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

合集下载

清代皇帝服饰种类

清代皇帝服饰种类

清代皇帝服饰种类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帝服饰在设计和制作上非常讲究,具有独特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介绍清代皇帝服饰的种类。

一、龙袍龙袍是清代皇帝最重要的服饰之一,也是标志皇帝身份的象征。

龙袍使用黄色绸缎作为主要材料,以象征皇帝的尊贵和权威。

袍身上绣有五爪金龙图案,寓意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龙袍的袖口和下摆都饰有金色的云纹,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二、寿袍寿袍是清代皇帝在生日和重大寿辰等特殊场合穿着的礼服。

寿袍的颜色多为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寿袍的袍身上绣有各种吉祥纹样,如寿字、蝙蝠、如意等,寓意着长寿和幸福。

寿袍的袖口和下摆都采用金丝绣制,使得服饰更加华贵。

三、朝服朝服是清代皇帝在正式朝会上穿着的礼服,也是表达皇帝威严和尊贵的重要服饰。

朝服的袍身以黄色为主,袖口和下摆饰有云纹和金线,使得服饰更加华贵。

朝服的袍身还绣有各种图案,如龙、凤、祥云等,寓意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四、礼帽礼帽是清代皇帝在重要场合佩戴的帽子,也是皇帝身份的象征之一。

礼帽通常由黑色绸缎制成,帽顶饰有金色的云纹,帽檐上方则饰有金丝绣制的纹路。

礼帽的帽缨多采用红色丝线制作,象征吉祥和权威。

五、蟒袍蟒袍是清代皇帝在特殊场合穿着的礼服,通常用于祭祀和重要仪式。

蟒袍的颜色多为红色或黄色,袍身上绣有各种吉祥纹样,如龙、凤、祥云等。

蟒袍的袖口和下摆采用金丝绣制,使得服饰更加华丽。

六、圣袍圣袍是清代皇帝在举行重大祭祀和庆典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圣袍的颜色多为红色,袍身上饰有五彩绣线,绣有各种吉祥纹样和神兽图案。

圣袍的袖口和下摆饰有金线和珠片,使得服饰更加豪华。

七、六品服六品服是清代皇帝在一般场合穿着的常服,也是皇帝日常行动的服饰。

六品服的颜色多为蓝色,袍身上绣有各种纹样和图案,如云纹、花卉等。

六品服的袖口和下摆采用金线绣制,使得服饰更加精致。

八、罗袍罗袍是清代皇帝在夏季穿着的轻便服饰,也是皇帝活动的常服。

罗袍的颜色多为白色,袍身上绣有各种纹样和图案,如云纹、花卉等。

清朝服装史(清朝)

清朝服装史(清朝)

皇帝的最高赏赐
——黄马褂
清朝男、女子平民服饰
清朝平民男子服饰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 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 不曾见过的。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 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 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 “缺裤”),四开衩和无 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 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 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 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 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 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 袍。
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七月初七日(1621年8月23日)“诸贝勒服四 爪蟒缎补服;都堂、总兵官、副将服麒麟补服;参将、游击服狮子 补服;备御、千总服绣彪补服。”
皇太极于天聪六年二月初四日(1632年3月24日)“诸贝勒大臣, 染貂皮制裙,缘阔蟒缎披领,及帽装菊花顶者,概令停止。有制皮 裙,缘阔蟒缎披领及帽装菊花顶而服用者,则拿获之人取之。有衣 服缘细边、制素毡帽而服用者,听之” 清迁都北京后,其宫廷服饰制度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入关前定 制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更定。顺治、康熙、雍正三帝曾分别厘定衣 冠制度,及乾隆年间,制度得以完善和规范化,沿至清末。
清朝各年间 平民女装
康熙年间、 乾隆年间、 嘉庆年间、 道光年间、同 治年间
光绪中期
光绪末年、清 末、 宣统至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 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 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 的贵妇所仿用。
清朝服饰概述 皇室服饰 官宦服饰 平民服饰 太平天国时期服饰 服饰配饰及发型 当今“清”潮

