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评】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合集下载

《包法利夫人》赏析

《包法利夫人》赏析

《包法利夫人》赏析怀着期待的心情去读福拜楼的长篇小说,读完才发现这部轰动世界的西方情爱经典小说与我想象中的充满浪漫气息的法国的爱情小说南辕北辙。

大概这就是“大家”的出类拔萃的原因吧。

《包法利夫人》主要以包法利夫人的爱情纠葛为线索,通过包法利夫人与丈夫包法利的婚姻关系,与莱昂,罗多夫的奸情,成功地把包法利夫人刻画成淫荡,爱慕虚荣,不负责任的女人。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主要以包法利夫妇的生活圈为小说的舞台,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现象。

包法利从一出场就是一个没主见,没能耐又不思进取的男人,他的一生都是活在他人的摆布下。

学医,并不是他自己决定的,或者他本来就有自己的理想。

由于他的堕落,他多花了五年的时间才通过医生成绩考试。

他娶了一个相貌丑陋,骨瘦如柴的四十五岁的寡妇做老婆,只因为她一年又一千二百法郎上的不错收入。

他以为一结婚,生活条件就会变好,家里的钱,就可以随便花费。

可没想到当家作主的依然是他老婆,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受老婆的限制。

可见包法利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婚姻观念,他的婚姻完全是一宗金钱的交易。

做男人做到如此无自尊,简直是男人们的悲哀。

也正是他对婚姻没有正确的态度,导致艾玛的红杏出墙,这是后话。

艾洛伊丝死后,包法利娶了艾玛,过上了有爱情的生活。

但是这种爱情是畸形的。

艾玛的数不清的琐事都让他不断地感到幸福,他终于有了夫以妻贵的感觉。

但是,他只沉浸于他个人的幸福里,没有真正的了解过他的妻子是否也像他一样幸福。

他反应和感觉都很迟钝,甚至在艾玛为他吟诵情诗的时候也一如既往的无动于衷。

艾玛死后,他才发现原来他深爱的女人并不是他想象中那样圣洁美丽,她背着他先后与两个男人通奸!而他竟然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可以看出,包法利根本没有从心底去了解他的妻子。

到底她所要的幸福是什么?他的后知后觉,他的无动于衷,他的孤陋寡闻,他的不求上进都让艾玛感到孤独;他医学技术不过硬,却受他人怂恿,为伊利波特做矫正畸形足的手术,致使伊利波特失去了一条腿!这使艾玛觉得很丢脸,才会计划和她的情人罗多夫私奔。

《包法利夫人》影评

《包法利夫人》影评

《包法利夫人》影评《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的悲剧命运。

故事发生在鲁昂附近的村镇上。

农产主之女爱玛嫁给了乡村医生包法利,丈夫的平庸使她感到爱情理想破灭。

尤其在参加了一次侯爵家的舞会后,她因想入非非而郁郁不乐,常常处于寂寞,孤独和烦恼之中,从而不满现状,不安于庸俗,在寂寞中挣扎,在孤独中编织自己的梦想以满足肉欲、物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始终与真实错位,难以达成协调,爱玛越陷越深,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终于耗尽一切,服毒自杀,以幻灭告终。

《包法利夫人》不是一杯可乐,也不是一壶清爽的夏日绿茶,它更像是冰的卡布基诺——或甜,或淡,总能牵动你的心弦——特殊是,那个寻求巴黎式爱情的女人,以及,在那个吃人的世界,对于一个农场主之女来说,也许那种摇不可及的——奢侈的生活,甜蜜浪漫的爱情。

爱玛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父母希望有一天她能走进资产阶级贵族的生活圈子,所以少女时代的爱玛被送入了修道院,那里有超凡脱俗的圣歌、圣画、浪漫主义文学,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她展开丰富联想,去勾勒她的梦,希望自己将来会有一段浪漫的爱情。

结婚仅仅是出于对新生活的热望,或许是由于包法利这个男人的存在而起的刺激,她深信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爱情,于是义无返顾,跟着一辆小马车,摇摇晃晃,驶到那个她梦想中的神圣之地——教堂。

后来她才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可是走出教堂的爱玛已无法改变作为包法利夫人的命运了,一位神圣的一时冠以另一个称谓,便给这个人今后的命运定了位。

