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合集下载

叠前地震属性处理及综合解释

叠前地震属性处理及综合解释

地震属性优化技术
属性筛选
属性校正
根据地质任务和实际数据特点,选择 对地质目标敏感的属性进行后续处理。
针对某些受采集、处理等因素影响较 大的属性,采用特定的算法进行校正, 以提高属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属性融合
将多个单一属性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 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复合属性,以提 高属性对地质目标的识别能力。
的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属性提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震属性提取将实现智能化,通过深度
学习等技术自动提取和优化地震属性。
02
多属性融合解释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多属性融合解释方法,充分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互补
性,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和效率。
03
地震属性与地质模型的深度融合
未来地震属性处理解释将与地质模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实现地震属性
针对提取的地震属性,进行了有效的优 化处理,如属性融合、属性筛选、属性 降维等,提高了属性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
3
综合解释方法
建立了以地震属性为基础的综合解释方 法,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对 地下构造、岩性、流体等进行了准确解 释。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属性提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震属性提取将实现智能化,通过深度
时频分析属性
结合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提取时频域的属性, 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地震属性提取方法
时域属性
通过地震波形在时间域的特征提取属性,如振幅、 频率、相位等。
频域属性
将地震信号转换到频率域,提取与频率相关的属 性,如频谱、频带宽度等。
时频分析属性
结合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提取时频域的属性, 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陆东后河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

陆东后河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

52一、前言随着勘探进程不断推进,陆东后河地区已完成三维地震资料覆盖。

但随着勘探目标越来越精细,对地震资料成像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叠后拼接资料已不能满足勘探需求。

连片拼接处理技术既能减少勘探资源投入,又能满足地质人员对寻找拼接带位置隐蔽岩性油藏的资料需求,是油田降低勘探投入和开发风险的有效方法。

陆东后河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和赤峰市境内.陆家堡凹陷形成于白垩纪时期,包含三十方地洼陷、中央构造带和交力格洼陷三个构造单元,沙海组和九佛堂组为主要目的层。

研究区地震资料由1997年采集的开鲁三维、2007年采集的交力格三维和广发三维及2012年采集的三十方地等四块资料组成。

二、原始资料特征由于采集年限和勘探目标不同,不同区块资料在面元、覆盖次数、采集仪器等采集参数存在很大差异。

其中开鲁三维为1995年一次采集资料,采用四线六炮观测系统井炮激发采集,面元为25m×50m,覆盖次数为30次。

另外三块为二次采集资料,面元均为12.5m×25m,覆盖次数分别为112次、140次、230次,均为可控震源激发采集。

另外研究区地表采集环境比较复杂,包括水库、河道、村镇、沙漠等多种类型,变观频繁,采用统一面元12.5m×25m进行连片处理后覆盖次数最小为10次,最大为360次。

通过对偏移距信息进行分析,不同区块的偏移距分布不均,近、远偏移距缺失严重,主要集中在300-3500m范围内。

为了对原始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在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优选8个单炮和四纵三横七条线进行调查。

结合原始资料分析结果及地质任务,针对本地区资料拼接区块多,能量、频率、覆盖次数等属性差异大;外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噪音污染严重;有效信号难识别,建模困难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并以测井资料等为依据,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建立精确的偏移速度模型,提高沙海组、九佛堂组地震资料成像品质。

三、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1.保幅去噪技术。

地震叠前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探讨

地震叠前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探讨

地震叠前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探讨
地震叠前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探讨
随着地震处理技术和解释技术的发展,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地震处理和叠前分析环节,也可以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质量监控和叠前道集的分析,以提高地震处理的质量,增加利用叠前资料进行各向异性分析的技术手段.根据地震叠前海量数据的特点,采用层次细节模型进行数据分块处理与组织管理,以满足地震叠前数据三维可视化实时显示的要求;采用三维场景对象管理机制,完成海量地震叠前数据的三维显示.就层次细节模型的数据组织和三维场景对象管理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讨论,并就地震叠前数据与虚拟三维空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给出了地震道集数据的三维显示实例,三维可视化在速度分析、共偏移距和共方位角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作者:魏嘉唐杰武港山岳承祺张扬Wei Jia Tang Jie Wu Gangshan Yue Chengqi Zhang Yang 作者单位:魏嘉,岳承祺,张扬,Wei Jia,Yue Chengqi,Zhang Yang(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唐杰,武港山,Tang Jie,Wu Gangshan(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勘探地球物理进展英文刊名: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年,卷(期):2009 32(1) 分类号:P631.4 关键词:叠前道集三维可视化层次细节模型数据分块三维场景虚拟三维空间。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1 引言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技术对需要连片的地震数据有较多的要求。

