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_中_西部差异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地区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交通优势,农产品市场广阔;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贫乏这些资源。

这导致了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

在资源禀赋差异下,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东部地区可以发展海洋渔业、旅游业等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西部地区则应注重资源整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以提高附加值。

同时,加强资源配置、信息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不同地区的互补发展。

二、政策支持的差异政策支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和关注,提供了更多的产业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

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薄弱,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针对政策支持差异,应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政策信息共享机制。

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区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政策存在差异,导致人力资本的差异化。

东部地区具备较高的教育资源和科技支撑,人才集聚效应明显。

而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人力资本差异问题,应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人才培养。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

同时,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回流西部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不同地区,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存在着显著差异。

通过对各个区域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讨论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和目的。

接下来,将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每一部分都包括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子节。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各地差异,并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以期增进对这些差异形成原因的理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揭示存在差异的背后原因,并为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这样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农业持续增长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 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差异2.1 历史背景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东部地区被视为经济发达的区域,其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历史上起步较早。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2 主要特点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技术水平较高。

东部地区拥有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

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东部地区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较快。

由于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东部地区更容易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农民逐渐从传统粮食种植向果蔬、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变,并且发展了农业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征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征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征一、前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人口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些差异的特征进行探讨。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中国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影响。

南方地区雨水充沛,适合发展水稻、茶叶等农作物;北方地区则适合发展小麦、玉米等作物。

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也存在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渔业和旅游业;西部地区则富含矿产资源,适合发展采矿和特色农产品。

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中国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历史的发展优势,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发达。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结构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多样化,农产品以高附加值、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为主。

而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多以粮食、畜牧业为主,发展相对单一。

五、农村人口与市场需求农村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多且结构年轻化,市场需求旺盛,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较快。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农村人口减少,市场需求相对较弱,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六、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部地区由于科技水平较高,推广应用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相对较低。

七、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进行分析。

一、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江流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长江流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贫困。

二、农村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产业多样化,农民从事的产业包括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而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包括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都较高,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和生产条件较为欠缺。

四、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差异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达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技术水平较为先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五、农产品市场开发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活跃,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样,价格稳定,而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落后,销售渠道有限,价格波动较大。

六、政策支持力度差异政府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相对较大,包括财政支持、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而贫困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七、农村金融服务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较为完善,包括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而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为欠缺,金融服务机构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民融资难度较大。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将就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在中国,农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构架。

三农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

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起来较快。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导致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地域性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农业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设施先进,农产品质量较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受限于经济条件,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差,农民收入较低。

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此外,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是导致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政策和资金的不均衡分配直接导致了三农经济的地区差异。

此外,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也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规模较大的地区,耕地资源会更加紧张,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压力。

而人口规模较小的地区,农业生产相对不那么紧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人口结构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平衡,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人口规模和结构等方面都会影响三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详细解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一、地理环境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稻作、蔬菜、水果等农业;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寒冷,适宜发展牧业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北方地区气温较低,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地农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不同。

二、资源条件差异资源条件的差异是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受益于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此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土地资源有限,适宜发展畜牧业等;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稻作等农业。

资源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心和特色不同。

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往往更加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科技水平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而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还以传统农业为主,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各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路径也不同。

四、城乡差异城乡差异是我国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方面。

城市农业以特色农业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为目标;而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产品供给以粮食为主。

城乡差异也影响到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供给结构的不同,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农业发展差异。

五、产业布局差异各地区由于资源优势和经济条件等原因,农业产业布局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以大规模农业企业为主导;中部地区盛产油料和经济作物,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形式;西部地区以畜牧业和农副产品为主,以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组织为主体。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

浅谈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学号**********班级09地科班姓名陈伟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之中,东中西三部经济差距是扩大化趋向。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导致这种必然性石油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其中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观念,劳动力因素、思想观念是导致这种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地区差异形成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黑河——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这种分布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存条件差。

