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双边贸易

合集下载

中日双边贸易 介绍

中日双边贸易 介绍

01
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Japanese Bilateral Trade
(一)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Japanese Trade
China and Japan are two major econom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pla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i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ing up in 1978, GDP has grown by an average of 9.5% annually, ranking fourth i n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General A 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China's current foreign trade volume is as high as 17 6.6 billion US dollars, with a surplus of 177.4 billion US dollars. At present, Chin a i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third largest trading country and the fourth largest ec onomy in the world. Japan i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ic power after the Unit ed States. The volum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s close to 1.2 billion US dolla 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urther cooperation and e 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field of economy and trade are of far -reaching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is will not only bring well-being to the peopl e of both countries, but als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nd even the global economy.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与日本作为东亚两大经济体,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

双方之间的货物贸易始于古代丝绸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也逐渐拓展至各个领域。

中国和日本作为全球两大制造业大国,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对双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双方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货物贸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而日本则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四大进口国,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双方之间的货物贸易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和合作建议,旨在促进双方贸易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国与日本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之一,双边货物贸易一直是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双方贸易关系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两国经济发展的脉搏,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分析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进一步促进双方贸易合作的发展。

深入探讨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可以为双方未来的合作提供指导,推动双边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中国与日本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

2. 正文2.1 双边货物贸易现状分析中国与日本作为邻国,双边货物贸易一直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双边关系的不断改善,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双边货物贸易额持续增长,达到了**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在贸易品种方面,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产品成为双边贸易的主要商品,而传统商品如纺织品、家具等也保持着稳定的交易量。

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分析——基于—年的双边贸易数据

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分析——基于—年的双边贸易数据

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
农产品种类:中 日两国农产品种 类丰富,竞争激 烈
出口市场:中日 两国农产品出口 市场重叠,竞争 激烈
价格竞争:中日 两国农产品价格 竞争激烈,影响 贸易平衡
技术竞争:中日 两国农产品技术 竞争激烈,影响 贸易质量
中日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农产品种类:中日两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互补性强 市场需求:中日两国市场需求互补,有利于促进贸易 技术合作:中日两国在农产品技术方面有合作,互补性强 政策支持:中日两国政府对农产品贸易有政策支持,互补性强
贸易发展趋势
贸易规模:中日 农产品贸易规模 逐年扩大
贸易结构:中日 农产品贸易结构 不断优化
贸易方式:中日 农产品贸易方式 多样化
贸易壁垒:中日 农产品贸易壁垒 逐渐减少
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分析方法
比较优势分析:比较中日两国农产品的产量、品质、价格等方面的优势 市场需求分析:分析中日两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包括消费习惯、消费量等 贸易政策分析:分析中日两国的贸易政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等 产业链分析:分析中日两国农产品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贸易壁垒:日本 对进口农产品设 置较高的关税和 非关税壁垒
市场需求:中日 两国对农产品的 需求存在差异, 导致贸易不平衡
农产品贸易政策和制度差异
关税政策:中日两国的关税政策存在差异,影响农产品的进出口
非关税壁垒:中日两国的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卫生检疫等,对农产 品贸易产生影响
贸易政策:中日两国的贸易政策,如贸易协定、贸易优惠等,对农产品贸 易产生影响
贸易政策:中日 两国政府对农产 品贸易有相应的 政策支持和限制 措施
贸易地位和作用

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研究

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研究

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研究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其贸易关系对两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包括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争端等方面的内容。

一、贸易规模中国与日本的贸易规模一直处于相当大的水平。

根据数据,2019年,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达到了逾3000亿美元。

双方之间的贸易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中国向日本出口了大量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纺织品等制成品,同时也从日本进口了汽车、机械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

中日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较强,这也是双方贸易规模能够持续扩大的原因之一。

二、贸易结构中国和日本的贸易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双方的贸易主要涉及制成品、原材料和农产品等领域。

中国向日本出口的主要产品包括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和纺织品等,而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主要包括汽车、机械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

