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大战
中日双边贸易 介绍

01
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Japanese Bilateral Trade
(一)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Japanese Trade
China and Japan are two major econom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pla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i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ing up in 1978, GDP has grown by an average of 9.5% annually, ranking fourth i n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General A 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China's current foreign trade volume is as high as 17 6.6 billion US dollars, with a surplus of 177.4 billion US dollars. At present, Chin a i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third largest trading country and the fourth largest ec onomy in the world. Japan i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ic power after the Unit ed States. The volum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s close to 1.2 billion US dolla 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urther cooperation and e 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field of economy and trade are of far -reaching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is will not only bring well-being to the peopl e of both countries, but als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nd even the global economy.
中日贸易战——日本人坐不住了

中日贸易——中国动真的日企坐不住了加征100%的特别关税使北京的新闻记者一时再也找不到杉本信行公使,他的秘书说他出差了,具体地点和返京时间则一概无可奉告。
北京的力量看来正在展现,它只用了3天时间便告诉东京,中国政府6月18日的警告并不是虚张声势。
就在本月21日以前,杉本先生明明知道本报记者是在请他对“特别关税”做Array一价值评判,可他还是告诉本报记者说,中国的做法“太没有道理”,与他的日本同僚的说法如出一辙。
杉本信行公使是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部部长,在过去的数月间,每逢中日之间产生或即将产生贸易摩擦时,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国记者发言的往往是他。
杉本信行最后一次对本报记者的发言是在本月19日。
他说他是18日晚上从新华社的新闻中得知中国政府决定近期将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机和车载无线电话、空调三种出口中国的产品加征特别关税这一消息的。
“当时我非常震惊,对于这种事先没有通知而采取的突然措施,我们感到很遗憾。
”他并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这种做法太没有道理了。
”而就在6月18日当天,尽管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要“冷静应对”,其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说日中两国之间的“贸易战”相互升级,令人感到可怕,但日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还是暗示了日本方面有必要重新考虑启动紧急限制措施。
竹中大臣当时说:“由于我方采取了保护措施,而对方加以报复,这种事态是不好的。
”在日本人看来,中国决定对日货加征特别关税是不符合WTO规定的。
“虽然中国目前不是WTO成员国,但我们却一直在给予中国WTO成员国待遇。
”杉本信行说,“我希望中国政府能取消这个决定。
”但现在情况已变,日本的企业似乎有点坐不住了。
三菱公司公关代理东方三盟公关公司的人士说,对日货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对三菱汽车的销售肯定有影响,这意味着原来卖40万的车不得不以50万才能出手。
显然,“特别关税”像没有预警的海啸一样吓了日本人一跳,他们没料到中国人会这么突然和果断地决定发难。
因为就在中国政府发布对日货即将加征特别关税消息的前几天,杉本信行还对本报记者说,中日贸易之间是“小摩擦”,对整个经济影响不大,“所以我并不担心。
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近年来,中日两个亚洲经济大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日益突显。
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两国在贸易、投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本文将讨论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的现状及其对双方的影响。
一、合作领域1. 贸易合作中日贸易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既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大的贸易竞争对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日贸易总额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而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汽车、化工等。
通过贸易合作,中日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为推动两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2. 投资合作中日在投资合作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合作。
根据数据显示,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居亚洲国家之首,而中国企业也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投资。
投资合作涉及多个行业,包括制造业、金融业、能源等。
通过投资合作,双方可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强产业链的合作,提高经济效益。
