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诫子书课件(正式)
合集下载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2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文言知识整理
• 1.通假字:无: • 2.古今异义字: (1)静: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今义——宁静、安静(宁静安详) (2)广:古义——增长
今义——宽广(广阔无边) (3)治:古义——修养(动词)
今义——治疗(无药可治)
文言知识整理
• 3.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爱吵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 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
这样的人,怎么能从生活、书本中吸取知识?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小结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对儿子的殷切期 望,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诫诸葛瞻,即便身处 乱世,也要保致远、接世的栋 梁之材。
庸,不免于下流矣。
注:①凝滞:指郁结在心中的俗念。 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 ③嫌吝:嫉妒和贪心 ④淹留:德才不显于世。 ⑤窜伏:埋没之意。 ⑥下流:指才智品行低劣的一类人。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
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
成就学业
三者的关系?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广 A.大庭广众 B.地广人稀 C.广开言路
(多) (面积、范围宽阔) (扩大、扩充)
4
《说文解字》:“ ,惰也,从心曼声。。” 引申为懈怠。
放纵懈怠
轻薄浮躁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目标。 (2)遂成枯落。
枯落:动词用作名词。枯枝落叶,比喻人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
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 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 开篇提出观点。
第二层(第2、3、 阐 述 “ 静 ” 与 “ 学 习 ”“ 明
4句)
志”“成才”的关系。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的良好品质。(重点)
必备知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 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 沂南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 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 书局2012年版)。《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 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 国,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社稷日 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 封家书告诫诸葛瞻。
(诸葛亮《诫外生书》)
书信篇目
共同 劝诫 话题 对象Fra bibliotek写信目的《诫子书》
儿子 希望儿子立志成才,宁静淡
立志、
泊以修身养性,惜时勤学。
学习
希望外甥以先贤为榜样,树
《诫外生书》
外甥 立远大理想,胸怀宽广,虚
心学习,立志成才。
成语积累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志存高远
(一)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 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 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 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 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 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
遂( suì )
语文第15课《诫子书》(30张PPT)

A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4、请概括【甲】【乙】两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2分)
有德行(品德)的人都是由勤俭(而)培养来的(获得的),勤俭就可以减少欲望(欲求)。
甲文侧重宁静淡泊、立志成学、珍惜时间等方面;乙文对“侈”带来的坏处进行论述。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诸葛亮不仅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同时他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诸葛家族三代忠臣正式源于对良好家风的传承。
探讨:《诫子书》对我们现代生活,学习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活上: 修身养德,培养节俭习惯,提升品德修养。内心宁静,专注自我,在快节奏生活中不迷失。珍惜时光,不虚度人生。
学习上:淡泊明志,确定目标,为学习提供动力。静心专注,排除干扰,提高学习效率。勤奋学习,增长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猜猜这首诗写的是谁?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诫子书》简介
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在他晚年,深感时日无多,为了劝勉儿子诸葛瞻修身立志,遂写下这封家书。此时,诸葛亮已到暮年,对人生、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希望通过此信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儿子。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治学:(静)
修身:(躁)
( 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静-学 才-学非学-无才 非志-无学
淫慢-不励精 ( 面)险躁-不治性
诫子书
反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4、请概括【甲】【乙】两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2分)
有德行(品德)的人都是由勤俭(而)培养来的(获得的),勤俭就可以减少欲望(欲求)。
甲文侧重宁静淡泊、立志成学、珍惜时间等方面;乙文对“侈”带来的坏处进行论述。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诸葛亮不仅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同时他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诸葛家族三代忠臣正式源于对良好家风的传承。
探讨:《诫子书》对我们现代生活,学习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活上: 修身养德,培养节俭习惯,提升品德修养。内心宁静,专注自我,在快节奏生活中不迷失。珍惜时光,不虚度人生。
学习上:淡泊明志,确定目标,为学习提供动力。静心专注,排除干扰,提高学习效率。勤奋学习,增长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猜猜这首诗写的是谁?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诫子书》简介
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在他晚年,深感时日无多,为了劝勉儿子诸葛瞻修身立志,遂写下这封家书。此时,诸葛亮已到暮年,对人生、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希望通过此信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儿子。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治学:(静)
修身:(躁)
( 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静-学 才-学非学-无才 非志-无学
淫慢-不励精 ( 面)险躁-不治性
诫子书
反
第15课《 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险要。)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
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学
•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成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完成、实现)
• 遂成枯落
(动词,成为、变为)
•行
• 君子之行
(名词,品行、行为)
• 日月之行
(动词,运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去
• 意与日去
(动词,失去)
•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 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 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 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 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 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 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 作用。
险要。)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
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学
•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成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完成、实现)
• 遂成枯落
(动词,成为、变为)
•行
• 君子之行
(名词,品行、行为)
• 日月之行
(动词,运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去
• 意与日去
(动词,失去)
•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 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 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 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 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 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 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 作用。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1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静”的含义: (1)不争。静为治学之基:看淡名利,顺其自然。 (2)平和。静为修身之本:心平气和,陶冶性情。 (3)宁静。静为明志之根:志存高远,惜时进取。
演绎者
录一段家书视频
传播优良家风,传承家书文化,通 过录制家书视频,一定是个不错的方 式。在参加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怎么 去录制呢?我想中央电视台《家风》 这一纪录片的宣传篇给了我们一个很 好的范例。
观看视频《一拨一抚,人生悠扬》《人生留白,风景更美》,并思考其拍摄格式?
