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设
功与功率-教案

功与功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
2.理解功的两个要素。
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功的正负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二、新课教学(一)功教师:下面我们共同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表达式。
问题1:如图,力F 使滑块发生位移l 这个过程中,F 对滑块做了多少功?计算公式:W=Fl 。
问题2:物体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 ,如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2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 的作用效果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 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 2,如图所示:由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1F l 。
而分力F 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 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 2所做的功等于零。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1一、学习目标:1. 能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 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3.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了解简单的滑轮组,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重、难点:1.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
2.认识简单的滑轮组,会计算其机械效率。
三、教学思想:由于三年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在上课前小组教研确定复习版块,把教材重新组合,力求高效。
一般在教学前让学生做复习提纲,通过做复习提纲,把本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并记忆,在课堂上主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通过中招题进行练习,达到复习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备战中招) 版块一:功教师先提问并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列举没有做功的例子:如“搬而未动”是有力没有距离;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牵引力没有做功,因为有距离没有牵引力;吊车吊着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拉力没有做功,因为在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题中给的距离与拉力垂直,没有关系。
然后让学生练习: 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B.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C.吊车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5m,拉力对货物做了功;D. 小明把书从地面上捡起来,小明没有对书做功 ;2.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
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300J B.做功100J C.没有做功 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 3.小明将放在水平面上重为3N的物理课本水平匀速拉动0.5m。
所用的水平拉力为1N,则课本重力做功 J,水平拉力做功 J。
学生在说答案的过程中要求讲方法,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另外做完后对版块一进行总结。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课题】功和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功率的单位和换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和功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和功率。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实验装置、实验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一位举重运动员正在举起的重物,引发学生对功的思考。
2.看图讨论:请学生观察以下图片,结合引导问题讨论:什么是力的作用点沿着力方向移动了多长距离?这个量叫什么?有什么用?二、概念讲解(10分钟)1.功的定义:当力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力与物体的位移的乘积。
2. 计算公式:功=力×位移×cosθ3.功的单位:焦耳(J)4. 示例演练:请学生根据计算公式计算以下问题:1)一个力为5N的人用1分钟用力推500m的书包,他为书包做了多少功?2)一位体力劳动者挤压一捆20kg的棉花被,所用拉力为400N,做功10J。
这捆棉花纵向位移是多长?5.小结:请学生总结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做功力与重力的乘积。
2.实验装置:小车、轨道、滑轮、不同质量的物块、弹簧测力计、尺子、计时器等。
3.实验步骤:a.将轨道平放在桌面上,并保持水平。
b.将小车向轨道的一端推动,然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做匀速运动。
c.将不同质量的物块挂在小车上,每次只挂一个物块,并记录下推车所用的时间。
d.分别测量小车通过的位移和所施加的力,并记录下来。
e.计算不同物块的功。
4.思考与讨论:请学生思考实验结果,验证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做功力与位移的乘积。
5.小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一步加深对功的理解。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3. 功和功率的关系4.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5. 增大机械效率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功和功率的关系,机械效率的计算及提高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
3. 运用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功和功率的关系。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功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过渡:讲解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深入:讲解功和功率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和功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2. 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功、功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功和功率关系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组、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功、功率、机械效率的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
3. 教学参考书:有关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功的概念,讲解功的计算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功率的概念,讲解功和功率的关系。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机械能与能源》第二节《功和功率》。
详细内容包括: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3.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培养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难点:如何将功和功率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砝码、计时器、电能表、演示用电机。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实验用小车,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为什么会越来越快?(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什么是功?什么是功率?2. 例题讲解(1)讲解功的计算公式,通过示例进行解释;(2)讲解功率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3)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过程中的功和功率;(2)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讲解。
4. 知识拓展(1)介绍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能表、电机等;(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降低能耗。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3. 功和功率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一定距离所需的功;(2)计算一个电机在1分钟内所做的功和功率;(3)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功和功率的应用。
2. 答案:(1)功 = 力× 距离;(2)功 = 力× 距离÷ 时间;(3)如:人做功、车辆行驶、电器工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功》教案和《功率》教案

解答(聚合)
小结
拓展
达标检测
作业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解计算题的方法、步骤。
课本P97想想议议
目标
课本P98动手动脑学物理1、3
板
书
设
计
二、电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2、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定义式:P=W/t
4、单位:
(1)国际单位:瓦特(W)
(2)常用单位:千瓦(KW)
课题名称
三、功和功率(2)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三节功和功率的第二课时,主要介绍公路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及应用公式解题。因为前面学习过速度、电功率这两个表示“快慢“的物理量,所以可以类比这两个概念来学习电功率,降低难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也学习了电功率、速度的概念,为学习功率打下基础。
1KW=103瓦
3、定义式:P=W/t
4、单位:
(1)国际单位:瓦特(W)
(2)常用单位:千瓦(KW)
1KW=103瓦
5、认识常见的一些功率值。
二、功率的计算
实物投影展示:课本P98例题
1、分析解答。
2、点评订正。
引导学生类比速度得出定义、及定义式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指导解题方法
思考
讨论(发散)
归纳(聚合)
阅读自学
思考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类比法
1、提问:
(1)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及定义式。
(2)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及单位。
2、引出课题:电流做功有快慢,力做功也有快慢,用功率表示。
2024年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和单位。
2.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和单位。
2.难点:运用功和功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功和功率。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力是如何对物体产生作用的呢?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那么,力在物体上做了功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功和功率的概念。
2.知识讲解(1)功的概念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功。
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一段时间后,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功的计算公式是: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移动的距离。
(2)功率的概念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功率。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功率的计算公式是: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3)功和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1瓦特等于1焦耳每秒。
3.实例分析了解了功和功率的概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例子1:小明用10N的力将重20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2m,求小明做的功和功率。
解析:小明做的功W=Fs=10N2m=20J。
小明提升物体的时间t=s/v,其中v是物体的速度。
由于是匀速提升,所以v=F/m=10N/20N=0.5m/s。
所以,t=2m/0.5m/s=4s。
小明做功的功率P=W/t=20J/4s=5W。
(2)例子2: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发动机功率为100kW,求汽车的牵引力。
解析:汽车行驶的距离s=vt,其中v是速度,t是时间。
由于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所以t=W/P。
将s代入W=Fs,得到F=W/s=P/v。
所以,汽车的牵引力F=100kW/60km/h=100kW/(601000m/3600s)≈500N。
初中物理功功率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与功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掌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功和功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1)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1)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中的力、距离和角度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讲解功的概念,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3)讲解功率的概念,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率的概念;(4)介绍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
3.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亲身体验功和功率的概念。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功和功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功和功率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