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13.4动量定理及其应用学案

201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13.4动量定理及其应用学案
201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13.4动量定理及其应用学案

第 4课时 动量定理及其应用

基础知识归纳

1.冲量

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叫做力的冲量.冲量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的时间累积效应的物理量.冲量的表达式是 I =Ft ,而t 是一个过程量,因此力的冲量是一个过程量,冲量是矢量,但方向不一定就是力F 的方向,其单位是 N·s .

2.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由a =v ′-v t ′-t

及F =ma 得 F =mv ′-mv t ′-t =p ′-p t ′-t =Δp Δt

所以F =Δp Δt

意义:物体动量的 变化率 等于它所受的力,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3.动量定理

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 冲量 ,即p ′-p =I 或mv v m Ft -'=.

重点难点突破

一、冲量的方向一般并不是力的方向

力F 和力的冲量Ft 都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的物理量,都是矢量.但力是瞬时作用量,有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而力的冲量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过程作用量,要改变物体的速度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作用才能实现.

有些同学从公式I =Ft 出发,认为冲量的方向就是力F 的方向,这种认识在有些情况下是错误的.如果在作用时间内作用力为恒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时,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在作用时间内作用力是变力时,特别是作用力的方向也变时,冲量的方向应为动量变化的方向.这一点值得特别注意.

二、冲量的计算

1.对于大小、方向都不变的恒力,它们的冲量可以用I =Ft 计算.冲量的方向和恒力F 的方向相同,进一步可根据恒力的冲量确定物体动量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2.若F 是变力,但在某段时间内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可用平均力F =F 0+F t

2通过

I =Ft 求出在时间t 内的冲量.

3.若F 的大小、方向都随时间发生变化,或虽然F 的方向不变,但大小不随时间均匀变化,可根据动量定理I =Δp ,通过求Δp 间接求出变力的冲量.

三、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1.动量定理的表达式Ft =mv ′-mv 中Ft 是合外力的冲量,而不是某一个力的冲量,“=”表示合外力的冲量与研究对象动量增量的数值相等,方向一致,数值相等但不能认为合外力的冲量就是物体动量的增量,合外力的冲量是引起研究对象运动状态改变的外部因素,而动量的增量则是研究对象在合外力的冲量作用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2.注意各矢量的方向,在解题时一定要预先规定一个正方向,并且在解题过程中,始终注意“正”方向的一贯性,不能中途“正”、“负”对换.

3.比较p 、Δp 、Δp Δt

之间的区别:p 是物体的动量,是矢量,状态量;Δp 是物体动量的变化

量,也是矢量,是过程量;Δp Δt

是动量的变化率. 由动量定理F Δt =Δp 得F =Δp /Δt ,可见,动量的变化率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无关.当动量变化较快时,物体所受合外力较大,反之则小;当动量均匀变化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恒力,可由图所示的图线来描述,图线斜率即为物体所受合外力F ,斜率大,则F 也大.

4.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与牛顿第二定律是相同的.

5.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

尽管动量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有关公式在恒定合外力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 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因此其应用范围比牛顿运动定律要广泛得多,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会优先考虑动量定理的使用.

典例精析 1.冲量的计算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2 kg 的物体沿倾角为30°,高为5 m 的光滑斜

面由静止从顶端下滑到低端的过程中,求:

(1)重力的冲量;

(2)支持力的冲量;

(3)合力的冲量.

【解析】由于物体下滑过程中各个力均为恒力,所以只要求出物体下滑的时间,便可以用公式I =F ·t 逐个求出.由牛顿第二定律:a =

m mg θ sin ?=g sin θ=5 m/s 2 由x =12at 2,得t =2x a =2h g sin 2θ

=2 s 重力的冲量为

I G =mg ·t =(2×10×2) N·s=40 N ·s ,方向竖直向下.

支持力的冲量为

I N =F N ·t =mg cos θ·t =20 3 N ·s

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合力的冲量为

I 合=F 合·t =mg sin θ·t =20 N ·s

I 合方向沿斜面向下.

【思维提升】冲量的计算方法:

(1)恒力的冲量,应用公式I =Ft 计算.

(2)变力的冲量可用平均值法、动量定理法、图象法进行计算.

【拓展1】物体受到一随时间变化的外力作用,外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F =(10+5t )N ,则该力在2 s 内的冲量为 30 N ·s .