然而,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两国争夺市场份额,尤其是在汽车和电子产品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另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品上,而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制成品。

这种不平衡的贸易结构也是中日贸易争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贸易争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争端。

这些争端通常涉及双方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壁垒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市场准入和贸易壁垒问题是中日贸易争端最为突出的方面。

例如,日本对中国的汽车和电子产品设置了一些技术壁垒和进口限制,导致中国在该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

同时,中国也对日本的农产品和食品进口设置了一些限制措施。

这些贸易争端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也需要通过双方的对话和合作来解决。

然而,尽管存在一些贸易争端,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关系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持续增长,经济往来更加密切,也为两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日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中日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历史问题
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存在分歧和争议,如日本教科书内容 、慰安妇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两国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 响。
领土争端
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存在争端,双方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 益方面存在分歧。这一问题对两国关系产生了一定的紧张和 不稳定因素。
02
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贸易规模与结构
贸易规模
中日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增速有 所放缓。
中日双边贸易存在不平衡现象,日本对华贸 易顺差较大。
贸易摩擦
中日两国在贸易领域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如知识 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问题。
政治关系波动
中日政治关系波动对双边贸易产生一定影响 ,如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可能引 发贸易摩擦和合作障碍。
03
中日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 响分析
政治关系对贸易规模的影响
民间交流
民间交流是促进中日政治关系改善的重要途径。双方应加强民间交流, 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改善政治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双边贸易发展的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
贸易结构优化
投资合作
中日双方应推动贸易结构优化,扩大高附 加值产品和服务贸易,促进双边贸易平衡 发展。
加强投资合作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重要 手段。双方应加强投资政策协调,推动企 业间合作,促进双向投资增长。
贸易结构
中日双边贸易以机电产品、化工产品 和贱金属及制品等为主,同时农产品 、纺织品及原料等传统产品也占据一 定比重。
贸易合作领域
制造业
中日两国在制造业领域合作紧密,涉及汽车、电子、机械等多个领域。
服务业
中日两国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也在逐步加强,包括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贸易不平衡

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前言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举国废墟,满目疮痍的情况下,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兴,更是在短短的数十年中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其发展速度堪称奇迹。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自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

就中日双边关系而言,两国谁也无法否认对方的客观存在和与己方利益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广泛而深刻的相互依赖关系。

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经济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由于种种原因,中日经贸关系出现过许多问题,经过两国的不懈努力,求同存异,中日经贸合作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走来,两国经贸摩擦的阴影也逐渐消散。

但这并不代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在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中仍然要面对许多分歧和问题。

这无疑是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正确而清醒地认识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对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平稳健康地渡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一)中日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自二战结束至今的六十余年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有了很大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经历了从民间交往到半官方半民间交往再到官方交往的变化,特别是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的三十多年,在两国政府和经济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经济关系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贸交往领域逐步扩大到了商品贸易、技术贸易、企业投资、资金合作等广泛的领域。

回顾这六十年来中日经贸交往的过程,从经贸关系的性质来看,以1972年中日复交为分界线,可分为民间交往时期和“政府主导、官民并举”时期。

中日贸易关系浅析

中日贸易关系浅析

中日贸易关系浅析1. 引言中日两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对于双方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贸易关系进行浅析,探讨两国贸易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中日贸易的现状中日贸易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了6360亿美元,使中日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日贸易的主要特点如下:2.1 品种结构丰富中日贸易品种丰富多样,涵盖了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汽车、化工品、纺织品和农产品等多个领域。

其中,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是双方贸易的主导品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2.2 单边依赖程度高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导致对日本单边依赖程度较高。

这一现象主要受到中国对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需求的驱动。

而日本则更多地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电子产品以及汽车等产品。

2.3 地区性贸易中日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东亚地区是双方的主要贸易伙伴。

亚洲地区的相互依赖促进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3. 中日贸易的发展趋势3.1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近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中国市场对日本企业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对日本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增长。

