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见病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XXX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肺炎喘嗽中医病名:肺炎喘嗽西医病名:小儿肺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诊断标准)(1)发热,咳嗽,呼吸急促,鼻翼煸动。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面色苍白,唇周紫绀,肢冷,脉数疾:或高热狂躁不安,神昏,惊厥。

(3)肺部听诊有较细湿啰音,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4)初生儿患本病时,往往无上述典型症状,仅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等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典型的支气管肺炎一般有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困难,肺部有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据此可以诊断。

X线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

病原学及外周血检查,可明确病原体。

(二)疾病分期病程小于一月者为急性;1-3月者为迁延性;大于3月者为慢性。

(三)分类1.解剖分类:(1)大叶性肺炎(2)小叶性肺炎(3)间质性肺炎2.病因分类:(1)细菌性肺炎;(2)非典型性病原体所致肺炎;(3)病毒性肺炎;(4)真菌性肺炎;(5)其他病原体所肺炎。

3.患病环境分类:(1)社区获得性肺炎;(2)医院获得性肺炎;(四)证侯诊断1.常证(1)风寒闭肺证侯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证侯发热恶风,微汗出,流黄涕,咳嗽呼吸急促,痰稠色黄,口渴欲饮,咽红,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3)痰热闭肺证侯壮热,痰鸣,气促,喘憋,鼻翼煽惑,烦躁不安;重证口唇紫绀,两肋煽惑,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毒热闭肺证侯高热炽盛,气急,鼻煸,咳嗽剧烈,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5)阴虚肺热证侯低热或潮热冷汗,干咳无痰或少痰,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舌红少津,苔剥,脉细数。

(6)肺脾性虚证侯病程拖延,低热起伏,动则咳甚,痰多,气短多汗,面色淡白,纳差,大便溏薄,四肢你温,舌淡苔薄白,脉弱有力。

中医儿科常见病症

中医儿科常见病症

感冒一、概述1.定义:是感受外邪引起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特征。

2.发病特点①季节:四季皆有,冬春季节为多;②年龄:见于任何年龄小儿,以婴幼儿更多。

③兼证:夹痰、夹惊、夹滞。

④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表现类似感冒,注意鉴别。

⑤常可并发心悸、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嗜心肌病毒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

3.相当现代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风邪为主,常兼寒、热、暑、湿、燥邪。

感受时邪疫毒。

2.正气不足----卫气不足。

(二)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常可累及肝脾。

2.基本病机:卫表不和—发热,恶风(恶寒),头痛。

肺气失宣—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3.病机变化:夹痰:肺常不足----咳嗽痰多。

夹滞:脾常不足----腹胀,呕吐,泄泻。

夹惊:热扰心肝----心神不宁,惊惕抽搐。

现代医学认为:90%以上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后导致粘膜屏障减低易合并细菌感染。

细菌主要是链球菌感染。

三、诊断1.有感受外邪史。

2.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症。

3.常有夹痰、夹滞、夹惊证候。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多。

5.病原学检查:四、鉴别诊断1.急性传染病早期:2.急喉瘖(急喉风----急性感染性喉炎):初起仅表现为发热,哭叫时可闻及声音嘶哑,病情较重时可闻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喉鸣。

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风寒、风热:风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粘稠,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而干,脉浮数。

风寒—发热轻,恶寒重,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缓或紧。

2.辨虚实:反复感冒,体质虚弱,易出汗者----虚实夹杂。

3.辨暑热、暑湿:暑热明显----发热较高,无汗(少汗),口渴心烦;暑湿明显----胸闷、泛恶、身重困倦,食少纳呆,苔腻。

(二)治疗原则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

感受风寒,辛温解表;感受风热,辛凉解表;感受暑邪,清暑解表;时行感冒,重用清热解毒之品;出现兼证,随证加减。

中医儿科常见病

中医儿科常见病

中医儿科常见病
中医儿科常见病有如下几个:
1.小儿肺炎: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
喉中痰鸣为主要症状,重者呼吸急促、烦躁不安。

2.小儿泄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3.小儿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喘息性疾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常因气
候变化而发作。