【解析】由题意知,外力F 随时间t 均匀变化,因此可以认为2 s 内物体所受外力的平均值为F =10+202

N =15 N.再根据冲量的定义式,可求得外力在2 s 内的冲量为 I =F t =15×2 N·s =30 N ·s

【拓展2】一小球在与地面距离为H 高处由静止开始自由落下,已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与其速度成正比,即有F =kv ,其中k 为已知常量,试求小球在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冲量.

【解析】本题阻力显然在不断变化,无法直接求解.考查物体的受力、运动情况,物体在重力和阻力作用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v-t 图象

应为如图所示,由于小球在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与其速度成正比,所以其阻力随时间变化的F-t 图象,也应该与v-t 图象相似,对于vt 图象而言,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小球的位移,即小球下落的高度;而对于F-t 图象来说,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阻力的冲量,由于F =kv ,因此小球在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冲量I =kH

2.重力的冲量能否忽略问题

【例2】如图所示,用0.5 kg 的铁锤把钉子钉进木头里去,打击时铁锤的速度v =4.0 m/s ,如果打击后铁锤的速度变为0,打击的作用时间是0.01 s ,那么:

(1)不计铁锤受的重力,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是多大?

(2)考虑铁锤受的重力,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又是多大?(g 取10 m/s 2)

(3)比较(1)和(2),讨论是否要计铁锤的重力.

【解析】(1)以铁锤为研究对象,不计重力时,只受钉子的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上,设为F 1,取竖直向上为正,由动量定理可得F 1t =0-mv

所以F 1=-0.5×(-4.0)0.01

N =200 N ,方向竖直向上.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铁锤钉钉子的作用力为200 N ,方向竖直向下.

(2)若考虑重力,对铁锤应用动量定理,取竖直向上为正.

(F 2+mg )t =0-mv (矢量式)

F 2=-5×(-4.0)0.01

N -0.5×(-10) N =205 N ,方向竖直向上. 此时铁锤钉钉子的作用力为205 N ,方向竖直向下.

(3)比较F 1与F 2其相对误差为|F 2-F 1|F 1

×100%=2.5%,可见本题中重力的影响可忽略. 【思维提升】竖直方向应用动量定理时,不要漏掉重力,只有当计算结果表明重力可忽略不计时,才能忽略重力.

【拓展3】质量为1.0 kg 的小球从离地面5.0 m 高度处自由落下,与地面碰撞后,回弹的最大高度为3.2 m ,设球与地面碰撞时间为0.2 s ,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受到地面的平均冲力大小为( C )

A.90.0 N

B.80.0 N

C.100.0 N

D.30.0 N

【解析】下落阶段v 1=2gh 1

上升阶段v 2=2gh 2

碰撞过程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

(F -mg )t =mv 2-m (-v 1)(标量式)

所以F =mg +m (v 1+v 2)t

代入数据得F =100.0 N ,方向竖直向上.

3.多过程问题中动量定理的应用

【例3】人做“蹦极”运动,用原长为15 m 的橡皮绳拴住身体往下跃.若此人的质量为50 kg ,从50 m 高处由静止下落到运动停止瞬间所用时间为4 s ,求橡皮绳对人的平均作用力.(g 取

10 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解法一:人首先做自由落体运动,绳张紧后由于绳的张力随绳的伸长量而发生变化,题目求绳对人的平均作用力,可用动量定理求解.

由h =12

gt 21 得自由下落时间为t 1=2h g =2×1510

s =1.73 s 绳的拉力作用时间为t 2=t -t 1=4 s -1.73 s =2.27 s

全程应用动量定理有Ft 2-mgt =0

得平均作用力为F =mgt t 2=50×10×42.27

N =8.8×102 N 解法二:绳张紧瞬间人的速度v 1=2gh =10 3 m/s

以向上的方向为正,则由绳张紧瞬间到运动停止瞬间过程,由动量定理得(F -mg )t 2= 0-(-mv 1)

所以F =mv 1t 2+mg =50×1032.27

N +50×10 N=8.8×102 N 【思维提升】(1)动量定理也可以表述为:外力的总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即F 1t 1+F 2t 2+…+F n t n =mv ′-mv .

(2)对多过程问题应用此式,往往比用其他方法更简单.

