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考古遗存的三个过程及其方法
考古学家如何进行遗址勘探与发掘

考古学家如何进行遗址勘探与发掘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明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遗址的勘探与发掘,考古学家可以揭示出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简要介绍考古学家在进行遗址勘探与发掘时的一般步骤和技术手段。
第一部分:遗址勘探的前期准备在进行遗址勘探与发掘之前,考古学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是对研究区域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包括历史记录、地理情况、人文背景等。
其次,考古学家需要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地质勘测和地面勘查等手段,确定可能存在遗址的区域。
最后,根据前期工作的结果,制定详细的勘探计划和方案,包括人力、物力、时间等的安排。
第二部分:遗址勘探的方法与技术遗址勘探是考古学家进行实地调查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定潜在的遗址位置和范围。
考古学家可以借助多种技术手段进行遗址勘探,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见方法:1. 遥感技术:使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和激光雷达等技术,通过对地面形态、植被、土壤等的变化分析,以及对地形图、地物图的解译,识别出可能存在遗址的痕迹。
2. 地面探测技术:包括地电、地磁、地震等勘探方法,通过测量地壳中的电磁、磁性、声波等特性,探测可能存在的地下文化遗迹。
3. 试掘法:在候选遗址上进行小规模的试掘,通过对土层和遗物的观察和分析,判断遗址的类型、年代和规模等信息。
4. 野外调查法:通过实地勘查、地表采集和遗址的体系调查,对一定范围内的遗址进行初步的调查与整理。
第三部分:遗址发掘的步骤与方法一旦确定了遗址的位置和范围,考古学家就可以进行遗址的发掘工作。
发掘是考古学的核心环节,通过挖掘遗址,收集有关文化遗存和物质遗迹的信息。
一般而言,遗址发掘包括以下步骤:1. 剖面发掘:考古学家在遗址区域选取适当的位置,进行剖面发掘,即将地面一定范围内的土层剖面挖掘出来,以观察不同年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和形态等。
2. 围堵挖掘:在剖面发掘以后,考古学家开始对遗址的具体结构进行围堵挖掘,即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在特定区域进行深度挖掘。
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方法

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方法考古学作为一门历史科学,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历史的长河。
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不仅能够增进人们对于古代文明的了解,还为今人提供了从过去汲取智慧和经验的机会。
然而,在进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时,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才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方法。
一、考古发掘与勘探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是通过对遗址、遗迹、文物等的发掘和勘探而得到的。
发掘工作通常分为野外勘探和实地发掘两个阶段。
在野外勘探阶段,考古学家通过对地质形态、地貌特征等的观察,寻找可能存在文化遗产的迹象。
一旦发现有潜在发掘价值的遗址或遗迹,就会进入实地发掘阶段。
实地发掘是考古学家对遗址或遗迹进行开挖和研究的过程。
在发掘中,应重视保护现场,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同时,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如测量、摄影、绘图等来记录和保存发掘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此外,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也需要与相关学科合作,如地质学、生物学等,以便获得更全面和精确的研究结果。
二、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往往伴随着珍贵的文物发现,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保护这些文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在发掘中,要注意文物的保存和保护,避免损坏或丢失。
考古学家应当遵守专业伦理,不得私自带走文物。
其次,需要对发现的文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这包括对文物的材质、年代、用途等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也是文化遗产考古发现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修复过程应当遵循科学规范,确保文物的原貌得以恢复,同时防止进一步的损害。
在维护文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如保温、除湿等措施,以确保其长期保存。
三、考古研究与学术交流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仅仅是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更是推动学术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考古学家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可以得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考古学 第2章 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二章 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
