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评价论文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近代史纲要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

近代史纲要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教师应多角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2000字的2000字的近代史纲要论文,欢迎阅读!2000字的近代史纲要论文篇1:《试谈革命先驱----孙中山》每当提到孙中山,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振奋,是热血,虽然他所在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但他对我们国家、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他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是任何人都无法取而代之的。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也想发表一下个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感受,斗胆对这位伟人做一下评价。
一、伟大历史地位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这段话已经大概反映了孙中山的部分伟大贡献。
具体来说,他的伟大贡献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的国民革命观

摘要施复亮(1899~1970)原名施存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大革命时期,他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中,著书立说、从事宣传教育,为大革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他徘徊迷茫,在悲痛中声明退出中国共产党,发愿做一个单纯的国民党员。
加入“改组派”后,抱着继续探索中国革命的信念,他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依据,反思刚剐失败的大革命运动,分析考察严峻的革命现实,在回答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国民革命观。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施复亮的政治活动及思想状况。
第二部分探讨了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国民革命观的形成。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其形成的思想基础;大革命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其形成的历史依据;彷徨歧路中的人们对统一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是其形成的现实依据。
第三部分阐述了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国民革命观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两个革命系统观;对象观;动力观;领导权观;性质观;组织观;前途观。
第四部分是对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国民革命观的评价。
主要包括:两个革命系统观的评价;对象观和动力观的评价;领导权观的评价;性质观的评价;组织观的评价;前途观的评价。
关键词:施复亮大革命国民革命ABSTRACTShiFu-liang(1899—1970)alsocalledShiCun40ngwasawell—knownfigureintheChinesemodemhistory.WhentheGreatRevolutionbrokenup,henotonlytookpartinit,butalsocontributedhissharetoitbywritinganddisseminating.AftertheFailureoftheGreatRevolution,heheshatedatthecrossroadsandlosthimselfSOthathesadlydeclaredleavingfromCPCandstayinginKMTasasimplemember.CherishingthefaithtocontinuouslyprobeintotheChineserevolution,heappliedSunYat-sen’SThreePrincipleofPeopletoponderoverthejustfailedGreatRevolutionandinvestigatethestemrevolutionaryrealityafterjoining‘‘theSchoolofReorganization".HeansweredaseriesoffundamentalquestionsabouttheChineserevolutionandhencehisTheoryaboutNationalRevolutionshapedup.Thethesis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generalizesShiFu-liang’SpolRicalactivitiesandGreatRevolution.ideologicalstatearoundtheFailureoftheThesecondpartinquiresintotheformationofShiFu—liang’STheoryaboutNationalRevolutionarertheFailureoftheGreatRevolution.Sun"fat-sen’SThreePrincipleofPeopleisitsideologicalbase;Summing-upofexperienceandlessonabouttheGreatRevolutionisitshistoricalbasis;Hesitantpeople’Surgentneedontheuntiedrevolutionarytheoryisitsactualbasis.ThethirdpartpresentsmaincontentsofShiFu—liang’STheoryaboutNationalRevolmionaftertheFailureoftheGreatRevolutionasfollows:theoryoftworevolutionarysystems;theoryofobject;theoryofpower;theoryofleadership;theoryofcharacter;theoryoforganization;theoryofprospect.ThefomlpartappraisesShiFu—liang’STheoryaboutNationalRevolutionaftertheFailureoftheGreatRevolution.Itincludes:appraisalonthetheoryoftworevolutionarysystems;appraisalonthetheoryofobjectandpower;appraisalonthetheoryofleadership;appraisalonthetheoryofcharacter;appraisalonthetheoryoforganization;appraisalOilthetheoryofprospect.Keywords:ShiFu'liangtheGreatRevolutionNationalRevolution引言和文献综述1924至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评价鲁迅近现代史论文3000字

评价鲁迅近现代史论文3000字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3000字)鲁迅一、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
《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
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关键词:近代史,导师,人物,精选,推荐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梁启超倡导的近代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连接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桥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范文一:关于梁启超的小论文摘要:1922年梁启超撰文《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对近五十年中国的一些变化分三个时期作了总结。
中国在这之前的现代化改革困难重重,原因多种多样,不过总归认识逐渐深刻。
而文中只字未提孙中山与革命派,组件两派矛盾重重。
关键词:梁启超,旧民主主义革命,洋务运动,孙中山,新文化运动。