当地震数据的前提条件能较好满足连片要求时,便能得到满意的拼接效果。

在以往地震资料采集时,由于受地质勘探目标、经济能力、勘探技术、勘探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相邻区块间地震数据往往不能满足连片拼接前提条件,势必给后来的拼接处理造成困难。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拉美数据处理中心(ADP)的处理人员,通过大量试验、分析、攻关,在综合软件环境下形成并采用了一套系统的连片拼接处理技术,该技术在三个不同大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拼接效果。

本文对这些实际连片拼接处理中取得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2 三维连片处理技术由于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采集年度不同、所采用的仪器、观测系统、施工参数(如采集仪器、震源类型、药量、井深、激发组合和接受组合等)和采集时的地表不同,导致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观测系统和覆盖次数、面元大小、方位角、频率、相位和极性、各区块间的时差、原始数据品质、相邻区块间的重叠段长短以及重叠段的信噪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消除这些差异,一般连片拼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各个单区块内,分别根据各区块地震数据特征,针对性地定义网格,进行最小相位化、叠前去噪、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

利用单块内原始面元网格的优势,在合理统一处理参数的前提下,采用系列地表一致性处理,依次消除因地表因素造成的振幅不均衡、子波不一致、区域性的剩余静校正时差的影响,提高单区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区块间的匹配整合奠定基础。

其次进行匹配滤波和地震数据整合。

通过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水平叠加剖面上求取匹配滤波算子,将所得滤波因子应用于叠前地震数据,经过此项处理后,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反射波数据都能达到无缝拼接。

地震资料三维联片拼接处理技术

地震资料三维联片拼接处理技术

文章编号:1673—2677(2005)03—0038-06收稿日期:2005-09-18作者简介:张仲祜(1970-)男,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物探专业,现从事石油物探研究工作。

地震资料三维联片拼接处理技术张仲祜,蒋 琳,张林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 要:在石油地震勘探中,采用三维联片处理技术,对以往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联片重复处理是近几年地震资料处理挖潜方式之一。

联片处理中采用统一定义观测系统,对不同三维进行子波处理与时差、振幅、频率、相位的校正,然后在三维地表一致性条件约束下进行全三维处理,得到相对保持振幅处理的高品质地震资料。

通过两个实例的研究应用,在重复处理的基础上,发现了石南21井岩性油气藏和莫10井油气藏。

关键词:三维联片处理;子波处理;振幅、频率、相位处理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三维联片处理技术是指在三维不同区块的处理中,要考虑不同区块间的振幅、频率、相位的差别,还要考虑区块内部的资料在振幅、频率、相位的差别,应用统一的观测系统定义,通过子波处理与振幅、频率、相位的校正处理,使不同三维可以同相叠加。

如果通过这种处理方法,还存在较大的剩余频率,相位的差别,则可使用匹配滤波技术通过数学方法使之达到较好的同相叠加。

1 拼接处理技术拼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观测系统的统一定义及地震资料子波、频率、相位、振幅在不同区块间的调整处理。

111 观测系统定义11111 面元选择面元选择包括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处理方位角的选择。

