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
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
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
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
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
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
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
1930年10月11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
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变故,但他的人生经历却是一个丰富而又充满教益的故事。
一、家庭背景、早年经历张学良出生在辽宁省奉天市一个富有的官僚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家族也因此成为了东北军的大门户之一。
张学良从小就享有受过良好教育和优越的生活环境。
他在15岁的时候,便被父亲送去了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的一所军事学校。
在日本学习期间,张学良表现出了军事天赋和才华,深受日本师长们的欢迎。
张学良在日本留学时期,视察了日本的建设和军事装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他在日本遇到了他的妻子,日本人小松清子,两人在1919年结婚。
二、东北军洪流中崛起1920年,张学良回到中国,开始进入父亲的东北军阵营,成为了东北军的主要干将之一。
他在东北军中从一个无名的士官迅速崛起,并在1928年成为了东北军的正式指挥官。
在这段时间里,张学良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也为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28年之后,张学良成为了东北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切实掌握了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大权。
他积极推进着东北的现代化和工商化,大力开发了当地的资源,并创造了很多创新的军事思想和技术。
他的政治志向也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他试图创造一个具有中国国内稳定和外交势力的东北政权,并获得了国内外社会,特别是日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三、张学良的政治和家庭生活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地区。
张学良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他既想维护自己的家族势力和东北地区的利益,又不希望陷入不利的政治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他与日本建立了全面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被推出为“东北国家”的总领袖。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日益加强,张学良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也逐渐开始发生变化。
他与家族内部发生矛盾,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军队和公权力。
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

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中有许多英雄将领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民族英雄张学良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其勇敢和智谋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张学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事迹,展现他作为一位杰出将领的形象。
一、早年经历张学良于1901年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是清末时期东北驻防将领。
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张学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家族的军事传统。
他在军事素质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他未来成为一名优秀将领奠定了基础。
二、与抗日战争的关联张学良的抗日之路始于他的早期抗日情结。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张学良目睹了许多残暴的事实,这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他认识到只有通过抗战,中国才能重回独立和自由的轨道上。
因此,他积极投入到中国抗日战争中,并获得了国共两党的肯定和信任。
三、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并表现出杰出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参与领导的淞沪会战和辽沈战役。
在淞沪会战中,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密切合作,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浴血奋战。
他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勇猛的作战风格,有效地阻止了日军向上海扩张的势头,保卫了国家的重要城市。
而在辽沈战役中,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联合指挥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们采取了运用兵力、地理优势和战略转移等多方面手段,最终将日本侵略军全歼于辽沈地区,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转折点。
四、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张学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不仅仅是勇敢和智谋,他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首先,张学良在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民众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工作,提高了国民的抗战意识和斗志。
其次,他在参战过程中,注重与其他抗日力量的合作,包括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协同作战。
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不仅加强了中国抗战的统一指挥和力量,还为日本侵略军造成了重大困扰。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蒋介石在大陆,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中国.直到到了台湾,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国民党的绝对领袖.正是这次出兵相助,使蒋介石和张学良做了结拜兄弟,(但是蒋介石从来没好好对待过他的兄弟.李宗仁,冯玉祥也受过这个待遇.结果最后结果都不怎么样,甚至比张学良还惨.)恐怕也使蒋介石看到东北军的厉害,觉察出这是个威胁.心里恐怕已经有了找个机会灭了你的想法了.九一八,不抵抗,放弃东北退回关内.教科书上一直在说,是蒋介石给他的命令.张学良当时是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结果后来人家说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发的,不关老蒋的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为了什么,就是做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的,人家的装备是什么,东北军的装备是什么,有人说东北军装备比关东军还好,稍微懂军事的都知道这是瞎说.当时日本的战斗机连美国都打不了,更别说东北军里那几架一战风格的飞机了.刚才说了,张学良是个爱国的军阀,军阀最看中的是什么,军队啊,抵抗,光让我抵抗,军队打完了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啦.这个,当时的张学良应该还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错误的认为,日本不过是在找事,之前也发生过别的事嘛;他还期望国联能从中调停.这些让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没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再说,当时东北军多少人,几天撤回关内?没有提前的准备能这么快?。
张学良人物评论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竞相扩充实力,割据一方,为争夺中央政权,三系领导人不惜依靠外国列强。
而其中,处于东北的奉系实力最为强大的,其统治者为张作霖。
