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老山界-赛课课件.docx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2段)从山脚向上望,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远 景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第18段)在“之”字拐的路
(第21段)只得裹一条毯子
(第22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 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3. 吃饭难 (粮食奇缺 肚子饥饿)
(第8段)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 (第10段)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 为确是饿了。 (第23段)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 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第28段)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 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 够。 (第31段)在每条溪流旁边,有很 多战士用脸盆、饭盆子、茶缸煮粥 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2月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土名“老山界”,五岭之一)山区,蒋介石判断出 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 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过越城 岭。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 华南之巅”的美誉。可我们勇敢的红军战士却翻过去了,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 位亲历者——老红军陆定一——的讲述吧。
第三部分(第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探究学习
1、跳读文章第二部分(第2——32段),结合文 章内容, 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时经历了哪些困难?
2、面对困难,红军战士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表现呢?
1 . 走 路 难 (路途遥远 山高路险)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知险境·近探
细读课文,仿照已有示例,完成《作业本》P27“任务二”的表格。
翻山困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具体情况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粮食缺乏、肚子饥饿
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红军表现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二万五千里长征 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牢记了这段历史……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 山陆 界定
一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 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 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 治部宣传部工作。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 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 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 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 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 段,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 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浴 血奋战七昼夜,以折损过半的代价突破了敌人30万 大军的封锁,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 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翻山岭·远眺
1、默读文章,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思考: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统编(部编)版初一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老山界》课件(共15张PPT)

陆定一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 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 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 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 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6年10月,胜利到 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 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 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我们不怕读书难, 长征精神催人前。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 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本文是陆定一根据当时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写下的 革命回忆录。
你预习了吗?
惊惶(huáng ) 呜咽( yè ) 峭壁
咀嚼( jǔ jué )蜷(quán ) 攀谈
酣( hān )然入梦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 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像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写泉水声时断时续,又暗写山势 崎岖; “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比喻、排比、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幽静的山色 夜景,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半夜 山路上
第 二
黎明 以后
雷公岩
天 下午 山顶
活动
攀谈,喝粥,送米,贴 标语
准备爬山 夜行军 露宿,冻醒
被推醒,吃饭,写标语 演说等,翻越雷公岩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课件 (共25张PPT)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 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长征路上, 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 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 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完成了举世闻 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 一座难走的山。
语言赏析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 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 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主旨情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记录 了作者在长征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 的山”的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克 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老山界
陆定一
知人论世
陆定一(1906—1996),江 苏无锡人,共产主义战士,无产 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 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 代表作:《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 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等。
创作背景
1936 年 ,毛泽东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 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 国内外的影响,募集抗日经费。电报和书信要求作者 “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 写成许多片段”,或“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 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
越城岭是“五岭”之一,“山峦重叠,树木茂密”。其他 四岭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老山界是越城岭的主 峰,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2141.5米, 是华南第一高峰,被称为“五岭之极,华南之巅”。
第6课《老山界》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万里长征的光辉胜利,谱写了气 吞河山的壮丽史诗。
第二部分(第2~32段)翻山经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 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33段)翻山之后。总结全文,将老山界放在长征的全 过程中来回顾,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
任务二: 明困难
活动要求:
作者陆定一说:老山界是一座“难 走的山”;这是“难翻的老山界”。
小组合作讨论:红军翻越老山界过 程中,具体 在哪些方面呢?在文 中找出相关句子或字词,并用自己的 话概括一下。
品析: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将此时的听 觉感受行云流水般挥洒出来,烘托出夜色的静谧,透露出勃勃 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品析: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 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 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也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2.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
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 神,隐含着作者在翻越老山界后的自豪之情和对红军的赞美之情。
活动三:品 景物美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 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 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本细读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 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 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 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 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 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 么时候又睡着了。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D、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 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3、从中可以看出红军是怎样的人?
