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比较文学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文学类学术论文题目大全

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
“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
新兴词缀研究7。
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
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
××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
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
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
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
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
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
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
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
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
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
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
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 论艺术真实2。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 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
文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参考

文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参考2021文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参考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1、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2、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4、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5、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6、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7、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8、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9、现代小品理论研究10、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11、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12、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13、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14、美国生态文学研究15、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16、戏仿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及其流变17、当今的文学理论18、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19、理论如何文学?--以乔纳森·卡勒理论观的调整为参照20、 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2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22、期刊媒介与文学理论关系问题研究23、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24、色·宝音尼木和《文学入门》之文学体裁理论研究25、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26、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27、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28、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29、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3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31、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32、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33、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34、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35、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三十年36、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37、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38、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39、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40、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41、试论西方的“女性写作”理论--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女性写作42、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43、七子派文学理论与阳明心学关系研究44、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45、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46、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47、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48、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49、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50、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语境研究2、中国梦宣传融入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研究3、天水秦州方言中的“家”4、基于认知风格的汉字教学浅析5、声符多义成因及声符义关系探寻6、古入声韵在《徐州十三韵》中的消变轨迹研究7、从申论考试看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8、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科学化教学浅析9、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误解10、论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对比模式11、基于民族文化的中文禁忌语研究12、汉语中的前置性修饰语的类型归属分析13、昆仑神话及其语源探讨14、含地名的歇后语1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16、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17、大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之我见18、成都方言词汇中的饮食民俗探究19、试论现代汉语“X哭了”格式20、汉语多音字浅析21、“十年来”和“十来年”22、“领导”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23、《说文解字·竹部》与中国古代信仰崇拜24、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的思考25、试论对外汉语中的繁简体汉字教学26、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提问研究27、浅析比较文学与面向世界的中文教育28、英汉写作差异对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启示29、浅谈汉字的国际化及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30、浅谈对外汉语川方言称谓语31、俄汉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研究32、俄汉语流重音声学实验对比研究33、汉语言文化价值教育研究34、“象形字说”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35、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