【拓展4】某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P 点自由下落.图中a 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c 是人所到达的最低点,b 是人静止悬吊时的平衡位置.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BC )

A.从P 至c 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大于弹性绳弹力的冲量

B.从P 至c 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等于人克服弹力所做的功

C.从P 至b 的过程中人的速度不断增大

D.从a 至c 的过程中的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

易错门诊

4.冲量问题中平均作用力的计算

【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m =2 kg 的物体,在水平力F =8 N 的作用下

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2,若F 作用t 1=6 s 后撤去,撤去F 后又经t 2=2 s 物体与竖直墙相

碰,若物体与墙壁作用时间t 3=0.1 s ,碰墙后反向弹回的速度v ′=6 m/s ,

求墙壁对物体的平均作用力.(g 取10 m/s 2)

【错解】研究物体从开始运动到撞墙后反弹的全过程,选F 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有: Ft 1-μmg (t 1+t 2)-F t 3=mv ′

所以F =Ft 1-μmg (t 1+t 2)-mv ′t 3=8×6-0.2×2×10×(6+2)-2×60.1

N =40 N 【错因】没有考虑动量的方向性.

【正解】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

Ft 1-μmg (t 1+t 2)-F t 3=-mv ′-0

代入数据解得F =280 N

【思维提升】在用动量定理解题时往往容易忽略动量的矢量性.进行矢量运算时,一定要考虑方向性.

动量和动量定理 导学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 一.动量 1、概念:在物理学中,物体的和的乘积叫做动量。 2、定义式: 3、单位: 4、对动量的理解: (1)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方向一致。 (2)瞬时性:动量的定义式中的v指物体的瞬时速度,从而说明动量与或对应,是(状态量或过程量)。 (3)相对性:速度具有相对性,参考系不同,就不同。 二、动量的变化量 1.定义:物体的与之矢量差叫做物体动量的变化. 2.表达式: 3.矢量性:动量的变化量等于末状态动量减去初状态的动量,一维情况下,提前规定正方向,?p的方向与△v的方向 . 4.动量的变化也叫动量的增量或动量的改变量 例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 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 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 练习1、通过解答以下三个小题,思考动量与动能的区别。 (1)质量为2 kg的物体,速度由3 m/s增大为6m/s,它的动量和动能各增大为原来的几倍? (2)质量为2kg的物体,速度由向东的3 m/s变为向西的3m/s,它的动量和动能是否变化了?如果变化了,变化量各是多少? (3)A物体质量是2kg,速度是3m/s,方向向东,B物体质量是3kg,速度是4m/s,方向向西。它们的动量之和是多少?动能之和是多少? 总结:1.动量和动能都是量(填“状态量”或“过程量”) 2.动量是量,动能是量(标量或矢量) 3.动量发生变化时,动能发生变化,动能发生变化时,动量发生变化(填一定或不一定) 4.二者的定量关系:

思考讨论:以下几种运动的动量变化情况(即动量大小,方向的变化情况)。 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②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③物体做平抛运动④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从高处往下跳,落地后双腿往往要弯曲;轮船边缘及轮渡的码头上都装有橡皮轮胎,汽车安装有安全气囊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又不希望这样,比如用铁锤钉钉子而不用橡皮锤。这些现象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合作探究二:阅读课本第7—11页,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三、冲量、动量定理 推导: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设一个物体质量为m,在恒力F作用下,在时刻t 物体的速度为v,经过一段时间,在时刻t’物体的速度为v ’,尝试由F=ma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力和动量变化的关系? v v ’ t’ 最终你得到的表达式为:F=_________。 物理意义:物体所受的力等于物体动量的_________。 请结合课本,根据以上推论完成以下内容: 1、冲量: ___ ___与_________的乘积叫冲量。公式:I=_________。单位:_________。它反映了力 的作用对_______的积累效果。 说明:①冲量是过程量,求冲量一定要明确哪一个力在哪一段时间内的冲量。 ②冲量是矢量,冲量的方向不一定是力的方向,只有恒力冲量的方向才与力的方向。 ③上式只能用来计算恒力的冲量。 ④力作用一段时间便有了冲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思考:用力去推一个物体,一段时间后仍没能推动。这个力的冲量为零吗?为什么?这个力对物体做功了吗?又为什么? 2、动量定理: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____________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______。 公式:F?t=_________或___________=I 说明:①动量定理中的Ft指的是的冲量 ②动量定理描述的是一个过程,它表明物体所受是物体的原因,物体动量的变化是由它受到的外力经过一段时间积累的结果. ③Ft=p′-p是一个矢量式,运算应遵循.若动量定理公式中各量均在一条直线上,可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根据已知各量的方向确定它们的正负,从而把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④动量定理说明合外力的冲量与研究对象的动量增量的数值,方向,单