1、红军战士在攀山的过程中把看到的景象称之为“奇观”,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2、14-17段对话互相鼓励,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21段在 “半夜露宿”这一部分,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一会儿 就酣然入睡了”。“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 英雄气概。“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 ,又写出了他们从容乐观。
文本细读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 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 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 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 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 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 么时候又睡着了。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是 “五岭逶迤腾细浪”(毛泽东《七律·长 征》)中的“五岭”之一,其主峰为广西 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 之誉。
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我 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是新的长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 需要继续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愈战愈强。
小组合作,勾画文中对“我们”的描 述内容,思考:“我们”是怎样把“坚强 的意志”灌输到每个人心中的?
把“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取得战斗的胜利。
结合文意,说说这些生动的描写在文 中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爬山过程中的
感受,而且真实地传达出红军面对艰难险
阻时的坚强意志、英雄气概和乐观情怀,
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无畏精神和豪迈
情怀的赞叹之情。 间接抒情
引发共鸣
课后作业
1. 课外选读:《大渡河畔英雄多》(杨 得志)、《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 (杨成武)。
拟人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 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 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 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 民的意愿;也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说明红 军队伍是一支为改变国家命运而革命的队伍。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
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 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你读出了什么?
统编(部编)版初1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老山界》课件(38张PPT)

睡觉难 只能在山路上睡觉,晚上寒气逼人,却只有一条毯子可以保暖。 吃饭难 红军战士缺乏粮食,吃不饱饭。
红军战士不是轻装行军,而是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 处境难 且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时的境况危急:地上有敌人的追兵,天
本文题为《老山界》,末段却说“我们走过了金沙 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 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末段这句话是否多余? 为什么?
不多余。课文最后用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和老 山界进行对比,意在突出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的艰难险阻, 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 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出处 事件 背景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 版社1955年版)。有改动。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位 于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的老山界。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 的同志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 以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在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 了两篇纪实性的文章,一篇是《榜罗镇》,另一篇就是 《老山界》。
[参考答案] 作者以登山的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叙事线索,记叙了红军翻越老
山界的经过,将翻山的整个经过叙述得十分清晰。
依据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 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 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 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 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 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钟,到了山顶; 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老山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重点)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3.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到处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惊惶.(huánɡ)呜咽.(yè)苛.(kē)捐杂税蜷.曲(quán) 咀嚼..(jǔ jué) 酣.(hān)然入梦3.理解词义。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呜咽:流水发出凄切的声音。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明确: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才翻越老山界。
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
(2)请试着按时间顺序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的特点,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第2-33段):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34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确: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明确:“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仍坚持翻越老山界体现了什么精神?明确:红军战士表现了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深层探究(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2)举例说明本文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明确:本文作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具体而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举例来说,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那种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英雄部队。
先后两次描写火把,给人鲜明的印象。
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可见山势的陡峭,山路的艰险,爬山的艰难。
描写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画面壮丽、神奇、美丽,显示了山势的险峻,也显示了红军的凌云壮志。
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置身于山路上,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于是细致地描写了这种奇观:“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山路的艰险,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令人惊心动魄,红军的壮举也令人惊心动魄,让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
四、板书设计难事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五、课外拓展刘白羽把《老山界》喻为是一篇“天籁之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这是因为《老山界》的作者经历过艰难困苦和残酷激烈的战争,因此能真实而艺术地表现出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过第一雄关、险关的豪气、壮气。
刘白羽把《老山界》喻为“天籁之音”是对《老山界》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崇高成就的一种赞誉。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重点)2.学习并理解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重点)3.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预习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三、合作探究(一)品析语言1.修辞美。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用看似矛盾的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2.炼字美。
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明确: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这里说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用在这里,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3.景物美。
(1)分析第13段景物描写: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3段景物描写: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
(3)分析第32段景物描写: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二)写法探究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得奇怪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
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特别的陡峭。
四、板书设计五、课外拓展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请写出两句以声写静的诗句。
示例: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②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深深感到:教师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分析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学习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体会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等),感悟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