地层学、年代学概论
一、地层学
1 、地层 地层:考古学上把由人类活动形成的层次关 系称为“地层”。 生土层:遗址中没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 土层。 熟土层:遗址中有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形成 的土层,包含有人类使用的物品等。
间歇层: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 或因自然灾变,在熟土层之间有时会出现不 含有任何人类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 层”。 “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 带,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造成高 处原有的堆积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而原在底 部的堆积物最后移向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 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其包含物的实际年代 是下层晚上层早。
墓葬发掘的方法
先用探铲作钻探工作,弄清层位关系、分布 位置及墓葬的确切周边范围。墓口找到以后, 即可进行发掘。 要注意以下几项:墓坑侧壁是否已挖到;是 否经过盗掘及盗坑的范围,区别被扰部分的 界限以及盗掘情况;是否有打破的情况;合 葬墓是否有二次葬入的迹象。
刮 平 面 看 现 象
土 坑 墓
器物量坐标
(二)墓葬发掘
发掘古代墓葬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古代墓葬的埋葬习俗和墓葬的形制; 对墓中人的骨骼进行鉴定,从中了解古代不 同种族的人种及其不同的体质特征; 通过墓中的随葬器物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和 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 葬俗:埋葬的习俗。 土葬(一次葬、二次葬)、火葬、水葬、悬棺葬。 ☆ 葬具:用来保护尸体或骨灰的东西。 木(石)棺、椁,(陶)瓮棺,瓦棺等。 ☆ 葬式:死者下葬时肢体的姿势。 俯身葬、仰身葬、直肢葬、曲肢葬等。 ☆ 墓葬的形制结构: 土坑(竖穴)墓、(土、 石、砖)洞室墓(洞穴 墓)、崖墓。
简述考古学研究方法

简述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主要通过对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物质遗迹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而为了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考古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对需要研究的区域进行调查,了解古代人类活动的范围和遗址的分布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发掘
发掘是考古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挖掘和清理遗址,获取古代人类生活和活动的有关信息,如生产、生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遗物、建筑物、人类遗骸等。
三、分析
对挖掘出来的遗物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物质的、文化的、艺术的等方面,探究其年代、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等,从而获取更加丰富的
信息。
四、比较
将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文化间的遗址进行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差异点,从而发掘出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规律。
五、重建
考古学不仅关注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技术,还需要对古代人类的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重建,通过这些重建,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
总之,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多样,需要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不同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还原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面貌。
考古学家如何寻找和发掘古代遗址

考古学家如何寻找和发掘古代遗址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挖掘、发掘和研究遗址来还原人类古代社会的面貌。
那么,考古学家是如何寻找和发掘这些古代遗址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考古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一、寻找潜在的古代遗址考古学家首先需要进行地理和历史研究,通过文献记载和地理勘测等手段,确定潜在的古代遗址。
他们会仔细研究古代文献、历史地图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寻找与古代文化、历史事件相关的线索。
通过分析这些线索,确定可能存在古代遗址的区域。
二、勘测和筛选确定潜在的古代遗址后,考古学家会进行实地勘测。
他们会利用地理仪器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工具,对待研究区域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
