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的社会神经科学观点

合集下载

大脑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大脑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大脑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根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大脑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主要执行器,承担着产生意识和自我意识的重要功能。

本文将探讨大脑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涵义、神经基础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主观体验和认知。

一个具备意识的人能够感受、知觉和思考,拥有自我意识的人还能够辨别自己与他人的区别。

这种差异化的认知能力使得人们能够在社会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大脑是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的基础。

首先,意识的产生与大脑的电活动密切相关。

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形成了复杂的网络,这些网络构成了大脑的功能区域。

当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活动与其他区域协同工作时,意识就会产生。

其次,自我意识的产生与特定区域的激活有关。

前额叶皮层是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的区域,它参与了人类的社会认知、自我评价和身份认同。

研究人员通过神经科学技术揭示了大脑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神经基础。

在意识的产生方面,研究发现意识与大脑皮层的一种特殊电活动——γ波密切相关。

γ波是大脑皮层中神经元集群同步放电造成的高频电活动,它被认为与意识的产生有关。

同时,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的网络连接状况也与意识相关。

当大脑皮层的连接被打破,意识会丧失,如昏迷状态。

而在自我意识的产生方面,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的活动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维持密切相关。

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进行自我相关的任务时,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程度明显增加。

近年来,大脑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例如,科学家们使用脑机接口技术探索了意识丧失状态下的意识恢复机制。

通过将电极植入意识丧失患者的大脑,研究人员发现当这些患者处于某种特定的刺激下,大脑的γ波活动会回复并伴随着意识的恢复。

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意识产生的机制提供了线索。

另外,研究人员还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其他神经影像学方法,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大脑神经机制。

这些研究为我们对人类自我意识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你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你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你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首先,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自我意识形成与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区域负责处理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监控与调节。

同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也被认为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关,这个系统可以让人们模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从而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自我意识形成与个体的社会化和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意识。

同时,个体的认知发展也会影响其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认知上的逐步发展会影响其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意识的形成也涉及到对自我的思考和探索。

自我意识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认知,还涉及到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思考。

在哲学上,有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关于自我
意识的本质和形成。

例如,康德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尼采则认为自我意识是由权力和意志构成的。

综上所述,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与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个体的社会化和认知发展以及对自我的思考和探索密切相关。

通过综合这些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

你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你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你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涉及到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首先,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行为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脑的发育、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的经验等多个因素。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自我意识是由大脑的特定区域和神经回路所支持的。

研究表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区域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维持密切相关。

这些区域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从而支持了自我意识的形成。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也对自我意识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形成了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

这些过程受到文化传统、家庭教育和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人类的自我意识是通过大脑的发育和社会文化环境
的影响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人类社会行为与神经科学的关系

人类社会行为与神经科学的关系

人类社会行为与神经科学的关系人类社会行为有着极其复杂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不仅涉及到个体自身的生物特征和个性差异,而且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探索人类社会行为的深层机制需要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界限,其中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方法,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神经科学主要是通过研究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的结构与功能,探究人类的认知和行为。

最初,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来探究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神经科学也可以通过研究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来探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

例如,研究得出人类的一些行为是大脑特定神经回路的活动结果,例如社会性行为,如性吸引和控制欲。

通过了解这些神经回路的内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社会行为的根源和机理。

另一个方面,神经科学还研究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例如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社会性的交往指令。

通过研究大脑皮层的功能和简单认知任务,研究人员已经了解了大多数人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如何培养共情能力并自我调节情感上的反应。

通过研究身体反应和情感判断,神经科学家已经开始了解情感体验如何在人类大脑中发生、表达和调节。

同时,通过探究大脑捐赠区域,神经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行为需要,如利己、合作和道德行为。

神经科学家还研究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因素,例如基因和内分泌因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通过探究基因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人员可以探索经常表现出的谨慎性和过分忧虑等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基因的作用。