1928年6月4日,他因不愿给予日本利益,在三洞桥被其预埋的炸药炸伤,不久后便死了。
随后,掌控权便交到了张学良手中。
张学良担任东北总司令后,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就是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并宣布,从即日起东北服从国民党。
他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他与一群人在西安发动‘兵谏’软禁蒋介石。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他本人是说: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有的人认为: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然而一些国民党人员却说: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和学者,他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印记,还在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张学良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期,作为第三次反共围剿的主要指挥官,成功地击退了共产党的进攻。
他的决策和战略意志,成就了他在军事方面的巨大声望。
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蒋介石,被誉为“东北红将”。
其次,张学良的政治才能和智慧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东北建设和控制中表现出的智慧和管理能力,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他为东北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中国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并对中国的整体工业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张学良的教育理念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坚信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习和知识的普及。
他在东北建设期间,致力于改善教育条件,创建了许多学校和学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教育机会。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提高人民素质和培养人才,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张学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不可忽视。
他在东北期间,大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书院和艺术活动的兴起,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让许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保存和发展。
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和政治的范畴。
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以及在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影响,都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学识和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九一八真相”,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炸毁了沈阳紧急巡防队的铁路,并以此为借口侵占东北三省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段惨痛的历史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勇敢地抵抗侵略者,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九一八事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形象。
一、张学良张学良,字闯荡,辽宁省辽阳市人。
他是中国近代抗战史上最有名的将领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他担任沈阳警备司令,全力组织和指挥抗日队伍,为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奋斗。
他不仅在军事上具有出色的才能,而且还关心民生,改善农村教育、农田水利建设和交通事业,使辽宁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他的英雄形象在九一八事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整个民族树立了榜样。
二、张自忠张自忠,字孟翔,河北省雄县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抗日将领。
面对九一八事变,他毫不动摇地站在了民族解放的前线。
他组织起东北军,与日军进行顽强抗战,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力和决定性的指挥才能。
在九一八事变的战斗中,张自忠统领的东北军顽强抵抗,保卫了沈阳和锦州等重要城市,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林彪林彪,字仲任,湖南省的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抗战史上备受尊敬的将领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与了国共合作,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游击队。
在这些游击战斗中,林彪表现出了无尽的勇气和智慧。
他深入敌后,破坏日军的补给线,并积极开展宣传,调动民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
他的英雄形象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各个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四、赵一曼赵一曼,黑龙江省的人。
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英雄。
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入抗日游击队,并在东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秘密行动。
她不仅参与了对敌人的破坏和攻击行动,而且还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和教育广大群众抵抗侵略。
赵一曼的形象在九一八事变的抗日斗争中表现得非常勇敢和坚韧,激励着无数人加入到反抗日本侵略的队伍中。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同时,他也卷入了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
对于张学良的评价和解读,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张学良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参与使得抗日联军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壮大,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张学良在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也有人对张学良的评价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张学良虽然抵抗了日本侵略者,但他也与日本有过勾结。
据说张学良曾与日本侵略势力进行过合作,甚至为日本人提供了情报。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他的真实目的备受质疑,他是否真心为中国人民而战还存在疑问。
此外,一些人批评张学良在东北地区垄断了大量资源,从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动机不纯、自私自利的人。
无论如何,张学良的历史地位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变化,也遭受了许多的艰辛。
尽管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一面,但他也有很多的负面行为。
他与中共党员的矛盾使得他的事业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了他被迫投降。
他的投降行为被一些人谴责为背叛,认为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也有人认为张学良的投降是无奈之举,他为了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做出了选择。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张学良无法继续与日本进行斗争,因此选择了妥协。
他希望通过和日本合作来保护东北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活。
