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合集下载

黑与白冲突——《最蓝的眼睛》黑人与白人文化冲突分析

黑与白冲突——《最蓝的眼睛》黑人与白人文化冲突分析

- 246-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黑与白冲突——《最蓝的眼睛》黑人与白人文化冲突分析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王琼曼【摘要】《最蓝的眼睛》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

小说在情节上并不复杂。

本文从黑白两种颜色颜色的角度,剖析了作者想要阐述的主题:黑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颜色 黑 白 文化传统《最蓝的眼睛》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

小说在情节上并不复杂:小说以秋、冬、春、夏为叙述框架,讲述了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在遭生父强奸,继而怀孕,早产了一个很快就夭折的婴儿后,在无人关心帮助的情况下堕入疯狂状态的悲剧故事。

读完《最蓝的眼睛》,脑海里始终有两种颜色在晃动:黑色,白色。

莫里森同时又是一个运用象征手法的大师。

象征手法使作品主题意义上具有多种解读的深刻性。

本文将粗略地对黑白两种颜色所象征的寓意进行分析。

一、白色的美小说的白色代表着白人文化。

在美国社会里,尽管白人对黑人的公然压迫在逐渐消失,但是白人文化霸权主义仍然存在。

对于白人种族主义者来说,白人和黑人在外观上的不同显示的是其内在特质的区别,意味着他们在智力,道德和精神上的优劣。

在《最蓝的眼睛》中,正是因为内化了白人的价值标准,小说里的部分人物不愿正视和坚持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传统,一味追求白人文化所倡导的“金发、碧眼、白皮肤”的审美观和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这种审美观和价值观不断渗透到黑人民族中,严重扭曲着黑人民族的民族灵魂。

小说中的部分黑人唯“白”是美。

在黑人社区内部,黑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自我厌恶情结。

他们觉得自己天生就丑陋。

如果哪个黑人出生时皮肤是浅色的,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高人一等。

主人公佩科拉从一出生就被认为是丑陋的。

随着她不断的成长,这种看法加深了她认为自己丑陋的信念,“她发现所有白人的眼睛里都潜伏着这种神色。

毫无疑问,这厌恶是冲着她来的,是冲着她的黑皮肤来的”。

她从潜意识里把自己的丑陋与黑皮肤联系了起来,从而把所有的罪恶也都归结为她的黑皮肤。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 最蓝 的眼睛》 中隐喻 的分析
【 摘 要】 《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 影响力的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A . - k - 作 家托尼 . 莫里森( T o n i
Mo r r i s o n ) 的 处女 作 。本 文 就 小说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隐喻 进 行 解 析 , 展 现 出莫 里 森 解构 白人 文 化 价值 观 、 重 构 黑人 文化 价 值 观 的 主 题 , 揭 示 了 隐喻 在 小说 主 题 表 达 、 情 节构 思 、 人 物 刻 画 等 方 面 所 发挥 的 重 要 作 用 . 从 而使 读 者 能 更 深 刻地 了解 2 O世 纪 4 O年 代 美 国黑人 在 社 会 主 流 文 化 中所 受到 的 种 族歧 视 现 象 。
妇女们觉醒 的声音。托妮 ・ 莫 里森是其 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 她 的写作技巧 富于 冒险创新精 神、 出人意料 , 这使她获 得 了 1 9 9 3 年度诺 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 《 最蓝的眼睛》 描写的是 1 2 岁 的
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 的一生 。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 , 她 受尽 了周 围人对她的鄙视 和嘲讽 。她梦想 通过得 到一双 白人拥 有 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 改变 自己的命运 ,但这种无法实 现的梦 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 运的描述揭 示 出黑人在 白人文化侵蚀下 的畸变的审美 标准给黑人 的命运所 带来 的毁灭性的冲击 ,从而揭示 出黑人只有学会保 持 自身的传
妙 的结合 , 为人 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 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
具有鲜 明的个人特征 , 她积极吸收黑人 民间文学 的通俗化 、 口语
化 的艺术表现方法 ,尤其是 隐喻 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 的

精读thebluesteye课文翻译

精读thebluesteye课文翻译

精读thebluesteye课文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概述《最蓝的眼睛》的内容梗概
2.分析课文的翻译技巧和难点
3.对比不同翻译版本的优缺点
4.总结《最蓝的眼睛》的翻译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正文
《最蓝的眼睛》是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克劳迪亚的女孩,因为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备受歧视和折磨。

这篇课文的翻译对于学习英语和翻译技巧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翻译技巧和难点。

在翻译时,需要考虑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时还要注意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转换。

例如,原文中的“blue eyes”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它在英语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即“纯洁、美丽和高贵”。

此外,还需要注意一些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接下来,我们来对比一下不同翻译版本的优缺点。

在翻译《最蓝的眼睛》时,不同版本的译文在传达原文意境和表达作者观点方面有所差异。

其中,某些译文较为接近原文的表达方式,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而另一些译文则在表达上较为通顺,便于读者理解。

不过,总体而言,这些翻译版本都较为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主题和情感。

最后,通过学习《最蓝的眼睛》的翻译,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首先,学习英语时需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其次,要注意词汇、语法和句式等方面的转换,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最后,多阅读优秀的英文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

总之,《最蓝的眼睛》这篇课文的翻译对于学习英语和翻译技巧具有很高的价值。

走不出的困惑——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走不出的困惑——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作者: 张秀见[1];刘黎[2]
作者机构: [1]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2]长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92-97页
摘要:"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黑人作家逐渐厌倦了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对自身创作的普遍性影响,转而更加倾向于采用那些植根在黑人经验特性基础上的、兼有基督教和社会性特点的神话和仪式.这些神话和仪式在黑人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存在,"任何社会都有许多情景的仪式,这些仪式通常是公认的.。