高中数学 1.2余弦定理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C 如图1.1-4,在?ABC 中,设BC=a,AC=b,AB=c, 已知a,b 和∠C ,求边c b a A c B (图1.1-4)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1.1-5,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 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B 从而 2222cos c a b ab C =+- (图1.1-5) 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高中物理 动量和动量定理期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期末复习学案新人教 版选修 1、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一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 3、理解冲量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 4、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课内探究上节课的探究使我们看到,不论哪一种形式的碰撞,碰撞前后 mυ的矢量和保持不变,因此mυ很可能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探究一:动量 1、动量的定义: 2、定义式: 3、单位: 4、说明:①瞬时性:动量的定义式中的v指物体的瞬时速度,从而说明动量与时刻或位置对应,是状态量。②矢量性:动 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思考: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 程中动量变化吗?为什么?探究二:动量的变化量: 1、定义:若某一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 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量)。说明:动量变化△p也是矢量。一维情况下,Δp= mυ/-

mυ 例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提示:因为动量及其变化量都是矢量,所以首先要规定正方向。探究三: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一段时间Δt内受到一恒力F的作用,作用前后的速度分别为v 和v/,请你用动量表示出牛顿第二定律。最终你得到的表达式为:F=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意义:物体所受的力等于物体动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四:动量定理上式可以变形为Δp=FΔt,从中可以看出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动量变化越大。说明FΔt这个量反映了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积累效应。 1、冲量:定义: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乘积叫冲量。公式:I=_________。单位:_________说明:①冲量是过程量,求冲量一定要明确哪一个力在哪一段时间内的冲量。②冲量是矢量,冲量的方向不一定是力的方向,只有恒力冲量的方向才与力的方向相同。③上式只能用来计算恒力的冲量。④力作用一段时间便有了冲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拓展:用力去推一个物体,一段时间后仍没能推动。这个力的冲量为零吗?为什么?这个力对物体做功了吗?又为什么? 2、动量定理: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____________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______。表达式为F合t=_________或 ___________=I合说明: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变

学案一动量与动量定理讲解学习

学案一动量与动量定 理

§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导学案 【自主学习】 1、定义: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的乘积。 2、定义式:p=___________。 3、单位:_________。 4、方向:动量是矢量,方向与________的方向相同,因此动量的运算服从 _________法则。 5、动量的变化量: (1)定义:物体在某段时间内________与_______的矢量差(也是矢量)。(2)公式:?P=_______________(矢量式)。 (3)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4)同一直线上动量变化的计算:,从而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计算结果中的正负号仅代表_________,不代表 _______。 【探究一】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思考:1.动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2.“动量的变化量”与“动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动量和动能有何区别?

(1)质量为2kg的物体,速度由3m/s增大为6m/s,它的动量和动能各增大为原来的几倍? (2)质量为2kg的物体,速度由向东的3m/s变为向西的3m/s,它的动量和动能是否变化了?如果变化了,变化量各是多少? (3)A物体质量是2kg,速度是3m/s,方向向东;B物体质量是3kg,速度是4m/s,方向向西。它们的动量的矢量和是多少?它们的动能之和是多少? (4)在光滑水平面上,原来静止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经过时间t、通过位移L后,动量变为p、动能变为E k。,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F作用下,这个物体若经过位移2L,其动量将等于2p B.在F作用下,这个物体若经过时间2t,其动量将等于2p C.在F作用下,这个物体若经过时间2t,其动量将等于2E k D.在F作用下,这个物体若经过位移2L,其动量将等于2E k。 动量定理 【知识点:】1、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2、冲量的数学表达式为I= ,单位:。 3、冲量是矢量,其方向与一致。 4、动量定理的内容是: 5、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

