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湿地-表流湿地

合集下载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1总则,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单位时间内流动通过的距离。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应符合居住区、村镇或厂区总体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并应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1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2在城市、居住区处理站内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应与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并用绿化带与建筑物隔开;3居住区内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农村地区宜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荒地处;4处理设施与生活供水泵站及其清水池水平距离应不得小于10m;5处理设施地点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等。

常见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常见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常见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得发展,污水排放与治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处理污水的方式,因其独特的净化机制,正不断地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对人工湿地的类型及特点以及我国人工湿地现在所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叙述,并对人工湿地的未来研究做出了展望。

标签:人工湿地;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1、人工湿地的概念人工湿地也叫构建湿地,它是一种人工建造的、通过在人工管理方式下运行的、与沼泽类似的地面,是我国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之一,运用人工湿地可作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二级和三级处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将污水有控制的排放到土壤(滤料)—植物—微生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并以不同的方式来控制污水在各区域的有效停留时间,并使污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流动,从而在物理、化学、生物三者的协调关系的作用下,通过过滤、沉淀、吸附、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等途径来对废水进行处理,使污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从而使水质得到改善;而且,在污水处理净化过程中,污水中的一些营养物质,也可以通过湿地的生化循环作用,从而促进湿地中绿色植物的生长并提高其产量,从而使污水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水的资源合理化利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始于1953年德国科学家Seidel提出根区法理论之后,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人工湿地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

我国开始进行人工湿地方面的研究,起始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接触人工湿地,学习了解该技术,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却是非常迅速。

人工湿地具有因地制宜、污水净化效果好、出水稳定、水质良好、抗冲击力强、氮、磷去除效果强、建造和运行费用低和运转维护管理方便、湿地建造和运行费用低、能够很好地适应负荷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适于处理非连续性排放的污水同时可使污水处理与环境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等主要特点。

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

三、试题解答要点

明晰不同生态工程所注重的原理侧重点,这是解题 的关键 3、草地生态工程(主要体现协调与平衡原理 、整 体性原理) 例如:退牧还草、退耕还草


(江苏生物)1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
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 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 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CD)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 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 盾



人工湿地的分类

1、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SFW)表面流人工湿地基质为土壤,污水在湿地 表面运行。

这种类型湿地容易孳生蚊虫,散发臭味,环境效果差。污水 与植物根系、基质中微生物不能充分接触,不能完全发挥植 物根系及基质中微生物的作用,现在建造的人工湿地大多不

材料二:在宁夏,许多“生态建设林”成片死亡;准备用来造“灌木林” 的“树”坑挖好了,灌木没有种活,却破坏了天然草原植被,还形成了 新的“风蚀坑”。由于普遍种纯林,发生虫害时,一倒一大片,仅小小 天牛就将宁夏20年的建设成果———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

材料三:中国科学院连续4年的实验充分证实,在那些生态 退化尚没有达到生态恢复“阈值”的广大草原地区、半干旱 荒漠地区,自然界靠其固有的恢复能力是能够实现生态恢复 的,不需要造林,也不需要飞播种草。采取的“以地养地”、 “借助自然力恢复”途径,成本只有每亩20元,主要的费用 是帮助当地解决了水、电、路等难题,而真正用在生态恢复 上的费用只有每亩4元钱围栏费!且自然恢复的草原、灌木 和天然乔木都是本地的,没有外来种,最符合自然规律,更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

