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诫子书的课件

合集下载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
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 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 开篇提出观点。
第二层(第2、3、 阐 述 “ 静 ” 与 “ 学 习 ”“ 明
4句)
志”“成才”的关系。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的良好品质。(重点)
必备知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 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 沂南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 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 书局2012年版)。《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 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 国,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社稷日 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 封家书告诫诸葛瞻。
(诸葛亮《诫外生书》)
书信篇目
共同 劝诫 话题 对象Fra bibliotek写信目的《诫子书》
儿子 希望儿子立志成才,宁静淡
立志、
泊以修身养性,惜时勤学。
学习
希望外甥以先贤为榜样,树
《诫外生书》
外甥 立远大理想,胸怀宽广,虚
心学习,立志成才。
成语积累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志存高远
(一)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 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 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 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 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 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
遂( suì )

第15课《 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险要。)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
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学
•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成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完成、实现)
• 遂成枯落
(动词,成为、变为)
•行
• 君子之行
(名词,品行、行为)
• 日月之行
(动词,运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去
• 意与日去
(动词,失去)
•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 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 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 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 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 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 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 作用。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堂小结(3分钟)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 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 从淡泊宁静下功夫,最忌险躁。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静-学 才-学
( 正 面)

子 书 证明论点
(静)非学-无才 非志-无学
比 论
修身: 淫慢-不励精
( 反 面) 证
(躁) 险躁-不治性
例: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4.引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例:可以为师矣
可译为“凭借”“依靠”
(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年与时驰(时间,岁)月
(1)时 元方时年七岁( 当时 )
(2)意 意与日去( 意志 )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3)行 夫君子之行( 品行,品德 )
三人行( 同行 )
(4)志
教师点拨(5分钟)笔记
考点:常用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为一个和氏璧的缘故违背了强 大秦国意愿,是不行的)
2.引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 例:辄以水沃面 静以修身
以 译为“拿”“用”。
(就用冷水来洗脸)
3.表目的, 译为“来”、“用来”
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 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 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 “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 则学无目标,必然学无所成
课前提问(3分钟)
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珍惜光阴,勉励他刻 苦学习。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谆 谆

分析观点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子 情
能治性(反)
殷殷告诫: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反)
积累拓 展
积累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夜读
梳理文意
句首发 语词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行为、操守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 养,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梳理文意
达到 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4、铭:(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序:(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6、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7、传:(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 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课件(共43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课件(共43张PPT)

C.孙叔敖之知/知之为知之
D.知不以利为利矣/尊君在不
A.告诫 B.迷信/讲信用; C.通“智”,智慧/知道; D.否定词/通“否”
2.断句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
故至今不失。
3.“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 了什么道理?
“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 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 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 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 长久保有等)。
2.文言词汇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 A.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B.非淡泊无以明志/匹夫不可夺志也 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意与日去/去后乃至
解析:志向(A.品行/并行;C.时光/当时;D.消失/离开)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诫子书:诸葛亮劝诫儿子诸葛瞻的书信。
• 写作背景: •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
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 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 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 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 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 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 武乡侯。
2.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 “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
本文出处:选自《诸葛亮集》。
文体知识
写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所构成。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 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 “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 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 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课堂小结
提出论点 诫 子 证明论点 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治学: 志、静-学-才 修身: 俭、静(反面)
(正面) (反面)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文体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又叫 “尺牍”或“信札”。
诫子书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 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 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 —《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 的谆谆教诲。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 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 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 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 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词语:淡泊:内心恬淡 无以:没办法 明:明确,坚定 致:达到 远:远大目标 翻译: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 法达到远大目标
结合注释 疏通文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
词语: 广:增长 志:明确志向 成学:使学业成功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 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 习上获得成就
“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致远”。 2。“致远”是指达到远大的目标,那么结 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希望儿子的目标是什么 ?
接世:对社会有所贡献
材料链接
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三国时 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
诸葛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 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 主宠信黄皓,诸葛瞻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 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 防御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 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 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作者作品介绍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 文《诸葛亮集》传世。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 刘备开创蜀国基业。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 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 ,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 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 《诫子书》。
谢 谢!
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学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 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 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 余城。
——《三国志·诸葛亮传》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诫子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 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静 以修身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 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 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 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要求: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清节奏,缓急有致;
读出韵味,抑扬顿挫。
着那穷困的屋舍,

来得及
将复 何 及!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 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轻 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 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 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一课时
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 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歇后语: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年~234),字孔明,号卧龙,琅 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 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改革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 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 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