[清朝服饰特点]清朝服饰

[清朝服饰特点]清朝服饰

[清朝服饰特点]清朝服饰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下面是分享的清朝服饰。

供大家参考!清朝服饰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朝服编辑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

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

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

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一)清代男子一‎般服饰1.马褂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

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禊,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短‎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对襟马褂,初尚天青色‎;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乾隆晚期流‎行福文襄公‎福康安所穿‎的深绛色,称为福色。

《扬州画舫录‎》则说,“扬郡著衣尚‎为新样,十数年前(乾隆初)缎用八团,后变为大洋‎莲,拱壁蓝,颜色在前尚‎三蓝,朱墨、库灰、泥金黄,近尚高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

”(《啸亭杂录》说福色出自‎福安康)嘉庆时,流行香色、浅灰色,夏天则流行‎棕色纱制的‎马褂。

深青色大袖‎对襟马褂,则可作为一‎般场合的礼‎节性服装。

康熙时有一‎种长袖衣身‎较长不开禊‎的马褂,保暖性好,有“阿娘袋”、“卧龙袋”之称,民间年老者‎多穿之。

琵琶襟马褂‎的右襟短缺‎一块,与缺襟袍相‎配。

右衽大襟马‎褂,及两袖同异‎色拼制的背‎心式马褂,均为便服。

嘉庆年间,马褂有如意‎头镶边的,至咸丰、同治年间,流行蓝、驼、酱、油绿、米等色,用大沿镶边‎,至清末光绪‎、宣统时,用宝蓝、天青、库灰色铁线‎纱、呢、缎等做短到‎脐部以上的‎马褂,在南方尤为‎风行,甚至用大红‎色的。

面料一般用‎二则、四则、六则团花,折枝大花、整枝大花、大团素、喜字等纹样‎的暗花缎、暗花宁绸、漳绒、漳缎等。

冬天则流行‎翻毛裘皮马‎褂。

2.马甲马甲即背心‎、坎肩,也叫紧身。

马甲为无袖‎的紧身式短‎上衣。

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

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均有立‎领。

多纽式的马‎甲除在对襟‎的门襟有直‎排的纽扣外‎,并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横‎列的纽扣,这种马甲穿‎在袍套之内‎,如果乘马行‎走觉得热时‎,只要探手于‎内解掉横、直两排纽扣‎,便可在衣内‎将其曳脱,避免解脱外‎衣之劳。

满语叫作“巴图鲁坎肩‎”。

原来这种多‎纽马甲只许‎王及公主能‎穿,后来普通的‎人也都能穿‎,并把它直接‎穿在衣服外‎面,“巴图鲁”是好汉、勇士之意,俗谓十三太‎保。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1644年—1911年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

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皇帝朝冠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4条,中间饰有东珠4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4条,各饰东珠4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15颗。

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

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

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夏朝冠冠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袍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

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

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

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国家博物馆藏)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乾隆二式皇后缂丝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后朝冠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周围有一道冠檐。

清代女子服饰的几种基本款式

清代女子服饰的几种基本款式

清代女子服饰的几种基本款式清代女子的服饰一般由大褂、长衫、打底衫和下裳构成,有几种主要的款式。

一是大褂。

它覆盖了上身的全部,由状腰长衫、吊带改垂的上衣构成,外面用紧身的面料包裹;下面又穿着半截袖的正式衫,在季节更换时可以换装保暖。

二是长衫。

它以袖口、口襟领口为主要特征,通常长到膝盖,有吊肩、折口、中襟等不同式样,一般与大褂有几分如影随形的呼应。

三是打底衫。

它以短袖、长袖为主,是清代女子夏季着装的必要一部分,可以在外面穿大褂时套上,使内里舒适又之凉爽。

四是下裳。

清代下裳以多层折叠为主,通常用竹布制作,质地轻薄便于折叠,夹层折叠的效果很好,看起来平缓婀娜。

清代服饰特点及审美评价

清代服饰特点及审美评价

清代服饰特点及审美评价
清代服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服饰整体比较庄重、端庄,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严谨的礼制规范。