面元大小的选择与覆盖次数有紧密联系,在不改变中心点密度的情况下,信噪比与面元边长成正比,面元越大信噪比越高。

面元大小确定通常考虑三个因素,即勘探目标的大小、避免产生空间假频、满足横向分辨的要求。

对一些勘探小目标如河道砂、小断块对面元的要求是:至少得保证在目标范围内有2-3叠加道,在时间切片上有4-9道,可保证对小目标的识别。

泌阳凹陷王集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

泌阳凹陷王集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

片 处 理 中采 用 浮 动基 准 面 来进 行 校 正量 计 算 , 以 有 效 保 留 近 偏 移 距 和 浅 层 不 整 合 面反 射 ; 叠 前 能 量 调 整 技 术 可 在
方 面做 了一 些研 究 , 叠前 时 间 偏 移 划 弧 问题得 到 一 定 改 善 ; 时 多块 资 料 连 片 处 理 , 除 了边 界 效 应 , 体 感 得 使 同 消 整 到 明显 的 提 高 , 最终 剖 面 断 面成 像 清 晰 , 点位 置 准确 , 组 特 征 清 楚 , 识 别 沉 积 体 系 。 断 波 能
泌 阳 凹 陷王集 地 区高 精 度 三 维 地 震 资 料 连 片 处 理 技 术
段 洪有 , 春 志 , 高成 , 春 红 蒲 张 金
( 国 石 化 河南 油 田 分公 司石 油物 探 技 术 研 究 院 , 中 河南 南 阳 4 3 3 ) 7 12
摘 要 : 阳 凹 陷王 集 地 区以 往 处 理 的 剖 面 是 分 块 单 独 处 理 的 , 在 边 界 效 应 , 体 感 不 强 ; 分 区 块 老 剖 面 浅 层 小 泌 存 整 部 断层、 断点 不 太干 脆 , 不整 合 关 系不 够 清 楚 , 三 下段 的 地 震 资料 品 质较 差 , 噪 比低 , 层 断层 反 映 不 清 楚 。在 连 核 信 深
集能 量 , 免叠前 时 间偏 移 画弧 ; 精 细 速 度分 析 , 避 ⑤
量规模 , 宽泌 阳凹 陷的勘探 领域 , 拓 在此 情形 下进行
了连 片处 理 。
建立 高精度 偏移 速度 场 做 好 叠前 时间 偏 移 , 采用 积
1 面 临 的 问题 与 技 术 措 施 [ 1 ]
间偏移 方法 的选 取 , 区块 连 片 处 理叠 前 时 间 偏 移 多

松辽盆地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松辽盆地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省 大 庆市 让 胡 路 区大 庆 油 田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地震 处 理 二 室 。 电话 :0 5 )5 8 2 。E— i:ea gh n 6 . m (4 9 5 0 5 4 malk ync e@13t o
找拼接 带 隐蔽 的 岩性 油气 藏 , 选择 现有 三维 地震 资料 进 行 连 片 处理 是 降 低 勘 探 和 开 发 风 险并 减 少
投 入 的有效措 施 … 。目前 , 三维地 震资料 连 片处理
技 术 已逐 渐发 展成 熟 , 技术 除 了应 用 全三 维 非连 该
应 的面元 数据 并非 真实 位置 的波场 信息 。⑥连 片偏
移 可 以改善 拼 接 区块 间 的成像 效果 , 高刻 画 油 提 气藏 的能力 , 消除拼 接带 不闭合 问题 。
松 辽 盆地 XX区块 勘 探程 度 较 高 , 维 地震 资 三
料 覆盖 面 积 约 5 0k 2 由 2个 采集 工 区组成 , 工 0 m , 施
片地 震处 理 技 术外
] 采 用 了连 片 处 理 专用 的 , 还
处 理 技术 [2: 连 片 网格 的统 一定 义 。可 以保 证 28① 4] -
连 片处理 的成像 效 果 , 同时 综合 考 虑连 片处 理 的信 噪 比和分 辨 率 , 网格 的定 义受 不 同 区块采 集 面元 但
时间跨 度 4a 且 采 用不 同 采集 仪器 作 业 , 区间存 , 工 在 较 大 面 积 的重 叠 , 区块 间 的采 集 面元 不 同 , 且 而 相邻 区块的检 波线位置 不重 叠 , 在一 定 的偏 移量 。 存 为实 现 该 区块 的高 保 真 、 缝地 震 资料 连 片 处 理 , 无
人 力 、 力 和 财力 的 巨大 投 入 , 时 又可 有 利 于 寻 物 同