学思维的应用研究36、“莲花落”与“莲花乐”37、《大学语文》中的古诗文注释商榷38、写钞本时代异质性文本的发现与研究39、浅析汉语委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40、战国时期中山国文字来源浅析41、基于语言经济原则对网络语言的研究42、汉韩主位结构对比研究43、繁体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意义研究44、网络时代的“谣言体”--以微信朋友圈为例45、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的认知考察46、浅析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性与相似性47、网络成语及产生途径分析48、辞格的视觉修辞效果在广告中的运用49、句式的视觉修辞在广告中的运用50、现代汉语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儿童文学论文题目1、试论在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思索--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2、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3、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叙事之思考: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中心4、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的版本与修改5、正视与克制-"儿童文学"古今之辨6、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融合式教学模式7、美国经典儿童文学阅读"金课"探索--以《夏洛的网》为例8、浅析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9、试析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教学--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10、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11、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为例12、美国高校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以佛罗里达大学为例1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14、浅析新媒体语境下儿童文学的前景及推广15、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研究16、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丛书填补理论空白17、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意蕴18、探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19、童年小世界,文学大情怀--秦文君儿童文学创作论20、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彼得·潘》为例21、乡土语言与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风格再造--以曹文轩作品《青铜葵花》的翻译为例22、《儿童文学》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23、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形式国语化,内容要欧化"24、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有效运用探析25、苏斯博士作品的美国儿童文学教育观解读26、周桂笙儿童文学译介和儿童文学意识评析27、儿童文学视域下《城南旧事》的跨文本研究2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运用分析29、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IP品牌的传播路径和发展趋势--以"皮皮鲁总动员"为例30、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研究综述31、芬兰儿童文学的民族风格32、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探讨33、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世界文化场的多元化张力探析--以曹文轩《青铜葵花》为例34、朝鲜儿童文学中的"中朝友谊"书写--以20世纪50年代《儿童文学》为例35、后殖民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36、儿童文学作用与创新思维教育关系刍议37、人教版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情感教育教学探究38、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39、新中国七十年儿童文学的梳理与省思40、中国儿童文学"出海"策略探究--以曹文轩作品为例41、浅析孙幼军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教育42、儿童文学视域下的主题写作教学研究43、儿童文学是不同生命间的对话44、关于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45、浅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46、儿童文学翻译中主体叙事交流的研究47、提高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研究48、学前儿童文学对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策略研究49、梦、灵、情的三重境界--董宏猷儿童文学论50、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及其童心坚守文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参考相关文章:。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科论文选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科论文选题(参考)提示:1、以下选题及方向仅供参考;2、论文选题最好与自己的考研方向和兴趣统一;3、学生可以与梁建东老师共同商讨选题方向;4、论文选题确定后,不要再轻易改变;5、论文准备阶段一定要认真查找资料,做阅读笔记,并在观点较成熟之后,写出写作提纲,并交梁建东老师审阅、批准,否则不能进入下一步写作;6、绝对不允许抄袭,否则后果很严重;7、论文写作讲究学术规范;8、梁建东老师邮箱:liangjd2011@9、一些与论文写作有关的资料,请查阅华为网盘:a)用户名:liangjd2011@b)密码:liangjd2011文学史系列(一)古代欧洲文学1. 希腊神话2.希腊悲剧3.希腊喜剧4.荷马史诗(二)中世纪欧洲文学1. 骑士文学2. 市民文学3. 但丁《神曲》(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拉伯雷2.蒙田3.《随笔集》4.塞万提斯5.《唐·吉诃德》6.莎士比亚(四)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弥尔顿2.《失乐园》3.莫里哀4.《伪君子》(五)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1.孟德斯鸠2.卢梭3.狄德罗4.伏尔泰5.《新爱洛伊斯》6.《忏悔录》7.《爱弥尔》8.笛福9.《鲁滨逊漂流记》10.菲尔丁11.《汤姆·琼斯》12.歌德13.《少年维特之烦恼》14.席勒(六)十九世纪初期欧美文学1.拜伦2.《恰尔德·哈罗德游记》3.《唐·璜》4.雪莱5.济慈6.华兹华斯7.普希金8.《黑桃皇后》9.《青铜骑士》10.《叶甫盖尼·奥涅金》11.奥斯汀(七)十九世纪中期欧美文学1.《红与黑》2.巴尔扎克3.《欧也妮·葛朗台》4.王尔德5.《驴皮记》6.《道连·葛雷的画像》7.福楼拜8.《包法利夫人》9.狄更斯10.《大卫·考坡菲》11.《董贝父子》12.《双城记》13.海涅1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5.果戈理16.《钦差大臣》17.屠格涅夫18.《处女地》19.爱默生20.惠特曼(八)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文学1.宪章派诗歌2.左拉3.《金钱》4.《妇女乐园》5.莫泊桑6.《漂亮朋友》7.《人生》8.哈代9.《德伯家的苔丝》10.《无名的裘德》11.易卜生12.《玩偶之家》13.肖伯纳14.《战争与和平》15.《安娜·卡列尼娜》16.契诃夫17.《哈克贝利·芬》18.马克·吐温19.杰克·伦敦(九)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文学1.高尔基2.《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3.肖霍洛夫4.《静静的顿河》5.罗曼·罗兰6.《伟人传》7.《约翰·克里斯朵夫》8.《巴巴拉少校》9.《苹果车》10.普鲁斯特11.乔伊斯12.卡夫卡13.《变形记》14.德莱塞15.《欲望》三部曲16.《美国的悲剧》17.海明威18.《永别了·武器》19.《老人与海》20.《丧钟为谁而鸣》21.加缪22.萨特跨学科系列(一)哲学与外国文学例:1.希腊神话特征的哲学分析2.《拉摩的侄儿》与辩证法3.雨果创作的人道主义哲学基础(二)伦理学与外国文学例:1.《荷马史诗》的伦理基础2.罗尔斯《正义论》与当代美国文学3.《红与黑》的幸福观(三)美学与外国文学例:1.从莎士比亚剧作看作为美学范畴的“悲”2.荒诞派戏剧审美分析3.拜伦诗歌的审美魅力(四)历史学与外国文学例:1.《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哲学2.狄更斯对法国十八世纪历史的独特描绘(五)心理学与外国文学例:1.弗洛伊德视野中的希腊悲剧2.欧洲小说中心理描写的发展3.作为心理小说的《红与黑》比较方法讨论例:1.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2.希腊文学对罗马文学的影响3.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后世史诗创作的影响4.“新新人类学”与六十年代美国文学(一)比较文学史以中西比较文学的历史联系与平行比较研究为主,特别是对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的研究。