4.小儿厌食: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
为主的症状。

5.小儿感冒: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季多见。

6.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
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丢失。

7.小儿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因体内维生
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

8.小儿鹅口疮: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
引起。

9.小儿抽动障碍:以儿童青少年时期出现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
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10.小儿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导致脾胃受伤,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而
出现面黄肌瘦、毛发枯黄、羸弱矮小、精神萎靡、饮食异常等一系列症状。

11.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多发生于三岁以下的小
儿。

以上便是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一、常见儿科疾病概述儿科是针对0-18岁的儿童进行医学诊疗服务的专业领域,涵盖了大量常见的儿童疾病。

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注重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体质特点和体内能量平衡等方面,从而对不同类型儿童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二、感冒与发热感冒和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往往由外邪侵袭引起,并以风寒、风湿等不同外邪形式进行分类。

中医辨证根据宝宝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来进行辨证施治:1.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流清鼻涕、喷嚏和轻微头晕,可能伴有发热及畏寒等;治疗时应采取祛邪解表之法,如桂枝汤、葛根汤等。

2. 风湿感冒:多见于湿热环境下,表现为鼻塞、有黄痰、发热等症状;治疗时可运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法进行湿去之施治。

三、儿童腹泻儿童腹泻是指每天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

中医通过提取儿童不同类型的腹泻特点来准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中医治疗:1. 餐后腹泻:当宝宝在进食后出现频繁大便,质地水样较稀,并伴有食欲不振和虚弱无力等症状时,可能属于消化吸收功能弱而导致的餐后腹泻;治疗时应健脾益胃、调理消化之法。

2. 湿淋汤型腹泻:表现为呈液体或半液体样式的稀黄色便,可能伴随有恶心、呕吐或食欲不振等问题;中医常采取清利湿温肠之法,如小承气汤进行治疗。

四、哮喘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生在幼儿期。

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哮喘时注重整体观察,将许多因素纳入考虑:1. 天气变化及季节:中医认为天气湿冷或者春秋季节较为湿润容易引发哮喘,治疗时需要祛湿并健脾以提高机体能抵御外邪;2. 肺与脾胃关系:中医认为肺主呼吸,而脾主运化水湿。

因此,治疗哮喘时需注意健脾益肺。

五、消化不良儿童消化不良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问题。

中医通过分析宝宝消化系统功能的特殊性和体质特点来进行诊断和治疗:1.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当宝宝长期食欲不振,且伴有大便稀溏等消化问题时,可能属于脾胃虚弱型;治疗时应调理脾胃、提高消化功能。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中医儿科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来预防、诊断和治疗儿童常见疾病的一门医学专业。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治未病”,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儿童感冒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类型。

对于风寒感冒,可服用草果薏苡仁汤。

草果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的作用,薏苡仁则可清热降火。

对于风热感冒,可以服用连翘败毒散。

连翘败毒散具有清热解毒、解表的功效,适用于症状轻微的风热感冒。

二、儿童哮喘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喘和咳嗽。

中医认为,哮喘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哮喘可采用桑菊石膏汤,该方药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另外,还可使用辛夷细辛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温肺祛寒、行气止咳的功效。

三、儿童腹泻腹泻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表现为大便稀水、频繁排便等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主要与脾胃湿热、寒湿积聚等因素有关。

治疗腹泻常用橘红承气汤,该方药有止泻、清热的作用。

另外,还可使用千金泻心汤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利水泻火、消炎的功效。

四、儿童湿疹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婴幼儿。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体内湿热郁结、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湿疹可采用黄连阿胶汤,该方药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作用。

另外,还可使用玉屏风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功效。

五、儿童多动症多动症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症状。

中医认为多动症主要与心肝失调、脾胃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多动症可使用益气安神丸,该方药有安抚心神、镇静神经的作用。

另外,还可采用赖氏五子衍宝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益气养血、安抚肝阳的功效。

总结起来,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注重调理整体,通过中药的运用来达到平衡人体内部环境的目的。

然而,治疗儿童疾病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进行治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学认为,儿童生长发育不完全,阳气虚弱,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袭。