正文: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虽然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但是其见识以及思考却并没有局限于维新派的一次成败得失之中。
作为中华社会变革的先驱者,其在1922年的《50年来中国进化概论》中以广博的视角分三期较完整地概括了鸦片战争以来至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社会对国家变革的探索路程。
第一期指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中日海战开始深入转型这一段时间。
鸦片战争之前,其时闭关锁国了百年之久的中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
鸦片战争开始,西方人用火枪大炮强硬的敲开了中国的国门,兵甲之争从广东沿海起始一路北上直至江浙一带。
满清认输,割地赔款,开放边境人外国人驰骋往复,其后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俄罗斯趁火打劫等一系列重大打击接踵而至,将满清,将中国的大梦打击的支零破碎,中国人已经明白了自己有缺陷,但是在五千年来的文化积累毕竟还在,还没有人能从根源上找到中国的缺陷,只是觉得外国只是兵甲尖利罢了。
所以这一时期,众多晚清名臣组成了洋务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梁启超先生将之概括为弥补器物上的不足。
对西方“器”的学习一直进行到了1898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巍巍水师被日本人轰的七零八碎,中国人开始思考是不是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导致如今的国势积弱。
第二时期从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开始,零零散散的持续了近二十年。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蒋介石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蒋介石——蒋介石姓名:学号:关键词:蒋介石性格对政治生涯影响摘要:由于任何时代具体的社会生活都是异常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固定的限制一个适用于万世不变的公式性的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其阶级性,更重要的还要看个人素质。
是由许多条件构成的,如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家庭教养、传统道德观念和知识文化素质等等。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个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任何个人的活动,都受到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和社会阶级斗争形势的制约与规定。
因此,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对他们进行阶级分析。
以阶级成份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标准便极容易否定中国历史上一切卓越的历史人物,造成民族虚无主义,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国历史上对社会进步有过积极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等差不多都属于剥削阶级。
回避中国传统道德观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消极影响。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
浙江奉化人。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
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蒋的出身按中国传统来说是受到歧视的。
他是二婚,当过尼姑,似乎不怎么光彩。
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
奉化有旧历新正参拜宗祠后分芝麻糖的习俗,但蒋介石小时候不肯按次序领糖,要抢先。
经别人阻止后,竟倒地弄得满身污泥,然后往人群中乱钻,别人只好让他先领。
又据蒋介石同学蒋周兰的女儿玉英说,蒋介石在私塾读书,不守规矩,遭塾师打手心,但还未打着,就已倒地打滚哭闹。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比较,他执政时间不算长,总共也只有9年时间,却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转折――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事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大事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篇一《历史转折中的张学良》作者简介:金镶玉(1992.03-),女,汉,辽宁辽阳人,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方向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比较,他执政时间不算长,总共也只有9年时间,却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转折――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事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大事变。
每一次都与近代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也因此铸就了他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主义者的传奇地位。
在这五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张学良都处于决策核心位置,既是导演又是主角。
作为历史经历者和创造者,张学良在这些转折中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张学良既有成功的壮举,也有决策的重大失误。
前者让他头带光环,后者却让他身背骂名。
人们通常用两件事对张学良的一生做出评价,一个是九一八,另一个便是西安事变。
九一八使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后者让他名垂青史,千秋功罪,在这一刻有了定评。
关键词:张学良;近现代史;西安事变一、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上大学以前,每年的九一八那一天,都会听到警笛声,已经成为了习惯。
时光荏苒,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多年,可是曾经遭受过巨大苦难的中国人民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那段屈辱不堪的岁月。
在每年的9月18日这一天,各地的人们都会举行撞钟仪式和拉响警报,以此告诫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尤其是东北地区。
作为一个辽宁人,对九一八有着深刻的感慨,由此也就自然而然的追溯到当年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历史人物――张学良。
(一)历史事件回顾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并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曾国藩看为人处世之道
摘要:
曾国藩,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耕家庭,但却成就了一代大将之才,文通程朱理学,武能制太平天国起义。
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本篇论文从他的生平简介开始,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详述了三件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事。
从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大重要人物的人物剖析开始,渐渐的了解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
并通过他的一生,看到了我们普世价值中对于人生起伏的“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般释然。
人物简介:
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