视频格式: 先展示的场景是孩子不妥的行为
或困惑,接着长辈用充满哲理的句 子予以开导。最后出现概括主旨的 “金句”。
示范:阿文想担任好班长,又想做好学生会主席, 更想保持学习上的名列前茅。但她常常因为事情 纷繁而陷入焦灼。这时,爸爸温和对她说:恬淡 寡欲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心之所向,内心平和才能 去到更广远的地方。结尾字幕出现: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II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 其现实意义;
III 结合资料知人论世,深化对君子人格 的理解,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朗读者
读一封家书名篇
传播优良家风,传承家书文化,诵 读家书名篇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那参加朗读者—读一封家书名篇这 个活动,要想读好,应该注意哪些 方面呢?请结合《诫子书》思考一 下?
书写者
做一把家书折扇
折扇书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挥毫泼墨,落笔成扇,承载中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扇面有限,无法 在上面过多的泼墨,因此在参加这个活动 的时候,我们最好将内容浓缩为一个字呈 现在扇面上。
观看视频,同时思考你会选择哪一个字呈现在扇面上。
小组·讨论
讨论:以《诫子书》为例,你会选择哪一个字呈现在扇面上 呢?并说明理由。
演绎者
录一段家书视频
传播优良家风,传承家书文化,通 过录制家书视频,一定是个不错的方 式。在参加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怎么 去录制呢?我想中央电视台《家风》 这一纪录片的宣传篇给了我们一个很 好的范例。
观看视频《一拨一抚,人生悠扬》《人生留白,风景更美》,并思考其拍摄格式?
视频格式: 先展示的场景是孩子不妥的行为
或困惑,接着长辈用充满哲理的句 子予以开导。最后出现概括主旨的 “金句”。
示范:阿文想担任好班长,又想做好学生会主席, 更想保持学习上的名列前茅。但她常常因为事情 纷繁而陷入焦灼。这时,爸爸温和对她说:恬淡 寡欲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心之所向,内心平和才能 去到更广远的地方。结尾字幕出现: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II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 其现实意义;
III 结合资料知人论世,深化对君子人格 的理解,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朗读者
读一封家书名篇
传播优良家风,传承家书文化,诵 读家书名篇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那参加朗读者—读一封家书名篇这 个活动,要想读好,应该注意哪些 方面呢?请结合《诫子书》思考一 下?
书写者
做一把家书折扇
折扇书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挥毫泼墨,落笔成扇,承载中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扇面有限,无法 在上面过多的泼墨,因此在参加这个活动 的时候,我们最好将内容浓缩为一个字呈 现在扇面上。
观看视频,同时思考你会选择哪一个字呈现在扇面上。
小组·讨论
讨论:以《诫子书》为例,你会选择哪一个字呈现在扇面上 呢?并说明理由。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静
4、根据关键字,梳理《诫子书》的文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必静(俭)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静的好处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 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静后果
5、梳理静、学、志、才的关系
课后习题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 ”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文章重视“志”的作用,首先,“明志” 要靠淡泊、宁静,而有“志”才能“成学”,通过学习才能增 长才干。
课下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积累名句。 2、搜集资料,了解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和诗句。
感谢倾听!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不希望儿子 “淫慢、险躁”。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希望儿子“静、学、志、才”。
3、朗读关键字,读出《诫子书》的核心
希望儿子:静、俭、淡泊、宁静、静、学、志、才 不希望儿子:淫慢、险躁
如果诸葛亮只送一个字给儿子,会送哪个字?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说:“至文不过家书写”。 让我们走进一封古代的家书,体会其中的至性至情。
15 诫 子 诸书
葛
亮
学习目标
1.诵读家书,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 2.品味家书,读懂心声,理清逻辑 。 3.答复家书,再现情景,深情对话 。
活动一:读《诫子书》
读准字音 读好停顿 读懂意思 读出感情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 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根据关键字,梳理《诫子书》的文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必静(俭)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静的好处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 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静后果
5、梳理静、学、志、才的关系
课后习题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 ”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文章重视“志”的作用,首先,“明志” 要靠淡泊、宁静,而有“志”才能“成学”,通过学习才能增 长才干。
课下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积累名句。 2、搜集资料,了解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和诗句。
感谢倾听!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不希望儿子 “淫慢、险躁”。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希望儿子“静、学、志、才”。
3、朗读关键字,读出《诫子书》的核心
希望儿子:静、俭、淡泊、宁静、静、学、志、才 不希望儿子:淫慢、险躁
如果诸葛亮只送一个字给儿子,会送哪个字?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说:“至文不过家书写”。 让我们走进一封古代的家书,体会其中的至性至情。
15 诫 子 诸书
葛
亮
学习目标
1.诵读家书,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 2.品味家书,读懂心声,理清逻辑 。 3.答复家书,再现情景,深情对话 。
活动一:读《诫子书》
读准字音 读好停顿 读懂意思 读出感情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 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诫
谆 谆
子
分析观点
父
书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子 情
能治性(反)
殷殷告诫: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反)
积累拓 展
积累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夜读
梳理文意
句首发 语词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行为、操守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 养,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梳理文意
达到 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4、铭:(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序:(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6、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7、传:(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 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1张PPT)

淫___慢__则___不___能__励__,精____险__躁___则___不__能_。治性
课堂检测
5.(2021·青海)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家 教”的。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B选项节奏划分不正确。 “夫君子之行”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品行”,“夫”为句首语 气助词,“君子之行”为偏正结构,“君子”和“之行”之间没有停顿, “静以修身”的意思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静”为主语,其后 面应该停顿,所以节奏划分应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论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关于该论点分别从学习和修身两个方面 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理清文章逻辑结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开宗明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 (求学)✔
资 人物小传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
料
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
链
接
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
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发明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其散文代表
课堂检测
