎忠岿道长在走时翻了一个身,英姿飒爽,面带慈笑,真呈“人中龙凤,难分高下”之态。
霎时间,朕明悟了!在阎忠岿道长面前,朕也只能属于那个渺小的角色。
只有取人之道,才能取得民心;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打败门户之见。
自己需要多加思索,充分借鉴他人的经验,才能在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取得胜利。
细品一下,发现造句不只是语言文字上的技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以另一种方式讴歌着我们的历史人文。
倒装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切中了汉语独特的特性,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充分表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倒装句是汉语中的一种对语序进行颠倒的句子结构。
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而且使句子更紧凑、更具有表现力。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最新5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最新5篇)介词短语倒装句篇一(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篇二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篇三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篇四(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初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初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一、状语后置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屠惧,投以骨。
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4、虽然,受地于先王。
5、自比于管仲、乐毅。
6、躬耕于南阳。
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8、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9、舜发于畎亩之中。
10、皆以美于徐公。
二、定语后置
1、尝贻余核舟一。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3、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三、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
四、宾语前置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宋何罪之有?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时人莫之许也。
5、忌不自信,复问其妾。
6、何以战?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微斯人,吾谁与归?
9、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0、全石以为底,近岸。
文言句式:倒装句

巩固训练
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 请翻译。 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吾谁敢怨? 4、石之铿然有声者。 5、秦人不暇自哀 。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7、余是以记之 。
文言句式:倒装句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汝是大家子 。 3、不能容于远近 。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训练
•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 欲以何明 • 孔子厄陈蔡
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七种: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⑤固定格式
宾语前置小结
• 疑问句 • 否定句 • 是之标志
三、定语后置
格式:
1、名词+(数量) 2、名词+( )+者 3、名词+之+( ) 4、名词+之+( )+者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楚人有涉江者。 3、村中少年好事者。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6、马之千里者。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谁 何、奚、曷、胡、孰、安、焉等)。
例: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何罪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
练习 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CH A何以知之? B城中皆不之觉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何功之有哉! E唯余马首是瞻 F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G孔子云:“何陋之有?” H安得广厦千万间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文言文中主谓倒装的例子:
1. 哎呀呀,“甚矣,汝之不惠”,这《愚公移山》里的句子不就是主谓倒装嘛!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这里把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对智叟的那种批评啊!就好像你特别惊讶的时候会说:“哇塞,你咋这样啊!”一样。
2. 嘿,“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这样写,把“美哉”这个谓语放到前面,好像在大声赞美少年中国的美好呀!就如同你看到特别棒的事物会喊:“太棒啦,这个!”是不是很形象呢?
3. 你想想,“贤哉,回也”,这《论语》中的句子多有意思啊!它把“贤哉”这个夸赞颜回德行的词放到前面,不就像你特别佩服一个人时会说:“厉害呀,他!”一样嘛,这种主谓倒装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啊。
4. 再看“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的这句话,将“悲哉”放前面,多有感染力啊!这不就跟你感叹时会说:“哎呀呀,这可咋整呀!”效果差不多嘛,更能突出秋天带来的那种悲的感觉呀。
5. “渺渺兮予怀”,苏轼在《赤壁赋》里这样写,把“渺渺兮”这个描述心情的词放开头,多像我们说“哇哦,我的心情呀!”强调了主人公那浩大的心怀呢!
6. 还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这个句子,把“宜乎”提前,就好像你惊讶地说:“不会吧,他们会这样觉得?”一样,体现出对百姓看法的那种特别的感觉呀。
我觉得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真的很神奇呀,能让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和表现力呢!。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说它“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
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
初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
形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
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
所有的倒装句。
七年级(上)
《童趣》
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状语后置,应为“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2.徐喷以烟(状语后置,应为“徐以烟喷”)
《<论语>十二章》
3.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仁为己任”)
《山市》
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状语“(于)楼上”后置]
《<世说新语>两则》
5.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句宾语“何”前置)
《河中石兽》
6.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7.果得于数里外(状语后置,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七年级(下)
《伤仲永》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
《木兰诗》
9.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
《孙权劝学》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1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口技》
12.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应为“会大宴宾客”)
《狼》13.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之)”]
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
14.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陋室铭》
15.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之”)
《核舟记》
16.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1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记承天寺夜游》
18.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1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观潮》
20.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于鲸波万仞中”后置)
2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于水面”后置)
《湖心亭看雪》
22.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23.大雪三日(定语后置,“三日”修饰“雪”)
八年级(下)
《五柳先生传》
2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贫贱”“于富贵”为介词结构后置)
《马说》
26.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马”的后置定语)
2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
置)
《送东阳马生序》
2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2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小石潭记》
30.全石以为底(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岳阳楼记》
3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32.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应为“多于此会”)
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
之江湖”)
3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醉翁亭记》
3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36.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省略句,省略宾语;倒装句,状语“以文”后置)
《满井游记》
37.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状语后置,“出于匣”即“于匣出”)
38.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状语后置,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者”)
3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应为“未知之也”)
九年级(上)
《陈涉世家》
40.祭以尉首(状语后置,应为“以尉首祭”)
《隆中对》
41.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应为“莫许之”)
42.曹操比于袁绍(状语后置,应为“曹操于袁绍比”)
43.信义著于四海(状语后置,应为“信义于四海著”)
4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状语后置,应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于秦川出”)《出师表》
4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状语后置,应为“于桓、灵未尝不叹息痛恨也”)
46.咨臣以当世之事(状语后置,应为“以当世之事咨臣”)
4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状语后置,应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九年级(下)
《公输》48.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罪”)
49.胡不见我于王(状语后置,应为“胡不于王见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0.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51.管夷吾举于士(状语后置,应为“管夷吾于士举”)
52.征于色(状语后置,应为“于色征”)
53.生于忧患(状语后置,应为“于忧患生”)
《鱼我所欲也》
54.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应为“所恶有于死者甚”)
55.此之谓失其本心(宾语前置,应为“此谓之失其本心”)
《惠子相梁》
56.夫鹓鶵发于南海(状语后置,应为“夫鹓鶵于南海发”)
57.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5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邹忌讽齐王纳谏》
59.忌不自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
60.欲有求于我也(介词结构“于我”后置)
《愚公移山》
6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62.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应为“苦何而不平”)
6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应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