3. 技术创新合作中日两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合作。
日本一直以来以其创新能力著称,而中国则是近年来技术创新的快速崛起者。
双方在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例如,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中日两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竞争状况1. 产业竞争中日两国在某些产业领域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
例如,在汽车、电子产品、航空航天等行业,中日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双方都希望在这些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争夺市场份额。
竞争的结果是双方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选择。
2. 区域经济竞争中日两国也在争夺亚洲地区的市场份额。
作为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他们都希望在亚洲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两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贸易和投资,在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协定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中日贸易战

中日贸易战随着钓鱼岛事件的持续升温,中日矛盾逐渐激化。
军事力量上的制衡与经济贸易方面的互相压制使中国和日本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中日关系问题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中国是目前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对象国,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表的统计表明,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亿美元,日本对华进口额为1834亿美元,日本对华出口额为1614亿美元,中日贸易额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例为20.6%。
同时,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前8个月,中国对日出口986亿美元,进口1200亿美元,贸易逆差314亿美元。
而此前2012年1至5月份,中国对全球顺差是229亿美元,而对日本一国的逆差就达到223亿美元。
多年来,日本对华是贸易顺差,中国对日是贸易逆差,因此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要高于中国对日经济的依赖度。
中国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由于创新的匮乏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失去两个10年。
在此期间,虽然日元有所升值,但是日本的股市和房价这两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却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以出口为主导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2011年的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又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与之前已有很大的落差,日本经济也仍在艰难的重建和恢复之中。
为了摆脱危机,最大出口国中国无疑是一根关键的救命稻草。
然而,这根稻草却正在断裂。
中国人对于“抵制日货”的口号已经不再陌生,日本出口面临沉重打击,日本汽车、机电、旅游等行业将失去一部分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一向是日本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日本的主要支柱产业,如汽车、电子、机械、家电等主要靠在中国赚钱。
以汽车行业为例,2010年,丰田、本田、日产三大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分别达到了10%、18%和25%,且近年来中国市场增速位居全球主要市场之首。
数据显示,日本品牌汽车、彩电等日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近期纷纷下降。
中日贸易大战

案例析
(1)日本的措施违背了WTO非歧视原则这一基本原则。 日方在进口设限产品调查中采取国别歧视,主要针对中国农 产品进行调查。日本选择的三种农产品90%以上由中国进口, 而对主要来自WTO成员国的进口激增的农产品如番茄、青 椒、洋葱三个品种不予调查。根据日方统计,90年代以来, 日本番茄进口增加了26倍,青椒进口增加了307%,洋葱进 口增加了65%,进口国主要是三个WTO成员国。尽管日本 国内这些商品的价格受到了明显影响,但日方始终均未启动 进口调查程序。这表明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给予了歧 视性的待遇。
中日贸易大战
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以进口激增对国内工业造成严重 损害为由,对大葱、鲜蘑菇、蔺草席三种主要来自中国的农 产品启动临时保障措施,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对中国向日本 出口的大葱、鲜蘑菇、蔺草席这三种农产品对日出口的超过 限额(即1997至 1999 年3年期间年均对日出口量)部分分别征 收256%、266%和106%的关税。作为应对措施,6月22日 中国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机、空调开 始加征税率均100%的特别关税。此后,两国又在其他方面 进行了相互禁止。日方声称,尽管中国当时还不是WTO成 员,但日本愿意在WTO框架内处理两国经贸关系。在已经 举行的多次双边磋商中,日方屡次提出要将已经实施的临时 保障措施转为正式保障措施,但却从未提及要就保障措施对 中方造成的损失协商补偿方案。这说明,日本并未像它所承 诺的那样真正地按WTO规则行事。
(2)日本的措施的实施条件不符合《保障措施协议》的规定。 《保障措施协议》第2条第1款规定,一成员只有在以下情况 下才可以实施保障措施:该成员根据相关规定确认,输入其 领土的产品,就国内生产而言绝对或者相对地大量增加,并 在此条件下对国内生产相似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工业造成了严 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 农业并非日本的强项,由于农业缺乏竞争力,日本政府对农 业实施了多种保护政策,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同时,日本 市场流通环节过于复杂和僵化,进一步抬升了农产品价格。 日本是全世界农产品价格最高的国家之一,这理所当然地给 农产品进口提供了市场空间。
浅析中日双边贸易摩擦及应对措施

浅析中日双边贸易摩擦及应对措施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历史久远,双边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伴随着中日贸易额的逐渐扩大,中日两国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也日趋激烈,进而影响到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