侯爵的庄园,盘旋舞,穿蓝燕尾服的绅士,戴珍珠的年轻妇女,她发现,原来生命可以如此灿烂多情。

回到家后,却面对着一个木纳的丈夫,一个冷僻的小园,她于是哭了。

在她寂寞无奈时,如一颗流星般,赖昂出现了,他们谈书籍,谈音乐,谈世间种种。

她惊叹于他们想法的一致,他的才学广博,他的心思细密。

但赖昂,这个男人是软弱的,对包法利夫人爱得不够坚定。

在频繁的交谈中,赖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可赖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

包法利夫人名词解释

包法利夫人名词解释

包法利夫人名词解释一、包法利夫人的背景介绍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是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于1856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法国正处于19世纪中叶的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农村医生的妻子,名叫艾玛·包法利。

艾玛是一个对农村生活感到厌倦的女性,她渴望追求浪漫的爱情和奢华的生活。

然而,她的婚姻并没有满足她的欲望,于是她开始寻求其他的出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二、包法利夫人的主题《包法利夫人》主要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无尽追求。

小说通过描写艾玛的一生,展示了她对爱情和物质的不切实际的渴望,以及她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

小说中的艾玛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她渴望追求高尚的爱情和华丽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无法满足的婚姻和平凡的生活。

她开始追求外遇,寄希望于通过与情人的关系来满足内心的欲望。

然而,这种追求只是暂时的满足,最终使她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福楼拜通过描写艾玛的故事,批判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道德堕落和虚荣心的盛行。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是无尽的,追求物质和享受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小说中的艾玛最终因为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选择自杀,彰显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人性的脆弱。

三、包法利夫人的艺术手法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小说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首先,福楼拜运用了描写细致入微的手法,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到艾玛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详细描写艾玛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展示了她对爱情和物质的追求。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艾玛的动机和心理变化,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其次,福楼拜运用了意象丰富的语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的冲击。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物品细节,营造出了小说的独特氛围。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经典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主要角色之一的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展开分析,揭示她的性格特点、外貌形象、言行举止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包法利夫人的性格特点包法利夫人的性格特点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她以她的美丽、勇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赢得了读者的心。

她是一个富有魅力和独立个性的女性,她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

首先,包法利夫人非常美丽。

她有着娇艳的外貌和魅惑的气质,在上流社会非常出众。

她的美丽使她成为了许多男人追求的对象,但她并非是个被动的美人,而是一个有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女性。

其次,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

她受到了丈夫的暴力对待,但她并没有沦为受害者,反而用她的勇气和坚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

她没有选择沉沦和自怜,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为自己争取幸福。

最后,包法利夫人有着无所畏惧的精神。

她敢于打破旧有的规则和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冒着被社会孤立和家庭反对的风险,与阿桑妮一起追求她们的幸福。

她坚信自己应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按照传统和社会期待去生活。

3. 包法利夫人的外貌形象包法利夫人的外貌形象是她性格特点的重要体现。

她拥有一头卷曲的金发,明亮而有神的蓝眼睛,精致的五官和完美的身材。

她的举止优雅、仪态万方,穿着典雅的时尚服饰,展现出她高贵的气质。

通过对外貌形象的描写,读者不仅可以想象出包法利夫人的美丽,还能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她的美貌使她成为了社交场合的焦点,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追求。

她的外貌也是她吸引阿桑妮的原因之一,使两人的爱情故事得以展开。

4. 包法利夫人的言行举止包法利夫人的言行举止也是她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环。

她的言辞婉转动人,富有感染力。

她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她的举止优雅,待人温和有礼,尊重他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包法利夫人的举止也展示了她的独立和坚定。

细读《包法利夫人》(评论:包法利夫人)

细读《包法利夫人》(评论:包法利夫人)

细读《包法利夫人》(评论:包法利夫人)纳博科夫曾言三种因素造就一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未知因素X,这三种因素相比,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另两种因素,而未知因素X的力量则大大超过其他因素。

在这里,未知因素X代表着个体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未知状况,它有可能是像包法利夫人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却接受了上流阶层的教会教育,也有可能像鲁迅那样无意中看到的中国人围观中国人的影片而弃医从文,它有可能是一场意外的变故,小至一次经历,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

先从标题分析,包法利这个姓所包含的“牛”的意思我就不多说了,而重要的是他的副标题——外省风俗。

这部作品主要是叙述复辟时期令他厌恶的鄙俗年代,福楼拜塑造的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当社会环境影响人的生活以后,个体人物如何度过他们的生活,又是如何决定自身的命运。

萨特说,人固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在接受这些外部信息的时候,却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组合这些因素、从而构成自己的心理。