余弦定理教学案

余弦定理 【教学目标】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余弦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正弦定理及其所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导入 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三.讲授新课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 夹角的 的积的两倍. 公式表达: 2a = ;2b = ;2c = . 推论: cos A = ;cos B = ;cos C = . 定理理解:(1)与勾股定理的关系: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典型例题】 例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3a =,1b =,60C =?. (1)求c ; (2)求sin A . 变式训练1:在ABC ? 中,若a =5b =,30C =?,则(c = ) A B .C D 例2、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3a =,4b = ,c =ABC 的最大内角. 变式训练2:有一个内角为120?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m ,1m +,2m +,则实数m 的 值为( ) A .1 B . 3 2 C .2 D . 52 例3、在△ABC 中,已知3b = ,c =,0 30B =,求边a . 变式训练3:△ABC 中,0 120A =,5c =,7a =,则sin sin B C =____________. A B C b c a

例4、在△ABC 中,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如果(a 2+b 2)sin(A -B )= (a 2-b 2)sin(A +B ),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变式训练4-1: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2∶3∶4,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变式训练4-2:在△ABC 中,已知()()3a b c a b c ab +++-=,且2cos sin sin A B C ?=, 确定△ABC 的形状. 例5、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且cos cos 2B b C a c =- +. (1)求B 的大小; (2 )若b =,4a c +=,求a 的值. 变式训练5-1: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 C =. (1)求cos C ; (2)若5 2 CB CA ?=u u u r u u u r ,且9a b +=,求c . 变式训练5-2:在△ABC 中,内角A ,B ,C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 3 . (1)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 (2)若sin B =2sin A ,求△ABC 的面积.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第1讲 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学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第1讲动量、冲量、动量定理 板块一主干梳理·夯实基础 【知识点1】动量Ⅱ 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m和它的速度v的乘积mv叫做物体的动量。动量通常用符号p来表示,即p=mv。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每秒,符号为kg·m/s。 说明:动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我们讲物体的动量,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动量,动量的方向与物体瞬时速度的方向相同。有关动量的运算,一般情况下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运算。如果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则选定一个正方向后,动量的运算就可以转化为代数运算。 3.动量的三个性质 (1)动量具有瞬时性。物体的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不发生变化的,而物体的速度是与时刻相对应的,由动量的定义式p=mv可知,动量是一个状态量,具有瞬时性。 (2)动量具有相对性。选用不同的参考系时,同一运动物体的动量可能不同,通常在不说明参考系的情况下,指的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动量。在分析有关问题时要先明确相应的参考系。 (3)矢量性。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知识点2】动量的变化Ⅱ 1.因为p=mv是矢量,只要m的大小、v的大小和v的方向三者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动量p就发生了变化。2.动量的变化量Δp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Δv的方向相同。 3.动量的变化量Δp的大小,一般用末动量p′减去初动量p进行计算,也称为动量的增量。即Δp=p′-p,此式为矢量式,若p′、p不在同一直线上,则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矢量三角形定则)求矢量差;若在同一直线上,则应先规定正方向,再用正、负表示p、p′的方向,最后用Δp=p′-p=mv′-mv进行代数运算。【知识点3】动量、动能、动量变化量的比较Ⅱ 【知识点4】冲量、动量定理Ⅱ

《动量和动量定理》学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做一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 3.理解冲量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 4.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动量定理 【学习难点】 .理解动量定理的矢量性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 上节课的探究使我们看到,不论哪一种形式的碰撞,碰撞前后 的矢量和保持不变,因此 很可能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 【导学流程】 一.动量 讨论:讨论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2.动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3.动量与参考系的选择有没有关系? 练习1 关于物体的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量越大的物体,其惯性一定越大 B.动量越大的物体,其速度一定越大 c.物体的加速度不变,其动量一定也不变 D.运动物体在任一时刻的动量方向,一定与该时刻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同 二、动量的变化量 .知识回顾:速度变化量是某一运动过程的末速与初速的矢量差 2.类比“速度变化量”的定义给“动量变化量”下一个定义: 3.表达式△p= 4.讨论:△p是矢量还是标量?方向如何? 提示: XX年06月05日速度变化的运算(在图中作出△v) XX年06月05日 XX年06月05日

XX年06月05日 XX年06月05日 类比:动量变化的运算(在图中作出△p) XX年06月05日 XX年06月05日 XX年06月05日 XX年06月05日 动量的变化量等于末状态动量减去初状态的动量,一维情况下,提前规定正方向,∆p的方向与△v的方向. XX年06月05日 例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 三、冲量、动量定理 推导: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XX年06月05日设一个物体质量为m,在恒力F作用下,在时刻t物体的速度为v,经过一段时间,在时刻t’物体的速度为v’,尝试由F=ma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力和动量变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 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矢量性;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 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矢量性 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策略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要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我校开展的“四五四”绿色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多元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正余弦定理学案