因此,儿童常常患有一些常见病。

下面是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1. 发热病
中医治疗原则:
- 风热外感者:清热解毒,疏风散寒。

- 阳明病证者:泄热通便,降火利肠。

2. 咳嗽
中医治疗原则:
- 风寒咳嗽者:宣肺化痰,祛风散寒。

- 热痰壅肺者: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3. 腹痛
中医治疗原则:
- 寒症腹痛者:温补脾肾,祛寒止痛。

- 阳明亢实者:清热泻火,理气止痛。

4. 呕吐
中医治疗原则:
- 脾胃虚弱者:调和脾胃,健运化湿。

- 肝胃实热者:清热降逆,和胃止呕。

5. 脑膜炎
中医治疗原则:
- 外感风热者:清热解毒,宣散风热。

- 痰火壅盛者:化痰清热,凉血宁心。

6. 湿疹
中医治疗原则:
- 血热湿蕴者: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 脾虚湿阻者: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差异,更加注重病因辨证和整体调理,因此建议儿童患病时及早就医,以获得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常见病

中医儿科常见病

色潮红,口干便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细数,指纹淡紫。
久咳、咳痰无力,痰稀白易咯,多汗,易感冒,
纳呆便溏,面白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 补肺益气,健脾化痰
体胖嫩,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呼吸浅促、困难,四肢不
温,多汗,胁下痞块,心悸动数,虚烦不安,神 委淡漠,小便减少,舌质淡紫,脉细弱疾数,指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喘,肺部闻及中细湿啰音,X线胸片见炎性阴影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肺系 疾病
肺炎喘嗽
外因为感受风 邪,或他病传 变; 内因为小儿肺 脏娇嫩,卫外 不固。
起病急,有气喘、咳嗽、痰鸣、发热
等症。
肺气郁闭,痰热是 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纹紫滞,可达命关。
壮热不退,口唇紫绀,气促,喉间痰鸣,烦躁不
安,神昏谵语,双目上视,四肢抽搐,舌红,苔 黄,脉细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临床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
反复呼吸道 感染
内因是禀赋虚 弱,肺脾肾三 脏功能不足,
卫外不固。 外因是喂 养不当,精微 摄取不足;调 护失宜,外邪 乘虚侵袭;用 药不当,损伤 正气;疾病所 伤,正气未复

①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日以上。②
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 哮喘:反复发作,但发作时呼吸困
、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 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音,其发作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

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

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分类病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分型证候治法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湿热郁蒸证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清热利湿退黄胎禀湿蕴,如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湿热郁蒸、寒脾胃湿热或寒湿内溶血性黄疸新生湿阻滞,久则蕴,肝失疏泄,胆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儿疾胎黄气滞血瘀。

胎汁外溢而致发黄,辨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寒湿阻滞证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温中化湿退黄阻塞性黄疸黄的病变脏腑病久则气滞血瘀而病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母乳性黄疸在肝胆、脾胃黄疸日深难退。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

气滞血瘀证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行气化瘀消积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风寒夹痰者,辛温解表,以感受风邪为感冒夹痰证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主,常兼杂寒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热、暑、湿嗽等为主症。

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燥邪等,亦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的症状,如麻疹、奶麻、丹痧、水痘感冒夹滞证感冒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有感受时邪疫肺卫失宣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结,舌苔厚腻。

毒所致者。

病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实验室检查等加以鉴别。

变部位主要在宁,惊惕抽搐。

肺,可累及肝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感冒夹惊证解表兼以清热镇惊脾。

舌质红,脉浮弦。

喉核赤肿,咽喉疼痛,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风热搏结证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涕,头痛身痛,舌红,疏风清热,利咽消肿风热搏结于咽喉,以咽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

急乳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导致喉核赤肿疼痛蛾有发热,慢乳蛾不发热或有低热。

急乳蛾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乳蛾与感冒鉴别:感冒以发热恶寒、搏结喉核,热复发作则转化为慢乳蛾,病程较长。