另外,内分泌调节可以通过研究荷尔蒙的变化,来了解人类的性别角色和社交行为的逐渐形成。

最后,神经科学还对人类精神疾病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不仅是人类社会行为的特殊类型,还是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这些情况,神经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机制、发展和东亚。

因此,神经科学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在此领域内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机制和基本需要。

认知神经科学与人类自我意识

认知神经科学与人类自我意识

认知神经科学与人类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主观认知和体验。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认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而认知神经科学正是致力于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意识等认知过程的科学领域。

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关于人类自我意识的探索十分重要且引人瞩目。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自我意识的首要问题之一是自我意识的定位。

自我意识被认为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能够使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外界环境不同的个体存在。

研究人员主要通过脑部活动的观察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深入探索自我意识的神经机制。

神经科学家认为,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和镜像神经元系统在自我意识的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前额叶皮层负责对自身行为和态度进行推理和思考,而镜像神经元系统则与他人的行为和感受之间的模拟相关,使个体能够理解他人而产生共情。

这两个系统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形成和维持个体的自我意识。

此外,自我意识的生成和发展也与个体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个体从早期社会互动中逐渐获得对自己的认知,而上述的前额叶皮层和镜像神经元系统也能够在社会交往中受到塑造。

研究表明,与他人互动和社交网络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从他人的反馈和评价中建构自己的认知。

因此,社会经验是形塑个体自我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自我意识还与记忆密切相关。

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记忆能力使个体能够将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知识存储,并对其进行回忆和提取。

研究发现,海马体和额叶皮层等脑区在自我记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些脑区与自我意识的生成和维持密切相关,更进一步说明了记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自我意识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儿童在2-3岁时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独立存在。

在此期间,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貌产生兴趣,并开始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中自我研究的新进展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中自我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简 介:蔡晨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专业 ,方向 :学 习与认 知。

理论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8 卷 总第 1 4 3 期 2 0 1 3 年第 2 期 总第 1 5 2 页
我的研究 人认知中与 自己本身有关 的内容 ,是 自我知觉的 解释心理现象。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 自 组织 系统和个人看待 自身的方式 。一般认为,自 也是在这三个层 面上进行 的 ,而文化对 自我的影 响 我概念包括 了 自我体验 、 自我评 价 、自我意象 、 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这三个层面上。 自我效能感等心理 内容。近年的研究热点包括 以 下几个方面 :自我概念产生 的脑区定位 ;灵长类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8 卷 总第 1 4 3 期 2 0 1 3 年第 2 期 总第 1 5 1 页
・ 理论 研 究 ・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中 自我研究的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 经科 学相结合 的新兴 多学科研究领域 ,其强调在社 会、认知与脑神经三个层面上去理解心理现象。随着文化心理学对 自 我研究的深入 ,文化对 自我的影响也有 了不同程度地体现 。 目 前,自 我概念产生的脑区定位、灵长类的 自 我意象、 精神疾病患者的 自 我概念变化等研 究已成为社会认知神经科 学的热点问题。未来的研究将在 系统准则研究发展 的基础上 ,把 当今社会对 自 我认知的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在理论和方法论 上整合起来,为揭示人类高级社会心理现象的神经基础开辟一条崭新的研究道路。 关键词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自 我 认知神经科学 文化
和各种社会认知障碍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为社 高度关注。 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 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这为研
究 自我开拓 了广阔的前景 。本文根据最近几十年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下的自我研究述评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下的自我研究述评
三 个层 面上进 行 的 , 而文 化对 自我 的影 响也不 同程度