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1 理解正弦定理并能证明 2 能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重点: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在任意的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能否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 学习任务:阅读课本P 2-4页,完成下列任务: 1.在直角三角形中,设a 、b 、c 为其三边,A ,B ,C 为其对应的三个角,有 B c B b A a sin sin sin ==成立。对于锐角和钝角三角形中,此关系式成立吗?试证明。 2.什么是解三角形?思考: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解三角形的问题。 3.在⊿AB 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 = 45°,C = 30°,c = 10 cm (2)A = 60°,B = 45°,c = 20 cm 4.阅读例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需要注意什么?请完成下列两小题: 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①a = 20 cm ° ②c = 1 cm cm C = 60° 必做题:习题1.1 A 组 1、2. B 组 1. 选做题: 1. 在⊿ABC 中,B = 45°,C = 60°,c = 1,则最短边的边长为 . 2. 在⊿ABC 中,a =80 ,b = 100 ,A = 30°,则B 的解的个数为 . 余弦定理 学习目标:1 理解余弦定理并能证明 2 能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重点: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用正弦定理我们可以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 (Ⅰ)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Ⅱ)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对于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怎样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另两个角? 学习任务:阅读课本5-7页,完成下列问题: 1. 请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余弦定理,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2. 余弦定理指出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其中一个角之间的关系,请写出余弦定理的变形 (即推论) 3. 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有何联系? 4. 阅读例3、例4,思考:余弦定理及推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解三角形问题? 必做题: P 8页 练习 1、2. 习题1.1 A 组 3、4. B 组 2. 选做题: 1.在⊿ABC 中,B = 60°,b 2 = ac ,则⊿ABC 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4,这条边所对的角为60°,另两边之比为8:5,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动量第1讲动量动量定理学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动量

一、考情分析 1.动量、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动量守恒定律通常结合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碰撞、打击、反冲等问题.在2016年以前高考对动量的考查一般限定在力学且以计算题的形式出题,难度中等偏上. 2.2017年以后动量作为解题重要思想方法,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可与静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核心知识综合,这将是高考的重要趋势. 二、知识特点 1.矢量性:冲量、动量、动量的变化三个物理量均是矢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均是矢量式,在列方程时通常要规定正方向,没有特殊说明,一般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2.普遍性: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都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 三、复习方法 本单元内容的复习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矢量性: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均是矢量式,在应用过程中应先规定正方向,把矢量运算转化成代数运算. 2.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和对实际问题抽象化的能力:加强贴近生活、贴近高考题型的训练,抓住典型问题,如一动碰一静弹性碰撞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人船模型、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结合新背景、新素材考查上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第1讲动量动量定理 考纲考情核心素养 ?动量动量定理Ⅱ?动量、动量变化量、冲量的概念.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 物理观念 全国卷5年4考 高考指数★★★★★ ?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科学思维 知识点一动量 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通常用p来表示. 2.表达式:p=mv.

3.单位:kg·m/s. 4.标矢性: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知识点二动量定理 1.冲量 (1)定义: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这个力的冲量. 公式:I=Ft. (2)单位:冲量的单位是牛·秒,符号是N·s. (3)方向:冲量是矢量,恒力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2.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2)表达式:I合=Δp或F合·t=p′-p. (3)矢量性: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可以在某一方向上用动量定理. 1.思考判断 (1)动量越大的物体,其速度越大.( ×) (2)物体的动量越大,其惯性也越大.( ×) (3)物体所受合力不变,则动量也不改变.( ×) (4)物体沿水平面运动时,重力不做功,其冲量为零.( ×) (5)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末动量的方向相同.( ×) (6)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 2.质量为5 kg的小球以5 m/s的速度竖直落到地板上,随后以3 m/s的速度反向弹回,若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动量的变化为( D ) A.10 kg·m/s B.-10 kg·m/s C.40 kg·m/s D.-40 kg·m/s 解析:动量的变化是末动量减去初动量,规定了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则小球的初动量p1=mv1=25 kg·m/s,末动量p2=mv2=-15 kg·m/s,所以动量的变化Δp=p2-p1=-40 kg·m/s. 3.质量相同的子弹a、橡皮泥b和钢球c以相同的初速度水平射向竖直墙,结果子弹穿墙而过,橡皮泥粘在墙上,钢球被以原速率反向弹回.关于它们对墙的水平冲量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子弹、橡皮泥和钢球对墙的冲量大小相等

