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
近代史论文(川岛芳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东方魔女——川岛芳子系别:会计学系专业(方向)及班级:会计学1503学生姓名:XX指导教师:XX2015年12月20日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东方魔女——川岛芳子摘要川岛芳子,本名爱新觉罗•显子,字东珍,汉名金壁辉,清朝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第十四女。
清朝灭亡。
善耆欲借日本之力复国,将女儿显子送给川岛浪速做养女。
显子从此更名川岛芳子,被送往日本接受军国主义教育,成年后返回中国,长期为日本做间谍。
川岛芳子历任伪满洲国"安国军总司令"、"华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等要职,曾先后参与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满洲独立运动等秘密军事行动,并亲自导演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一二八事变和转移婉容等祸国事件,被称为"男装女谍"、"东方女魔"。
日军战败投降。
川岛芳子被以汉奸罪判处死刑,在北平第一监狱执行枪决,终年41岁。
[关键词]:日本间谍;清朝格格;男装丽人;汉奸。
ABSTRACTKawashima, whose real name AiXinJiaoLuo • exon, word Dongzhen, Chinese name Jin Bi-hui, Prince Su Qing AiXinJiaoLuo • ShanQi fourteenth female.Qing dynasty.ShanQi Zionist force trying to take advantage of Japan, gave his daughter exon Kawashima Naniwa do daughters. Since renamed exon Kawashima, was sent to Japan to accept militarism education, returned to China after the adult, long-term for the Japanese spy.Kawashima served as the puppet Manchukuo "Guojun commander in chief," "North China People's Self-Defense Forces commander in chief," and other positions, he has been involved in huanggutun incident,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Manchuria independence movement and other secret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personally directed the shocking incident of January 28 and the transfer of Shanghai and other disaster Shirley country event, called "men's female spy", "Oriental female demons."Japanese surrender. Kawashima is a traitor sentenced to death and executed in Peking first prison, died at 41 years old.[Key Words]:Japanese spy;Qing Dynasty princess;men's beauty;traitors.目录一、引言 (1)二、我是中国人 (1)(一)生活经历 (1)1.幼年经历国难 (1)2.少女时期遭遇不幸 (2)(二)重返中国 (2)1.初来乍到 (2)2.张作霖被暗杀 (2)3.策划九一八事变 (3)4.转移婉容皇后 (3)5.建立满洲国 (3)三、我是日本人 (4)(一)复辟梦破碎 (4)(二)最终判决 (4)参考文献 (5)东方魔女——川岛芳子一、引言川岛芳子(又名金壁辉),这个被称为东方魔女的“男装女谍”,作为日本策动伪满独立、与国民党居间调停、互相勾结的“秘密武器”,在日本侵华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评价论文.doc

从曾国藩看为人处世之道摘要:曾国藩,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耕家庭,但却成就了一代大将之才,文通程朱理学,武能制太平天国起义。
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本篇论文从他的生平简介开始,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详述了三件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事。
从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大重要人物的人物剖析开始,渐渐的了解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
并通过他的一生,看到了我们普世价值中对于人生起伏的“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般释然。
人物简介: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
五岁启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早年多次应试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此后仕途平坦,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
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道光三十一年(1852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
此时太平军已攻入湖南,气势正盛。
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
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贞祥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休整后,重整旗鼓,当年攻占岳州、武昌。
咸丰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
9月2日,洪杨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
两年后,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
十年(1860年),湘军围安庆。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关键词:近代史,导师,人物,精选,推荐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梁启超倡导的近代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连接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桥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范文一:关于梁启超的小论文摘要:1922年梁启超撰文《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对近五十年中国的一些变化分三个时期作了总结。
中国在这之前的现代化改革困难重重,原因多种多样,不过总归认识逐渐深刻。
而文中只字未提孙中山与革命派,组件两派矛盾重重。
关键词:梁启超,旧民主主义革命,洋务运动,孙中山,新文化运动。
正文: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虽然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但是其见识以及思考却并没有局限于维新派的一次成败得失之中。
作为中华社会变革的先驱者,其在1922年的《50年来中国进化概论》中以广博的视角分三期较完整地概括了鸦片战争以来至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社会对国家变革的探索路程。
第一期指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中日海战开始深入转型这一段时间。
鸦片战争之前,其时闭关锁国了百年之久的中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
鸦片战争开始,西方人用火枪大炮强硬的敲开了中国的国门,兵甲之争从广东沿海起始一路北上直至江浙一带。
满清认输,割地赔款,开放边境人外国人驰骋往复,其后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俄罗斯趁火打劫等一系列重大打击接踵而至,将满清,将中国的大梦打击的支零破碎,中国人已经明白了自己有缺陷,但是在五千年来的文化积累毕竟还在,还没有人能从根源上找到中国的缺陷,只是觉得外国只是兵甲尖利罢了。
所以这一时期,众多晚清名臣组成了洋务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梁启超先生将之概括为弥补器物上的不足。
对西方“器”的学习一直进行到了1898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巍巍水师被日本人轰的七零八碎,中国人开始思考是不是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导致如今的国势积弱。
第二时期从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开始,零零散散的持续了近二十年。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陈独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经历丰富而又复杂,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宛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
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
陈独秀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917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年秋获释后回上海。
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
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1917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
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他1879年10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
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
“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8岁,这时他并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
此后又有许多教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
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范文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但是与此同时,这个时代也涌现了不少风云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篇一:《坚持“最后五分钟”造就成功——读“蒋介石传”有感》摘要:作为一代枭雄的蒋介石,从一个没有背景的小人物,如何成为中华民国党政军的最高领袖的呢?蒋介石在世时,平素在多种场合爱讲的一句话,就是要坚持“最后五分钟”,这是他一生都在倡导的坚持哲学,也是他对部下的一贯要求。
愚以为蒋的坚持,造就了他的成功。
关键字:蒋介石生平坚持蒋介石生平简介及评价: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
浙江奉化人。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
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

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林则徐,出生在儒学世家,接受父母启蒙教育的士大夫,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篇一:《浅析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摘要】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强烈的群体意识,而在封建专制的历史时期,这种群体意识突出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国家危亡时刻则表现的更为明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已成为每个人的道德要求。
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尤为突出。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浅析,以期能使这位时代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系统更加透彻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很多赞誉的英雄人物。
清朝皇帝为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赐其谥号“文忠”,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对林则徐有个最贴切的评价──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已经成了激励后来者的千古绝唱。
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浅析,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一、爱国与忠君并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受忠孝伦理的影响,爱国与忠君两者被看作是一物的两个方面。
林则徐受时代特点的影响,还不可能超越这个传统,所以在其身上这种特点也表现的十分明显。
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赴戍边疆之际写道:“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 [1]不忘君恩与制伏正在蹂躏中国的“犬羊”就是他最关切的两件事。
这是他在生离死别之际的真情流露。
他自己的表白与历史记载都说明了其赴戍边疆与广东禁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一个结合。
二、在“睁眼看世界”中表现的爱国精神英国的鸦片倾销和鸦片战争,给了林则徐沉重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