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教材孙武是“传有《孙子兵法》”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的源流

《孙子兵法》的源流

《孙子兵法》的源流《孙子兵法》的源流《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并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可知《孙子兵法》是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所著。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代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境内)人,仕于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字,无字二子,桓、书。

书子占,齐大夫,伐富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

生凭,字起宗,齐卿。

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的记载与上基本相同。

孙武生卒年月不详,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的记载推断,阖庐元年为公元前514年,孙武见阖庐在其即位以后,时武当为青壮之年。

“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鄂,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西破强楚,入鄂”,当指公元前506年吴师与楚战于柏举,大败楚师,五战入鄙。

“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是说公元前484年吴与齐战于艾陵,吴军获胜。

继而公元前432年黄池会盟,吴国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

从孙武见吴王为将军到取得显赫战绩的时间来看,孙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差不多同时代。

时值春秋时代末期。

《孙子兵法》亦当成书于这个时期。

《孙子兵法》成书后,除司马迁为孙武立传,记述其人其事外,战国时代或转引战国时人言及有关孙子事迹的史料多处:《战国策齐策》苏秦说齐闵王,“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

虽有阖庐、吴起之将,禽之户内”。

阖庐之将,当即指孙武。

《吕氏春秋上德》曰:“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

”高诱注:“孙、吴,吴起、孙武也。

吴王阖庐之将也,《兵法》五千言是也”。

《韩非子五蠹》曰:“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

《黄帝内经灵枢》引伯高语:“兵法: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陈。

《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兵法》导读——武经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一、《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孙子兵法》(以下称称《孙子》)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孙武。

孙武的生卒年月,已难确切考证。

据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司马迁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孙武的祖先为陈国贵族后裔公子完。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因避祸出逃到齐国,被齐恒公聘为工正。

后食采邑于田,故又为田氏,称田完,卒谥敬仲。

敬仲完四世孙为恒子无宇。

无宇二子,一为田恒,一为田书(《史记》中记为武子开与嫠子乞)。

田书事齐景公,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

田书子名凭,字起宗,凭生武,字长卿。

公元前532年,田氏联合鲍氏,灭执政的旧贵族国惠子(惠栾、栾氏)、高昭子。

孙武为避难出奔吴国。

后经好友伍子胥引荐,被吴国阖闾委任为将军,辅助吴王称霸诸侯。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勒兵乎?’……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关于孙武献书吴王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写的《吴武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

至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称雄中原。

由此看来,孙武大显身手的活动时期当在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82年。

孙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同为春秋末期人。

在吴“北威齐晋”时,已是阖闾之子夫差当政。

夫差昏聩,子胥被杀,孙武后来则不知所终。

所幸的是孙武为后人留下一部不朽的兵学著作《孙子》。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文精悍,内容博大,意境深远,极富哲理性,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被奉为“武经之首”。

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孙子》仍大放奇光异彩,对现代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实践仍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它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早已渗透到非军事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商务谈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孙子兵法》问世的时代背景

《孙子兵法》问世的时代背景

《孙子兵法》问世的时代背景孙武与《孙子兵法》历史背景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

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

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

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

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

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

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

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

吴王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

竹简本与传世本《孙子兵法》的比较研究

竹简本与传世本《孙子兵法》的比较研究

竹简本与传世本《孙子兵法》的比较研究王中兴【摘要】本文以全面翔实的史料论述了传世本《孙子》十三篇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本《吴孙子兵法》的来龙去脉,客观地对'两本'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当以竹简本《吴孙子兵法》为依据,纠正传世本中有伤于'兵圣孙武'军事思想体系的诸多错误,把一个科学完整准确的孙子兵学体系奉献给社会。

【期刊名称】《孙子研究》【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页(P88-92)【关键词】《孙子》十三篇;传世本;竹简本;比较研究【作者】王中兴【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E892据《史记》所载,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庐时,“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接着,就是记叙了孙武在吴宫训练女兵、斩吴王爱姬的故事。