比较文学选题

说明:每位同学选题后,可根据自己知识积累和兴趣,选择课题研讨的角度和方法。
但,每人必须有书面报告,并制作好ppt,研讨时用ppt演示和讲解。
1 比较文学的边界:文学性与比较文学研究
2 影响研究
(1)英国女作家与中国女性主义思潮[盖斯凯尔夫人《夏绿蒂勃朗特传》、《鲁斯》);夏绿蒂勃朗特;弗吉利亚伍尔夫;多丽丝莱辛]
(2)“流散文学”的回返影响研究
(3)经典重写:《哈姆雷特》在现代中国
3译介学
(1)诺贝尔奖获得者库切小说在中国;
(2)《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4形象学
a、中国形象的变迁:以厄普代克的华文小说评论(苏童、莫言、哈金)为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中国评述
b、都市形象的变迁:现代与当代的对照
5文类学
(1)小说与历史:自传与现代小说叙事
(2)现实主义:小说叙事与社会纪实
6新媒体与文学书写
7 文艺与传媒:茅盾文学奖与传媒语境的变迁;
英美主要文学奖与传媒语境;。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参考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1.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研究2.汉初政论散文研究3.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4.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5.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6.论《史记》中下层的描写7.论《史记》的叙事艺术8.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9.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10.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技巧11.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12.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13.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14.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15.阮籍咏怀诗略论16.左思咏史诗略论17.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18.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19.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2.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3.谢灵运山水诗略论4.南朝宫体诗略论5.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7.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8.“风”“雅”“颂”研究综述9.孔子“删诗”说检讨10.《论语》文学性检讨11.“女娲”故事流变探略12.中国洪水神话考论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5、《诗经》意象论6、《诗经》抒情手段论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0、论汉人评屈11、论班固评屈12、论刘勰评屈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蕴涵19、《庄子》寓言探略20、汉楚歌略论。
141个比较文学论文选题

141个比较文学论文选题比较文学论文选题范例一:1、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2、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3、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4、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6、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7、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8、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9、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10、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11、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12、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13、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14、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15、跨文明研究: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16、诠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发展17、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18、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19、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20、比较文学“危机说”辨21、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22、文化文学与教育:比较文学在教学中应用的现时性23、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24、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与"比较文学"研究25、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热”26、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27、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视野28、《简明比较文学原理》与《比较文学》的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入手29、文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30、梁启超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31、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32、基于比较文学的中俄文学文化内涵分析3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文学的发展──著名学者乐黛云先生访谈录34、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35、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36、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37、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38、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39、东西文化场域间的探索——日本当代比较文学研究之一40、以宏观视野看待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41、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42、比较文学概论43、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44、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45、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46、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47、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48、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49、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50、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51、中西比较文学教程52、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5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54、比较文学译文集5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56、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