五岁启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早年多次应试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此后仕途平坦,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
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道光三十一年(1852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
此时太平军已攻入湖南,气势正盛。
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
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贞祥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休整后,重整旗鼓,当年攻占岳州、武昌。
咸丰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
9月2日,洪杨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
两年后,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
十年(1860年),湘军围安庆。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8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命其处理“天津教案”。
曾国藩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
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总督府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病逝。
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
【3】
三件事:
一、买书(知识改变命运)
道光十三年,曾国藩在参加了七次小试后,终于童试过关,成为父亲的县学同学,并于当年取妻成了家。
次年,曾国藩首赴乡试,竟一举中试成为第三十六名举人,并于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入都,准备第二年的会试。
曾家几百年才出了这么个举人,可称是破天荒,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自然大喜过望,期待着他实现多年来曾家入官为仕的愿望。
道光十五年的会试,曾国藩不售,由于昔年还要举办恩科,未免于往来奔波,曾国藩遂留住京师的长沙会馆读书一年。
然而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曾国藩再次名落孙山。
于是,会试报罢,他由运河南下,经清江、扬州,自江宁(今南京)溯江而上,回转湖南。
在金陵时,他在书肆见到一部《二十三史》,爱不释手,冲动之下,遂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豪阔之事,把借来的钱全用在了购书上,钱不足则以衣裘抵价。
两考不中,还借那么一大笔钱买书,曾国藩以一个初入社会的农家子,居然肯,也居然敢借百金购一套《二十三史》,绝对是个异数。
但就是他的这股子对于书的热诚,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得他在将来的风起云涌的人生中,有着坚定不移、宠辱不惊的精神指导。
二、靖港之耻(败不馁)
咸丰四年四月,太平军大部据于靖港,别部据于宁乡、湘潭。
当时有人半夜来向曾国藩说:“靖港寇屯中数百人,不虞(防备)我,可驱而走也。
团丁特欲借旗鼓以威贼,已作浮桥济师,机不可失。
”【1】于是曾国藩出兵靖港。
有王闿运所著《湘军志。
曾军篇》记载当时情景:庚午(四月二日),平旦至,水急风利,炮船径逼寇屯,寇炮陆军至者合团丁攻寇。
寇出,团丁遂反奔,官军亦退,争浮桥,桥以门扉、床板(搭成),人多桥坏,死者百余人。
国藩仗剑督退者,立令旗岸上曰:“过旗者斩。
”士皆绕从旗旁过,遂大奔。
眼见自己编练的湘勇如此不中用,曾国藩一时激愤,竟欲投水自尽,被悄悄跟随其后的章寿麟发现救起。
出师不利的曾国藩痛心疾首,上请罪折归纳失利之因:一、纪纲不密,维系不固,以致溃散;二、轻进求胜,对事出意外的退败没有准备;三、明知水勇训练不足,陆军临阵经验不足,贸然出战,责任在自己心存侥幸。
为此,他实行了一贯的精兵原则,毅然裁撤了靖港的溃勇,只保留了在湘潭经受住战火考验的水师五营、陆师三营与驻守平江的湘勇,总计四千余人,比出征时精简了一半以上。
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个人的一生亦是如此,有了失败才会将成功衬托得更加耀眼。
靖港之挫后,曾国藩深刻反思,重整旗鼓,为将来荡平贼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进退之智(胜不骄)
在战胜了太平军后,曾国藩没有因此的骄傲,反而感到危机四伏。
多年的官场打磨,他知道那些眼红他的功绩的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攻击他的机会。
这样一支30万人的军队,只听令于他一人,只要他想反,定是一呼百应,这就是那些反湘军派的造谣的借口。
再者,他深知“功高震主”的人,威胁到皇权的人,绝不会被皇帝轻易放过,因为他皇帝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必定要对那些潜在威胁斩草除根。
于是,他没有等皇帝与反湘军派出手,于同治三年(1864年),大破天京的同年8月,上奏裁军。
见好就收,不贪名图利,是只有一个人真正的心止如水,内心的格局达到一定的境界才有的行为。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历史的河流冲刷过中华五千年的朝代更替,但在此期间不因自己的功劳而恃骄的,在急流中勇退的人物,只怕也是屈指可数。
而曾国藩能做到此点,“中兴四大名臣”的称号,也是应得的。
启示和反思:
曾国藩一生,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建功立业,仕途亨通,十年七迁,官至
二品,乃至封侯,“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史称“千古第一完人”。
【2】但是,在这些光鲜的颂词下,并没有提到他成就自己时的艰辛:一兵一卒的创练湘军,在兵败的耻辱后再次艰难站立,荣誉加身后的受宠不惊、韬光养晦……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之所以受到后世称赞的优秀品德。
胜不骄败不馁,以平淡的心情去看待兵家之胜败,只为心中忠君报国的理想而奋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我一直信奉的,曾国藩对于书籍的热忱也正鼓舞着我,从书籍中去探索内心的世界,从心灵开始强大起来。
而对于生活里的挫折,更重要的,我们也是应该试着去走出它的阴影,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但你一旦走到了阳光下,世界就会突然地明朗起来,以前所痛苦的事情旋即成为浮云。
在我们的起起落落中,最能锤炼我们的心态,处乱不惊,宠辱不惊。
而曾国藩在成就一番功业后,毅然决定上奏皇帝,裁剪军队规制,也是因为他知道,这样一支所向披靡而又只听命于他一人的军队对于帝王始终是个威胁,见好就收才是长久之计。
对比于历史上那些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开国功臣、封疆大吏来说,这也就是他的聪明之处。
一个人的一生并不是生来就是完美的,我们总是一点一滴的学着去剔除自己不好的部分,学会成长,学会承担。
就算是名人,也是在必经的磨练中,锻造更强大的自己。
人生有起有伏,即使只是在学生时代,也会有心情的落差,比如成绩的起伏,学生会职位的升降,人与人关系的好坏等等。
很多事情我们也会身不由己,但是,当我们想到那些伟人时,总会给我们带来曙光。
看他们的行事,学他们的经验,就会忽然间的豁然开朗。
感谢那些大师们曾存在于我们最艰难日子里的思维里,给我们启迪方向,教会我们人类从不屈服的思想,让我们洞悉中华民族在那个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里,那些贯穿古今的精神价值。
在通过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这一位重要人物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使得我有一个更加平淡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为最初的理想而奋斗,起伏不惊,去留无意,随心中所想,忠于心中之事。
参考文献:
【1】刘忆江. 曾国藩评传.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
【2】李烈钧. 从曾国藩身上可借鉴些什么. 体坛报,20012,(01)
【3】维基百科
【4】冯毅. 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研究. 重庆:西南大学,2010
【5】肖高华.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 长沙:中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