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案

合集下载

《看雪》优秀的教学教案设计

《看雪》优秀的教学教案设计

《看雪》优秀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认识冬季的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雪景。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雪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观察和描述雪景,培养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看雪》的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的卡片或板书。

(3)与雪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生字词和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雪景,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感受和经历。

(3)引导学生思考雪的特点和冬季的自然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或板书,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跟读生字词,教师辅导发音和书写。

(3)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进行练习。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通过讲解或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帮忙听写生字词,巩固学习效果。

2. 学生选择一幅与雪景相关的图片,用所学生字词描述雪景,并发挥想象,写一段小故事。

《看雪》教学设计15篇整理

《看雪》教学设计15篇整理

《看雪》教学设计15篇整理《看雪》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关心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看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3、通过想象,品尝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的精神世界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适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究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觉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漂亮的雪景。

今日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张岱及其书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始终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用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肤浅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爽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欣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看雪》 教案

《看雪》 教案

《看雪》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雪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雪的动态视频,让学生感受雪的美丽。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雪的喜爱。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描述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雪的景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感受。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情感。

3. 课堂讨论:(1)讨论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体验。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观察雪的景象,写一段描述雪的文章。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描述雪的特点,分享自己对雪的感受。

作业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雪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看雪》的教案范文

《看雪》的教案范文

《看雪》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雪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观察和描述雪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展示雪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感受和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语言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进行实际运用。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写一篇关于雪景的短文。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进行改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包括对雪景特点的把握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2.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雪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 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

《看雪》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特点,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雪景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课文所描绘的雪景美。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绘雪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用恰当的词语描绘雪景。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雪景的图片或视频。

4. 录音机或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雪景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雪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景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组内讨论,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描绘雪景:(1)学生闭眼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雪景,感受雪的美。

(2)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绘自己所想象的雪景。

(3)教师选取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绘。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雪的诗歌、故事等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描绘作品,增进亲子关系。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看雪》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苏白两堤,桃柳夹岸。

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看雪教案优秀5篇

看雪教案优秀5篇

看雪教案优秀5篇课时篇一教学目的: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课时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看雪》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欣赏西湖美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

第一组:(春夏秋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看雪》教学设计精品3篇

《看雪》教学设计精品3篇

《看雪》教学设计1学习目的: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学习难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

毳衣,细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3、说一说:③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雪·教案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能给咱们讲讲你看到的雪吗?雪真美,真有趣啊!今无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看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攻克难读的句子。

(1)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2)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3)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4)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5)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6)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老师发现这些句子有点难读,咱们看着黑板练习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红色的字词。

还可以读给同座的小朋友听,互相帮助一下。

指名读,正音。

最后全班齐读五个句子。

3.再读生词(活动词卡)。

4.在小组里用巧办法记一记这些字。

5.全班交流记字方法。

6.游戏:猜字谜。

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7.指名读课文。

检查通读课文情况三、朗读课文1~2自然段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2.说说你对台湾的了解。

3.在小组里互相读读课文,读完讨论: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四、书写生字书写“讲、打、指、接、惊”五个字。

行观察它们的结构,注意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学生在书上试写一个,指名上黑板书写。

评价同学的字。

再写,同位互评欣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看雪》的生字新词,读了1、2自然段,这些词语还会读吗?读词语。

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指图说)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二、朗读课文3~11自然段1.默读课文,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1)指名读画的句子,读完贴出四个问句。

(2)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

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2.创境朗读。

(1)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指名读第一个问句,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老师微笑点头)(2)谁还想接着往下问?(提醒学生后面的提示语是惊奇地问)谁也想问这一句?(问问想好的孩子)你现在心理怎么想的?再指名读,你又是怎么想的?带着各自的想法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老师回答并指地图。

(3)接着问第三个问句。

师回答:不算太远,谁还想问?①师描述: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②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

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③喜欢第9自然段第一句的同学,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画了哪些词语,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全班读一遍。

读得这么好,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

赶快去找找。

(《我是什么》《四季的脚步》两课都有)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谁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边读边做动作。

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得真好。

④第9自然段第2句,谁来读?指名读,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你是怎样堆雪人,打雪仗的?再练习。

指名读。

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⑤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

学生表演读一读,体会争着问。

指导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⑥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得真好,能连起来问吗?师生合作表演读3~11自然段。

3.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刚才把自己当作了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得真好,现在我们分角色在小组里读读课文。

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我们也盼着和台湾小朋友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台湾小朋友》一只船,扬白帆,漂呀漂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到我学校玩一玩,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3.把你们搜集的祖国风光的图片拿出来,你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些什么呢?4.课后把你想说的话写在图片下面,写好了,我们一起寄给台湾小朋友。

5.书写生字:故候奇。

《看雪》教学设计二【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

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2.谈话: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

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

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

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

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

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

”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

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

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

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

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

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

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

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

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

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四、拓展活动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