这样他们可以找到地貌、人文和其他特征,以及可能埋藏有古代遗迹的地层。
考古学家还会与地质学家、环境学家等专家合作,共同研究土壤和地质条件,以进一步筛选潜在的遗址。
他们会仔细分析土壤质地、颜色和组成等信息,并将这些与目标时代的地质背景相对比。
通过这样的方式,考古学家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潜在遗址的位置和特征。
三、勘探和发掘一旦确定了可能埋藏有古代遗址的区域,考古学家会开始实施勘探和发掘工作。
勘探的目的是确定遗址的详细范围和结构,发掘则是为了出土和保护与古代文化有关的遗物、建筑和其他遗迹。
考古学家常常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勘探,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探地雷达和电阻率测量。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找到埋藏在地下的废墟、建筑物和人工挖掘物。
在发掘工作中,考古学家会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先制定出土策略和计划,然后进行逐层挖掘。
他们会利用小型工具和刷子等细致仔细地进行挖掘,尽量不破坏古代遗址。
在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会仔细记录每一个发现的细节,包括遗物的位置、出土的上下文信息等。
四、分类、分析和研究一旦遗址的发掘工作完成,考古学家会对出土的遗物进行分类、分析、研究。
他们会仔细检查遗物的特征、材料和制作工艺,分析这些信息以获得关于古代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观察和洞察。
文物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文物的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通过对文物的发掘、鉴定、研究和保护,可以还原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文物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是考古学家在实践中积累的,对于理解历史、保护文化遗产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文物考古学研究方法。
一、勘探与发掘文物考古研究的第一步是对考古遗址进行勘探与发掘。
勘探单位通常会根据历史文献、地理环境等多种信息,在预定区域进行野外调查,寻找可能存在的古代遗址。
发现潜在遗址后,考古学家会使用地质勘探等技术手段,通过打探深度、清理土壤等操作,逐渐揭示出文物的所在位置。
这一阶段的工作需要科学仪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确保考古目标的准确发掘。
二、鉴定与分类文物考古学的第二步是对发掘出的文物进行鉴定与分类。
鉴定文物的年代、起源和用途等属性,可以通过考古学家对文物的形态、外观以及上下文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碳14定年、颜色分析等,来获取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鉴定与分类对于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建立文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
三、研究与解读文物考古学的第三步是对文物进行研究与解读。
通过对文物的材质、工艺以及其他特征进行细致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揭示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
文物的研究与解读需要考古学家具备广博的历史、艺术、人文等知识,并结合文物本身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四、保护与修复文物考古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修复文物,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和展示。
保护与修复的过程需要考古学家与其他专业人士的合作,通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手段进行文物材质的分析、保护和修复。
同时,对文物遗址的保护也是文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管理和科学保护手段,确保文物遗址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总结文物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涵盖了勘探与发掘、鉴定与分类、研究与解读以及保护与修复等多个环节。
只有通过合理的科学方法,才能保证文物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考古学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考古学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考古学家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专家,通过挖掘和研究遗址、文物等考古材料,揭示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介绍考古学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一、调研与规划考古学家在开始挖掘前,首先会进行完整的调研和规划工作。
他们会仔细研究历史文献,熟悉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同时,还要进行地质勘察和地形测绘,以确定合适的挖掘地点。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确保挖掘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基础。
二、试掘与发掘考古学家通常会进行试掘,以确保选择的挖掘地点具有足够的研究价值。
他们会随机选取一些区域进行小范围的挖掘,通过挖掘的文物和遗迹,判断该地区是否值得进行全面的发掘。
如果试掘结果符合预期,则会进入正式的发掘工作。
