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民俗文化》课程作业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大作业

民俗文化大作业

国开《民俗文化》大作业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 简要说明民俗的教育功能。

答案:一、广义的教育功能民俗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个人、集体、国家或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民俗是社会的、集体的创造,扎根于人民生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产生积极影响二、狭义的教育功能(一)对个体成长的教育作用人一降生,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就开始发挥。

民俗文化是丰富的宝库,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对人们进行传统思想教育,且这种教育功能寓于民俗事项之中,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对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起到教育作用(二)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作用民俗对人类个体的行为也有约束作用。

民俗一旦形成并被社会认可,就成为人人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虽然它不是成文法律,不具备强制性,但以约定俗成的力量约束、规范着族群成员的行为方式和思想。

例如在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社交礼仪、民族信仰等方面,人们都会不自觉地遵循民俗的约束,像结婚遵循婚俗、交际遵循礼俗等2.简要说明民间故事的特点。

答案:民间故事的特点如下:模糊的时间和地点:民间故事往往以“从前”或“很久以前”开始,这种开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时空。

1.非理性化:民间故事中的情节常常包含超自然元素和异想天开的成分,这些元素往往超出了现实生活的范畴,体现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

2.简单化和脸谱化: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通常非常单一,例如老人总是慈祥的,坏蛋总是可憎的。

这种简单化和脸谱化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强化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程式化的结构和情节发展:民间故事的结构和情节发展往往遵循一定的模式和规律,这种程式化的特征使得故事更易于记忆和传播。

3.大团圆的结局:民间故事通常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结束,这种结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口头传播:民间故事主要通过口头形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故事能够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广泛流传。

5.类型化:民间故事在情节、主题和人物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类型化倾向。

湘西南民俗文化

湘西南民俗文化

《湘西南民俗文化》课程考试规定一、考核办法采取随堂考试方法,期末成绩由下面内容构成:(一)出勤占20%(缺课一次扣10分,迟到一次扣5分)(二)作业20%,每章任选三题(三)课程小论文60%二、考核规定1、请围绕你的家乡某一个方面的民俗文化展开调查,并撰写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

2、扫告格式要求按学位论文格式撰写。

3、严禁抄袭,杜绝雷同,凡抄袭一律不及格。

4、第15周由班级学习委员统一收交电子档和纸质文档上交。

三、调查报告格式参考浅析山东章丘“年文化”中秧歌的艺术特征[三号黑体居中][空一格]魏潇(宋体小四号)邵阳学院音乐系2009级舞蹈学专业(五号宋体)[空一格]摘要(150—300字,小三黑体)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春节期间,我国各地都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表示庆祝,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年俗文化。

在全国各地在春节年俗中,山东章丘的年俗深具特色。

春节期间,章丘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人们扭秧歌、舞狮、耍龙、跑旱船、踩高跷等等,以此来祭礼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收。

本文通过对山东章丘“年文化”中秧歌的艺术特征的分析,使更多的人去欣赏这种秧歌的艺术美,对山东章丘“年文化”中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小四号宋体)关键词:年文化;秧歌;艺术特征[空一格]一、山东章丘“年文化”中秧歌的背景(小三黑体)(一)章丘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小四号黑体)山东章丘市地处鲁中地区,是省会济南最东侧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著有“小泉城”的称号。

章丘境内有许多的旅游胜地,如:百脉泉、白云湖、七星台、齐长城遗迹等。

章丘历史名人众多,比如宋代著名宰相房玄龄和宋代的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家乡都在此处。

(小四宋体)[空一格]参考文献(1—3个,小三黑体)[1]金秋. 中国汉族舞蹈艺术欣赏[J].舞蹈欣赏,2010, (02):85-101.(五号宋体)[2]赵铁春, 田露. 山东鼓子秧歌[J].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 2004,(09):173-184.[3]章丘县志编篡委员.章丘县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133-157.。

《第四单元 第2课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1. 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2. 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掌握一些基本的民俗文化知识,如剪纸、泥塑等;4.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民俗文化。