57、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58、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59、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60、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61、古典文献学养与跨文化视野的相遇--读严绍璗《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62、比较文学视域中我国的跨文化研究63、评严绍璗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64、古典与现代:站在美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最前沿——美国南方比较文学学会来访纪要65、从比较文学角度看《爱莲说》的文化内涵66、比较文学下中英文化中的女性独立意识67、文化·文学·人格──比较文学的本性及障碍68、比较文学视角下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研究69、从比较文学到跨文化交流——访香港着名学者李达三教授70、小议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论文选题范例二:71、面对文化转型的思考72、从比较文学角度浅析中国对联文化内涵73、跨文化研究的世纪盛会74、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之于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意义75、“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乐山举行76、中日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新史料:《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出版77、文化异质性及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78、双向融摄: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79、文化对话:跨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80、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81、后殖义时期的比较文学82、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83、比较文学教程84、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85、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86、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87、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88、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89、新辩证观念:中国比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90、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91、重申文学性:对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92、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93、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94、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95、比较文学新编96、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97、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98、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99、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100、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01、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 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102、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103、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构想104、比较文学的不变与变105、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师的素质建设106、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107、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108、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109、中国比较文学发展透视110、我的比较文学之路111、“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112、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113、比较文学与学术创新——曹顺庆教授访谈114、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115、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116、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117、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18、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以"和而不同"的尴尬现状为例119、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看文化软实力120、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12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与文化沟通122、比较文学与文化转型时期123、跨文化对话:新世纪比较文学发展必由之路124、文化研究视域中的比较文学125、在多元互动的比较中审视中国文化126、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考察127、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128、文化研究背景下的中国比较文学批评129、关于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课题的思考130、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与中国比较文学源流131、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132、跨文化观念发生学研究与原典实证--读严绍璗先生的《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133、文化研究/比较文学:挑战还是超越?134、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纪要135、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人文学者的使命——读王宁新着《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136、比较文学的奇葩——读《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137、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日本文化:严绍璗海外讲演录138、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139、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 比较文学研究文集140、从比较文学到文化研究──西方比较文学发展三人谈141、“文化对话”的主旨和策略─—转型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定位与选择。