大民屯曹台目标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研究

大民屯曹台目标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研究
为三层结构 ,包括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且低 降速带厚度变化大,

技术后资料的信噪 比 得到 了大幅提高。该技术使用 方便 , 在任何阶段都
可 以使用。 3 )空间相对振幅补偿技术。针对划弧问题 ,应用面元规则化技术 不能完全解决。在应用完面元规则化技术后,我们又进行了空间相对振
般为 5 — 1 5 m,低速 层速度在 4 0 0 — 6 0 0 m/ s之间 ,降速层 遮睁存 1 2 0 0 — 1 5 5 0 m/ s 之间 ,高速层速度在 1 7 0 0 ~ 1 8 5 0 m / s 之间。该区激
本次研究在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基础上拼接 了四块老资料 ,野外施 工年度跨度大 , 观测方式 多样 ,采集参数不一 , 造 成资料覆盖次数 、信
噪比、频率 、能量等方面差异较大。根据工区资料组成情况 ,分析原始
资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 )近地表条件复杂。工区地表起伏较 小, 海拔高程在 3 0 ~ 4 0 m 之间,呈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势。该区表层结构 多
2 主要研究成果 1 )炮点坐标 快速重新定位技术。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由于严格按照 要求施工,资料基本上不存在炮偏的问题 , 但是在拼接 的老资料中存在 严重的炮偏问题。以往对炮偏单炮的调整主要以手工为主,费力、不准
意速度为止,即 C R P 道集拉平 ,同时剖面 的成像精度越来越高。
3 最终应用效果 通过多项新技术 的研究应用 ,基本落实 目标 区构造形态及断裂展
曹 台地区是油藏主要评 价区带之一 , 有着 巨大的勘探潜 力。但该 到了广泛应用 。应用后面波得到了很好的压制 ,从噪音记录 中可 以看 出, 该技术基本没有损 失有效信号 。b . 交 叉排列域去噪技术 。交叉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1 引言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技术对需要连片的地震数据有较多的要求。

当地震数据的前提条件能较好满足连片要求时,便能得到满意的拼接效果。

在以往地震资料采集时,由于受地质勘探目标、经济能力、勘探技术、勘探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相邻区块间地震数据往往不能满足连片拼接前提条件,势必给后来的拼接处理造成困难。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拉美数据处理中心(ADP)的处理人员,通过大量试验、分析、攻关,在综合软件环境下形成并采用了一套系统的连片拼接处理技术,该技术在三个不同大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拼接效果。

本文对这些实际连片拼接处理中取得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2 三维连片处理技术由于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采集年度不同、所采用的仪器、观测系统、施工参数(如采集仪器、震源类型、药量、井深、激发组合和接受组合等)和采集时的地表不同,导致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观测系统和覆盖次数、面元大小、方位角、频率、相位和极性、各区块间的时差、原始数据品质、相邻区块间的重叠段长短以及重叠段的信噪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消除这些差异,一般连片拼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各个单区块内,分别根据各区块地震数据特征,针对性地定义网格,进行最小相位化、叠前去噪、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

利用单块内原始面元网格的优势,在合理统一处理参数的前提下,采用系列地表一致性处理,依次消除因地表因素造成的振幅不均衡、子波不一致、区域性的剩余静校正时差的影响,提高单区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区块间的匹配整合奠定基础。

其次进行匹配滤波和地震数据整合。

通过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水平叠加剖面上求取匹配滤波算子,将所得滤波因子应用于叠前地震数据,经过此项处理后,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反射波数据都能达到无缝拼接。

最后进行地震数据拼接整合后的处理。

当数据拼接完成后,可以继续开展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预测反褶积、全区统一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和面元均化处理。

