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说文解字·叙》中的汉字形义统一论

《说文解字·叙》中的汉字形义统一论《说文解字叙》是中国古代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历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它首先从形象的角度出发,让读者了解和体验汉字的表意、表音特征,为今日汉字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说文解字叙》的形义统一论,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一、有关汉字形义统一论《说文解字叙》提出了汉字形义统一论,即汉字的形式应当与其语义相统一,从而使汉字的表达更加准确、鲜明、有力。
例如,字“人”的形式反映了人的外形,而字“头”的形式则可以暗示人的头部特征。
这里,汉字的语义同其形式形成一个良好的对应关系,而形义统一论又成为一种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参考。
二、有关汉字表意除形义统一论外,《说文解字叙》还提出了汉字表意理论。
据说,汉字是根据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示抽象概念的,它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叙述性质等表现出一种抽象的内涵。
例如,字“家”和“宫”的表意,都表现出人们的居住环境,而“家”与“宫”的表意则直接反映了它们表示的抽象意义。
三、有关汉字表音汉字通过其形式可以表达一定的抽象意义,同时还可以表达一定的音韵性,这就是汉字的表音特征。
汉字的表音特征可以用来辅助汉字的读音,例如,“日”形似拨日之东西,可以帮助人们记住“日”的读音。
不仅如此,汉字还通过表音特征传递出抽象意义,这也是汉字读写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说文解字叙》在今日的意义《说文解字叙》是中国古代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它首先从形象的角度出发,让读者了解和体验汉字的表意、表音特征,为今日汉字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汉字的重要视角,包括形义统一论、表意理论、表音特征等,对于今天汉字的理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说文解字叙》是中国古代汉字学研究的杰出著作,其形义统一论、表意理论以及表音特征为汉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解,彰显了汉字的实用性和美感性。
古今汉字比较(古代汉语)

漢字形音義之關係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虽然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汉字的基本性质没变,现代汉字仍然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之间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关联。
造字之初,每个字的定型应当是有一定根据的,许慎据小篆之形将汉字分为六种,象形字、指事字以形表义,会意字合形会意,形声字兼表音义。
可是隶变使汉字形体不再象形,简化更是增强了汉字的符号性;语义的演变和渐趋丰富又让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语音系统的演变则使形声字的表音功能降低。
那么,古今汉字在形音义的关系上到底存在哪些差异呢?一、古今汉字的形义关系由于字形的演变和汉语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古代汉字阶段,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字形与本义(即当时的常用义)的关系上,而现代汉字阶段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主要是字形与现代常用义的关系。
1.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汉字产生之初,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是怎样的,因为没有流传下来的文献可供参考,我们不得而知。
根据汉字的性质,我们可以推断,在造字之初,或者说在图画文字阶段,汉字数量尚不多,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应该是很简单的、直观的,这时的字形基本上反映的是字的本义。
可是文字要成功地记录汉语,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上升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就不能总是停留在象形阶段,而只要离开了图画阶段,字形的表义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到了古文字阶段,部分汉字形体还具有相当直观的表意性。
这种通过自己的形象表意的字符称为形符。
早期汉字象形程度较高,表意字多使用形符。
象形字、指事字如“山、鱼、鸟、木、本、末”等以形表意,会意字如“寇、即、既、北、得、弃”等合形会意。
这种形义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义。
早期的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某些形声字的字义与形符的意义基本相同。
如“船、頭、爹、爸”。
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逐渐降低,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的表意作用被破坏了,人们不再依靠字符的形体而是根据它所表示的字义来判断。
《说文解字注》古今字字际关系例释

《说文解字注》古今字字际关系例释
《说文解字注》是我国第一部对汉字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文字学著作。
其内容主要是对《说文解字》的每个字进行解释,并根据古代文字的演变和意义发展,解释出现代汉字的字形和功能。
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古今字字际的关系:
