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浅析湘西苗语语言文化特色

浅析湘西苗语语言文化特色作者:麻慧群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8期【摘要】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湘西苗语在国内民间颇有传承和应用,但是相关的文化特色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苗族语言文化的特色、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增加对苗族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分析湘西苗语的基本特征,探究湘西苗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苗族语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促进苗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湘西苗语;文化特色;民族语言【中图分类号】H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235—03一、湘西苗语的基本特征(一)语音系统湘西苗语又叫苗语东部方言,音节结构和汉语类似,有声母、韵母和声调,我们以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镇勾良村苗语为例来看,其显著的特点是声母较多,韵母相对较少,声调有7个。
湘西苗语声调遵循“四声八调”的规则,由平、上、去、入四类再各分阴阳总共8个声调类型,从表3 可以看到,调查点勾良村的苗语有7个声调,阳入并入阳上,阴入还独立存在。
湘西苗语有较为复杂的变调规律,如连续变调规则:当两个音节相连时,有的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有点类似汉语的变调,体现了苗语声调与汉语声调深厚的文化渊源。
总的来说,湘西苗语中的语音系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词汇的表达能力,而且体现了苗族民族的深刻文化内涵。
(二)词汇特色湘西苗语的词汇特色不仅是苗族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语中丰富多彩的词汇反映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同时,湘西苗语的词汇特色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世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语法结构最后,在苗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序是固定的。
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排列方式。
即使是反问句,也需要按照这个基本的语序来排列。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又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
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相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湘西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宝库。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湘西民俗文化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湘西民俗文化,成为了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代表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宗教信仰、习俗传统及语言文字等等,都是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民族独有的文化形态。
在这些方面,湘西民俗文化有诸多代表性,例如土家族的火把节、苗族的吃新节、坡里草书等等,都是湘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代表。
首先是土家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日举行,其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仪式和活动,如燃起篝火、燃放烟火、舞狮子、唱歌跳舞等,十分热闹喜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火把舞",当地人手捧着长达数米的火把,载歌载舞,舞动火把,形成了一道壮观的舞蹈风景线。
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体现了土家族人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奔放的生活情趣,更是表现了土家族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是苗族的吃新节。
苗族吃新节是苗族人民每年的盛大节日,也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新节是苗家人民欢庆丰收和预祝新年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苗家人民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舞龙、唱山歌、踩踢踏舞等等,展示着苗家人民的风情和风采,体现了苗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期盼。
再者是坡里草书。
坡里是湘西土家族的一个古老村寨,也是坡里草书的发源地。
坡里草书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它是土家族人民利用竹管、手指、沙子等原始材料,在地面上或桌面上书写一种特殊的文字和图案,形式独特,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被誉为"土家玉器、土家字画"。
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 之意。
怀化新晃山 县 惹 巴 拉 土 家 风 雨 桥
苗家风雨桥
湘西的山区,坡度较大。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
C吊脚楼 寨落
吊脚楼 山寨或依山傍水,或隐身峡谷,一座山寨就像一座立体雕塑群,古朴、壮美。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建筑
婚嫁
A行政区划
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B特色建筑——风雨桥
芷江龙津风雨桥,长252米,宽12.2米,人行道 宽5.8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建于明万 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桥墩高15米,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 而成。15孔水道,16座石墩,在滔滔(氵舞)水 中一字形排开,近看如16艘迎风破浪的竞舟,远 看像喷津吐涎的龙齿。
哭爹妈——娘哭
姊 妹 哭
土家哭嫁——哭亲朋好友
Bye Bye
感谢
▪ 本小组成员
▪ 谢丹 张煜
▪
吴沐 米洁
▪
田茜 吕清
▪
刘玉桃 李维 刘小梅
▪
▪
▪民族的就是 世界的
谢谢您的观赏!