发掘阶段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他们使用各种工具,如铲子、刷子、细锤等,小心翼翼地挖掘遗址。
在挖掘过程中,必须保持谨慎和耐心,以免损坏文物或遗迹。
考古学家还会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如雷达、激光扫描等,进行非侵入性探测,以寻找潜在的遗存。
三、文物保护与保存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保存挖掘出的文物。
他们会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技术,如细致的清洗、防腐处理等,使文物保持原状。
考古学家还会建立一个完善的文物档案系统,详细记录每一次挖掘的过程,以便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四、实验室研究与分析挖掘结束后,考古学家将文物和挖掘记录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他们可能使用显微镜、化学试剂等工具,对文物进行细致的研究,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该阶段包括文物的分类、测年、鉴定以及对文物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
五、学术交流与展览考古学家通常会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布在学术期刊上,与同行们进行交流。
他们还会组织学术会议和座谈会,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提升整个行业的研究水平。
此外,一些有特殊价值的文物也可能会通过展览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以便大众了解和欣赏。
六、保护与遗址管理考古学家在研究的同时,也要对遗址进行保护和管理,以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传承。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及其历史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和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
为了有效地开展考古研究工作,考古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勘探调查考古学的第一步是通过勘探调查找到潜在的考古遗址。
勘探调查主要包括人工勘探和非侵入性勘探两种方法。
1. 人工勘探人工勘探是考古学中最传统的方法之一。
它包括实地踏勘、考古发掘、测量绘图和文献调查等。
通过实地勘探,考古学家可以找到可能存在古代遗址的地方,并初步判断其价值和研究方向。
2. 非侵入性勘探非侵入性勘探是一种对潜在遗址进行检测和勘探的方法,以尽量减少对遗址本身的损害。
这种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球物理勘测、遥感勘测和地层钻探等。
通过非侵入性勘探,可以在不破坏地下文化遗产的情况下获取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发掘和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发掘与挖掘发掘与挖掘是考古学中最直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实地发掘,获得遗存的物质文化证据。
发掘与挖掘需要非常谨慎和耐心,因为一旦发掘过程中犯下错误,将无法弥补对遗址的损害。
1. 挖掘方法与技术在进行发掘和挖掘时,考古学家使用许多工具和技术来帮助他们准确地获取和记录遗址的信息。
例如,使用测量工具绘制遗址地图,使用筛子过滤出有价值的细微遗物,使用摄影技术记录挖掘过程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保证了挖掘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保存与保护考古遗址的保存与保护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旦考古遗址被挖掘,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其进一步的损坏和破坏。
保存与保护工作包括建立保护围栏、采取定期维护措施、使用保护性材料包裹文物等。
这些措施确保考古遗址能够被长期保留下来,供后代研究和欣赏。
三、实验研究在考古学中,实验研究通常用于解释或验证考古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实验研究可以是实地考古重建,也可以是实验室内细致的化学或物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考古遗存的三个过程及其方法高蒙河【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实物史料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本文则提出了遗存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以期更加准确地揭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质。
对遗存的界定和辨义使遗存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晰,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研究遗存的三个阶段性过程,以及收集、整理和解释遗存的方法。
【关键词】研究考古遗存过程方法考古学的宗旨是通过遗存来复原历史,换言之,遗存系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
因此,在讨论有关考古遗存研究的诸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对遗存及其相关问题予以界定和辨义。
一、遗存的内涵与外延作为考古学专业术语的“遗存”一辞,虽然经常出现在各种文献和研究论著中,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人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具体使用时往往见仁见智,内涵不一。