1. 马:“马”字是一个象形字,原本表示的是马的形态,后来逐渐演变成表示“马”的含义。
现在我们使用的“马”的形态已经改变了,但其含义仍然延续至今。
2. 飞:“飞”字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上面是“食”字,下面是“非”字,这两个部首的组合表示了鸟飞的形态。
现在,“飞”字的形态已经改变,但其含义仍然是“在空中快速移动”。
3. 森:“森”字是由三个“木”字组成的,表示树木繁茂的森林景象。
现在,“森”字的含义扩展为“形容树木丛生”。
以上就是几个关于古今字字际关系的例子,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许多字的形态发生变化,但它们的含义和字形构造往往仍然具有延续性,体现了汉字的历史沿革和独特魅力。
《说文解字》解读:古代文字演变与象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解读:古代文字演变与象形字分析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字文化的国家,而《说文解字》被誉为最早的字典之一,成为了研究古代汉字演变及象形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说文解字》进行解读,探讨古代文字的演变和象形字的分析。
1. 《说文解字》的出现1.1 背景在古代中国,文化交流和文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记录和传承知识,人们开始创造文字。
然而,古代汉字并非像现代汉字那样多种多样,而是由简单的象形字逐渐演变而来。
在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变体和衍生的字形。
为了系统地总结和归纳这些字形的演变,之后便出现了《说文解字》。
1.2 作者与编纂背景《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学者许慎。
许慎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学者,他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开始编纂了这部字典,用于收集整理古代的文字和字形。
《说文解字》使用古代汉字的字形,并通过详细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和意义。
2. 古代汉字的演变2.1 演变原因古代汉字的演变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使用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字形的要求也有所变化。
为了更好地表达意思,并适应不同的书写工具,古代汉字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
2.2 演变过程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最早的古代汉字是简单的象形字,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达相应的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增加象征性的笔画,使字形更加具有图像化的特征。
同时,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如竹简、木简、骨片、甲骨等的使用,古代汉字的字形也不断发生变化。
2.3 演变结果随着古代汉字的不断演变,最初的象形字逐渐衍生出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结构。
比如,最早的人物象形字“人”逐渐演变为“亻”,表示人类社会的意义。
又如,“木”逐渐演变为“林”,表示森林的意义。
这些演变结果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事物含义的认识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3. 《说文解字》中的象形字解析3.1 象形字的定义象形字是一种通过形状来模拟或模仿所表达对象的汉字。
浅析《说文解字》的释义方法

浅析《说文解字》的释义方法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中华文字文化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深远。
从该书看,字的释义方法很多,其中一些是常用的,比如形声法、假借法、象形法、组合法等。
1、形声法:又称“形分法”,这是《说文解字》释义方法中最为经典的一种。
根据汉字的形、声相互联系,形声法把汉字的形作为释义的依据,从而引出字的词义。
2、假借法:这是一种常见的释义方式,一般是根据特定的环境来解释某个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中,通过把两个意义近似、但形貌不同的字,以一种象形又有代指作用的方式建立起联系,以达到象征性的效果。
3、象形法:这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与图像思维为基础的释义方式。
《说文解字》中,的的释义方式以图像为主,用图形及意象表示字意。
4、组合法:这是一种把两个或多个字组合起来形成新字词的方式,以及根据这种结合方式解释字词意义的过程。
《说文解字》中将组合法作为释义方式,以求使分解字词两两相联系,而深入意义。
总之,《说文解字》是中国经典词典,其释义方法是多样的,有形声法、假借法、象形法、组合法等。
而这些方法影响着中华文字文化的发展,值得细细学习和体会。
汉字之美

汉字之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这“三美”统一与汉字。
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
汉字具有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
音,抒情达意;形,悟义表象;义,依境而生。
下面谈谈我眼中的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古代汉字的形音关系。
汉字的字形与语音发生直接联系应该体现在形声字上,《说文解字》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只有形声字的出现才使汉字的形体和读音具有了切实的联系,汉字的形体开始具有了表音的功能。
根据形声造字的原理,可以推知初造出的形声字,大多同一声旁的字读音都是相同或相近的。
在古文字阶段去古未远,形声字的声旁也基本能起到表音作用,能够比较准确地提供字音信息。