二、作业内容任务一:实地考察与采访1. 学生分成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社区或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如节日、习俗等;2. 对当地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传承人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3. 记录考察和采访的所见所闻,形成报告。

任务二:民俗文化手工作品制作1. 根据考察和采访所得的知识,选择一种或多种民俗文化手工作品进行制作,如剪纸、泥塑、编织等;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要尝试理解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3. 完成作品后,提交给老师或同学进行评价。

任务三:民俗文化知识竞赛1.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题目,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2. 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掌握程度;3. 根据竞赛成绩,评选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

三、作业要求1. 学生要积极参与实地考察和采访,充分了解当地民俗文化;2. 学生要认真对待手工作品制作,确保作品的质量和创意;3. 知识竞赛要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准备,提高团队协作能力;4. 作业报告要真实客观地记录所见所闻,总结心得体会。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作业报告、手工作品和知识竞赛表现进行评价;2. 评价方式:老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根据老师的反馈和建议,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改进和完善;2. 老师根据学生的改进情况,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3. 通过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民俗文化素养。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民俗文化知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民俗文化。

《第4章 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八上

《第4章 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八上

《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够初步了解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性;2.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增强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和兴趣;3.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小组任务:学生将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收集并整理该地的民俗文化信息,包括当地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节日活动、民间艺术等。

每组需准备一份简单的PPT,展示所选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特点。

2. 个人任务:每个学生需要阅读一篇关于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包括对该地民俗文化的理解、对该地旅游资源的评价等。

3. 作业提交:学生需将小组PPT和个人回答问题的成果提交到学习平台,以便教师进行作业评价。

三、作业要求:1. 小组任务需在课后完成,每组需派出一位代表在课堂上展示PPT;2. 个人任务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至学习平台;3. 提交的作业应保证内容真实、准确,符合学术规范;4. 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应积极沟通、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PPT质量、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2. 评价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作业的看法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2. 学生可通过学习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共同探讨学习。

在《民俗与旅游》课程中,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地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具体来说,这个作业方案的设计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小组任务的完成,学生需要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并收集整理该地的民俗文化信息。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也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点。

同时,通过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还锻炼了他们的演讲和表达能力。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民俗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 掌握通过绘画表现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民俗文化”主题展开,具体包括:1. 调研准备: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通过走访、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关于本地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包括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等,并做好记录。

2. 创作构思: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元素作为绘画主题,如民间剪纸、传统服饰、节庆场景等,并构思画面布局和色彩运用。

3. 绘画实践:学生使用素描、水彩、油画等绘画技法,将构思的民俗文化元素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绘画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

4. 作品完善:完成绘画后,学生需对作品进行整理和完善,如添加背景、题字等,使作品更加完整。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调研准备要充分,收集的资料需真实可靠。

2. 创作构思要独特,画面布局和色彩运用需合理。

3. 绘画技法要熟练,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需符合美术审美标准。

4. 作品需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5. 作品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内容丰富性:作品是否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创意独特性:作品构思是否独特,画面布局和色彩运用是否合理。

3. 技法熟练度:绘画技法是否熟练,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是否符合美术审美标准。

4. 原创性:作品是否为原创,无抄袭现象。

评价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评阅,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对于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品,教师将提供指导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4. 作业反馈将作为下一步教学调整的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

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前言湘西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区,境内的麻阳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

该地区人民以苗族人为主,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婚俗文化麻阳苗族人民的婚俗文化十分丰富多彩,包括婚前仪式、过程和婚后仪式。

婚前仪式主要是指聘礼的交换和过门礼的进行。

聘礼是指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过门礼是指女方在婚礼前拜访男方家庭,表示自己的真诚和愿意。

婚礼过程中,新娘会穿戴华丽的婚纱,而新郎则会打扮成英俊的伴郎。

在婚礼上,新人要跳舞、喝酒、招财等主要活动。

婚后仪式主要是指新娘入门仪式和新人拜祖神的仪式。

藏经楼文化藏经楼文化是麻阳苗族人民传承的一项重要文化,自古以来,麻阳苗族人民就非常注重文字的传承和宣传。

因此他们在各村庄中设立了藏经楼,让乡村中的年轻人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以保持族群的文化传承。