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课时。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 .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矢量性;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矢量性 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问: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 五、教学策略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

余弦定理教案完美版

《余弦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首先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从而利用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由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三角形的角 教学用具:直尺、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C 如图1.1-4,在?ABC 中,设BC=a,AC=b,AB=c, 已知a,b 和∠C ,求边c b a (图1.1-4)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1.1-5,设CB a =u u r r ,CA b =u u r r ,AB c =u u r r ,那么c a b =-r r r ,则 b r c r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C a r B 从而 2222cos c a b ab C =+- (图1.1-5) 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2cos a b c bc A =+-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做一维运动的物体 的动量变化; 3.理解冲量的定义; 4.从前面的推导中总结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并理解动量定理的确 切含义; 5.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 题; 2.通过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 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领学生将理论联系实 际。 【教学重点】 1.理解动量定理 2.利用动量定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动量定理的矢量性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材料: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和行使速度的不断提高,行车安全越来越重要。而在所有的汽车事故当中,与碰撞有关的事故占90%以上。汽车碰撞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减少碰撞时对人员的伤害是重要的研究问题,其中在汽车前排装安全气囊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思考:为什么在汽车前排装安全气囊可以在相同碰撞时减少对人员的伤害? 建立物理模型:质量为m的物体,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由v 变为v’,如是图所示: 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F = m a 而加速度定义有:联立可得: 'v v a t - = 'v v F m t -=

变形可得: 一、动量 1.定义: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用p 表示 2.表达式:p=mv 3.单位:kg·m/s 学生活动:我们了解了动量的基本内容,可是动量在物理学史中的建立过程是怎样一个情况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理解动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问题,并说明理由? 1.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2.动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3.动量与参考系的选择有没有关系? 总结: 1.矢量性:因为速度v 是矢量,质量m 是标量,标量与矢量之积为矢量,所以动量P 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状态量:因为p=mv 的式子中v 是瞬时速度,从而说明p 与时刻或位置对应 3.相对性:v 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参考系不同,v 不同,具有相对性。 试讨论以下几种运动的动量变化情况 二、动量的变化量 知识回顾:速度的变化量是某一运动过程的末速度与初速度的矢量差 学生活动:学生类比定义“动量变化量”: 1.定义:物体在某一运动过程中末动量与初动量的矢量差(用Δp 表示) 2.表达式:Δp=p’-p 讨论:Δp 是矢量还是标量? 总结得出: 3. 动量的变化量是矢量,?p 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 学生活动:例1.一个质量是0.1kg 的钢球,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 学生计算,展示学生的练习情况 总结:同一条直线上(一维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的运算: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已知量的正负,可以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思考:如果动量变化前后不在同一直线上,如何求动量的变化量? 拓展:动量与动能的区别与联系 三、冲量 1.冲量: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2.表达式:I=Ft (F 为恒力) 3.单位:N·s 4.意义:反映了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积累效应 学生活动:讨论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冲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2.冲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Ft mv mv =-

《动量和动量定理》学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学案 学习目标】 . 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做 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 3.理解冲量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 4.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动量定理 学习难点】 . 理解动量定理的矢量性 2. 利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节课的探究使我们看到,不论哪一种形式的碰 撞,碰 撞前后 的矢量和保持不变,因此很可能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 导学流程】.动量 讨论: 讨论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 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2. 动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3. 动量与参考系的选择有没有关系?练习1 关于物体的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量越大的物体,其惯性一定越大 B.动量越大的物体,其速度一定越大c .物体的加速度不变, 其动量一定也不变 D.运动物体在任一时刻的动量方向,一定与该时刻物 体的速度方向相同 、动量的变化量 . 知识回顾:速度变化量是某一运动过程的末速与初速 的矢量差 2. 类比“速度变化量”的定义给“动量变化量”下一个 定义: 3.表达式△p= 4.讨论:△p 是矢量还是标量?方向如何? 提示: XX年06月05 日速度变化的运算(在图中作出△ v) XX年06月05 XX年06月05