好氧塘工作原理
•好氧塘内有机物的降解过程,实质上是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转 化为无机物和固态有机物——细菌与藻类细胞的过程。 好氧 细菌利用水中的氧,通过好氧代谢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使 成为无机物CO2、NH4+、和PO43-、并合成新的细菌细胞。 •藻类利用好氧细菌所提供的二氧化碳、无机营养物以及水, 借助于光能合成有机物,形成新的藻类细胞,释放出氧,从 而又为好氧细菌提供代谢过程中所需的氧。在好氧塘中,藻 是生产者,好氧细菌是分解者。此外,好氧塘中存在的浮游 动物以细菌、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物,是初级消费者。生产 者、分解者和消费者,与塘水共同组成一个水生态系统,完 成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和传递,从而使进塘的污水得到 净化。
人工湿地、稳定塘 设计原理
人工湿地与稳定塘
1.湿地基质的过滤吸附作用
•污水进入湿地系统,污水中的固体颗粒与基质颗粒之间会发 生作用,水流中的固体颗粒直接碰到基质颗粒表面被拦截。 水中颗粒迁移到基质颗粒表面时,在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作用 下以及某些化学键和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被粘附 与基质颗粒上,也可能因为存在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而被吸 附。 •此外,由于湿地床体长时间处于浸水状态,床体很多区域内 基质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本身具有极大的吸附性能,也 能够截留和吸附进水中的悬浮颗粒。 •物理过滤和吸附作用是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 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稳定塘生态系统
稳定塘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1、稀释作用 •2、沉淀与絮凝作用 •3、好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4、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5、浮游生物的作用 •6、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作用
分类
•好氧塘 好氧塘是一种菌藻共生的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唐。 深度较浅,一般为0.3~0.5m。阳光可以直接射透到塘底,塘 内存在着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由藻类的光合作用和风力 搅动提供溶解氧,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 •兼性塘 有效深度介于1.0~2.0m。上层为好氧区;中间层为 兼性区;塘底为厌氧区,沉淀污泥在此进行厌氧发酵。兼性 塘是在各种类型的处理塘中最普遍采用的处理系统。 •厌氧塘 塘水深度一般在2m以上,最深可达4~5m。厌氧塘 水中溶解氧很少,基本上处于厌氧状态。 •曝气塘 塘深大于2m,采取人工曝气方式供氧,塘内全部 处于好氧状态。曝气塘一般分为好氧曝气塘和兼性曝气塘两 种。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目录1人工湿地的定义 (1)2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1)2.1按湿地植物种类 (1)2.2按湿地功能定位和用途 (2)2.2.1 水质处理型人工湿地 (2)2.2.2 生境支持型人工湿地 (3)2.2.3 景观游憩型人工湿地 (3)2.2.4 雨洪调蓄型人工湿地 (4)2.3按水的流动状态 (4)2.3.1 表面流湿地 (4)2.3.2 水平潜流湿地 (5)2.3.3 垂直潜流湿地 (6)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1人工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早、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

《湿地公约》将其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

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类湿地。

美国湿地专家博士Hammer等将人工湿地定义为:“一个为了人类利用和利益,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挺水与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

具体地,人工湿地就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地形,根据人们的需要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湿地。

因此,人工湿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工湿地是指人类为满足生产、生活、防灾、污水处理等目的人工修的湿地(如塘坝、鱼塘、水景、稻田、水库、潜流湿地等)。

它以人类利益为主要目标,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功能,不仅可以用于污水处理,还可以用于营造景观、恢复自然湿地等,因此可称为“功能性人工湿地”。

其中,主要用于实现水质改善功能的人工湿地,可以称为水净化人工湿地。

它可以分为水生植物系统(包括浮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湿生(耐湿)植物系统。

本文所指的人工湿地是狭义的人工湿地,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人工化的湿地系统,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污水处理。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ICS83.140Y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2008DB53/T306-2010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constructedwetlandsinplateaulakeregion2010-03-16发布2010-07-01实施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CS13.020Z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27409-2010DB53/T306-2010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现云南省高原湖泊地区低浓度面源污水净化,削减入湖面源污染负荷,科学合理地指导人工湿地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充分地发挥人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防治湖泊污染,保护和改善湖泊环境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云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静、杨逢乐、和丽萍、田军、李跃青。

DB53/T306-20101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的术语和定义、适宜范围及进出水水质、类型及设计、土建、湿地植物选择及配置、监测监控、维护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原湖泊区域水污染防治中新建、改建和扩建人工湿地工程的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

其他地区的人工湿地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后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四版)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北运河管理处实习报告

北运河管理处实习报告

北运河管理处实习报告实习的第一站是北运河管理处。

主要任务是了解管理处的大体概况并着重了解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处理污水的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北运河——————>水泵——————>表流湿地——————>潜流湿地——————>清水池——————>北运河或北运河——————>水泵——————>表流湿地——————>沟——————>北运河。

通过水泵抽来的河水进入表流湿地,种植在湿地上的植物会吸收N、P等元素,将河流的劣五类水净化成五类水。

种植在湿地上的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潜水植物。

在该处可以见到的植物主要是睡莲,菖蒲,千屈菜。

长大的植物要进行收割和清理,以此来更深层次的处理有害元素。

河流水可分为五类,分别是一类水,二类水,三类水,四类水,五类水。

一类水可以直接饮用,二类水处理一下可以饮用像密云水库里的水就是二类水。

三类水,四类水,五类水就会对人体造成组级递加的伤害。

河流的劣五类水经过处理后虽然污染减轻,但所包含的污染物质仍然需要再进一步处理需要潜流湿地的植物来进一步处理。

潜流湿地的植物主要是芦苇,它的处理量相对量相对较少。

表流湿地每天能处理20000方水,但潜流湿地只能每天处理200方,所以大部分水经表流湿地处理后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这就暴漏了自然处理污水的缺点。