男性常穿长袍和衣裳,女性则穿戴着旗袍或对襦。

2. 服饰颜色以明亮的红、黄、蓝等为主,象征着封建社会权力和贵族身份。

3. 服饰上常有各种彩织花纹、刺绣和龙凤等图案,精致而华美,体现了清代皇帝统治下的繁荣和富豪阶层追求奢华的审美。

4. 服饰款式以宽袖为主,衣襟、下摆和裤脚常常有装饰品,如金丝撒、玉佩、丝绦等。

并且在面料的选择上,常使用锦缎、绫罗等华丽材料。

对于清代服饰的审美评价存在争议,其中主要可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清代服饰华丽精致,体现了封建社会贵族阶层的优雅和高尚,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时期之一。

同时,清代服饰刺绣精美,色彩鲜艳,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被认为是华夏文化繁荣时期的延续和高峰。

另一种观点认为清代服饰太过于庄重和束缚,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使人的身体线条并不完全展现出来。

同时,清代
服饰华丽程度过高,彰显了封建统治者对民众生活的严格控制和贫富差距扩大的特点,反应了社会阶级的深重分化。

[整理]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

[整理]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

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1、粉色风景纹暗花绫绵袍,清早期,身长93cm,两袖通长70cm,袖口宽8cm,下摆宽64cm。

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无扣,不开裾。

袍以粉色绫为面,其上显现暗花风景纹。

领口沿镶石青素缎边。

袍内衬湖色石榴蝴蝶团花绸里,薄施丝绵。

此为清代后妃便服。

此绵袍柔软轻薄,质料亮泽,提花清晰,体现了清早期的丝织工艺水平。

2、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清顺治,裤长125cm,裤口宽29cm。

清宫旧藏。

夹裤用黄色云龙妆花缎做成斜裆,平裤口,裤腰为前后两片,并缝有四根腰带。

裤口、裤腰均接有蓝色云龙妆花纱一段。

裤面上的云龙纹呈横向排列,用圆金线织侧面行龙,间饰火珠、如意云等纹饰。

用色虽然不多,但色彩鲜艳明亮。

此夹裤应为清代早期顺治皇帝所穿。

——妆花纱:丝织物名称。

即在纱地上织彩色花纹,是纬线起花织物的一种,多用于各种夏季服饰。

——圆金线: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3、蓝色宁绸紧身,清康熙,身长107cm,下摆宽96cm,左裾长30cm,右裾长28cm。

清宫旧藏。

紧身立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

立领用上等貂皮做成,浅蓝色织暗花绸衬里。

紧身面以蓝色宁绸做成,蓝色宁绸为三枚左斜纹绸,其上织横向排列的暗如意云纹,表现出清代早期的服饰特点。

衬里为浅蓝色平纹绸,纬线显暗花,以梅花和书籍组成团花式图案。

此为清代康熙皇帝穿于袍衫外的长坎肩。

附黄条,上墨书:“圣祖”、“圣祖蓝宁绸夹紧身一件,随貂皮领一条”。

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共11小题,每小题3分,计3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殷(yān)红的鲜血滴落在泥土上。

B.她梦想到盛(shèng)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

C.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nián)在铜胎表面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A
31
云肩
云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多 在女子婚礼服上穿用。清末江南女子梳低 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 故多在肩部戴云肩。
流变:唐、元、明、清初
A
32
A
33
A
34
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 饰的一大特色
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 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 绣镶滚花边,很多是在最靠 边的一道留阔边,镶一道宽 边,紧跟两道窄边,以绣、 绘、补花、镂花、缝带、镶 珠玉等手法为饰。早期为三 镶五滚,后来越发繁阔,发 展为十八镶滚,以至连衣服 本料都显见不多了。
A
35
A
36
• (二)裙子
• 裙色—— 五色俱备,一般以红色裙子为贵,喜 庆时节,讲究着红裙,这种服色偏好 由来已久并影响至今。丧夫寡居者着 黑裙,若上有公婆而丈夫去世多年 者,也可穿湖色、天青等。
• 裙幅—— 以多幅为佳。
• 裙腰——裙下裳以长裙为主,多系在长 衣之内
A
37
裙类——裙式多变,月华裙、弹 墨裙、弹墨裙、鱼鳞裙、 风尾裙、响铃裙
官员:头戴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 身穿褂、补服、长裤,脚着靴。
士庶: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掩腰长 裤,脚着白布袜,黑布鞋。
体力劳动者:头戴毡帽、斗笠,着短衣, 下着布鞋或草鞋
A
23
A
24
A
25
• 四、女子服饰:
汉族女子清初的服饰基本上与明代相同 (一)上衣
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
穿着顺序:(由内到外)
兜肚—贴身小袄—大袄—坎肩—披风
A
26