XX年06月05日 XX年06月05日 类比:动量变化的运算(在图中作出△p) XX年06月05 XX年06月05 XX年06月05 XX年06月05 动量的变化量等于末状态动量减去初状态的动量,一维 情况下,提前规定正方向,∆p的方向与^ v的方向 XX年06月05日 例1 、一个质量是0.1kg 的钢球,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 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 、冲量、动量定理 推导: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XX年06月05日设一个物体质量为m在恒力F作用下, 在时刻t物体的速度为V,经过一段时间,在时刻t'物体 的速度为v'尝试由F=ma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力和动量变

余弦定理教案

1.设计意图:本节主要内容是对余弦定理的学习,学生之前已经学习 了正弦定理和向量,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解三角形,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本教案引入分两个部分,首先,让学生回顾了正弦定理的内容及正弦定理的主要作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次,用一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结果学生发现无法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进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入本节内容。新课部分,主要借助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向量的相关内容,同时向量方法是一种较简单的证明方法,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最后举了两个例子,让学生可以通过解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达到的预期目标:本节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正弦定理的基础 上达到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明白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问题的两种不同但又很类似的重要方法,从学生上课的反应和学生作业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对本节的内容已经基本掌握,但还不是很熟练。有待加强练习,已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地步。 3.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优点:由一个学生用现在的知识无法解决的 问题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也给本节课题的提出铺平了道路,很好的进行了知识点之间的过度,同时用向量的方法来证明定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定理的证明虽然用了向量的证明,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但没有很好的发掘学生的潜力,没有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证明的方法,还有例2的选择不是很好,数据太大,加大学生的计算难度。学生初中已学习过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其实是余弦定理的特例,本教案没有让学生思考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 4.如何改进:首先在证明定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可以证明,提醒他们利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各点的坐标写出来和勾股定理(分钝角和锐角)这两种方法来证明,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让他们课下自己证明。这样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2可以换一个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例题,同时数据可以弄的好算一些。可以设计一个思考,让学生思考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余弦定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 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 角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 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冲量、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主要应用了认知主义的思想方法,注重客观主义认识理论及人本主义的认识理论。重视物理学教学的特点,以创设情景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科版选修3-5《第一章碰撞与动量守恒》,这一章划分为两个单元。第一节的《碰撞》,第二节的《动量》是第一单元。第三节《动量守恒》第四节《动量守恒的应用》是第二单元。如果第一节《碰撞》用一课时时间有些松,而第二节《动量》包括动量、动量的改变、冲量、动量定理如果用一课时内容又太多。所以授课时我将碰撞、动量、动量的改变量合为一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冲量、动量定理安排为一课时。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是对冲量、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通过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碰撞、动量、动量的改变量已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但对动量、动量的改变量矢量性,计算时还不习惯。本节课教师以演示实验和设问为主,学生以观察、分析为主,遵循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理论探究得出动量定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的定义,知道冲量是矢量 ②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③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④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③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一个鸡蛋从一米高处下落鸡蛋会碎吗? 学生甲:会碎。 学生乙:不会。如果地上放海绵鸡蛋就不会碎。 师:让我们亲眼验证。 教师活动:讲桌上放一块一样高的海绵和木板(木板上铺一张纸),拿出两个鸡蛋。 学生活动:请全班最高的男生到前面做实验。两手各握一枚鸡蛋从同一高度释放。 实验现象:落到海绵上的鸡蛋没碎,落到木板上的鸡蛋碎了。

余弦定理导学案

课题:必修5第二章1、2余弦定理 学习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探索推导的多种方法; 2.能够利用余弦定理解决斜三角形的计算等相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正弦定理:在任一个三角形中,和比相等, 即:(R为△ABC外接圆半径) 2正弦定理的应用:从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已知,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注意解的情况)3.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8.c=3.A=600能求a吗?(用勾股定理来证明) 二、自主探究: [问题]: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B=c,AC=b和A求a 阅读教材,探索讨论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用向量来证明)余弦定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1.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推导余弦定理吗? 2、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有怎样的关系? 3、观察余弦定理及其推论,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解决哪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试试: (1)△ABC中,33 a=,2 c=,150 B=o,求b. (2)△ABC中,2 a=,2 b=,31 c=+,求A. 三、展示点评 例1.在△ABC中,已知3 a=,2 b=,45 B=o,求,A C和c. 【思路探究】 例2.在ΔABC中,已知a=7,b=3,c=5,求最大角和sinC。. 【思路探究】 四、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五、课后作业 .在△ABC中,已知(a+b+c)(a+b-c)=3ab,且2cosAsinB=sinC,判断△ABC的形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