爱玛与查理等人都生活在同样的时代,在这个大环境下,他们无不成了布尔乔亚,在爱玛所处的时代正是由法国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浪漫主义终结的平庸年代,没有了英雄主义的激情,只有一个平庸的皇帝执政这个愈渐粗鄙的社会。

他所造就的是一群没有真正理想追求的人,而查理包法利便是最为顺应这个时代的“乖巧”好人。

他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爱老婆勤勤恳恳,无大志但耐心地度过每天平淡无奇的生活。

她没有爱玛那般渴求着浪漫的激情和附庸风雅的上流幻影,他对小资小调无讲究,没有生活情趣,愚钝平庸。

在一个世纪之后,作家毛姆不能理解福楼拜为什么竟把爱玛弄得如此狼狈,让她死于负债累累。

她挥金如土,在享受爱情的滋润的同时却毫无管理金钱的概念,而毛姆认为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应该具有农民阶层所拥有的经济头脑,为自己精打细算,然而她显然成了贵妇人的模样儿。

运用纳博科夫的这套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女儿理应拥有经济头脑”这个思想的植入是毛姆认为其应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爱玛却并未将这个能力继承下来,真正有力影响她的是来自于修道院里的教育和那段时期的小说浸淫。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如诗一般美丽的小说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如诗一般美丽的小说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如诗一般美丽的小说莫泊桑曾经谈到,他的老师福楼拜是这样教导他写作:“观察、观察再观察,不但看清楚这个人的外表,还要看到他的内心,还有这些内心活动的根源。

通过观察的积累,才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比真人更真实的角色。

”莫泊桑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每一个人、亲人、朋友、自己和陌生人;这些观察令他能够写出出色的中短篇,将一两个角色的性格塑造得很成功,例如《羊脂球》里面那个妓女,《项链》里面那吃了虚荣亏的女人。

我先是看了学生的作品,现在看老师的作品。

说真的,觉得开头不怎么吸引,可是慢慢地、越到后面就越是精彩,到将近结尾时,被那悲剧和讽刺给深深感染了。

看完以后重新从头到尾想了一遍,不得不佩服福楼拜。

他塑造的岂止Emma这个角色?连里面小配角瞎子和跛子,其形象都是活生生的;而且他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女性的感情和内心。

细细品起来,就知道其中藏着的讽刺。

这些细节都推动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从平淡的开局到节奏紧凑的高潮,然后是一声嘘然的叹息。

一, Madame Bovary(Emma)毫无疑问,故事的主角是Emma,也就是包法利夫人。

在还没成为包法利妻子之前,Emma还是一个刚刚读完书的女孩子,脑子里带着一些梦想,也没有体验过恋爱。

在偶然的情况下,Emma跟医生Bovary相遇,可以说,Emma对他不反感,可是也不见得特别喜欢。

只是傻傻的医生爱上了年轻、充满情才的Emma,天天借故往她家跑。

当时Bovary还是有妇之夫,只是这个妇是他妈妈给他安排的,一个多疑、计较的干巴巴老女人。

后来,老女人突然死了,这就成全了Bovary,使他起了娶Emma的打算。

首先他是向Emma父亲表态。

老人一早就看出医生的心思,也打算将女儿给嫁出去。

为什么Emma的生活注定是悲剧?因为当时的产业是留给儿子的,即使女儿有才干,也不能拥有父辈的物业,女人唯一的路就是结婚,否则她们只是被养在家里、没有产出只有消耗的负累。

假如老人将产业交给Emma,而非将她嫁出去,可能对Emma是更好的路。

包法利夫人文学评论

包法利夫人文学评论

包法利夫人文学评论论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成因通过阅读整本小说,我对于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成因很感兴趣,这也刚好迎合了作者最初的写作目的。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社会的压迫、外界的诱惑、他人的欲望驱使、和她自己内心欲望的无限扩张所造成的。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着眼点不在写她的爱情故事,而在写她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

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灌输给她满脑子的诗情画意,什么风啊,树林啊,月下小艇,林中夜莺啊,什么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啊,这一套思想与现实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

她在幻想中生活,一生都受着幻影的欺骗,不知不觉犯下许多过失。

她追求细腻的感情,丰富的精神生活,结果却耽于物质与淫乐。

她是个乡下人的妻子,却向往着贵妇人的生活方式,她根本不理解现实,如何能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她最大的错误是不理解贵族的“风雅”是需要财富运作的。