东汉初期的史学家赵晔(?~约83年),在其所撰写的《吴越春秋·阖庐内传》中认为,孙武吴宫献书的时间是在阖庐三年(公元前512年)。

这一年,吴王阖庐率领吴军攻占了楚之舒邑后,准备扩大战果,攻打楚国的都城郢。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国君臣在讨论这一作战行动时,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

”吴王阖庐听取了将军孙武的意见,把这次作战行动推迟到了阖庐九年(公元前506年),且取得了胜利。

这些记载说明,孙武在向吴王献书、训练女兵、斩吴王美姬之后,便被吴王阖庐任命为将军。

此后,孙武便作为阖庐在军事上的一位得力助手,参与了吴国高层的战略谋划与作战指挥。

司马迁在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

世多有,故弗论”。

由于战国、秦汉时期的技术条件,社会上所流传的《孙子》“十三篇”,都只能是一些手抄的竹简本。

至战国时期,这部《孙子十三篇》,就已广泛地流传于世,出现了如《韩非子·五蠹》中所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的繁荣局面。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 新编诸子集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 新编诸子集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新编诸子集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孙子《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军事典籍,被广泛认为是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

自诞生以来,它一直是军事家、政治家、企业家等各界人士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然而,孙子兵法的注释繁多,各家学派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将着重讨论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及其对新编诸子集成的影响。

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其次是正文部分,最后是结论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和新编诸子集成的相关内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的意义。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的定义和背景。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是指对孙子兵法进行注解和研究的学者所形成的学术体系。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学术体系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对于孙子兵法的解读和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新编诸子集成的内容和特点。

新编诸子集成是一部将孙子兵法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相结合的书籍。

我们将具体分析该书的编纂方式和其与孙子兵法的关系,以及它所表达的独特观点和思考方式。

最后,我们将探讨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和新编诸子集成对学术研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些注释和集成作品通过丰富和深化了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它们也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对于我们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和新编诸子集成的相关内容,并探讨它们对学术研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注释和集成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所在,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概述、文章的结构以及写作本文的目的。

其中,概述部分对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和新编诸子集成进行了简要介绍,让读者对本文的主题有所了解。

《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

《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

《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作者xxxx------------------------------------------日期xxxx《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孙子兵法》是我国著名的兵书典籍,其成书时间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其后被历代传抄刊刻得以广泛流传,研究和注释者亦不可胜数。

一、演变与流传早期《孙子兵法》主要依靠口授笔录和简帛抄本来传播,形成了以十三篇与其它杂篇同时流传的局面。

西汉成帝时刘向、任宏对收集到的《孙子》古抄本进行了校勘。

东汉末年曹操对《孙子》进行了注释,其自序中称为“略解”,是现存最早的对孙子的注释本。

此后的唐宋时代《孙子》完成了向传世本演变,在曹注本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多的注释本和合刻本,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武经七书》和《十一家注孙子》。

自明代以后刻本逐渐得以流行,明代以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与赵本学《孙子校解引类》最有代表性,清代中叶至近世,多以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为流行注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后收入《岱南阁丛书》。

建国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2年出版了影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流行注本又转为采用宋本,这一版本成为最为流行的传世本。

1972年我国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已失传的《孙膑兵法》等残简,成为存世最早的《孙子兵法》,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孙子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版本在《孙子兵法》的流传过程中增删、错误、修改多有发生。

虽然从汉简到宋本《孙子》有字词的增减和顺序的变化,但是这种版本上的区别对于反映孙子的军事思想是没有根本差异的。

目前所存的版本中有3种宋本最为珍贵。

1.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此书收于孙星衍的《平津馆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内,三卷本。

曹操单注本自宋以来仅剩此本。

此本影摹极为精细,几乎与原刻本相同,内容与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差异较大,但与宋本《武经七书》几乎相同,在这3个版本中最接近竹简本,且不像《武经》本有较多的误刻,是十分好的底本。

军事著作

军事著作

兵学圣典”——孙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兵学圣典”。

作者孙武,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大约与孔于(前551年——­­前479年)同时而略晚。