比如:有的人将人骨、兽骨或植物种子等遗留物作为遗存;有的人则把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具或使用过的遗迹作为遗存;也有的人将某一地点的窖穴、墓葬和房屋叫作遗存;还有的人干脆把一个地区的古代物质文化资料都看成是遗存,等等。
另外,象“建筑遗存”、“细石器遗存”、“植物遗存”、“文物遗存”、“近代遗存”之类说法,也不乏见。
实际上,上述种种说法尽管在内容上巨细有别,在对象上涵指互异,但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相对合理性因素,却构成了我们从理论上澄清遗存这一概念的出发点。
归纳以上说法,可以看到遗存具有如下几个特性:第一,遗存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既看得见,也摸得着,既是形象的,又是立体的。
第二,遗存有一定的时间范畴,大致从人类诞生的旧石器时代至近代。
第三,遗存以地下或地上为其存在形式。
第四,遗存的内涵比较宽泛,小如一个米粒,大到一座古城,包罗巨细。
根据这些特性,又可以把遗存划分为两大类,即人工产物和部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产物。
前者应作为遗存的基本内涵,后者则是遗存的外延。
包括人工产物和部分自然产物在内的遗存,通常又被分为遗迹和遗物两大范畴,象前面提到的窖穴、房屋以及墓葬等,即是遗迹;而细石器、器具、种子、人骨、兽骨等,则是遗物。
目前,对遗迹和遗物进行过权威性界定的著作是《辞海》,即:遗迹是“指古代人类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址、墓葬、窖藏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的活动痕迹等等。
”遗物是“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①]。
在这里,以工具或遗址等具象性事物来解释遗迹和遗物,显然只是通俗意义上的表述,而非本质属性上的揭示。
这就犹如“什么是人?”的讨论命题一样,有的会说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张某李某王某;有的则说人属于自然界中生物发展阶段上居最高位置的灵长目,具有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以及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两种表述所具有的大众化和专业化性质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说,前者只不过是一种根据性别、年龄或称谓所做的简单分类,并没有涉及到非表象的本质意义。
同理,将上面确定人类本质属性的做法之于作为遗存的两大范畴的遗物和遗迹,便会得到如下界说:遗物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并不会在移动中改变其形态的物质,遗迹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否则便会改变其形态的物质。
本文之所以强调遗迹和遗物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物质,而不是象《辞海》那样限指人类过去遗留下来的物质,是因为考古学的研究范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诸如地震考古学、天文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冶金考古学、沙漠考古学等边缘新学科的出现,一方面拓宽了考古学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扩充了考古学研究的原有内核,亦即增加了那些非人类本身但却与人类相关的自然遗物和自然遗迹的成份。
当然,指出考古学研究的非人工成份,并不是要抹杀考古学以人类的遗物和遗迹为主体的研究重心,即使前面所撮举的地震考古学等分支学科,也不是对自然界的纯粹的研究,否则,考古学又何异于植物学、动物学、地震学、天文学和环境学等专门学科呢?所以,本文的用意旨在借此明晰考古学的研究范畴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广泛性,并且这种广泛性又不是单独的遗物或遗迹所能涵盖的,故必须冠以新界说,即遗存。
考古学中所见到的遗物和遗迹,都是人类在与社会或自然界的交往中所创造和利用的物质的结果,是遗留下来的客观存在。
因此,所谓遗存,就是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物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界的物质。
考古学家只有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才能复原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场景,才能了解人类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且这种研究又是通过收集遗存、整理遗存和解释遗存这样三个过程来实现或完成的。
二、收集遗存的过程及其方法凡是人类活动过的地方都会留下遗存,但客观存在的遗存本身却不会对考古学复原历史发挥任何作用。
只有根据科学的方法将自在的遗存收集起来,进而进行整理和阐释,才能使遗存成为研究历史的真正资料。
所以,遗存的收集过程应当是考古学研究的伊始或第一步。
遗存在自然或人为活动的作用下,常常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
有的被埋入了地下或水下,象北京猿人遗址、青铜器窖藏、秦始皇兵马俑、马王堆汉墓、泉州宋代沉船等。
也有的存留在地上,如敦煌石窟、好太王碑、明代长城、乐山大佛、阴山岩画等。
还有的流传在世上,诸如书画、玺印、钱币、玉器等。
正因为遗存有如此诸多的存在形式,所以,遗存的收集方式也就各有不同。
从历史上和现实中看,收集遗存的方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第一种是文献检索法。
很多遗存是在发现后做过图文记载的,其中有些遗存保存了下来,但也有很多遗存因各种原因消失或看不到了。
对于考古学来讲,已消失的遗存的文献记录便成为重要的研究资料。
如宋代王黼编纂的《宣和博古图》就记录了839件宋代以前的古铜器,并且对每件器物都从图形、比例、款识、大小、容量、重量、考释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记载,特别是该书所定的器物名称,有很多沿用至今。
再有象西晋时汲县魏墓发现的《竹书纪年》等简牍,尽管到宋代已经佚失,但由于进行过辑补工作,所以一直成为夏、商、周代纪年等方面研究的必引文献。
另外,在关于龙山文化是否已有铜器的讨论中,人们发现清代《西清古鉴》中著录的一件铜@①与龙山文化所发现的陶@①极为相似,因此这件铜@①常常被作为龙山文化已出现铜@①的间接证据”[②]。