3.2 双边投资逐渐增加随着中日双方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双边投资也逐渐增加。

日本企业积极参与中国的战略性产业发展,而中国企业也在日本市场进行投资和收购。

双边投资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3.3 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为促进中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中日两国正在谈判自由贸易协定(FTA)。

FTA的签署将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并进一步推动中日贸易的发展。

4. 中日贸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4.1 贸易摩擦的影响中日贸易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特别是在某些敏感领域,如钢铁、汽车等。

贸易摩擦可能导致贸易壁垒的加强和贸易量的下降,对中日贸易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中日贸易关系

中日贸易关系

(2)中国对日本直接投资(见课本P277) 3 、政府间资金合作状况(见课本P277)
三、中日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关系问题
2、技术壁垒问题 3、贸易摩擦问题
1、政治关系问题 1990 1991 1992
日本率先采取措施缓和对华制裁,并逐渐恢复两国高层往来和对华ODA项目
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问中国,标志着中日关系恢复正常
Thanks!
P P T模 板
2、直接投资状况 第三个阶段是1998-2001年,称之为挫折阶段。1997—1999年日本对华投资的 下降主要源自于:(1)日本经济的停滞以及日本国内金融机构的惜贷削弱了日 本企业海外扩张的能力。(2)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是日本企业对东亚国家和中 国的投资趋于谨慎。(3)日本对华投资的周期进入萧条时期。(4)国内对外国 的直接投资进行了政策上的干预,如出口退税等。 第四个阶段是2001-2006年的高潮期。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日本经济 逐步摆脱萧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再次进入增长时期。中国加入WTO之后,关 税削减和投资便利化的承诺,之后的申奥成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有利因 素,使得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特别是2003-2005年这3 年间,投资件数均超过了3200件,直接投资额均超过了50亿美元,2005年甚至 达到了6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
2、直接投资状况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9-1991年,称之为试探萌芽阶段。这段时期日本对华直接投 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实际投资额为31.4亿美元,投资项目共1889个。尽管日本 对华投资只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很小比例,但日本却是当时在中国最大的境外投 资者之一,是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家之一。 第二阶段是1992-1997年的发展阶段。随着1992 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改革开放 步伐的加快,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也开始加快。此后日本成为对华直接投资增长 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段期间导致日本对华投资直接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1)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得以明确。(2)日 元对于人民币的升值是其一,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调整使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 贬值,也导致了对日元的贬值。从而刺激了日本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仅1993 年的直接投资件数就超过了1979年到1992年的投资件数的总和。1997年一年的 实际直接投资额就达到了43亿美元。超过了1979年到1992年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现状研究(第三组)资料查找:陈海燕02 邹宛苡39 黄春霞14幻灯片制作:叶雅雯33资料整合:王紫岩28 余涵34目录中日贸易现状 (3)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3)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3)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4)一、中日贸易现状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目前世界第四名。

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对外贸易额高达1766亿美元,顺差17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

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亿美元。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二、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1、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

以资本资源为例,中国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

以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

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而日本则占14.7%。

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2、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

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

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

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三、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中日贸易自两国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迅速发展,到2016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73.6亿美元,是1972年的186倍。

事实上,日本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近年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贸易规模扩大近6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惊人,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12年119亿美元,2013年1335亿美元,2014年168亿美元,2015年1845亿美元,2016年273.6亿美元。

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除了两国的经贸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外,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使中日经贸合作有所扩大;同时,日本主观上也想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使自己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

2、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4.1%,这一比重应该说是相当大的。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真正用于中国人消费的只有5%左右,其余大都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

对日本而言,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

换句话说,日本企业实际上是在“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企业内贸易”——日本的“总公司”将生产设备、零部件等出口到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由“子公司”负责加工成制成品返回“总公司”。

当然,这并不是说加工贸易比重大就是件坏事。

中国缺少技术、资金,但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加工贸易是目前较为适合中国的贸易方式。