这样可以进一步均衡区块间的振幅差异、提高分辨率和消除整个区块的剩余静校正时差。

应用面元均化技术,可以均化CMP面元中的炮检距分布,消除覆盖次数不均匀的现象,填补由于炮检距变化形成的浅层缺口和面元大小变化及方位角变化形成的空道。

当面元均化不能较好地解决覆盖次数横向剧烈变化,而导致叠前偏移结果出现严重画弧时,可使用基于覆盖次数的振幅调节技术(图1)。

以下重点介绍流程中几项处理技术。

图1 三维叠前连片拼接基本流程图2.1 全区网格统一定义当不同区块的检波点线方向或CMP网格尺寸不相同时,为了保证全区的统一拼接,经详细统计和分析后,需要进行全区网格统一定义。

新面元的大小和新Inline线的方位角是全区网格定义时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新面元大小和Inline线方位角的选取,要尽可能地与单区块资料中占绝大多数的相应参数保持一致,同时要保证连片处理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当单块的原始资料的面元及方位角存在很大差异时,必须通过参数试验选取有利于完成地质勘探目标的相应参数。

面元大小的选取与覆盖次数密切相关,当中心点密度不变时,信噪比与面元面积成正比,面元面积越大信噪比越高。

同时,面元大小的确定通常要考虑勘探目标的大小,避免产生空间假频和满足横向分辨率要求。

为了确保对目标体的识别,避免产生空间假频,至少能保证在Inline和Crossline两个方向的目标范围内都有2~3个叠加道。

面元边长的选取能保证在优势频率的波长内有2个以上的道。

方位角的选取主要考虑连片整体勘探目标的走向,与原采集方位角有可能不一致,因为连片拼接处理的勘探目标很可能与原采集的勘探目标不一致。

2.2 全区统一静校正量计算采用折射和层析静校正量综合计算技术,计算全区统一的静校正量。

首先运用折射静校正计算方法,求取一个全三维区块的近地表速度模型,监控应用折射静校正量后的叠加剖面的质量。

如果折射静校正量能基本满足静校正的要求,则将该近地表速度模型作为计算层析反演静校正量的初始速度模型,此时即可对近地表结构划分成高度密集的速度单元,遵循费马原理计算旅行时,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再通过迭代获得最终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而计算层析静校正量。

因为层析反演可以描述复杂的速度场,能够较好地解决长波长问题,避免假构造,更有利于识别低幅度构造。

将统一计算的静校正量分解为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在单块地震资料速度分析前,只应用高频分量。

采用全区统一静校正量计算,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区块单独计算的静校正量带来的拼接处校正量不一致的时差问题和边界效应。

2.3 全区统一的速度场建立由于连片区域面积大,速度场变化大,因此需要建立全区统一的速度场。

在全区统一网格的基础上,根据地下地质构造和拼接带的分布,确立全区统一的速度分析点,统一控制全区的构造变化。

速度分析的网格通常由大变小,个别地方适当加密,从纵、横向和速度时间水平切片上监控速度场变化趋势,并利用速度谱、超道集和小叠加段精确拾取速度,确保最佳成像。

2.4 叠前噪声压制针对地震资料的噪声类型,对叠前数据采用区域滤波、自适应噪声压制、高能干扰分频压制、单频噪声压制、去野值和自动道编辑等噪声压制处理技术。

叠前噪声压制应在单区块内完成,这样便可在避免伤及有效波、保持良好的波组特征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提高速度分析精度和求取匹配滤波算子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球面扩散补偿由震源激发产生的总的弹性能量是一定的。

当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波前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不断扩大,使波前面上单位面积的能量密度不断减小,能量发散因子数学表达式为Ddc=v0v2t(1)式中:Ddc为发散因子;v0为深度等于零的速度;t为时间;v为均方根速度。

通过应用球面扩散补偿能消除波前发散对反射振幅的影响,其补偿增益函数为发散因子的倒数。

三维连片拼接处理应选取合理的全区统一的区域速度做球面扩散补偿。

2.6 地表一致性振幅校正为了消除地表因素对地震反射振幅的影响,必须对地震异常道进行校正剔除。

根据地表一致性假设条件,i点激发,j点接收的地震道在时窗L范围内的振幅因子可表示为Aij= Si·Rj·Gk·Mh·Cm(2)式中:Si为与炮点i有关的振幅分量;Rj为与接收点j有关的振幅分量;Gk为与共中心点的位置k有关的振幅分量;Mh为与炮检距h有关的振幅分量;Cm为与第m个记录通道有关的振幅分量。