A
27
• 长袄的特点
在领低及袖口镶有宽花边为装饰,并且 不同时期袖子流行的宽窄也不一样,时 而流行宽,时而流行窄。本图为低领镶 阔边的长袄及低领镶边的长袄。
A
28
A
29
斗蓬
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 有长短两式;领子有抽口领、高领和低 领三种,男女都穿。
A
• 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 • 中原:宽腰长裤,系腿带。 • 西北:外加套裤
A
20
• (八)首服
• 夏季戴凉帽,冬季戴暖帽。 • 职官首服上必有冠顶 • 官员燕居及士庶多戴瓜皮帽
A
21
(九)朝珠
(十)鞋 公服着靴,便服着鞋,有云头,双
梁,扁头;另有快靴,便于跋山涉水。
A
22
(十一)按阶层,从整体服饰形象来看,清 代男子三种不同穿着袄、衫、裤为主,一 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简身。衣襟以钮 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 变化较多,但无领子,再另加领衣。— —这是我国服饰史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A
45
2、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 色。
A
46
A
8
A
9
(三)马褂:长不过腰,袖长及肘的短衣
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 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 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 装。
A
10
琵琶襟
A
11
大襟马褂
A
12
A
13
(四)马甲: 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
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一
A
14
A
15
• (五)领衣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 硬领。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 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
称 “牛舌头”。
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 在腰间。
A
16
A
17
(六)披领 加之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
A
18
A
19
• (七)裤子
A
38
A
39
A
40
A
41
• 满式女服
• 长袍:满族妇女着 直身长袍,袖口平 且大,圆领,右衽, 有五颗纽扣,长可 掩足。长袍的衣领 开始较低,后逐渐 加高,如果无领时 往往在颈间围一条 围巾。
A
42
马甲: 满族女子穿长 袍时往往在上 身加罩马甲, 又名坎肩、紧 身、搭护、背
心,
A
43
• 马褂: 满族女子亦着马褂, 有挽袖(袖比手臂 长的)、舒袖(袖 不及手臂长的)两 种。女式马褂全身 施有文彩,并用花 边镶嵌。
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
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
还有一种多钮扣的马甲,称“巴图鲁看坎肩” ( 巴图鲁是满语,是“勇士”之意)。这种马 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 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军机坎”。以后, 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
A
1
• 二、服装特色
• (一)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 • (二)衣襟以纽襻系扣,代替汉族惯用的绸带 • (三)领口变化很多,但无领子,另加领衣 • (四)在完全满化的服装上沿用了汉族冕服中十二章
纹和明代官员的补子(明清补子略有差异)
A
2
A
3
三、男子服饰 (一)袍 1、龙袍
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 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马蹄袖 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 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 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 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 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 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 夹、裘等材料。
• 一、背景
(一)清朝从公元1644年至1911年,共268年的历史。 (二) 清朝是以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权。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 族,着游牧民族服饰。
(三)“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四)“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之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六)“十从十不从”
A
4
2、蟒袍 也称箭衣。
一般官员着蟒袍。以蟒数和蟒爪数量 区分等级。
皇太子着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下 属官员未经赏赐不得着黄色。
A
5
A
6
A
7
(二)补服 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
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 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合 和时间也较多。
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是区分官 职品级的主要标志。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 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