事实上,如果没有加工贸易,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

但从长远角度看,中国还是应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适当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

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四、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虽然中日贸易目前发展势头良好,贸易额逐年增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垂直分工体系未改变中日双方由于资源的差异性以及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两国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属于垂直分工体系。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日贸易属于单纯的垂直分工型。

就以高端产品为例,部分高端产品的零部件都是由日本生产的,中国只是进行组装,然后再返销日本或出口到别的国家,形成明显的日本居上游,中国处末端的垂直分工结构。

这种垂直分工体系主要是由两国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所决定的,因此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

中国必须不断发展经济,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逐步缩小与日本之间的差距。

只有这样,两国的分工体系才会发生质的改变,即由垂直分工逐步转变为水平分工。

2、双边贸易不平衡出现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1)两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异。

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日本对华出口则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为主,国际竞争力强。

而低附加值产品与高附加值产品之间的价格相差甚远,两国的贸易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

(2)两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同。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逐年降低进口关税,国内市场正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因此,日本对华出口增长迅猛。

而日本则由于种种原因,如保护本国民族企业,设置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市场开放空间相对狭小。

此消彼长,导致中国逆差急剧扩大。

(3)两国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不同。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需求也开始迅速增加,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增长最为迅猛;而日本生产的高端产品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使日本的出口额得以大幅度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对日出口则仍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特别是食品、纺织品等生活必需品居多;这些初级产品几乎没有什么需求弹性,需求量总是维持在固定水平,所以日本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相对慢了很多,从而导致中国出口额无法大幅提高。

为此,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不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研发出既具有高附加值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从而扭转这一局面。

此外,在重点发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同时,还要继续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对日出口规模。

3、日元的不断贬值近年来,日元的不断贬值对中日双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日贸易的一大问题。

首先日元贬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贸易型产品,如纺织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等,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也相应较低,换言之,中国出口产品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其价格优势。

而一旦日元贬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相对升值,如此一来,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也就会相对上升,价格竞争力就会减弱,价格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这对中国的出口就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有统计数据显示,日元汇率每贬值1%,我国对日出口增速就下降7个百分点。

其次日元贬值对日本出口的影响。

毫无疑问,日元的贬值使日本生产的产品价格更具优势,加之产品质量有所保证,使得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日本出口额也因此迅速增长。

事实上,日元贬值也是帮助日本经济走出低迷,实现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问题,中日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探索出一个令双方都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日元贬值的同时,日本可以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产品适当降低关税,以减少日元贬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同时,中国则可以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综合优势,而不再仅仅依赖价格优势。

4、两国贸易摩擦增多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

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

进入21世纪后,中日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

2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实施紧急进口限制,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

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有:(1)日方设置贸易壁垒。

(2)日方在政治和外交上制造紧张气氛。

近年来,日本政府官员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并在钓鱼岛的归属、东海划界、俄罗斯天然气管道等问题上多次制造事端。

(3)日本设置双重生产标准。

在双重生产标准下,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出口中国的产品质量,导致销往中国的日本产品频频发生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贸易摩擦。

针对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可采取以下的对策:(1)充分利用WTO成员的权利维护自身利益。

作为WTO成员,中国完全可以将中日之间的贸易争端提交到WTO。

的争端解决机构,让问题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况且,这样做也会对日本形成一种威慑力,较大的国际压力更能有效地约束它的行为。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反倾销是中日贸易摩擦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目前,面对日本的反倾销诉讼,大多数的中国企业由于高昂的反倾销诉讼费以及对国际法规缺乏了解,不去积极应诉,而是甘愿吃“哑巴亏”。

再说,受到反倾销诉讼的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它们即使打赢了官司也不会得到任何利益,甚至出现“得不偿失”的现象。

如此一来,中国在反倾销问题上就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带领企业积极应诉。

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代表,应精通各种国际法规,并能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和企业一起分担高额的诉讼费用,这样便能消除个别企业势单力薄的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