E汉族的三朝回门,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
婚嫁:
“送买美”是侗话,指新郎家将各色礼物请人或挑或抬送到新 娘家。 (送聘礼)
路线什么的是有讲究的,一般场面都挺大的,几十个人拌花花绿绿的糯米饭、 米酒、猪肉、糍粑等东西排长成队,新娘一般要去迎接,然后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引到娘家。当然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全村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是寨子里最热闹 的一天。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张益文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
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
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
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
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
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
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湖南湘西风土人情课件

03
湘西美食
特色小吃
01
02
03
湘西糍粑
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经过 浸泡、蒸熟、滚成团等工 序制作而成,口感软糯, 甜而不腻。
湘西腊肉
选用当地优质猪肉,经过 腌制、熏烤等工艺制作而 成,肉质鲜美,风味独特 。
湘西酸辣粉
以红薯淀粉为主料,配以 豆芽、花生米、辣椒等调 料制成,酸辣可口,回味 无穷。
地方菜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THANK YOU
未来规划与展望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湘西地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 展旅游业、现代农业和新兴制造业,提高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通讯 等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教育公平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和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吸引优秀师资力量到湘西地区任教,推 进教育公平。
人文景观
永顺老司城遗址
是土司制度的见证,保留了大量古代建筑和文物,展现了湘西深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
吉首乾州古城
乾州古城是湘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
旅游线路推荐
张家界-凤凰古城-吉首
此线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适合深度游。
长沙-张家界-凤凰古城
此线路以城市和乡村风光为主,适合休闲游。
湘西文字保留了较多的古汉字 元素,如“兮”、“哉”等, 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湘西的谚语和俚语生动形象, 富有地方色彩,是当地人民智
慧的结晶。
民间艺术
丰富性
湘西的剪纸、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 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著称。
湘西的民间蜡染艺术

湘西的民间蜡染艺术湘西的民间蜡染艺术[摘要]湘西蜡染,最具魅力的湖南民间工艺,民俗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充满寓意的构图,纹样各异,独特肌理,形成了湘西民间蜡染艺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开展,蜡染艺术也遭到不小的冲击。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使民族的精华不断地开展下去,在保护中传承。
[关键词]湘西民间工艺蜡染蜡染作为中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盛行于唐代,在服饰、生活用品上出现各种符号、花纹,通通用到蜡染技术。
湘西苗族有着独特审美,平时的装束及生活用品都用到了蜡染工艺来装饰,他们自己种棉花及染料,自己养殖蜜蜂,自己纺纱织布,蜡绘染色均自己动手,自给自足。
因地域的关系各个民族间文化经济相互影响,蜡染艺术在制作上的工艺相差无几,湘西苗族、土家族及贵州各民族之间是主要工艺发生地。
但由于各民族间文化历史的差异及审美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图案。
他们传承了这门古老蜡染工艺,经历了兴衰蜕变,历代相传。
湘西蜡染需要个人技艺高超且产量低。
而且限于屋内印染,蓝印花工艺代替了印染。
在湘西因无法找到关于蜡染的文字记载,又因留存过长,保存的蜡染成品甚少。
一、湘西蜡染的风格及表现手法湘西地区的蜡染手法与贵州蜡染各有千秋,苗族清秀、流畅;布依族严谨、缜密。
湘西蜡染自由发挥个人创造力,随图案的需要,而改变纹样的大小粗细,风格豪放,不讲求构图饱满。
蓝底白花的比例也无要求,不像别的民族重视满构图,湘西蜡染表现得更为灵动。
湘西蜡染融合了代代相传的民族精髓,形成独有的个性。
在蜡染中常常使用龙凤龟,常在桌布、帐檐上看到。
它由龙头、凤尾、龟身打散重组而成,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龙头〞寓意着汉子们如龙一般壮硕强健;“龟身〞寓意本民族人民像龟一般长寿。
“凤尾〞那么象征着苗族女子如凤凰般迷人。