标签:贸易摩擦;世界贸易组织;关税一、前言1.国际化的大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增长率经常超过生产增长率,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在于通过企业促进商品转化和要素流动,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提升,加速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增强本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
然而,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贸易壁垒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WTO各项协议在为贸易自由化提供制度保证的同时,其中的某些规则如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又成了新的贸易壁垒。
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仍然是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如日本颁布的最新家畜传染病预防法实施细则等,都成为限制从别国进口产品的贸易壁垒。
实行自由贸易可以使贸易的参与者共同获益,可以获取发挥比较优势所带来的利益。
自由贸易消除或者减少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使国内产业加入世界分工体系,国内中小企业也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各企业的竞争,这为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为参与国际竞争,不断的进行新的改革创新。
2.区域化的背景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经贸领域的联系不断加深。
目前,日本是中国在亚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对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及贸易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于中日两国间经济合作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日双边贸易分析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紧密,双边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原因在于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中日双边经济往来的密切以及中国开始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开放对外贸易,降低关税,有力的促进了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
中日贸易摩擦案例

中日贸易摩擦案例中日两国是亚洲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中日贸易关系也频繁出现摩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中日贸易摩擦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双方经济的影响。
首先,中日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方面,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贸易关系。
经济因素方面,双方在一些关键产业上存在竞争,比如汽车、电子产品等,这也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加剧。
另外,两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是导致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中日贸易摩擦对双方经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中方看来,日本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等措施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而在日本看来,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偏低,且存在“倾销”现象,这也给日本的相关产业带来了冲击。
因此,中日贸易摩擦不仅影响了双方的贸易额,也对双方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解决中日贸易摩擦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寻求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
首先,双方应加强沟通,增进互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双方之间的分歧。
其次,双方应遵守世贸组织规则,避免采取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维护自由贸易体系。
同时,双方还可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推动贸易平衡,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总而言之,中日贸易摩擦是两国之间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双方都应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化解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希望未来中日两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日贸易摩擦案例

中日贸易摩擦案例中日贸易摩擦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时有发生。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2010年至2013年间的中日贸易摩擦案例。
本文将就此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背景、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背景。
2010年,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对中国出口的稀土实施了限制,稀土是许多高科技产品的关键原材料,中国是全球稀土的主要生产国,因此这一举措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极大不满。
另外,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分歧也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贸易摩擦也因此升级。
原因。