实际上,诸如此类的遗存著录,在正史、杂史、传记、方志、乃至笔记小说中均不乏见,甚至现代流散在国内外的文物,经过著录而成为考古研究重要参考资料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如良渚文化的玉器等”[③]。
总之,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对那些已被著录的遗存进行分析,加以鉴别,去伪存真,不但可以补充和丰富现有遗存的种类和内涵,而且还可以使之成为更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第二种是征集抢救法。
遗存中的很多遗物是世代相传或未经科学发掘而流散在民间的,征集和抢救这样的遗物,也是收集遗存的重要内容。
象吉林省征集的《文姬归汉图卷》、天津市征集的太保鼎和小克鼎以及我国最早记录月食的卜辞、北京市拣选的班簋、苏州市征集到的元代银槎杯等等”[④],都是考古研究的重要资料。
另外,根据征集和抢救的遗物,还会索骥追踪去发现某些重要的古遗址或古墓葬等遗存,象云南省著名的石寨山古墓群,就是以拣选到的虾蟆纹桃形铜矛和铜钺为线索而发现的,进而揭示出古代滇人文化的秘密。
同样,昆明市西山小邑村铜石并用时代遗址,也是在拣选了一件有段石锛并记录了来源之后,进行追踪调查,继而昭示于世的”[⑤]。
所以,对已失去共存关系和层位关系的流散文物,在征集或拣选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其来源、出土地点、原存状态以及共生的其它遗物,以增加这些资料的科学价值和利用价值。
除了对遗物的征集之外,对遗迹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也是收集遗存的有效手段。
例如为配合全国重点工程三峡的建设,全国共有近20个科研单位和大学参加了三峡工程淹没区的大规模考古抢救工作,共抢救发掘了遗址、墓葬、窖址等200余处,揭露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⑥]。
第三种是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不仅是考古发掘的前期准备阶段,而且也是获取资料的重要方式,甚至还可以有目的地完成特定的考古任务。
田野调查之所以不同于下面还要提到的田野发掘,就在于调查工作是适合于在大范围区域内展开,并且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里了解并获得大量的、科学的资料。
象晋、豫、鄂三省组织的联合考古调查,就摸清了这些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诸遗存的概况,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提出了对晋国早期都城遗址、河济之间的夏商文化以及先楚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和对进一步开展工作的设想”[⑦]。
第四种是试掘钻探法。
埋藏在地下的遗存是难以数记的,要全部发掘众多的遗存,显然会受到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等因素的限制。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对已经发掘过的遗存的保护能力,也还存在着许多尚需攻克的难题,象古尸的防腐问题、壁画的退色问题、植物种子的风化问题、铜器的霉斑问题等等。
另外,对类似于郑州这样的现代城市几乎直接叠压在古代城市之上的地区,要进行全部发掘,自然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为了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地下遗存的内涵、分布和保存情况,就往往采取局部试掘或全面钻探的方法来收集或观察遗存。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试掘和钻探也是获取考古资料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第五种是田野发掘法。
作为近代考古学区别于古代金石学的最重要的标志,田野考古发掘被认为是收集遗存并澄清遗物与遗迹自身或相互之间关系的最理想的手段。
而且,更完整的发掘还应当是对整个遗址的全部揭露和对各种遗迹现象的全部记录和取样,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全面地和科学地得到遗存在布局、组合、共存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才能为接下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详实巨细的资料。
陕西省华县元君庙墓地和临潼姜寨遗址之所以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除去它们的遗存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对它们的全部揭露并在此基础上较全面地公布了发掘资料,以至于使它们分别成为研究史前社会组织制度和聚落形态的范例”[⑧]。
如果说考古调查是从“面”上了解各种遗存的分布情况的话,那么考古发掘就是具体地解剖一个“点”。
这里又要强调的是,这种“点”的解剖要以层位学为依据,并严格坚持考古学发掘的“三要素”原则:第一,据土质土色划分地层和遗迹等现象。
第二,由上及下、由晚及早地进行发掘。
第三,按单位归放遗物”[⑨]。
三、整理遗存的过程及其方法为了使收集到的遗存进一步地为研究所用,就需要对各种标本和遗迹现象以及记录进行整理,因此,整理是考古学研究的又一个阶段性过程。
通常的整理,是根据遗迹和遗物关系并按层位学和类型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
它既包括器物碎片的拼对、修复、登记、统计、绘图、照相、造册、又包括对遗迹现象、自然物乃至可能有的文字进行鉴定和考释,还包括在层位学基础上对遗迹特别是遗物进行类比分析,等等。
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是为着一个目的服务的,那就是确定已收集到的遗存的年代关系和空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考古简报或考古报告。
在这样的意义上,把收集到的各种遗存确定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框架中,并弄清他们的发展系列和异同关系,不但可以为解释遗存创造条件,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