此种象征物表达着苗族人民美好的希望,及鲜明的民族意识。
这些造型元素的参加,多了对称、自然、朴实,少了那种严谨的感觉。
桔祥兽在湘西土家族当中多见,一般是十字挑花图案,常用在门帘及桌布用品上。
浅谈湘西苗族刺绣中的蝴蝶纹样

丝 路 视 野一、苗绣中蝴蝶纹样装饰的美学价值(一)造型之美笔者到过凤凰、山江苗寨、花垣等地,也去过湘西州博物馆、苗寨博物馆考察苗族刺绣,也走访过非遗传承人,亲自观摩其绣法。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刺绣中的蝴蝶造型,他们无所不在、无处不用。
传统而又创新,既有整体概括性,又具独特感,让我深深为湘西绣娘的设计思维和精巧工艺赞叹。
湘西苗绣蝴蝶纹样另一个特点是非对称原则,它不同于剪纸的对称。
这不是刺绣者的疏漏,而是有意为之,隐喻表现湘西本土文化里男性权重比女性占主导地位,细节变化充分体现了苗家绣娘对在外养家男人的尊重,湘西苗族男性作为家中的主心骨和栋梁,因此这种偏差蕴涵爱意的展示,也是苗族文化的体现。
(二)内涵之美“蝴蝶”是福文化的体现,湘西方言及苗语中的“蝴”字发音与“福”字同音,在湘西祖辈人贫苦的生活中,他们相信此种信仰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幸福,类似于“蝙蝠”“葫芦”的同等寓意。
要了解湘西苗绣的蝴蝶图案,必须懂湘西本土苗福(蝴)文化。
在苗族古歌中歌颂“蝴蝶妈妈”为万物之祖,于是人们常常把蝴蝶纹饰装饰在衣服上,以此来表示对祖先的崇拜,同时它也象征着爱情、生殖、生命及万物。
二、蝴蝶纹样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一)服装设计除了在传统苗服上的应用,蝴蝶纹样元素甚至与现代新型材料有机结合成为既符合现在审美标准,又体现传统民族元素的服装。
英国设计师乔尼·盖里诺曾把带有苗族纹样的服饰带上了巴黎服装周的舞台。
设计师采用粗犷的薄布料制作出别出心裁的套裙式样,保留了苗族服饰中的艳丽色彩和素面朝天的特点,像一只起舞的飞蝶。
以简单演绎华丽,整件衣服胸部的绣花是点睛之笔,也是精髓所在。
(二)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在这个审美多样化而丰富的时代,已经成了设计界重磅话题,他是连接品牌与市场的纽带,是刺激消费、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民族化的包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他们对于苗族图案的应用更多的是用作宣传苗族聚居地的旅游产品里。
图示产品,融入了苗族特有的印花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化通道普修寺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苗、土家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时兴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风 雨 桥 微 缩 场 景 画
•外观:全用木料筑成,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形成 长廊式走道,桥顶盖瓦,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塔、亭建在石桥墩上, 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桥身庄重巍峨,如巨龙卧江,气吞山河,十分壮观。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 位,可供人们憩息。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 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
•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 修筑民居,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 吊脚楼便成为湘西民居的主要式 样
这种吊角楼,飞檐翘角,有走廊,悬出 木质栏杆。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
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人们的居室;下层是猪牛 栏圈或堆放杂物。依河岸或山崖的吊脚楼凌空飞起, 楼高三层,楼下一排架空的木柱,犹如白鹤伸腿。从 中我们可以领会木楼加上“吊脚”两字的含义。
土家哭嫁——哭花筵席
土家姑娘出嫁,有的前两个月就开始哭了,长的两个月,短的也有十天半月。哭嫁, 不仅是一种离别感情的倾诉,同时也是聪明才智的显露。对一个姑娘来说,会不会 “哭嫁”、哭得如何,对她的名声、身份都是很有影响的。有些土家族姑娘十二三岁 便开始学“哭嫁”。有些父母看女儿学不好,还请来会哭嫁的大娘当老师,教她哭。 到了十五六岁,还邀些姑娘伙伴躲在吊脚楼上“试哭”,互相教哭。有些姑娘除在家 学“哭嫁”以外,还乘上山砍柴或下溪洗衣的机会互相研究“哭嫁”的技艺,商讨 “哭嫁”办法,比试“哭嫁”的本领,一定要使“哭嫁”成功出众!
E汉族的三朝回门,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
婚嫁:
“送买美”是侗话,指新郎家将各色礼物请人或挑或抬送到新 娘家。 (送聘礼)
路线什么的是有讲究的,一般场面都挺大的,几十个人拌花花绿绿的糯米饭、 米酒、猪肉、糍粑等东西排长成队,新娘一般要去迎接,然后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引到娘家。当然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全村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是寨子里最热闹 的一天。 寨子里一队接一队,新娘和伴娘走队伍的后面,放起鞭炮一路浩浩荡荡来到 女方家,快到女方家的时候伴娘就不进去了,送礼来的客人先是“占歇买”就是 吃油茶“喝喜茶”。
哭爹妈——娘哭
姊 妹 哭
土家哭嫁——哭亲朋好友
Bye Bye
感
谢
本小组成员 谢丹 张煜 吴沐 米洁 田茜 吕清 刘玉桃 李维 刘小梅
民族的就是 世界的
谢谢您的观赏!