孙武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亲历数次战争,戎马生涯长达30年,并撰写了适应当时历史要求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有13篇,共6100余字,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兵书。

它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深刻的谋略思想,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其基本观点如下:“兵者,国之大事也”的战争观;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论;“知彼知己”基础上的料敌定谋方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 论;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指导原则。

《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从此诞生,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初步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冲破长期鬼神论、天命论的束缚,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分析了战争的奇正、攻守、强弱、虚实、远近等对立的现象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揭示的某些战争规律和指导原则,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它的理论意义,不仅跨出了奴隶制和封建时代,至今还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和一定的指导意义。

因此,《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公认的居于鼻祖地位的优秀军事理论遗产。

西文军事经典——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战争论》是一部运用辩证方法全面论述战争基本原理的资产阶级军事经典著作。

作者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一1831)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小税吏家庭,是德国近代的一位“造诣极高的军事问题著作家”(列宁语)。

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克劳塞维茨站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借助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积极成果,对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和欧洲各国民族解放战争的丰富历史经验,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孙子兵法是怎么来的

孙子兵法是怎么来的

孙子兵法是怎么来的阖闾夺位虽然手段不太光明磊落,但他坐上吴王宝座后,却称得上是个雄才大略的国君。

在阖闾统治下,吴国进入了“强吴时代”。

强吴之强,体现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农桑、水利、冶金、造船、工艺等各个领域。

而凸现这一切的标志物,是建于公元前514年的苏州城,史书称“阖闾大城”。

阖闾大城巍峨雄阔,周围47里,城墙底宽2丈7尺,高4丈7尺,8座陆门,8座水门。

护城河绕廓环流,河上架有吊桥,桥堍的城廓处装有可以升降的悬门。

重要建筑如宫殿园苑、社稷祖庙、卿大夫府邸、供各国使臣下榻的宾馆,这一幢幢立龙飞翼之楼,令人叹为观止。

在当时的众诸侯国国都中,阖闾大城不是数一,也是数二的。

有专家提供依据说,当时鲁国的国都曲阜,据发掘测量,城四边每边都为3000余米,与姑苏大城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就连东周的首都洛邑,据文献记载推算,城周不过40里,也小于姑苏大城。

阖闾大城,是强吴时代的光荣和伟业。

现苏州古城的范围基本仍是阖闾大城的框架,城门的位置与名称也基本沿袭。

在阖闾和他的儿子夫差的努力下,吴国跻身于“春秋五霸”,成为彼时最强大的5个诸侯国之一。

《旬子·王霸》将阖闾与齐桓公、晋文公并立,《汉书·诸王侯表序》称夫差跟宋襄公、秦穆公齐名。

这里要解释一下这个“霸”字,春秋争霸的霸,不是横行霸道的霸,而是以实力和信义竞争诸侯联盟的盟主地位。

霸,古通“伯”,伯仲叔季之“伯”,意为老大哥。

旬子讲的“王霸”,意思是“以霸道取天下,以王道治天下”。

直到秦末汉初,这个“霸”字的主要内涵尚未改变,项羽以巨鹿一役被诸侯联军推为“西楚霸王”,也只是承认他是王中的老大、众王之王,一点也没有贬义的。

我们把这个“霸”字搞清楚了,才能正确地认识强吴时代的两位君王。

关于夫差,我们放到后一章去讲,这一章集中讲阖闾,特别是阖闾和孙武的关系。

孙武,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远祖是陈国公子妫完。

妫完投奔齐国,齐桓公授予其管理百工的官职,并赐给他田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新教材孙武是“传有《孙子兵法》”
作者:侯玉海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8年第07期
在现行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0页,写道:“兵家的创始人……孙武,传有《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对此观点,不少师生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教材中“传”字印错了,是孙武著有《孙子兵法》,甚至还有人错认为是孙武撰有《孙子兵法》。

