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PCI指南9

合集下载

中国PCI指南解读

中国PCI指南解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02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
形成,降低再次狭窄和血栓事件的风险。
伤口护理
03
对PCI术后的穿刺部位进行严密观察,确保止血良好,预防感染

术后长期管理
1 2
药物调整与优化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复查结果,调整PCI术后抗 血小板、降脂等药物的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 疗。
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
球囊扩张
球囊扩张是PCI手术中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高压气体或液体使球囊膨胀,以扩 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医生需要精确控制球囊的扩张程度和时间,避免过度扩张或 扩张不足导致并发症。
支架植入
支架植入是PCI手术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保持冠状动脉的通畅。医生需 要根据病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并准确植入支架,确保其位置和稳定性 。
推动PCI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
促进科研合作与交流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指南鼓励医生和技术人员积极探索新的手术技术和 方法,推动PCI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中国PCI指南的发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 共同的研究基础和框架,有利于科研合作和 学术交流的开展。
更新与完善指南内容
随着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 PCI指南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保持与时俱进 ,推动PCI领域持续进步。
中国PCI指南解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PCI指南概述 • PCI术前评估与准备 • PCI术中操作与技巧 • PCI术后管理与随访 • PCI指南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价值
01 PCI指南概述
PCI指南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中国pci指南

中国pci指南

中国pci指南汇报人:日期:•PCI概述与背景•PCI技术规范与操作流程•设备要求与选择策略目录•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策略•总结回顾与未来发展规划01PCI概述与背景PCI定义及发展历程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经皮穿刺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斑块旋磨等治疗的微创介入技术。

发展历程PCI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冠状动脉造影、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多个阶段,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PCI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应用范围PCI在中国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普及程度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PCI在中国的应用逐渐广泛,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掌握和应用PCI技术。

治疗效果PCI在中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中国PCI指南旨在规范PCI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目的中国PCI指南的制定对于推动PCI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意义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02PCI技术规范与操作流程PCI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

适应症禁忌症操作规范对于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PCI技术可能不适用。

PCI技术需要遵循严格的手术操作规范,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等环节。

030201PCI技术规范介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PCI手术。

术前准备医生通过导管将球囊或支架等器械送至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处,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

术中操作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包括抗凝治疗、控制血压和血糖等。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中国PCI指南解读

中国PCI指南解读

强化供应链管理并评估供应商的安全风险
供应链风险管理
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评估和管理,确保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供应商安全风险评估
定期评估供应商的安全风险,包括其网络安全控制措施、安全漏洞等,确保供应 商的安全性符合要求。
06
PCI合规性审核和认证流程
PCI合规性审核和认证流程的概述
背景介绍
PCI指南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PCI指南适用于临床开展PCI治疗的各级医院 ,包括三甲医院和县市级医院等。
由于PCI指南是基于当前的最佳实践和现有 知识制定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PCI 指南可能需要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修订和 完善。此外,指南并不能完全考虑到个体差 异和特殊情况,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01
02
03
04
05
合规性评估的 重要性
合规性评估的 依据
合规性评估的 方法
PCI合规性审核和认证流程 的符合性评估是确保支付 信息安全的基础,有助于 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 ,防范支付风险。
评估依据主要包括PCI标准 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行 业标准等。
合规性评估方法包括文件 审查、现场检查、漏洞扫 描、模拟攻击测试等。
中国PCI指南解读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概述 • PCI硬件和软件要求 • PCI安全要求 • PCI审计要求 • 实施PCI的最佳实践和建议 • PCI合规性审核和认证流程 • 结论
01
概述
PCI的起源和发展
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即经皮冠状 动脉介入治疗,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 方法之一。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06
CATALOGUE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估与随访
短期疗效评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短期疗效评估是对PCI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及 时监测,有助于及时发 现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短期疗效评估通常在术 后1-3个月内进行,主 要评估患者的心功能、 血管通畅情况以及有无 并发症,如心包积液、 支架血栓形成等。
手术过程
血管入路
选择合适的血管入路,通 常为股动脉或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通过导管向冠状动脉注射 造影剂,以明确病变部位 和程度。
介入治疗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 的介入治疗手段,如球囊 扩张、支架植入等。
术后处理
导管拔除
术后随访
术后即刻拔除导管,对穿刺部位进行 压迫止血。
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及时处理并发症。
PCI主要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和旋磨等技术,其中支架植入是最常用的方法。
PCI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 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PCI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 时主要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ABG)治疗冠心病。
1987年,第一个裸金属支架(BMS )问世,随后药物洗脱支架(DES) 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PCI的治疗效果 。
疗。
重新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必要时进行紧急PCI或
血栓抽吸。
严重并发症及处理
01
02
03
04
心包填塞
立即心包穿刺引流,同时进行 心电监护和补液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紧急PCI或溶栓治疗,必要时 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重要脏器栓塞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4》要点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4》要点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4》要点
1.指南的目的:该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关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全面信息和指导,旨在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评估冠脉病变的重要性:对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医生需要评估病变的程度、严重程度和可达到的减轻症状和改善预后的潜力。