中日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在贸易政策、资源分配、政治关系等方面存在分歧。
首先,日本对中国出口的稀土实施限制,主要是出于保护自身资源和环境考虑,但这一举措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相关产业和出口。
其次,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使得两国政治关系紧张,进而影响了双边贸易合作。
双方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存在分歧,也是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影响。
中日贸易摩擦对双方的影响都十分严重。
首先,中国的稀土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出口受阻,相关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日本的一些高科技企业也因为稀土限制而面临原材料短缺的问题。
其次,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大幅下降,经济合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双方政治关系的紧张也使得其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受到了牵连。
此外,中日贸易摩擦也对国际市场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解决方案。
针对中日贸易摩擦,双方需要通过对话和协商来寻求解决方案。
首先,双方应该就稀土出口限制等贸易问题展开对话,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其次,中日两国需要就钓鱼岛争端等政治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求缓和双边关系的途径。
双方还可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等方式来化解贸易摩擦,共同推动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发展。
结语。
中日贸易摩擦对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希望在未来的合作中,中日双方能够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化解分歧,共同推动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以进口激增对国内工业造成严重损害为由,对大葱、鲜蘑菇、蔺草席三种主要来自中国的农产品启动临时保障措施,实施为期200天实施关税配额管理的临时进口限制。
对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大葱、鲜蘑菇、蔺草席这三种农产品对日出口的超过限额(即1997至 1999年3年期间年均对日出口量)部分分别征收256%、266%和106%的关税。
4月26日日本筷子制造业主要求日本政府限制中国筷子的进口,日本市场上的木筷子有90%是从中国进口的。
5月8日日本政府在“全日本鳗鱼文化协会”的压力下考虑紧急限制中国鳗鱼的进口。
5月17日“日本自行车协会”要求政府限制中国自行车的进口。
每年由中国大陆和台湾进口的自行车在日本市场上占有70%的份额。
6月5日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一系列紧急贸易限制作出反应,拒绝进口一批日本小汽车。
6月7日日本政府以防止“禽流感”为借口,暂时限制进口中国家禽。
6月9日中国政府提出反倾销,对从日本进口的化工原料丙烯酸盐增收关税。
中国方面认为,日方的做法是不公正的,也是歧视性的,不仅严重损害中国国内相关行业、企业和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严重影响中日双边贸易的正常开展。
6月初,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借APEC贸易部长会议的场合,向日方发出明确信息:中国愿意与日本就其对从中国进口的一些农产品单方设限一事进行交涉,并希望得到顺利解决。
但如果日本不顾中方的反对一意孤行,中国将保留采取措施的权利。
石广生认为,解决中日贸易摩擦的关键在于日本的态度。
然而,日方拒不接受中方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仍然坚持其错误决定。
6月下旬,针对日本对中国部分农产品采取限制性进口措施,在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中国方面终于进行了反击。
6月18日,中国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发表谈话指出,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决定于近期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三种进口商品加征特别关税。
6月22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机和车载无线电话机、空气调节器加征税率为100%的特别关税。
此后,两国又在其他方面进行了相互禁止。
※※※※日本政府在实施这一措施时,正好是日本政坛动荡处于大选之际,其对外解释的理由是由于进口数量激增,已经给本国的农民造成严重冲击。
其实这一措施的实施主要是缘于“票田的压力”。
众所周知,日本内阁选举是在4月进行,这一措施的实施决定是在4月10日,在日本内阁选举之前,名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实为确保“票田”不要歉收。
在日本内阁选举中,日本的农协组织一直是自民党强有力的支持者,自民党内的“农林族”早在去年秋天就向原大藏大臣和通产两相提出实施这一措施的要求,并且农民对自民党议员直接提出:政府如果继续拒绝发动限制措施,我们将不再对(自民党)选举进行援助(日本《朝日新闻》4月7日)。
在农民的压力下,为了不丢失“票田”,日本政府实施了对我国大葱、香菇、蔺草席临时性紧急限制措施。
2000年中日贸易额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中日贸易额为83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
其中中国对日出口金额为416.5亿美元,进口为415.1亿美元,中国顺差仅为1.4亿美元。
而日本方面统计,2000年,日中贸易额为857.3亿美元。
其中日本从中国进口553.0亿美元,对中国出口为304.3亿美元,日本的贸易逆差为248.8亿美元。
中日两国统计相差甚远。
进入2001年以来,日本经济进一步开始恶化。
3月16日,日本政府宣告经济的温和复苏已经停止,并首次承认日本处于通货紧缩之中。
1-3月份,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比上个月下降了1.1%;制造业进一步恶化,大大低于预期的指数;对外贸易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5%,进口只增长了6.3%;新建住宅开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0%。
进入5月份,日本经济持续出现萧条,生产继续下降,库存增加,雇佣和加班时间趋减,进口增加速度减慢,以制造业为主的设备投资正在减少。
面对经济的严峻形势,日本政府想通过限制进口来扭转经济的萧条,刺激国内市场的消费。
其实,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并不能解决日本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改善不良债权,刺激个人消费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才是日本经济实现复苏的核心问题。