人的承受力低下的客现状况,造成中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仅拥有3.8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的上海、辽宁、天津3省市在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5.06%、11.91、6.93亿元,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总产值1949年会计只有5.4亿元。

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宁夏相比,两者竟差292倍。

(三) 政策环境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

国家投资较少。

尽管中部有些省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但从总体数量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教学教材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教学教材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浅谈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学号 2009100214班级 09地科班姓名陈伟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之中,东中西三部经济差距是扩大化趋向。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导致这种必然性石油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其中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观念,劳动力因素、思想观念是导致这种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地区差异形成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黑河——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这种分布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存条件差。

人的承受力低下的客现状况,造成中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仅拥有3.8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的上海、辽宁、天津3省市在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5.06%、11.91、6.93亿元,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总产值1949年会计只有5.4亿元。

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宁夏相比,两者竟差292倍。

(三) 政策环境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

国家投资较少。

尽管中部有些省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但从总体数量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分析臧俊梅 王万茂 朱亚夫 马连营 [摘要]农地是农民的最大保障,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直接关乎“三农”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分析,探讨了农地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并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发展经济的战略取向上应该努力提高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观点,最后就如何利用经济手段提高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以及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三大区域 农用地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6)—01—0039(04) [作者]臧俊梅 博士研究生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王万茂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朱亚夫 教授 新疆农业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马连营 农艺师 新疆天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提出的这一著名论断,从基础层面上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因此,在考察和评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时,必须顾及两个基本的经济指标,即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土地资源是立国之本,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一般来说,一国或一地区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是个固定值,因而除了劳动要素外,如何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命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与农民有着特殊的关系,研究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我国区域差异意义重大。

一、我国东、中、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及土地类型的地域分布差异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已利用土地总面积68738.08万公顷中:农用地面积为65665.7万公顷,占95.53%;建设用地面积为3072.38万公顷,占4.47%;二者之比为21∶1。

在已利用土地总面积中,耕地面积为12592.96万公顷,占18.33%;园地面积为1078.99万公顷,占1.57%;林地面积为23071.97万公顷,占33.57%;牧草地面积为26352.19万公顷,占38.33%;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64.58万公顷,占3.73%。

同时,在已利用土地面积中,东部地区只占全国的15.25%,中部地区占34.94%,而西部地区却占49.81%。

〔1〕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条件与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域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

从各种用地类型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分布比重来看,结构性差异较为明显,三大区域中东部的农用地比重最低(见图1);从各种用地类型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已利用土地中的比重来看(见图2),同样是农用地结构差异较大,园地则中东部比重最大,耕地、林地是中部比重最大,牧草地〔1〕本文所指东、中、西部的划分沿用《中国经济年鉴(2003)》上的东、中、西部划分。

和其他农用地是西部比重最大。

三大区域在建设用地的分布和比重上差异较小(见图3)。

图1 我国东、中、西部土地利用结构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

图2 东、中、西部农用地地域分布及结构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

图3 东、中、西部建设用地地域分布及结构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

二、我国东、中、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程度与经济效益分析1.我国东、中、西部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率是从总体上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一个指标,〔2〕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受自然条件、人口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度较大、社会经济较发达,土地利用率就较高,较高的土地利用率通常会带来较高的总体效益。

表1 各省(区、市)土地利用率分组(2002年)土地利用率(%)省、市、区>90陕西、安徽、广东、吉林、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福建80~90天津、湖南、海南、黑龙江、四川、山东、湖北、河南、北京、辽宁、内蒙古、贵州、宁夏、重庆、云南70~80广西、河北、山西60~70西藏、青海<60甘肃、新疆 据2002年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利用的土地总面积为68972.9万公顷,土地利用率为72.6%,其中,东部为87.6%,中部地区为87.3%,西部地区为66.5%。

在31个省、区、市中,有9个省、市的土地利用率超过了90%,有4个省、区则不到70%,这说明我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省际间差异较大(见表1)。