《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形声字多达7697个,占了总数的82%还多。
许慎均采用“从某,某声”的解说方式分析字形标注字音,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我们都体会过这种美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因为,它们的关系不是绝对的。
比如“莘莘学子”“泥淖”“刹那”因此说,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
其次,汉字的音义关系。
王力《同源字论》里说到:“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一部分形声字的声符在表音的同时也有表意的作用。
本来形声字形符表义,声符表音,分工明确。
可是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重视表义的民族思维促使人们给表意不清的字加注意符,造出新的形声字。
因此,一部分声符的意义和形声字的字义有联系,即音符兼表意。
例如:蛇:由初文“它”加注意符“虫”。
暮:由初文“莫”加注意符“日”。
还有,我们感触最深的是那些表示声音的字,你光听“呼”“啪”“砰”我们仿佛就耳闻着那些不同质感的声音。
《说文解字·叙》中的汉字形义统一论
[2 ] 23 形 直接表现 意 义 的 方 式。 ” 许氏 《说文解字》 14 篇 9
3 53 个汉字的编撰, 正 是以六书理论为指 导思想 和分类 依 据, 以以形索义 为 方 法 论的 具 体 实 践。例 如 “ 休” 字, 察 “ 休” 的甲骨文形体, 就是一个人斜 靠在树 下的样 子, 因此 “ 休” 当是一 个会意 字。许氏 说 “ 会意 者, 比类 合谊, 以见 指拻。 ” 意思是 说, 会意 字通 过义 类或 具体 意义 的比 合 来 显示另一个新义的指向。 比合 “ 木” 与 “人” 的意义 关系, 我们得出 “ 休” 字的新义指向当是 “ 人靠在树 下休息” 。许 氏正是这样 解说 其 本义 的, 《 说文 木部 》 “ 休, 息止 也。
‘ 厥意可得而说’ 的问题, 是汉字形 义统一论 最早的 提出。 一部 《 说文解字》 就是对汉字 形义统一论 系统而 全面的证
[1 ] 39 实。 ” 本文尝试全面讨 论 《 叙》 中所 具有的 形义 统一思
想, 以求教于大叙》 的开头, 许慎以简洁的笔 墨, 开宗明 义地阐明 了汉字 产生 的 过程: 八 卦—结 绳—书 契。而 仓颉 始 造书 契, 则是出于鸟兽足迹的启示, 《 叙》 中说: 皇 帝之史仓颉, 见鸟 兽蹏迒之 跡, 知分理 之可 相别异 也, 初造书契。 鸟兽足迹的 不同纹理, 代表不同类型的鸟兽。那么不 同的字形也就可 以用来代表不同的意义。意思即是说, 汉 字产生的最初动 机, 就是要用形体来表现意义。在这种动 机下造出的汉字 , 当然就是字形与字义的统一体。在此认 识的基 础之上, 许 氏又 在 《 叙》 中对前 人的 六书 说进 行了 理论总 结, 并首次给出了六书的定义和例字: 《 周礼》 八岁入小学, 保氏教 国子, 先以六 书。一曰指 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 察而见义, 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 者画成其 物, 随体诘诎, 日月 是也; 三曰形 声, 形声 者以事 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 意者比类合谊, 以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王力《同源字论》一:“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王力《同源字论》二:“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在汉字里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
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之类,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
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
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因为假借字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只是同字而已,谈不上同源。
同源是历史的概念。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一字一义的固然不少,一字兼有数义的也很多。
如数义各不相关,这个字实际上是代表着几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而已,当然也谈不上同源。
不同文字的同源等于是追溯语源。
在声音上,就必须以上古音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求上古的读音;在意义上,就必须以古代的训诂和古籍中应用的词义为根据;分别何者为同源,何者非同源。
研究同源字是一件很繁难的事,要把形音义三方面联系在一起去探讨。
刘熙的《释名》用声训来推求词义的由来,也就是探讨词源,尽管具体论说大多是不成功的,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探讨词源的专著。
以后的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直到章太炎的《文始》、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都是在探讨汉字的字源,也就是汉语的词源。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它同西方语言学中不同语言中的同源词不是一回事,而是相当于西方一个语言中由相同词根派生出来的词。
一、词义构词法形成同音的同源词汉语的同源词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申形成的。
词义引申产生新义,近引申义是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申义就分化为同源词。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在字形上,由最初的图画式象形 文字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在字音和字义上,也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然而,无 论如何变化,汉字始终保持着与甲骨文的深厚渊源和内在联系。