概 念廓 清
社 会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 o i o nt e n u o— S c lcg i v e r a i
地 体现 在这三 个层 面 。 ( ) 一 社会层 面上 的 自我 研究
sine 简称 S N) 一 门采 用认 知 神经科 学 技 术研 c c, e C 是 究 社会 认 知 现象 的交 叉 学科 , 旨在 从社 会 、 知 和 神 认 经 三个层 面研究 纷 繁复杂 的社 会现象 。 认知 神经 科 学 技术 主要 指功 能性脑 成像 (MR , E E f IE G/ RP, ME G, P T) 神 经心理 学病人 的 临床分 析 ; E 、 社会认 知 现象 包 括 情绪调 控 、 自我意识 以及 各种社 会认 知障 碍等 。 ] [ 1
高立娜 田 丽娜 。高利 民。 , ,
(. 1 西北 师 范大 学教 育 学院 , 肃 兰 州 7 0 7 ;. 甘 3 0 0 2 山东省无棣 县无棣 一 中; 3 山东 省 无棣 县 柳堡 乡政 府 , . 山东 滨州 2 1 0 ) 5 9 0
摘 要 : 会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是 一 门采 用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社 会 认 知 现 象 的 交 叉 学 科 , 已 形 成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与 社 现
中图 分 类 号 : 8 9 B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7 94 (0 0 0 — 0 1 一O 1 0 — 1 9 2 1 ) 1 15 4
自我 研究最 早 可追溯 到美 国心理 学家詹 姆斯 对 自我 的讨论 , 随着行 为 主 义 的发 展 , 自我 研究 被 忽 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自我的社会神经科学观点
从历史角度看,自我的神经基础的研究始于战争的爆发并因此得到了发展。

1868年,在某次例行的铁路工作中发生了意外爆炸事故,导致Phineas Gage的额叶受到了损害。

Phineas Gage 事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证明大脑损伤会改变患者的自我(Macmillian,2002;Stuss & Benson,1984)。

大约100年后,通过对二战中受伤战士的观察,Luria(1966)指出,人格的改变和自我洞察能力(self-insight)受损是额叶受损的标志。

这些关于自我加工的神经基础的临床观察促进了方法学和跨学科探究(interdisciplinary inquiry)的进步。

神经成像和病变研究提高了对此的理解。

本章对前额叶皮层在自我加工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同的额叶亚区域涉及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的表征、使用自我知识理解他人和获得自我知识的动机。

另外,本研究提出自我加工和脑功能本质之间可能的奇妙的关系。

然而,我们对自我神经基础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本章讨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自我的定义以及神经科学家正在怎么研究它
神经科学家使用的“self”是像伞一样的术语,广泛地包括与自我反思、自我知识、人格、情绪和自我调节有关的加工过程。

自我如此宽泛的定义某种程度上让人想起了经典的心理学定义——将自我描述为人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James,1890/1983)。

然而,将人格和情绪纳入自我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偏离了现代的概念——自我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过程(distill the self down to the process of self-reflection)(Leary & Tangney,2003)。

换句话说,自我体验很大部分来源于同时扮演知觉者和被知觉对象角色的能力和意识。

因此,本章从神经科学对自我的兴趣的历史轨迹说开来,然后集中论述目前神经科学中与自我反思关联的加工过程的研究。

源起:额叶“人格”(Frontal Lobe “Personality”)的神经心理学观察
如前文中提及的,关于自我的现代神经模型的最早雏形要追溯到神经心理学家们的观察。

为了将行为定位于脑功能,治疗选择性脑损伤的临床医生开始记录行为变化,并意识到这些变化与大脑损伤的区域有关。

这些观察产生一致的认识:人格的变化和对这些变化的意识的损坏大部分伴随额叶外加其他脑区的损伤。

实际上,在一些额叶损伤的案例中,主要的后果是人格改变,并缺乏对那些变化的洞察,而不是记忆、言语或是动作能力的缺失(见Stuss & Benson,1984,综述)。

虽然神经心理学家们经常提及“额叶人格”(“Frontal Lobe Personality”)(Blumer & Benson,1975),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额叶损伤都对人格有同样的影响。

一些有额叶损伤的病人会变的比以前在行为上更冲动,而有些人会变得更加保守、冷漠(如,Massimo 等,2009;Stuss & Benson,1984;Zamboni, Huey, Krueger, Nichelli & Grafman,2008)。