2.已利用土地经济效益。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3553.6亿元,〔3〕按2002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已利用土地的总面积计算,全国平均的地均产值(每公顷已利用土地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5245元,东部地区为63091元,中部地区为13004元,西部地区为4730元,三个地区之比为14∶3∶1,差距相当明显(见表2)。

表2 三大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比较(单位:元/公顷)项 目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已利用地地均产值1524563091130044730农用地地均产值216574362400934建设用地地均产值341256526236217241187796 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3)》。

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率大致相同,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差异,中部已利用土地面积是东部地区已利用土地面积的2.3倍,但是东部己利用土地的地均产值是中部地区的3.5倍,地少产值高,地多产值低,可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并不取决于土地利用率,也不取决于土地资源的数量。

3.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按2003年的有关资料计算,我国已用地中,每公顷农用地的地均综合经济效益为2165元(见表2),但地区间的差别很大,同样是农用地,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8∶2.6∶1,这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所产生的效益差,更主要的则是因为农用地结构不同所形成的效益差。

以耕地、园地为例,全国每公顷耕地、园地所形成的农业产值为9900元左右,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2.4∶1∶1,差别并不大。

但其他几类农用地效益就有很大的差别,据测算,全国每公顷林地的地均产值为400多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2〕〔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李 元:《中国土地资源(第一卷)》,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年。

之比约为5∶2∶1;全国每公顷水面所形成的淡水渔业产值为5000元左右,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约为9∶6∶1;全国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不足2000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13∶4∶1。

由于比较效益的不同,不同用地结构所产生的效益就必然形成差异。

东部地区农用地结构中,效益较高的耕地、园地占33.88%,在西部地区农用地中,耕地、园地只占11.45%;在东部农用地中,效益较低的牧草地只占1.83%,而牧草地在西部农用地中却占57.19%。

结构不同,效益当然不同。

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四省区牧草地比重都在70%以上,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仅128元,因此,其农用地地均产值均低于800元。

三、影响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东、中、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

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在未经人类开发利用时,其本身就具有自然生产力,在一般情况下,农用土地的利用效益较多地依赖于自然生产力。

影响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因素首先是土地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

不可否认,东西部之间在自然条件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是造成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差异的主导因素。

2.土地利用结构。

在农地的区位条件、土地肥沃程度等不可改变的自然约束条件下,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途径是笔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粗略判定造成西部与东中部农用地利用经济效益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自然生产力较低的牧草地和林地,农业土地结构差异则是在农地资源约束条件下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关键。

3.人均土地资源状况。

上述的分析已经表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不取决于土地利用率也不取决于土地数量。

通过对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比较 表3 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比较(2000年)项目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人均已利用土地(公顷/人)0.550.200.37 1.26人均农用地(公顷/人)0.530.170.33 1.23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人)291214266294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比18∶16∶111∶14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70781150260814687城镇化水平(%)36.2246.1132.9728.73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来看(见表3),与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相关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土地资源状况呈相反态势,东部的人均土地资源状况最差,但城镇化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地均产值最高;西部正好与此相反。

比较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人均土地资源的多少也不应视为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4.土地投入。

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替导致的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是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演变的最根本的动力。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根据1996~2002年全国已利用地年均固定资产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分析(见表4),〔4〕国家对东中西部地区全国年均已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元/公顷)的比例为15∶4∶1,全国年均已用地基本建设投资东中西部地区比例为11∶3∶1,东西部的差距从这两组悬殊比例中可见一斑。

西部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增长速度缓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是导致西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低的原因之一。

 表4 全国1996~2002已利用地年均固定资产 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一览表单位:元/公顷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之比基本建设投资东中西部基本建设投资之比全国年均已用地投资455215∶4∶1183911∶3∶1东部1908715651311中部4644419313西部12821610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3)》有关数据整理。

综上所述,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可以得出粗浅结论: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农用地结构中经济效益较高的耕地、园地比重偏低,结构差带来效益差。

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经济利益是人类利用土地的最根本的原因,社会效益则是整体和全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以说是久远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