04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 分析
字义解释方法
1 2
以形索义
通过对汉字的字形进行分析,寻找字义线索。
02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简介
古代汉语字典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 源的语文辞书,由东汉许慎所著。
字形与字义
书中详细解析了汉字的构造,通过字形分析来探求字的本义,并解 释了字义的发展变化。
收字与编排
全书共收录汉字9353个,按540个部首进行编排,开创了部首检字 的先河。
提供古代语言研究材料
甲骨文和《说文解字》所反映的古代汉语,对于研究古代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 价值。通过对照分析,可以揭示古代汉语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对现代汉字教学、辞书编纂等方面的启示
促进汉字教学改革
通过对照分析,《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的联系和差异,可以为现代汉字教学提 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汉字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推动语言文字研究发展
《说文解字》在汉字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的字 典编纂、文字学、语言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其 与甲骨文的对照分析,有助于推动语言文字研究的进一步发 展。
研究意义
01
揭示汉字演变规律
通过对《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的对照分析,可以揭示汉字从甲
骨文到小篆的演变规律,进而探讨汉字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背景。
甲骨文中“人”字的字形像一个站立的人,与《说文解字 》中“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的解释相符。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说文解字序》是中国古代学者许慎所著的一部关于汉字起源、形义、编制方法等方面的著作。
它以汉字的形状为基础,结合古代文献和口头传统,系统地解释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从《说文解字序》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许慎认为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在《说文解字序》的开头,许慎就指出:“字者,言之象形也。
”也就是说,字是用来表示事物形象的。
他认为汉字的形状与事物的形象有密切的关联,通过了解字的形态,可以了解事物的本义。
许慎对汉字的解释往往从事物的形象出发,通过描述事物的形状、特点、用途等方面,以求达到准确、清晰地表达的目的。
许慎强调了字形与字义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是相互联系的,字形可以反映字义,字义也可以反映字形。
他指出:“字从形,为要而取者也。
”也就是说,字的形状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展示事物的形象,并通过这种形象表达事物的意义。
字义也可以影响字形的形成和演变。
许慎通过对汉字形义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许慎强调了文字研究的方法与精神。
他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到了五种方法:“采象”、“形音”、“阴阳”、“转注”和“朴撝”。
这些方法包括了对字形、音韵、义理等方面的考察,以求准确地解释和归纳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许慎还强调了文字研究的精神,指出研究文字需要“考究味通”、“检是非”、“戒抄浮”等。
他认为研究文字需要耐心、专注和谨慎,不能盲目相信传统观点,要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深化对文字的认识。
许慎对文字的功能和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
他认为文字可以帮助人类记忆、学习和交流,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他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到:“夫文字者,忠于教善,贤于图籍,以抑毁乱世则困,辅助舜禹则通。
”也就是说,文字能够传承和积累知识,对于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起到辅助和促进的作用。
从《说文解字序》可以看出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他认为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强调文字形象的表达和字形与字义的内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它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们将以《说文》中的字形为基础去探求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字形字义
一、从《说文》看古代汉字表达字义的方式
《说文解字》是一部关于形训的语言文字学著作,540部首的首创给人们提供了归纳认识汉字形音义关系的门径。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体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总体来说,汉字形义一致,它所具有的意义是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