自然处理污水虽然成本低,耗能少,但与人工处理污水相比,处理污水的数量及速度太慢了。

当然人工处理污水虽然速度较快,但也有不可弥补的缺陷。

人工处理污水耗能大,成本相对较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风险性相对较高。

在行进途中见到了连通渠,它的主要作用是连通五大河流,起到调节水流的作用。

接着见到了北关拦河闸。

此拦河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汛,防洪,抗旱。

由于七月是洪汛期,所以现阶段主要以防洪为主。

当洪水水位过高时,需要开启闸门进行泄洪。

闸门重达三十吨,要用液压或缆绳进行控制。

此处闸门控制采用液压控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湿地植物配置

湿地植物配置
植物对水深的要求
根据植物的特性配置植物
植物的生长分蘖特性 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根据按照工艺类型配置植物
不同植物对污水的适应ຫໍສະໝຸດ 力不同。一般高浓度污水主要集中在湿地工
艺的前端部分。因此,在人工湿地建设时,前端工艺部分如强氧化塘、表流、
潜流湿地等工艺一般选择耐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品种。末端工艺如稳定塘、 景观塘等处理段中,由于污水浓度降低,因此可以更多考虑植物的景观效果。
湿地植物的搭配 ——湿地植物配置
大纲
水生植物配置方法
水生植物配置案例分析
配置方法
人工湿地植物配置的主要依据: 表流人工湿地植物配置 潜流人工湿地植物配置
植物塘配置
根据人工湿地类型配置植物
按照工艺类型配置植物
植物对水深的要求
根据植物的特性配置植物
植物的生长分蘖特性 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配置方法
②浅根性植物:由于根系分布浅,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喜欢较深
水位,因此仅适宜配置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如水 生美人蕉、灯芯草、荸荠、芦苇、慈姑等。
(2)漂浮植物类型
漂浮植物中常用作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的有凤眼莲、李氏禾、 浮萍、大薸、水芹菜、水蕹菜等。 特点: 生物量大,生长迅速 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好 具有季节性休眠现象
苦 草 喜活水 喜活水
菹 草 喜净水
黑 藻
(5)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指生长在过度潮湿地点的植物,可以分为湿生草本 与湿生木本两大类。 湿生草本:植株根茎部及以上部分不宜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植物, 这些植物只能种植在常水位以上,如石菖蒲。 湿地木本:如中山杉、水杉等,可以种植在一定深度的水中。
石菖蒲
水杉
(6)陆生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流湿地
潜流湿地是目前较多采用的人工湿地类型。

在潜流湿地系统中, 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根系
及表层土和填料截流等的作用, 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 具有
保温性能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的特点。

这种工艺利用了植物根系的输氧作用, 对有
机物和重金属等去除效果好, 但控制相对复杂, 脱氮除磷效果欠佳。

根据废水径流的方式,人工湿地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立式湿地。

表流湿地中废水在填料表面漫流,绝大部分有机物的降解由位于浸没在废水中的植物茎基部的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完成。

这种湿地模式没有充分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以及附着在根系上的微生物的作用,也忽略了土壤层中填料的作用,而且夏季容易滋生蚊蝇;潜流湿地指的是砂砾层组成的浅床一湿池植物系统,被处理废水经配水系统分布从填料床的一端均匀平缓流过填料床植物根区,是一个主要由土壤、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处理系统;立式湿地综合了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特点,但其构造要求高,卫生条件也较差。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主要是潜流湿地。

潜/表流人工湿地属于污水水体净化技术领域,用墙围成一个人工湿地,在人工湿地一端设置一个污水池,湿地内设置两道墙将其分割成三部分,两侧为潜流人工湿地,中间为表流人工湿地,潜流湿地高于表流人工湿地;潜流湿地靠近污水池的一端稍高于另一端,表流湿地靠近污水池的一端稍低于另一端;潜流湿地靠近污水池一端的墙上设有进水口,另一端与表流湿地之间的隔墙为穿孔墙,表流湿地靠近污水池的一端设有穿过污水池的出水口。

潜流人工湿地的下层为用砾石或粒径为3-5厘米的石灰石组成的填料床,上层为田园土;表流人工湿地内填入田园土。

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水力负荷高、操作维护方便、污染物去除效果好、改善人工湿地卫生条件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