D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 “伐青山”, 备齐木料。一般选椿树、杉树 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 意为春常大,子孙旺; 同时,选椿树或紫树时要选蔸处发满小树, 树枝有雀鸟做窝的树,据说这样的树做梁木能大 发子孙;
2、“架大码”, 是加工大梁及柱料。把采伐来的树料放在架上,由掌墨师 傅画墨线,然后按尺寸下料。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荷花莲籽等图案;
文化底蕴 除具有吊脚楼民居建筑注 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 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 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 观念。丝檐接天,吊角楼 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 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 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 族吊角楼在其主观上与宇 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 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 然一体,密不可分。
木板房上盖小青瓦,板壁全用桐 油反复涂抹,风吹日晒,乌黑发 亮。
•屋前后栽有凤尾竹或枫香树苗 族一般是村寨聚居。 •宅地选择避阴向阳,有的选在 绵延起伏的峰峦中,有的选择 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环抱 的山腰里,有的选择在苍松翠 柏下或山峦层叠的高山上
屋前多用青石板砌成坪场,现在也有用水泥砌成地面;平场主要用于休 息或晒谷物。
《 剧 那 照 那 那 山 人 狗 , 》
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 “丧”“逃”谐音,不吉利。
•侗族民居——干栏式吊脚楼
苗 家 未 嫁 女 子 的 美 人 靠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 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 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 石”。
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建筑 婚嫁
A行政区划
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B特色建筑——风雨桥
芷江龙津风雨桥,长252米,宽12.2米,人行道 宽5.8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建于明万 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桥墩高15米,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 而成。15孔水道,16座石墩,在滔滔(氵舞)水 中一字形排开,近看如16艘迎风破浪的竞舟,远 看像喷津吐涎的龙齿。
3、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 成木扇;
4、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 要祭梁,然后由众人齐心协力用事先准备的撑杆、绳索,撑的撑、拉的拉, 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均送礼物、匾额前来祝贺。
5、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 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并用光油加以油漆,红光 闪亮,防腐防蛀。 芷江万和楼
迎亲锣鼓队
姑娘们拦住迎亲的队伍,不对歌不让接新娘,叫“难歌”。猜猜谁是新娘?
F土家族哭嫁
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 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 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度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 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
1--
“ 先 看 看 他 们 来 了 没 “
侗 族
先 来 一 张 新 娘 的 , 她 今 年 岁
21
2 送 礼 的 人 穿 田 而 来
3先头部队到达花桥
4 所 有 人 在 花 桥 集 中
5 一 边 休 息 一 边 听 从 安 排
送 买 美
送 买 美
侗族婚礼——火把迎亲 湖南怀化靖县侗乡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女家发亲一般 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 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 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 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 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举行迎亲仪式。 这套为时十来分钟的仪式完毕,新娘才在鞭炮声中进入洞房,稍 事歇息便吃“半夜饭”。饭后便开始对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 里,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门外,互相对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亲,并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 新娘吃罢丰盛的“百盘宴”(来参加婚礼的人不带其他贺礼,各 带一盘最有侗乡特色的腌鱼、腌鸭、腌肉之类的东西,便由女伴 陪同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 一边挑着稻草(男耕)一边挑着纺车(女织)来到男家定居。从 这时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妇。
鼓楼内顶
住排 、扇房 做 屋 饭间规 之屋模 用结一 。构般 吊者人 脚,家 楼中为 上间一 有为栋 绕堂 楼屋排 的,扇 曲左间 廊右屋 ,两或 曲边 廊称排 还为扇 配饶间 有间屋 栏,, 杆作 。居
3 4 3 6 5 4
在沱江边上的吊角楼,却另有一种形式和情趣。
湘西等地的土家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的倾斜度 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较独特的吊脚 楼来。吊角楼悬于沿河两岸,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撑起了一个 个甜蜜温暖的家庭。
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 之意。
怀化新晃汽车收费站
芷 江 龙 津 风 雨 桥
龙 山 县 惹 巴 拉 土 家 风 雨 桥
苗家风雨桥
湘西的山区,坡度较大。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
C吊脚楼
吊脚楼
寨落
山寨或依山傍水,或隐身峡谷,一座山寨就像一座立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塑群,古朴、壮美。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工艺特色:风雨桥,都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整座建筑不用 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 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 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后
得名: 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集会商议 ,故名风雨桥,大多建在纵横交错 的溪河上。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 情的即兴创作。哭的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 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哭嫁的歌词一般为即席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 词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固定哭词。此外,哭还有抑扬顿挫的曲调。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 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