3.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对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早期干预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存率和预防进一步的冠脉事件,尤其是对于有稳定心绞痛或无症状的高危患者。

4.目标血管的选择:根据不同情况和患者病史,选择最佳目标血管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技术:指南提供了关于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血管成形术和血凝块抽吸等技术的详细介绍和操作指南。

6.二次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对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医生需要制定个体化的二次预防措施,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等。

7.并发症和处理:指南介绍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包括血管损伤、过敏反应、血栓和心律失常等。

8.认识和管理并发症的风险: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和相关检查结果,以确定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9.消化系统出血风险管理:对于必须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注意评估和管理消化系统出血的风险,包括消化道抗凝治疗和保护措施。

10.肾功能衰竭的管理:对于有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医生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确保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总之,《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4》提供了临床医生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指导,对于提高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水平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PCI指南

中国PCI指南
目标
关键概念
PCI包括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A)、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TS)等技术。其中,PTCA是最常用的PCI技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以恢复血流。
原则
PCI应遵循医学伦理规范,在确保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操作,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PCI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
pci的背景和重要性
指南的目的是为了规范PCI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PCI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指南的内容包括PCI的适应症、禁忌症、术前评估、手术技巧、术后治疗和随访等,涵盖了PCI技术的各个方面。指南的结构包括概述、定义和术语、PCI技术流程图、适应症和禁忌症、术前评估、手术技巧、术后治疗和随访等。
政府案例二
实施过程
02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pci的实施要求和标准。同时,市政府还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实施pci。
成效与影响
03
通过政策的引导和专项资金的扶持,上海市的公共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市民的满意度也大幅提高。同时,上海市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05
总结和展望
实施过程中的步骤
按照实施计划,搭建和配置相应的环境,包括网络、存储、服务器等。
环境搭建和配置
数据迁移和备份
系统测试和调试
用户培训和教育
在实施前,需要将旧系统的数据迁移到新系统中,并进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中国PCI治疗指南

中国PCI治疗指南

中国PCI治疗指南中国PCI治疗指南是指中国心脏学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制定的,用于指导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

以下是关于中国PCI治疗指南的详细介绍:一、指南背景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我国主要死因之一、PCI作为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然而,由于我国的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和临床实践的差异,需要有一份适用于我国情况的治疗指南来指导PCI的临床应用。

二、指南内容1.适应证指南明确了哪些患者适合接受PCI治疗,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系列冠心病所致的病症。

2.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指在决定是否进行PCI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指南详细介绍了术前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评估、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一系列检查。

3.术中技术指南重点介绍了PCI手术中的技术和操作规范,包括血管穿刺、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引流术等。

还提供了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的处理策略,如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的处理方法等。

4.术后护理和随访PCI治疗后的护理和随访非常重要,指南提供了相关的护理措施和随访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康复训练等。

5.并发症处理PCI治疗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出血等。

指南提供了处理这些并发症的方法和指导原则。

三、指南制定过程四、指南影响力总结起来,中国PCI治疗指南是一份针对我国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指导原则。

它对适应证、术前评估、术中技术、术后护理和随访、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指南制定过程严谨,对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如死亡、心肌梗死(MI)、急诊靶病变血管重建(TLR)]
临床成功: (1) 近期临床成功:指操作成功并且患者恢复以后心肌缺血症
状和征象缓解。(2)远期临床成功:要求长期维持近期临床成功的 效果,心肌缺血症状和征象缓解持续至6个月以上。
明确规范 开展PCI的医疗机构及术者的资质
遵循卫生部发布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II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 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证 据 等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 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
究、注册研究
PCI领域学术概念更新
血管重建策略选择
STEMI
合理、有效 的使用PCI手 段是STEMI 再灌注治疗
的关键
NSTE-ACS患者 危险评估分层
高危
低危
介入 治疗
保守 治疗
慢性 稳定性 冠心病
PCI是缓解 患者症状的 有效方法之 一; 规范的药物 治疗仍是治 疗的基础
2009年中国PCI指南
—— PCI方法的选择
BMS和DES的选择:
PCI成功定义: 包括血管造影成功、操作成功、临床成功
血管造影成功: 成功的PCI使靶病变部位血管管腔明显增大,在支架应
用之前,血管造影显示最小管腔直径减小至50%以下伴TIMI 3级血流为血管造影成功。随着包括冠状动脉支架在内的技 术的应用,最小狭窄直径减少至20%以下被视为造影成功。
操作成功: 指PCI达到血管造影成功标准且住院期间无重要临床并发
2009年中国PCI治疗指南 推荐类别和证据等级
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 或治疗,推荐使用