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表现,喉核赤肿明显,甚至溃烂化脓,吞咽困难,壮热外感风热;脾毒炽盛,故见喉核咽部检查:急乳蛾可见扁桃体充乳蛾也可有咽喉红赤。

若以咽红、喉核红热毒炽盛证不退,口干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红,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胃蕴热溃烂化脓。

血呈鲜红或深红色,肿大,表面可有肿疼痛,甚至溃烂化脓等局部表现为苔黄,脉数或指纹青紫。

肺胃阴虚,虚脓点,严重者有小脓肿;慢乳蛾可见主者,则诊断为乳蛾。

火上炎,搏结咽扁桃体肿大,充血呈暗红色,或不充喉,则喉核肿大,血,表面或有脓点,或挤压后有少许喉核肿大暗红,咽干咽痒,日久不愈,干咳少日久不消。

脓液溢出。

肺胃阴虚证痰,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养阴润肺,软坚利咽数或指纹淡紫。

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风寒咳嗽证浮紧或指纹浮红。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风热咳嗽证疏风解热,宣肺止咳外感咳嗽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咳嗽痰少,或痰黏难咯,或干咳无痰,鼻燥咽主要外因为感干,口干欲饮,咽痒咽痛,皮肤干燥,或伴发热风燥咳嗽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受风邪,主要、鼻塞、咽痛等表证,大便干,舌质红,苔少乏内因为肺脾虚津,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咳嗽肺失宣肃辨外感内伤;辨寒热虚实弱。

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病变部位鸣,或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黄少,大便痰热咳嗽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在肺,常涉及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脾。

咳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清稀,胸闷纳呆,困痰湿咳嗽证燥湿化痰,宣肺止咳倦乏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内伤咳嗽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脾。

内伤咳嗽咳嗽反复不已,痰白清稀,面白无华,气短懒气虚咳嗽证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平素易感冒,舌淡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潮热盗汗,手滋阴润燥,养阴清肺。

阴虚咳嗽证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喘,肺部闻及中细湿啰音,X线胸片见炎性阴影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呛咳频作,呼吸气急,痰稀色白,咽不红,口不渴,面风寒郁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色淡白,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塞流浊涕,咳嗽,气风热郁肺证辛凉宣肺,化痰止咳促,咯吐黄痰,咽红肿,喉核红肿,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扇,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赤,口渴欲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显于气关。

常证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急喘憋,呼吸闲难,鼻翼扇动,胸高胁满,张外因为感受风起病急,有气喘、咳嗽、痰鸣、发热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唇紫绀,涕泪邪,或他病传等症。

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肺炎喘嗽本病辨证,重在辨常证和变证。

常证俱无,烦躁不宁或嗜睡,甚至神昏谵语,口渴引变;肺气郁闭,痰热是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重在辨表里、寒热、虚实及痰重热重饮,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少津,苔黄腻或黄肺系内因为小儿肺其病理产物新生儿患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

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疾病脏娇嫩,卫外靡、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而无上述咳喘持久,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干咳少痰,面不固。

典型表现。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色潮红,口干便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久咳、咳痰无力,痰稀白易咯,多汗,易感冒,肺脾气虚证补肺益气,健脾化痰纳呆便溏,面白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呼吸浅促、困难,四肢不温,多汗,胁下痞块,心悸动数,虚烦不安,神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委淡漠,小便减少,舌质淡紫,脉细弱疾数,指纹紫滞,可达命关。

变证壮热不退,口唇紫绀,气促,喉间痰鸣,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双目上视,四肢抽搐,舌红,苔邪陷厥阴证清心开窍,平肝息风黄,脉细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

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临床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

气喘,喉间哮鸣,咳嗽,胸闷,痰稀色白有泡沫,喷嚏鼻塞,流清涕,唇青,形寒肢凉,无温肺散寒,涤痰定喘风寒束肺证汗,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咽不红,舌咳嗽变异性哮喘:①咳嗽持续>4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指纹红。

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及运动后发气喘,声高息涌,喉间哮鸣,咳嗽痰壅,痰黏色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

②临床上无多有婴儿期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黄难咯,胸闷,呼吸困难,鼻塞,流涕黄稠,身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喘史。