5.(2021·青海)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家 教”的。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B选项节奏划分不正确。 “夫君子之行”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品行”,“夫”为句首语 气助词,“君子之行”为偏正结构,“君子”和“之行”之间没有停顿, “静以修身”的意思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静”为主语,其后 面应该停顿,所以节奏划分应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论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关于该论点分别从学习和修身两个方面 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理清文章逻辑结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开宗明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 (求学)✔
资 人物小传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
料
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
链
接
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
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发明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其散文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阐释放纵懈怠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 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 句子是什么?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 是从 修身 和 治学 两个方面进 行论述的。 本文用了(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7、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 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并说说几个 条件之间的关系。
二、给下列生词注音。
夫( 遂(
) )
淡泊( 穷庐(
) )
淫慢( 险躁(
) )
三、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1、静以修身(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 ) ) )
朗 读 指 导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 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 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 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 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 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 消失,最终衰落凋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 怎么来得及呢!
当堂检测
一、原文填空。 1、《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2、《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 是: , 。 3、《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个 句子是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新课导入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前检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选自《 是指诸葛亮的儿子 时期 》,诫, 、 。作者是 字 家、 家,辅佐 。子,一般认为 ,号 , 建立 国。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成 语和典故。 2、。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文中有不少这样的对偶句,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言简意深。后一句用双重否 定句加强语气
名言警句积累
一、淡泊名利方面: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3、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4、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二、树立远大志向方面: 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 志。——苏轼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研读课文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 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 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是 。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 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关系: 立志才能学有所成,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要增 长才干必须要珍惜时光。
8、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清心 寡欲,内心保持宁静,不贪物欲。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是屏除杂念,安宁专 一,心无旁骛地学习。 “静”就是淡泊名利。淡泊和宁静才能明志。 否则,心若不静,就不能安心学习,就不能增长才 干,就更谈不上修养身心了。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 句子是什么?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 是从 修身 和 治学 两个方面进 行论述的。 本文用了(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7、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 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并说说几个 条件之间的关系。
二、给下列生词注音。
夫( 遂(
) )
淡泊( 穷庐(
) )
淫慢( 险躁(
) )
三、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1、静以修身(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 ) ) )
朗 读 指 导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 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 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 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 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 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 消失,最终衰落凋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 怎么来得及呢!
当堂检测
一、原文填空。 1、《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2、《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 是: , 。 3、《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个 句子是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新课导入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前检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选自《 是指诸葛亮的儿子 时期 》,诫, 、 。作者是 字 家、 家,辅佐 。子,一般认为 ,号 , 建立 国。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成 语和典故。 2、。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文中有不少这样的对偶句,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言简意深。后一句用双重否 定句加强语气
名言警句积累
一、淡泊名利方面: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3、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4、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二、树立远大志向方面: 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 志。——苏轼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研读课文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 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 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是 。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 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关系: 立志才能学有所成,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要增 长才干必须要珍惜时光。
8、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清心 寡欲,内心保持宁静,不贪物欲。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是屏除杂念,安宁专 一,心无旁骛地学习。 “静”就是淡泊名利。淡泊和宁静才能明志。 否则,心若不静,就不能安心学习,就不能增长才 干,就更谈不上修养身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