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选题参考1、中西文学叙事概念比较2、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3、中西文学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比较——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与《醒世恒言》为例4、文学比较的新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5、在跨文化对话中比较中西文学的异同——评高旭东《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6、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读《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7、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8、谈中西现代文学叙事手法比较9、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10、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1、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12、中西自传文学比较谈13、中西悲剧文学比较谈14、中西消费文学比较研究15、从基础工作做起——评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6、立足中国文学的比较文学思路──读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7、《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8、中西文学之比较19、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与构想——兼论中西文学跨文化比较20、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大全1、独辟蹊径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2、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构想——兼评《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3、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4、比较的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5、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6、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贡献之我见——兼论中西叙事文学比较7、确立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建造连接中西文学的桥梁──记陈惇与刘象愚先生8、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9、沟通 : 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10、中西比较文学视野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方法探索11、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12、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13、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14、隐喻、寓言与中西比较文学15、从文明比较的视野看中西文学——读钱穆《略论中国文学》16、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17、中西复仇文学主题比较18、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中西比较文学手册20、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三、热门中西文学比较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沈从文研究综述2、中西比较文学的空间拓展构想3、反映与反思:中西比较文学简论4、中西比较文学教学参考书5、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近视”与“远视”6、浅析中西比较文学中的反映与反思7、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8、试论中西文学的"悲"与"喜"——从先秦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比较看中西文学精神特质9、文科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与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以“中西比较文学”为例10、辛勤耕耘奋力开拓——刘介民中西比较文学学术研究评述11、我的学术之路:中西比较文学50年12、阐发:中西比较文学的一种研究策略13、中西比较文学理论14、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论讨论会在无锡召开15、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讨论会在无锡召开16、香港中文大学设置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哲学硕士课程17、港台和海外学者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18、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19、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20、中西比较文学论集四、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文学比较2、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3、试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4、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中西文学比较5、试论民初文坛的中西文学比较6、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7、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8、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9、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10、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11、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思考——与孟长勇同志商榷12、Zhong xi wen xue bi jiao (中西文学比较).13、中西文学比较论14、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谈片15、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论略16、朱明王朝时期的中西文学比较17、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初探18、中世纪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要19、叶嘉莹中西文学比较之实例举隅20、唐君毅的中西文学比较思想探析五、比较好写的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1、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2、文明末日劫难前的颤栗——中西文学末日意识比较3、中西文学宿命意识比较研究4、中西文学作品命名比较研究5、中西文学形式论比较研究6、中西文学艺术特征比较——以《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为例7、中西文学宿命意识比较研究--以《红楼梦》与《荷马史诗》为例8、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9、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10、《诗经》和《圣经》对中西文学影响的比较研究11、从中西文学语言的比较体会美学信息的转换12、以《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为例比较中西文学抒情传统13、感伤或慷慨的旅行──中西文学离别模式比较14、中西文学畸人比较谈15、从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看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16、《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17、中和之美与酒神精神——中西古典文学整体风格比较18、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19、意象与言语世界──关于文学形象基础的中西比较思考20、中西文学理论渊源比较—对“形象”的不同认识。
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总论论题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02、“世界文学”新论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无我”与“有我”08、中西叙事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古代文学论题01、试论古代神话与现代科幻小说02、神话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03、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04、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05、荷马式的比喻与古代人思维模式06、《俄狄浦斯王》――古代先民的生命密码07、《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08、荷马史诗种族主义倾向初探09、《波斯人》与东方主义中世纪文学论题0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文明02、从通俗到经典――中古城市文学的悲喜剧03、试论《神曲》的近代意义04、对“信仰”的真诚拥抱——重读《神曲》05、对列那狐形象的再认识06、西方文学中的骑士文学原型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论题01、《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02、《巨人传》与高卢气派03