虽然这样的举动导致了一些牺牲,但他的初衷是为了平民百姓。
总之,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14国本一班孙晶洁 20141207021023 【摘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少名人将士禁不住时光流逝,被紧紧凝固在那个特定时空。
张学良则不然,从青年时代“息争统一”的远见卓识,到东北易帜的毅然决然,再到九一八事变的愤懑妥协,再到西安事变的民族情结,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以及颇受舆论喜爱的所谓“情感纠葛”···“少帅”一直被历史推到最前面,收获鲜花掌声的同时,也经历着心酸与隐忍的无奈。
纵使有过各种非议质疑,但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他爱国情感和民族英雄的认知。
【关键词】:民族英雄;青年时代;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晚年
一、青年时代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生于一九零一年六月一日,奉系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
1906年~1920年,先后从师辽西名儒崔名耀,金梁,白永贞,徐启东,战术教官郭松龄。
1920年4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团长,六月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11月,晋升为陆军少将。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
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
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
奉系由此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
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可见,青年时代的张学良已初步显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领导力。
二、东北易帜
1928年,在父亲张作霖于皇姑屯事件中被日军炸死后,继承父业,主政东北。
当时,有两条路可供抉择:一是屈服于日本,投靠日本以保护东北“独立”;二是改旗易帜,归于国民南京政府大麾下。
张学良毅然选择第二条路: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把共和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服从南京政府的统治,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东北易帜,促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分裂割剧和几百年来东北地区长期身份暧昧不明的局面,东北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与关内密不可分,强化了东北是中国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样一个主题。
此举,政治头脑清醒的张学良基于民族大义,出于爱国之心,实现了国家的南北统一,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他在易帜典礼演讲时真诚地表示:之所以要“易帜”,就是为“不使中央权力分裂,全部还政于中央,以求国家的真正统一”。
此时,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已由“息内争”升华为“御外侮”的高度,并实现了爱国统一思想对封建割据思想的巨大超越,达到了动机与效果的完美统一。
三、九一八事变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成为国民党陆海空总司令,政治地位达到顶峰,更有“三分天下,他已有二”之谈。
可以说,此时的张学良,年少有成,意气风发。
历史就是这样,从来都是一次三折。
9月18日夜,日本军队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
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东北军奉命不抵抗。
沈阳一夜间失守,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
1933年3月,热河省沦陷后,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谴责,张学良代蒋介石受过辞职,同年3月11日,通电下野,并表示自己是“以巩固中央,统一中国为职志”,作为守土官长背上了黑锅,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
熟悉历史的人都看得出来,“不抵抗”绝对不是此时张学良内心真正的选择,作为军人,征战沙场从来都是毅然的选择,他内心是极度渴望此时能为国出力,出兵抗日。
可无奈此时蒋介石执意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命令张学良不抵抗,“令部下倘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抗拒,须将军械子弹存入库房”,以平息日方战火。
张学良作为事件最中心之人,心中纵有满腔热血,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这其中又有多少愤懑不平与妥协挣扎,想必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的煎熬与委屈吧。
四、西安事变
就在张学良政治生涯历经低潮后,1936 年的西安事变又把他推向历史前方。
1936年12月12日,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
日无果后,张学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陆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张学良在这场“事变”中的大局意识和爱国热情,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安事变后,在陪同蒋介石到达南京后,蒋介石言而无信,逮捕张学良。
军事法庭判张十年徒刑。
旋又被蒋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从此被软禁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这样的结果,恐怕张学良在发动兵谏之前早已料到,只不过,他还是做了,而且是义无反顾的做了,对国家,对民族,对他自己,他都问心无愧。
张学良始终本着爱国赤子之忱,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息争御侮,坚持抗日,坚持团结进步,不计个人得失,即使身遭幽禁,仍念念不忘“台湾入版图”,渴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对此,周恩来评价到:“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五、晚年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
在美国聚谈时,张学良坦言:依我本愿,很想回大陆去看看,但我最怕卷入争执纠缠之中。
我已远离政治,唯一
的愿望是大家把我的名字忘却,只当一个普通的小小百姓,从此不再有政治纠缠,不再有记者踏破门槛,不再有任何采访,求闲云之清静,达野鹤之超脱。
因此他给自己起的新名号是“闲云野鹤”。
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六、总结
“遥想东北王,生子贤仲谋。
家仇国耻恨,易帜云自开。
挥师入中原,四海复安康。
一朝成罪人,千古传功臣”。
张将军的一生都为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努力奋斗,为此他花费了自己的家庭、财产、整个东北军集团和他自己的自由,他自己的一切的一切。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历史难免会有争议,张学良也亦然,多年来,围绕着他的争议大多数是“少帅”的感情纠葛,历史甚至给他留下过“纨绔子弟”的形象。
只不过,这些八卦也好,轶事也罢,在他大无畏的民族情感面前,统统都是过眼云烟。
张学良一生的期盼和追求,体现的是国家统一观的最高价值。
张学良留给后人的,从来都是真正爱国主义者的伟岸背影和满怀赤字之心的高大形象。
参考文献:
[1]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西安事变资料选辑[G]. 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 1979
[2]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G].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
[3]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G].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
[4]毕万闻. 张学良文集:第1集[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 [5]毕万闻. 张学良文集:第2集[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 [6]陈红民. 解读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的往来信件[J]. 抗日战争研究, 2005(2):205-206.
[7]魏晓文.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
:233网校论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