藏经楼是麻阳苗族人民传承多年的文化全息。

在这里,他们会每天固定地进行礼仪教育、思想文化教育等活动,这使得每一位藏经楼成员都成为了一个有着文化背景和爱国精神的人。

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是麻阳苗族人民非常注重的一项文化。

他们会在每年的特定日子里,给先人和神明祭祀。

在祭祀过程中,麻阳人会献上鲜花、酒水、蜡烛等物品,并在场上敬酒以表达敬意。

麻阳苗族人民会用祭祀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敬爱和对神灵的敬畏。

祭祀文化是他们保持传统、弘扬文化、维系家族和睦等重要群体文化。

民间歌舞文化麻阳苗族人民拥有丰富的民族歌舞文化。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歌曲和舞蹈被广泛传播和使用。

“苗族赛龙舟”、“苗族麻花”、“苗族灯树”等著名的民族节日和文化艺术活动都是他们非常重视和积极参与的。

他们通过歌舞艺术来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表达他们对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小结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是湘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他们在婚俗、藏经楼、祭祀、歌舞等方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些文化特征不仅反映了麻阳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关心和传承,也为我们了解湘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

民俗作业

民俗作业

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姓名:赵海容班级:10级中师2班学号:20104021102 沈从文是我国现当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大家,是京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在童年时他除了读一本“小书”,还读了一本“大书”。

所谓这本大书,就是“用人事写成的生活”。

沈从文生活在湘西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独特的湘西人事孕育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学审美观。

湘西民俗成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源泉,在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地方特色的描写,如湘西特有的节日、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吴楚神话传说的描写,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

沈从文是湘西的一张名片,外界通过沈从文对湘西的介绍而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沈从文的作品中去看看那神秘而富有魅力的湘西,去体验一下湘西特有的民俗风情。

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湘西风俗画。

沈从文作品中所描写的风俗一共可分为四个种类:第一,物质民俗(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民俗)。

第二,社会民俗(社会组织、人生礼仪、节日庆典、娱乐等)。

第三,精神民俗(信仰民俗、崇巫信鬼神等)。

第四,语言民俗(口承民俗、民间文学等)。

那么沈从文小说中是如何描写这些民俗的呢?一、物质民俗服饰民俗, 是指有关人们穿戴的风俗习惯。

衣着打扮常常是作家描写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因素。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乡姑农妇在围裙上总是绣上一朵花, 或者头上插着一朵山花。

《长河》里的夭夭, 穿的是“一身蓝”,“葱绿布围裙上扣了朵三角形小黄花, 喜鹊噪梅”,《三三》里的三三, 披了件“新围裙, 围裙上还扣朵小白花”。

《五嫂》里的五嫂的女儿,“头上搭了一片月蓝布, 白腰围上绣一朵大红花”。

《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里, 那个少妇“穿了件浅蓝的短袄子, 罩上个葱绿泛紫的围裙, 围裙上扣了朵小黑花”。

而沅陵的妇女,“年纪四十岁以下的, 无不在胸前上蓝布或葱绿布围裙上绣一朵花。

”(《湘西·沉陵的人》)等等。

《走进桃江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拓展通用版班会育人

《走进桃江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拓展通用版班会育人

《走进桃江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走进桃江民俗文化》的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桃江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2. 掌握基本的民俗文化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化交流;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桃江民俗文化背景介绍: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桃江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主要的民俗文化特点,形成书面报告。

2. 民俗文化实物展示准备:学生需准备与桃江地区民俗文化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如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的解说。

3. 小组研讨与交流:学生需以小组形式,探讨桃江地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并形成小组汇报内容。

4. 创意表达作业: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以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创作一件反映桃江民俗文化的作品。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提出以下要求:1. 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准备的实物或图片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桃江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3. 小组研讨与交流时,每位学生都应积极参与,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4. 创意表达作业应体现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同时要符合桃江民俗文化的主题;5. 所有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独特性;2. 表达和交流的能力;3. 创意和想象力;4. 作业的完成度和提交的及时性。