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品读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吴 悦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展现了黑白两种文化,男女两种性别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

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里,从小女孩的视角投射出她对美丑、善恶、黑白文化、乱伦与性侵等伦理问题进行揭露。

本文将通过叙事伦理视阈对小说进行解读,在研究其叙事伦理的同时通过整个故事伦理来深刻小说的主题。

一个被白人文化腐蚀的黑人小孩,在面对自己作为‘他者’这一伦理身份时,社会、家庭通过各种话语形式、动作行为来伤害她。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叙事伦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托妮·莫里森成为了女性文学的一面旗帜。

她的作品扎根于对美国黑人的独特身份和他们的现实生活,并且几乎是以黑人女性为主人公来进行刻画描写的。

无论是从小说的艺术审美角度来看,还是从小说的社会说教责任来看都把黑人写作推向了一定的新高度。

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于1970年出版,通过小说的叙述过程体现出小说的伦理向度。

现代小说家大多通过对主人公的经历的叙事体现出时代特征的道德与伦理诉求。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不仅仅批判了以白人主流文化的文化霸权对黑人造成的精神创伤,更重要的是通过叙事伦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及家庭伦理问题。

同时,在小说的叙述上来看,作者利用儿童第一人称有限的叙事视角、叙述结构以及隐喻的手法来进一步体现了小说的伦理价值。

文学,尤其小说的伦理之间关系由来已久。

在欧美,早先就已有亚里斯多德所强调的普遍真理,还有贺拉斯所倡导的寓教于乐。

小说就是以揭示社会现实,影响人们进行反思自我、改变自我的社会责任为主。

到了20 世纪 60 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布斯提出,小说不可能没有伦理的尺度,总是含有一定伦理价值观。

哈佛大学的纽顿也在其著作《叙事伦理》中,从两方面解释“叙事伦理”:一方面归因于叙事话语的各种伦理地位,另一方面意指伦理话语依赖叙事结构的方式。

精读thebluesteye课文翻译

精读thebluesteye课文翻译

精读thebluesteye课文翻译《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通过讲述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种族歧视对人们心灵的深远影响。

下面是对小说中一段重要课文的精读翻译,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其内涵。

原文:"Her eyes were like the bluest of blueberries, a blue that was almost painful to look at.They were the kind of eyes that you could get lost in, that could make you forget who you were and where you were from.But she didn"t know that.She had been told that blue eyes were the worst kind, the most unattractive color a person could have.And so, she had spent her entire life hating her eyes, hating that part of her that was the bluest."翻译:她的眼睛像最蓝的蓝莓,那种蓝几乎让人看得心痛。

那是会让你迷失其中,让你忘记自己是谁、来自何方的眼睛。

但她并不知道这一点。

她被告知,蓝眼睛是最糟糕的,一个人能拥有的最不吸引人的颜色。

因此,她用尽一生去憎恨自己的眼睛,恨那最蓝的部分。

精读解析:1."Her eyes were like the bluest of blueberries":这里用“蓝莓”作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佩科拉眼睛的蓝色。

蓝莓是蓝色的代表,而“最蓝的蓝莓”则强调了这种蓝色的极致。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综述托妮.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黑人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 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叙述手法的运用, 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 该小说以黑人社区为背景, 通过黑人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经历, 表现了个体与社会, 善与恶的道德哲学。

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与影响, 积极倡导黑人民族意识的复归。

在她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近年来学者们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伦理批评分析角度;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上的戕害和小说的结构特征的分析等。

一、黑色的呐喊:《最蓝的眼睛》的伦理批评分析1,家庭中爱的缺失: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黑人在历史上却经历了很长的冰河期, 生活在爱的真空世界,因此爱的缺失就成了莫里森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佩克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不仅经济上贫穷, 而且在爱与关怀方面也极其匮乏。

2,社会的弃儿:美国历来宣称自己是一个平等与自由的国度, 但这种自由与平等是有条件的。

黑人与白人不可能有平等, 黑人女性更无平等可言。

当葆琳躺在医院的产房里, 等待孩子出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自己已被当作试验品了。

更具羞辱性的是医生的话,黑人生孩子时, 不会有疼痛感。

3,乱伦的悲剧:家庭伦理的沦丧集中体现在科里奸污女儿这件事上i。

二、《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在莫里森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在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 读者便可清楚地目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 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恶果。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郑新民
【期刊名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0)004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隐喻性的叙事语言.以<最蓝的眼睛>书名,以及小说中的"秋冬春夏"、"楼房"、"万寿菊"、"白人的眼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可以透析莫里森是如何解构白人的价值观,重构黑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从而看出隐喻在小说情节构思、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郑新民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黑人与本土文化的疏离——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他者形象分析 [J], 徐文培;孙媛
2."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 [J], 张晔;王丽丽
3.最忧伤的佩科拉——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解析 [J], 邓晓云
4.评析《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 [J], 敦建勇;付小兰
5.《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家庭的悲剧——美国黑人“两难”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J], 宗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书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发表于:2014-02-06
【推荐理由】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主要讲述了黑
人小姑娘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小女孩那样的蓝眼睛。

如果她的眼睛是蓝色的,也许,她就会变漂亮,学校里
的同学就不会再欺负她了。

如果她有一双最蓝的眼睛,
也许父亲就不再酗酒,母亲不再躲避自己的家人,哥哥
也不会再离家出走。

为此,她整夜祈求,可等待她的,
却是一桩无人能够料想的悲剧……到头来,我们所有的
希望、恐惧、爱和悲伤,都和那一年镇上的金盏花一样,
颗粒无收。

作者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美国著名女
作家。

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
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

代表作有《最蓝的
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1993年,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来自必克英语 /magazine/guide_text.jsp?id=54710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