将式(2)取对数,得lnAij=lnSi+lnRj+lnGk+lnMh+lnCm(3)设A'ij为振幅因子的观测值,它是通过求记录的道均衡因子的倒数得到。

令E =∑ij(lnA′ij-lnAij)2(4) 为使式(4)达到最小,分别求S、R、G、M和C的偏导数,并令 E S= E R= E G= E M= E C=0(5) 应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求解出5个振幅因子分量,然后再将其代入式(2)得到振幅因子Aij。

校正比项是Aij与A′ij之比。

针对炮点项、接收点项、通道项和校正比项,选取相应的门槛值。

在此基础上,对保留下来的各道记录,用相应的校正比项的值做振幅校正,从而完成地表一致性振幅校正处理。

在做球面扩散补偿时,由于所应用的均方根速度误差可能引起各道振幅的差异,均方根速度与波至时间和炮检距有关,因此把这部分振幅分量的变化归于炮检距项。

经过地表一致性振幅校正处理后,CMP道集上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均匀,突变减少,振幅异常已被消除。

2.7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可以表示为x (t) = w (t)*y(t)+n(t) (6)其中:x (t)为地震记录;w (t)为地震子波;y(t)为反射系数,n(t)为附加的噪声。

根据地表一致性假设条件,对于炮点为i,接收点为j的道记录地震子波,用下式表示wij= si(t)*rj(t)*g(i+j)/2(t)*m(i-j)(t) (7)其中:si(t)是与炮点位置i有关的子波分量;rj(t)是与接收点位置j有关的子波分量; g(i+j)/2(t)和m(i-j)(t)分别是与共中心点位置和共炮检距有关的子波分量。

将式(7)做傅里叶变换后得到W(ω) = S(ω)·R(ω)·G(ω)·M(ω) (8)假设输入子波为最小相位,只考虑振幅谱。

将振幅谱部分取对数得lnAij=lnAs+lnAr+lnAg+lnAm(9)为了估算Aij,设lnA′ij为观测子波对数振幅谱,即输入地震记录道的对数功率谱,将它作为已知条件,根据最小平方法则,令E =∑ij(lnA′ij-lnAij)2(10)应用高斯—塞得尔迭代法,通过式(10)估算出子波的四项分量As、Ar、Ag和Am,进而导出各项反褶积因子。

再对每道记录分别用各项的反褶积因子处理,完成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处理。

2.8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与地表一致性振幅校正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的基本算法都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地表一致性振幅校正计算的是振幅因子分量,地表一致性反褶积计算的是子波分量,而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计算的是剩余时差分量。

经过野外一次静校正和动校正后的地震道集剩余时差用五个分量表示,其表达式为tij= Si+Rj+Gk+Mk·x2ij+Dk·yij(11)式中:tij为炮点为i接收点为j的地震道剩余时差;Si和Rj分别是炮点和接收点的剩余时差分量;Gk为第k个CMP道集相对第一个道集因地层起伏引起的双程旅行时差分量;Mk·x2ij是第k个道集中炮点为i接收点为j的记录道剩余动校正量,且Mk是剩余动校正量因子,xij是炮检距;Dk·yij是第k个道集上反射点垂直偏离测线所引起的时差,其中Dk为横向倾角因子,yij为反射点垂直偏离测线的距离。

通过与地表一致性振幅校正类似的算法可以实现五个时差分量的分离,用分离出的炮点和接收点剩余时差分量对相应地震道做静校正。

2.9 匹配滤波为了能够求取稳定的匹配滤波算子,采用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水平叠加剖面上求取匹配滤波算子,再将所得滤波因子应用于叠前地震数据。

经过此项处理后,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反射波数据均能达到无缝拼接。

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加剖面上,选取CMP号相同、具有较高信噪比的数据段叠加道,即xi(t) (i =1,2,…,N)zi(t) (i =1,2,…,N)(12)其中:N为叠加段的道数;xi(t)、zi(t)为两个不同区块的第i个叠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