在汉字形体如何表现意义的问题上,《说文》中的“六书说”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六书”是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基本方法,也是分析汉字结构的造字理论。
许慎的“六书说”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从汉字的造字角度说的,这四种从汉字形义关系的角度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大类:象形说阐述了个体的字形直接表现意义的方式,指事和会意说阐述了个体字形间接表现意义的方式,形声说阐述了个体的字形曲折表现意义的方式。
下面我将以《说文》中的字形为蓝本,并参考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来简要分析一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象形字的字形直接表达字义,我们并不难理解。
在造字之初,人们是据义而构形,也就是根据语词义来构造字形,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应该是很简单的、直观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也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由此看来,象形字是最早的汉字构造类型,是汉字发展的基础。
所谓象形,就是用图画的方式将想要表达事物的外部轮廓用线条描绘出来。
象形字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象形,其中实物象形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例如:“山”,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禾”,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山”像起伏的山峰,“禾”的上部像谷子的穗和叶,下部像根,字形犹如生动的画面,而借助这些文字的视觉效果,要表达的语词义也就明确了。
当这种描画事物轮廓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时,汉字就出现了在象形符号上添加符号或者把象形符号组合起来的方式。
前者大概等同于我们所说的指事字,后者是会意字。
虽然这两种字的字形表义的方式不像象形那么直接,但是只要人们稍加理解就会明白其字义。
指事字在《说文》中为数不多,“视而可识”说明这类汉字还有一定的图画性,人们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去认识它;“察而见意”,是说指事字有抽象性,必须仔细观察才能明白其含义。
例如:“本”,金文作,小篆作,“本”字的本义是树根,字形在“本”的根部加了一个指示符号;“刃”,甲骨文作,小篆作,“刃”字在“刀”字上加指示符号来表示刀口的意思。
这两个例子代表了指事
字利用字形来表达字义的方式。
会意字和指事字相比,会意字的字形所蕴含的字义更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虽然会意字中也有一些形体构造的表义效果并不如象形字那么直接,但只要明确构字部件的意义,将各构字部件的意义稍加联系,词义也很明显。
在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中把会意字分为了六类,因为会意字的数量多而且情况也很复杂,有图形式会意字、利用偏旁间位置关系的会意字、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以及其他。
例如:“男”,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相”,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男”、“相”这两个会意字,从字形上看,田、力组合为“男”,目、木组合为“相”,表示的字义是在田里出力的是男子,用目观察树木。
由此来看,我们在理解会意字的字义时,应该把每个符号合起来加以理解,要从表面字形来透析其中更深入的意义,比如“相”的本义是察看,这个字义是需要根据字形来进一步理解的。
可见,从象形字到会意字,不论是独体还是合体,其中都有些字的每个构造部件都是表义形式的组成部分,都承担着各自的表义功能和作用,形义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说到形声字就不得不说到一个概念,就是形符和义符。
形符是依靠本身的字形来表达字义的,而义符是依靠其本身的意思来来表达字义的。
早期的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某些形声字的字义与形符的意义基本相同。
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逐渐降低,人们不再依靠字符的形体而是根据它所表示的字义来判断,义符的使用越来越多,由义符和声符构成的形声字所占比例也越来越
大。
义符作为形声字的形旁,多数不能准确表意,它只表示事物的一个大概类属和范畴,目的就是给同类事物一个共同的特征,每个字的具体意义还是视字形而定,所以说形声字字形表达字义的方式是曲折的。
例如,《说文》中的水部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从字形可见水表示水流之义,也泛指水。
由义符“水”构成的字,主要有水流、水域、水边或水中的地方、用水进行的活动、液体等几个意义范畴,例如河()、湖()、沚()、泳()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形声字的义符不像前面提到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那样,字形的表义不是那么的直接和具体,但这并不影响汉字形义关系存在的一致性,因为义符与所表达的语词义同属一个义类。
二、《说文》中体现的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总的来看,由于汉字据形构义的方式,古代的汉字形体,不论是象形字、指事子、会意字还是形声字,从上面列举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这三种不同时代的字体来看,基本上都可以呈现其所要表达的字义,所以古文字时期的汉字形义关系是比较单一和一致的,那时候汉字的字形主要与本义相联系,所以借助字形就能达到探求字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4]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