孰是孰非,请看有关史料。

《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作“兵经”,誉为“百代谈兵之祖”。

它精髓的思想、奇妙的谋略、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成长。

近几个世纪以来,它传到欧美各国,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

孙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兵法传世。

《汉书·艺文志》中,也记录有《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

唐朝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

然而孙膑的兵法书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失传了,这样,在很长的时间内,史学研究者认为历史上有两个“孙子”,但却只有一部《孙子兵法》。

自宋代以来,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许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就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有人则干脆主张,它就是孙膑所作。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墓葬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

这个发现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证实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确实正确的。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它还不能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因为这部兵法阐述的大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

一、《史记》和《左传》中的孙武不是大军事家
在《史记》中有孙武的传记,这可以作为孙武存在的依据,因为司马迁这位严肃的历史学家为之作传,必有其根据,不能轻易否定。

不过,按孙武传中的事迹,说其是位大军事家却大有问题。

在这篇传记中,真正实说的有两件事,一是孙武编写了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二是训练女兵,把吴王爱姬杀了。

其他事迹都是一提而过,并无实事记载。

孙武教练宫女,仿佛是个传奇故事。

如果有人去投一个君主,想建功立业,第一次见面,就把君主的爱姬杀了,即使君主还让你脑袋留在脖子上,也绝对不能得到君主的信任了。

何况,这篇传记由头读到尾,也根本找不到《孙子兵法》强调的“诡道”和“势”,而是强调以杀戮来树立纪律。

《左传》记述的是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这也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之一。

它对于吴国的事情,特别是吴国攻占楚国首都,讲得比较详细,其中提到了伍员、伯噽等,但未见孙武之名。

由此,虽然不能断定孙武存在与否,但却可以说,在吴国的这些事件中,孙武只是个“二流角色”,绝非伟大。

如果《孙子兵法》就是孙武所著,那他当然是伟大的,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孙子兵法》应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写,春秋时的孙武献给吴王的绝不是这部兵法。

二、《孙子兵法》不可能是春秋时期的人所编写
史学界怀疑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春秋时期的用兵打仗基本上都是由本国贵族指挥,在春秋时代我们看不到有使用外人的记录,像孙武那样的情况只能出现在战国。

第二,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一般三万人左右。

而《史记》称吴王伐楚动用了十万大军,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孙子兵法》书中的有些词语是战国人讨论的热门话题,比如“形名”等。

第四,在《孙子兵法》中写到军费开支时,多次提到“千金”二字,并且还提到“百金”,这也暴露了此书应写于战国。

春秋时“金”还不是货币,“金”可能是指金属铜或金属乐器,也不会出现数词和金连在一起的说法。

在《左传》中,也没有这样的例子。

到了战国时期,金才成为货币,于是在文献,如《战国策》、《庄子》中,大量出现如十金、百金、千金之类的词。

第五,在《孙子兵法》中有“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的说法,而弩是在战国时才发明的。

《孙子兵法》还说到“越人之兵虽多”“吴人与越人相恶”等语。

吴越交战虽是春秋時的事,但是却是在《史记》中写的孙武献兵法给吴王后数十年,这里时间上也有着矛盾。

能说明《孙子兵法》不可能是春秋时的孙武所著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表述要比《孙膑兵法》更系统概括,看来好像是将《孙膑兵法》抽象系统化后的论著(也不排除它吸取了其他兵家著作的精华),由此看《孙子兵法》是孙膑及其门徒的杰作的可能性很大。

《韩非子》中明确地说孙膑就是最重要的兵家首领人物,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兵家著作出自于他的门下,也是完全正常的。

由此可见,今本《孙子兵法》不是司马迁所言的孙武“兵法十三篇”,而是孙膑及弟子所作的《孙子兵法》,前者“兵法”以“教战、军法”为主要内容,后者则以“兵势权谋”为主要内容,其内容正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言二人生平事迹相合。

所以,《孙子兵法》起源于孙武,由孙膑(可能还有其门下)系统总结完成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有后代兵家完善补充的可能性。

新教材改为“兵家的创始人……孙武,传有《孙子兵法》一书”是目前为止最合情合理的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