清肺涤痰,止咳平喘痰热阻肺证热,面红唇干,夜卧不安,烦躁不宁,口渴,小无效。

③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发作多与某便黄赤,大便干,咽红,舌质红,苔薄黄或黄。

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些诱发因素有关。

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发作期腻,脉滑数,指纹紫。

支气管肺炎(肺炎喘嗽):以发内因责之于肺、鼻塞、咳嗽等先兆。

气喘,喉间哮鸣,咳嗽痰黏,色黄难咯,胸闷,热、咳嗽、痰壅、气急、鼻扇为主症、脾、肾三脏常突然发作,发作时咳嗽阵作,喷嚏,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面色红赤,。

肺部听诊可闻及细湿啰音,以脊柱功能不足,导痰饮的产生与肺、喘促,气急,喉间痰鸣,甚至不能平解表清里,止咳定喘外寒内热证夜卧不安,无汗,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咽两旁及肺底部为多。

胸部X线可见斑致痰饮内伏,脾、肾三脏功能失卧,烦躁不安,口唇青紫。

红,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紧或滑数,指纹哮喘点状或片状阴影。

成为哮喘之夙调密切相关。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呼气时明浮红或沉紫。

毛细支气管炎:多由呼吸道合胞根。

外因责之哮喘发作的机显,呼气延长。

若支气管哮喘有继发病毒感染所致。

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于感受外邪,制,在于外因引动感染,可闻及湿啰音。

儿,尤以2~6个月婴儿最为多见。

发接触异物、异伏痰,痰气相合。

辩证要点:哮喘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病季节以寒冷时多发。

常于上呼吸道味以及嗜食咸期,辨证主要从寒热虚实和肺脾肾三常突然发作,发作时咳嗽阵作,功能不足,导。

肺部听诊可闻及细湿啰音,以脊柱喘促,气急,喉间痰鸣,甚至不能平致痰饮内伏,两旁及肺底部为多。

胸部X线可见斑脾、肾三脏功能失卧,烦躁不安,口唇青紫。

成为哮喘之夙点状或片状阴影。

调密切相关。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呼气时明根。

外因责之毛细支气管炎:多由呼吸道合胞哮喘发作的机显,呼气延长。

若支气管哮喘有继发气喘,喉间哮鸣,持续较久,喘促胸满,动则喘于感受外邪,病毒感染所致。

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制,在于外因引动感染,可闻及湿啰音。

甚,咳嗽,痰稀色白易咯,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接触异物、异儿,尤以2~6个月婴儿最为多见。

发肺实肾虚证泻肺平喘,补肾纳气伏痰,痰气相合。

辩证要点:哮喘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或晦滞少华,神疲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苔味以及嗜食咸病季节以寒冷时多发。

常于上呼吸道期,辨证主要从寒热虚实和肺脾肾三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沉迟,指纹淡滞。

酸等。

(诱感染后2~3天出现咳嗽,发热,呼吸脏入手。

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形体消瘦,神因)困难,喘憋来势凶猛,但中毒症状轻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重点辨寒热肺脾气虚证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疲懒言,面白少华或萎黄,纳差,便溏,舌质淡微。

肺部听诊可闻及多量哮鸣音、呼。

胖,苔薄白,脉细软,指纹淡。

气性喘鸣,当毛细支气管接近完全梗缓解期以正虚为主,重点辨脏喘促乏力,动则气喘,气短心悸,咳嗽无力,形阻时,呼吸音可明显减低,往往听不腑,再辨气阴阳。

体消瘦,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面白少华,腹到湿啰音。

胸部X线常见不同程度梗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固摄纳气缓解期胀,纳差,夜尿多,便溏,发育迟缓,舌质淡,阻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有时可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见小点片状阴影或肺不张。

喘促乏力,动则气喘,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咳嗽无力,盗汗,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面色潮肺肾阴虚证养阴清热,敛肺补肾红,午后潮热,口咽干燥,手足心热,便秘,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年发病在一定次数以上者。

以感冒、乳蛾、咳嗽、肺炎喘嗽在一段时间内反复感染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