由于农业在日本属于夕阳产业。
由于农业缺乏竞争力,日本政府对农业实施了多种保护政策,非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日本农产品价格的居高不下。
同时,日本市场流通环节过于复杂和僵化,蔬菜从生产到消费必须经过生产、上市、批发、零售、消费等诸多环节,这进一步抬升了农产品价格。
日本是全世界农产品价格最高的国家,这理所当然地给农产品进口提供了市场空间。
由此可见,日本三种农产品产业不景气的直接原因,是日本工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缺乏竞争力造成的,是日本农业缺乏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是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绝非短期内进口增加所导致的个别情况。
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迅速增加,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和日本农业竞争力的下降。
日方仅向中方提交了在进口增加和工业不景气两方面的统计数字,而没有提供客观、公正、有说服力的调查结论。
日方在进口设限产品调查中,选择的三种农产品90%以上来自中国,而对主要来自WTO 成员国的进口激增的农产品不予调查。
日本农水省最初提出设限调查的产品,还包括番茄、青椒、洋葱三个品种。
根据日方统计,从19%年到2000年,日本番茄进口增加了26倍,青椒进口增加了307%,洋葱进口增加了65%,进口主要来自三个WTO成员国,尽管日本国内这些商品的价格受到了明显影响,但日方始终均未启动调查。
同时日本国内实施调查的范围极其狭窄,未能充分征求有关利害方的意见,对外则根本没有听取出口方的意见,所以这个调查结果根本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日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在诸多关键问题上的论据和沦证含糊其辞,甚至自相矛盾,不仅中方无法接受,连诸多WTO成员也在 WTO保障措施委员会上针对其调查通报,提出了大量的反对意见。
日方多次声称,尽管中国当时还不是WTO成员,但日本愿意在WTO框架内处理两国经贸关系。
在已经举行的多次双边磋商中,日方屡次提出要将已经实施的临时保障措施转为正式保障措施,但却从未提及要就保障措施对中方造成的损失协商补偿方案。
日方将自身产业疲弱的结构问题,归咎于外来冲击,对合乎WTO自由贸易原则的中国农产品设限;又因为中国不是WTO成员,日方不按照WTO规则给予中国相应补偿。
难怪中国外经贸部发言人指责日方“采用双重标准”。
这说明,日本并未像它所承诺的那样真正地按WTO规则行事,并且日方在双边磋商中要求中国政府自主限制三种农产品出口数量。
这一要求遭到中方的当然拒绝。
日方声称它实施的措施是严格按照《保障措施协议》等WTO的有关规则操作的。
但是,日本即使是利用《保障措施协议》作为幌子,它的措施仍然是坫不住脚的。
中国认为日本政府对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大葱、香菇、蔺草席实施临时性紧急进口限制措施,违反了WTO的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协议》,日本对三种农产品采取的临时保障措施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在实质内容上均与WTO规则严重不符,它对三种主要来自我国的农产品启动的不是WTO规则所允许的保障措施,而是设置了WTO所排斥的贸易壁垒。
※※※※贸易战对两国经贸关系的影响:1、日本这一措施使中日两国企业受损在中国对日出口的限制产品中,大部分都是日本公司在中国合资生产或组织货源后,返销到日本的。
这一措施的实施固然对我国的菜农有一定的冲击,同时,日本的公司也将受到很大的冲击。
福建专门做中日蔬菜进出口的日本KIFA公司在中国福建和山东有1.5万亩的生产基地,年贸易额600万美元,其中90%对日本出口,这一措施的实行对该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
2、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已经显现据日本财务省5月28日发表的贸易统计报告显示,因实行了进口限制措施,4月份日本大葱进口量比3月份减少35%,鲜菇减少37%,日本国内市场批发价格上升。
但日本国内零售企业对此却非常不满,因为在外国零售业云集日本的情况下,此举将削弱依赖批发商供货的日本本土零售业的竞争,直接威胁零售企业的收益,继而使全世界投资者大失所望。
在日本实施对中国禽类产品限制进口后,占全国30万吨的出口量中占三分之一的山东省鸡肉的平均价格已经下降了1元左右,保守估计损失几千万元。
如果按照加工出口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利益均摊、风险共担的约定,普通农家就有破产的可能。
上海大盈更是首当其冲,“以前占总产量70%的出口产品全都停产了”。
3、对日本汽车开拓中国市场打击沉重自中国政府6月22日起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机、空气调节器加征税率为100%特别关税后,日本汽车对中国的出口业务实际上将迅速陷入停顿。
比如日本原产大霸王,正常价格是47万元人民币,加上100%特别关税后,价格就达到70多万元,远高出其它国家同档次进口车的价格。
这对日本车开拓中国市场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销售商认为,此项措施还将影响到国产日本品牌车的经营,在价格上难有竞争力。
据了解,日本一些汽车厂家已纷纷表明立场,期待日中两国政府间及早解决问题。
根据日本汽车制造协会的统计,2000年,日本汽车公司出口到中国的汽车总数达4.7万多辆。
4、破坏中日贸易平衡中日两国贸易互补性较强。
2000年,从日本对华出口的商品来看,通信设备及电子产品分别增长95.4%和47.14%;其次是小轿车的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83.3%;其它如音像设备、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等增长也较快,增幅均在50%以上。
而我国对日出口增长较快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矿物性燃料、半导体等零部件、食品等。
上述产品的出口额占我国对日出口总额近75%,两国进出口产品互补性强。
日本这一措施的实施,使两国的贸易平衡被打破,受损害的是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
在中国政府加征特别关税后,中日两国的贸易摩擦已升级为贸易战,这对中日两国的经济都将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本来已经处于萧条的日本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专家指出,尽管此次日本对中国农产品临时设限,涉及金额不是很大,但影响很坏。
滥用保障措施的风气一开,势必严重损害中日经贸关系的大局。
在日前中日有关限制中国三种农产品进口日本的谈判陷入僵局以后,2001年11月1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市内的宾馆中,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及农水部长武部勤就日本对中国三种农产品限制进口问题进行了会谈,但仍以毫无结果告终,两国只好又将双方协议再次推到“事务级”谈判上,。
平沼和武部向石广生提出,要求中国停止对日本的报复性关税措施,对日本出口中国的汽车和携带电话课以100%的关税。
而中国方面13日在多哈表示:如果两国间的协商解决不了Safe Guard问题,中国将向WTO纷争处理机构提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