评价将采取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评阅,指出优点和不足;2. 小组内成员将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收获;3. 对于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解和纠正;4. 鼓励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作业的质量。

通过以上是《走进桃江民俗文化》的作业设计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修海林. 宋代词乐的创作特点[ J] . 音乐研究, 2003, ( 1) .
4、授课结束后的第二周,班级学习委员统一收交电子档和纸质文档。
二、课程小论文格式要求
按学位论文的形式撰写,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论证充分。
标题(三号居中)
姓名(五号,专业、学号)
空一行
[内容提要]
[关键词](3—5外)
空一行
正文(五号宋体)
参考文献
[1]
[2]
湖南春节习俗的特点及其变化
李跃忠
2、中国传统节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形成发展过程怎样?
3、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什么叫假日经济?试谈谈你对假日经济的理解?
5、春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6、清明节民间风俗有哪些?
7、试列举你所知道的少数民族节日?
第七章婚恋文化与民间习俗
1、关于婚姻的意义,现代的观念与古代的认识有何不同?
2、中国古代婚姻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三章饮食文化与民间习俗
1、我国汉代饮食文化的特征?
2、我国唐代饮食文化的特征?
3、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4、中国饮食文化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5、中国酒文化的内涵?
6、中国十大名茶分别是哪些?
第四章服饰文化与民间习俗
1、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主要变化?
2、简述唐朝服饰的三个特点?
3、简述明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4、简述清代男女服装各有那些式样?
5、简述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特征?
第五章建筑文明与民间习俗
1、试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思想?
2、简述中国古代建筑有何特点?
3、中国古代建筑是怎样分类的?
4、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5、我国传统民居有何特征?
第六章节庆文化与民间习俗
1、什么叫节庆?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湘西南民俗文化》课程考试规定
一、考核办法
采取随堂考试方法,期末成绩由下面内容构成:
(一)出勤占20%
(二)作业20%,每章任选三题
(三)课程小论文60%
1、请围绕你的家乡某一个方面的民俗文化展开调查,并撰写25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
2、要求按论文格式撰写。
3、严禁抄袭,杜绝雷同,凡抄袭一律不及格。
5、中国人的人生礼仪主要有哪些?
第九章丧葬文化与民间习俗
1、中国古人的生死观念有什么内容?
2、试析民间丧葬风俗?
3、《仪礼·丧服》规定的五服之制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十章信仰民俗
1、什么叫信仰民俗?我国民间信仰主要有哪些?
2、什么叫图腾崇拜?图腾有何特征?
3、我国传统信仰习俗的基本特征?
4、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禁忌。结合本章的学习,思考哪些是原始民间禁忌的传承,哪些是在民间禁忌基础上的发展,从中理出民间禁忌的发展脉络。
3、在中国传统社会,历代政府对婚姻作出件和基本程序是什么?
5、何谓“七出”与“三不去”?
6、花瑶婚俗有何特征?
第八章生育文明与民间习俗
1、试析中国传统生育观?
2、中国传统生育观念形成的原因?
3、在现代文明社会,科学生育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什么是产翁制度?
《湘西南民俗文化》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按内容划分,民俗有哪几种类型?
2、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决定民俗产生发展和存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生产民俗
1、农业生产民俗主要由哪些内容构成?
2、我国农谚有什么特征?农谚可分哪几类?
3、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艺术活动有哪些?
4、什么叫商帮?我国十大商帮分别是哪些?
关键词:湖南;春节;门俗特点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重要年节之一,是标志着年岁新旧交替的节日作为新年的春节,在辛亥革命以前称为元旦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我国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开始,就将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各省都督府召开会议讨论历法,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作春节。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湖南春节习俗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春节习俗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为东南内陆的一个省份,也呈现出一些地域性特征,具体而言有: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强烈的祈丰年目的,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态具有多样性与变异性以及多民族的春节习俗相互辉映,相互影响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