II类:指那些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

作或治疗

II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

是合理的
II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
PCI术后心血管事件风险
近期预防
长期预防
急性 血栓
亚急性 支架内血 栓
死亡、心梗
发生率1 0.6%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 :仅血管内膜呈环形表浅严重钙化、导引钢丝已通过病变但球囊导
管不能跨越,或在支架置入前不能对狭窄病变作适当 扩张时考虑(IC)
定向性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 :首次开口/分叉及偏心性病变治疗(IIb-C),是惟一可对
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再狭窄病变进行活检的方法
支架内再狭窄放射疗法:较血管内放射疗法更安全、有效(IIa-B),不推荐用于展
PCI技术及辅助药物 治疗再有新进展,尤其 DES的广泛应用,明 显减少再狭窄发生危 险,成为PCI技术发展 新里程碑。 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 发表,为PCI临床应用 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 据,
2009年 PCI指南更新
为了及时反映PCI研究 领域所取得新证据/新 进展,为了满足临床 实践需要,中华医学 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 辑委员会专家对已有 指南进行修订更新
DES应用于临床试验证实的DES有效性优于BMS的亚组(病情稳定的原位病变,参考血管 直径2.25~4.00 mm,病变长度<30 mm)患者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IB);BMS置入后再狭窄病变、分叉病变的主支血管、有选择的无保 护左主干病变、长病变(病变长度>30mm)和急性MI(IIa-B)均推荐选用DES
选用DES的疗效或安全性尚待确定:分叉病变计划双支架置入(IIb-B) 、多支血管病变合 并糖尿病(IIb-B) 、DES后再狭窄(IIb-C) 、旁路移植血管病变(IIb-B)
单纯球囊扩张:
心肌供血范围不大、血管内径小(<2.5mm)的冠脉病变经球囊扩张后达支架样管腔疗效 分支PCI时,分支血管内径较小且仅起始部狭窄,分支血管行球囊扩张术即可 对吻球囊扩张后疗效满意者,也无需置入支架
微循环阻塞和心肌功能障碍 。
DES术后持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
为了有效预防DES晚期支架内血栓,术前应充分 告知患者DES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必要性和疗程 至少1年时间,并强调不得轻易停用
外科择期手术也应推迟到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结束 后进行
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差,以及对出血风险 大的患者均不应选择DES,否则后果比BMS支架 再狭窄严重。
2009年中国PCI指南 ——冠状动脉成像及血液动力学评价
冠状动脉造影: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 准”,但不能显示血管管壁,存在技术局限性。
血管内超声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冠状动 脉血流速度和压力测定等冠脉内成像和生理功 能评价技术弥补造影在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缺 陷。
多层CT尤其目前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是一项快速发展的无创伤性诊断技术。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南 (2009)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袁晋青
2009年中国PCI指南更新必要性
2002年 中国PCI指南出台
基于PCI领域的进 展,2002年中华医 学会心血管病学分 会及中华心血管病 杂志编辑委员会专 家组编写了“经皮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指南”。
开展PCI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医院,有心血管内科,心脏 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设有心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每 年完成的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 病例不少于10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 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5%。
要求从事PCI的医师应: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 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试合格,作为术者每年需完成 PCI不少于50例。
再狭窄(III C)
切割球囊:仅在普通球囊扩张滑脱时应用(IIa C)。可能在扩张冠脉开口处病变和轻/中度 钙病变时具有一定价值。
远端保护装置:是静脉桥血管病变PCI时预防冠脉栓塞的推荐手段(IA);AMI直接PCI时
不宜常规应用远端保护装置预防冠脉血栓栓塞(IIb-C)
血栓抽吸装置 :REMIDA试验在支架置入前用血栓抽吸装置(例如Diver CE)能显著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