神经心理学家们认为,额叶中的区域可能影响自我不同的成分加工过程,以至于特定亚区域的损伤引起冲动或是冷漠。

举个例子,人们认为,对外侧额叶(包括布罗德曼9/10/44/45/46/47区域)的损伤一般与情绪退缩和冷漠有关联,然而眶额叶皮层的损伤(包括布罗德曼11/47区域)一般与冲动有关联(Blumer & Benson,1985;Stuss & Benson, 1984).另外,可能额叶损伤与自我加工过程有关,它也与缺乏对脑损伤造成的人格改变的洞察有关(Stuss & Benson, 1984)。

总之,神经心理学家的观察表明,额叶的功能不仅参与人格倾向的构成,还参与对这些特质的知觉。

然而,根据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来提出神经区域的心理功能的结论还存在很多问题(Beer,2009)。

例如,脑损伤很少发生在一个极其有限的、功能上重要的亚脑区(如,布罗
德曼区)。

因此,精确定位行为和特定脑区的关系是一件困难的事。

然而,由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可能不依赖于损坏区域的功能,而是依赖于通过该区域的沟通(communication)。

因此,神经成像研究成为神经心理观察的重要成分。

神经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为研究者验证脑区域和行为关系提供了可能,而不受脑损伤病人研究的局限。

神经科学家如何涉及额叶区域
神经成像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报告他们的发现:通过参照布罗德曼区(BAs)和参照功能性的细分脑区(theorized functional subdivisions)(如,“眶额叶皮层”,“腹侧前扣带回”)。

对于接触神经科学文献的新手,可能会感到困惑。

如果两个研究报告了相同的BA的激活,但是使用不同功能名称描述这一激活,这样的差异是否有意义?一种困惑在于功能区域经常根据特征的不同水平命名,以至于有一系列相同的BA(如,BA25)被使用,来表示额叶、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前扣带回或是腹侧前扣带回。

另外,研究者们不总是同意BAs 功能分区的边界划分(boundaries of functional subdivisions in relation to BAs)(如,Amodio & Frith, 2006;Fuster,2001)
最经典的额叶术语用法是由边界划分的,如图Figure 29.1所示。

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指的是额叶的内侧壁(medial wall)。

MPFC至少划分为两个部分:背内侧前额叶区(DMPFC)和腹内侧前额叶区(VMPFC)。

DMPFC包括布罗德曼8/9/10/24/32区。

在DMPFC中,研究者们经常提及背侧前扣带回(dACC:BA24/32)。

如图29.1所示,大脑的表面是波纹状的,因此由许多的凸起(如脑回)和凹槽(脑沟)来标记。

前扣带回(ACC)是位于胼胝体顶部的脑回。

因此,它的前半部就是背侧前额区,并进一步缩小为该区域的上方部分。

旁扣带回经常用于指代发生在内侧壁——就挨着扣带回——的激活。

虽然旁扣带回这一术语适合于描述任何扣带回旁边的激活,但是自我的研究主要用旁扣带回指代在DMPFC或VMPFC中发现的扣带回部分的旁边部分的激活(而不是其他ACC的后面部分)。

VMPFC包括BAs 10/11/47/25/32区。

在VMPFC中,研究者们经常提及腹侧前扣带回(vACC),它是ACC腹侧(下部)区域(BA25/32)。

另外,VMPFC里是眶额叶皮层(OFC),包括位于眼眶上方的脑的腹侧表面(BA 11/47:见图29.1中的镶嵌图)。

OFC可以进一步分为内侧部分(Mofc: BA 11/12/14)和边缘部分(Lofc:ba 47)。

最后,对新手来说还有一个潜在的术语会感到困惑。

虽然他们听起来相似,但是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是大脑的不同区域。

与额叶内侧壁相反,额叶的外层表皮部分(如,侧凸lateral convexity,图中没有画出)经常指的是上额回、中额回和下额回。

因此,中回在侧凸,而MPFC位于大脑半球壁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