小说有个副标题叫做《外省风俗》,除了包法利夫人的生活经历外,这本书还给读者提供了当时社会的很多外省风俗画。

从中,大家看到的是一幅形形色色的外省资产群丑图。

在这个外省乡镇,有头有脸的人物竟全是些蝇营狗苟之辈。

一个乡镇如此,整个资产阶级,整个社会,不是可想而知了吗?这就是为什么《包法利夫人》虽然写的是外省乡镇,却具有震动整个统治阶级的力量。

通过对这些社会环境的刻画,作者更为包法利夫人最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开始,夏尔偶然“奇迹般”地治好了侯爵的病,导致包法利夫妇被邀请到侯爵家里参加舞会。

这就是造成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导火索。

在这里,爱玛看到了侯爵府邸豪华的摆设,这让她第一次大开眼界。

明显的差距让爱玛心生嫉妒和对荣华富贵的向往。

再加上子爵翩然而至,爱玛和他跳了两曲舞,这让爱玛真正体验了“小说中爱情的感觉”,导致她最后“曲终人散”后,都还“挣扎着睡不着,竭力延长这种豪华的生活境界”。

从此以后,爱玛开始追求爱情,就像“沉了船的水手,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

这使得爱玛不再满足于夏尔·包法利在现实中给予她的平淡无奇的生活。

阅读包法利夫人感想例文

阅读包法利夫人感想例文

阅读包法利夫人感想例文《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斯图尔特·海连德的作品,以19世纪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艾玛·鲍歇的一生。

这是一部关于欲望、自由和梦想的小说,通过艾玛的经历,展示了社会的束缚和个体的追求。

下面,我将通过阅读《包法利夫人》后的感想来谈谈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首先,我被艾玛的形象深深吸引。

她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女人,渴望在生活中找到激情和意义。

然而,由于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她个人的错误选择,她最终陷入了痛苦和绝望之中。

她尝试通过婚姻、婚外恋和物质享受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最终发现这些都无法给她带来真正的满足。

艾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既有自私和冷漠的一面,又有对爱和梦想不懈追求的一面。

她的形象让我思考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和幸福的可行性。

其次,我对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现实有所触动。

小说描述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展示了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和价值观。

上层社会以物质财富和社交地位为追求目标,而下层社会则为生计而奔波劳累。

小说中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揭示了金钱和社会地位对个体命运的支配。

同时,小说中也展示了艾玛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她是个可以代表广大劳动阶级妇女的形象。

这些描写使我意识到自由和平等是多么重要,也让我思考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行动。

另外,小说中的写实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详实的情节,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仿佛亲眼见证了艾玛的心理变化和遭遇,感受到她内心的喜怒哀乐。

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情感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充满着情感的张力和戏剧性。

同时,小说中也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内心独白、场景描写和意象的运用等。

这些手法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艾玛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包法利夫人》通过描写艾玛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书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推荐理由】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讲述了出身
于富裕农家的女主人公爱玛相貌出众,多才多艺,被镇
上人视为“城里人”。

而她自己也因深受小说的影响,
执着于富有诗意的“妙不可言的爱情”,设想能有朝一
日,跻身于灯红酒绿的巴黎“上流社会”。

然而,命运
带给她的,却是无尽的嘲弄和羞辱。

一个偶然的机会,
爱玛结识了资质愚钝、才具平平但勤勉朴实的小镇职业
医生夏尔?包法利,最初误以为他就是自己的苦苦找寻
的白马王子。

不曾想,新婚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抱怨、
愤怒、失望,乃至绝望。

在苦闷和失望中,爱玛终于发
现了她心目中的“理想伴侣”——风度翩翩的年轻子爵,
但二人仅限于相拥跳舞而已。

真正闯入她生活中的“第
三者”,是乡绅罗道夫。

这个情场老手玩弄爱玛之后,
却弃她如敝屣。

就在爱玛悲痛欲绝的时候,有教养、有才华的公证人事务所办事员莱翁走进她的情感世界。

爱玛为了维持和他的理想婚姻,不惜作出种种牺牲。

结果,在爱玛面临破产之际,莱翁却溜之大吉,最终将她逼上不归路。

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作者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

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

父亲是鲁昂市立
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

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

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

福楼拜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被怀疑患癫痫病而辍学,此后他一直住在鲁昂,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1857年完成的。

这部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也
成为他的代表作。

原文来自必克英语/magazine/guide_text.jsp?id=51219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