、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与误读04、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阴谋学类型揭密05、莎士比亚是种族歧视主义者吗06、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07,《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08、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论09、《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十七世纪文学论题01、简论拉辛笔下的女性世界02、重评巴洛克风格03、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04、《熙德》的帝国意识05、古典主义诗学的二重性十八世纪文学论题01、启蒙文学的现代意义02、菲尔丁小说美学初探03、再论“席勒式”04、欧洲狂欢文化平台上的《浮士德》05、“浮士德精神”的现代性06、《浮士德》与文化超人07、法国哲理小说的“非诗意化”特征08、18世纪英国文学的“海洋情结”(或“荒岛情结”)09、《格列佛游记》的种族主义思想10、《鲁滨逊飘流记》与“成人仪式”11、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十九世纪初期文学论题01、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精神02、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03、“湖畔派”诗人的历史功过04、自由主义――法国浪漫派的精神之母05、诗仙雪莱06、“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07、拜伦诗歌中的"世界悲哀"哲学08、雨果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09、《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10、浅论霍夫曼小说的怪诞性11、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与疾病12、中西抒情诗的若干方面比较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论题01、浪漫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产婆02、“现实主义”定义的再探讨03、试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化倾向04、简论19世纪欧洲小说的戏剧化风格05、于连形象的当代性06、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07、司汤达心理分析的实验性08、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文献学意义09、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自然科学因素10、伏脱冷:“一首恶魔的诗”12、环境与人——谈谈巴尔扎克创作中的环境描写13、“狄更斯式怪人”的现代阐14、狄更斯与欧洲小说叙述学15、圣洁的天使: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6、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17、普希金创作的文化解读18、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19、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2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21、“东方不动学说”与托尔斯泰对历史的误读22、安娜.卡列尼娜与女性文化意识23、马克. 吐温的幽默与美国气派24、“易卜生主义”的存在主义诠释25、彼尔.金特:对“绝对”的探求26、《德伯家的苔丝》――欧洲农业文明的挽歌27、19世纪前期英国文学的哥特风28、《玩偶之家》(或《茶花女》)的女权主义解读29、文学与自然科学——以十九世纪文学为例30、力的图式与组合——从格式塔角度看巴尔扎克的创作31、对危机的嘲讽与批评:《废都》与《洪堡的礼物》的对读32、索尔.贝洛创作中的“追寻”主题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论题0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评价问题02、高尔基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03、高尔基早期创作的象征意蕴04、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流浪汉形象05、肖洛霍夫“严峻的现实主义”新论06、《日瓦戈医生》的人道主义意蕴07、“战壕真实派”的创新与迷误08、爱特玛托夫的创作与中亚风情09、试论转折时期的苏联文学10、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论题01、“神话的回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度模式02、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精英意识”03、无序与有序:现代主义叙事文学的结构特征04、《荒原》的“死亡情结”"05、方兴未艾的中国“卡夫卡学”06、卡夫卡创作中动物题材的民族文化基因初探07、“人必须有一种不可摧毁的精神”——卡夫卡精神世界的另一面08、《饥饿艺术家》:停顿的痛苦09、“来自地狱的最美妙的歌声”——论卡夫卡的负罪心理10、一个灵魂裸露者的独白——卡夫卡内心日记评述11、“写作是祈祷的形式”——从一个侧面看卡夫卡的文学观12、“斯人独憔悴”:卡夫卡的爱情与婚姻(或:不幸的妙用:卡夫卡的爱情与写作)13、权力的图像: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14、伟大的孤独者与离群索居的英雄——略论尼采与卡夫卡的主人公15、“地洞”的密码:一个关于逃遁的话题16、“变形”的哲学——对葛里高尔“变形”的评价与认识17、残雪与卡夫卡18、《尤利西斯》与历史循环论19、不一与整一:《尤利西斯》的结构特征19、《喧哗与骚动》的“对位式结构”解码20、沃尔夫创作的诗化倾向21、超现实主义艺术革命的时代特征22、加缪的创作与现代“西绪福斯神话”23、“我反抗故我在”——评加谬的《西西弗斯神话》(或,评加谬的《局外人》)24、尤奈斯库与荒诞派戏剧25、“愤怒的青年”与青年的愤怒26、黑色幽默对传统幽默艺术的消解与颠覆27、人生的真正乐园——评《追忆年华似水》中的“时间”主题后现代主义文学一、论题01、走向艺术消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02、试论“元小说”03、罗格里耶小说创作的电影化倾向04、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05、《寒冬夜行人》(尔维洛)小说艺术的裂变式重组06、博尔赫斯的创作与迷宫模式07、《百年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08、从新小说看后现代写作09、形醉意不醉——论黑色幽默的美学意蕴10、论《嫉妒》中的“嫉妒”同学们还可以选取相关的东方文学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比较文学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一篇博士论文基本上都有上万字,论文的写作难度要高于硕士与本科,这里提供了比较文学博士论文题目128个,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写出一篇精彩的博士论文。
1、回到一般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范式研究
2、二战后美国艺术赞助体系与美国当代艺术崛起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30年发展进程研究
4、汉泰动词短语分析比较
5、隆德方言研究
6、儒教与琴理
7、中国电视剧中的中华美学精神建构研究
8、百年沉浮
9、从“无我”到“有我”
10、反叛与重建
11、国际动漫市场展的理论、规律与功能分析研究
12、《红楼梦人物论》研究
13、王履“师造化”思想研究
14、“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
15、《文心雕龙》与《易》卦关系探微
16、钱锺书的唐诗观研究
17、傅抱石客蜀时期故实画考论
18、文化遗产普遍价值思想历程研究
19、现代伊朗社会转型中的中产阶层研究(1925-2009)
20、元代理学与社会
21、侯外庐中国古代所有权问题研究述论
22、贾公彦《周礼疏》研究
23、晚清社会文化及风俗之变迁
24、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研究
25、张之洞经世实学思想研究
26、张如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27、尼采遗忘观研究
28、汉译《杂阿含经》中的阿罗汉研究
29、波德里亚艺术理论研究
30、新时期蒙古文小说语言研究
31、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小说与宗教关系研究
32、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33、论威尔第的莎士比亚歌剧
34、抗战时期延安木刻中的风景及权力关系
35、苏格兰民族运动研究(1918-1934)
36、尤尔的《工厂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影响
37、否定性:从有限主体到绝对主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篇研究
38、生命的“逃逸线”
39、唤醒对他者的记忆
40、当代埃及小说中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关系
41、曼布克文学奖的文化生产研究
42、雪莱的灵魂诗学
43、中东欧转型国家语言权利与小族语言保护研究
44、超文本使用者如何以言行事
45、从单语主义到多语主义的转变-印度语言政策研究
46、指称、事件与映射:试论一门基于指称的语义理论以及在其基础上的事件形而上学
47、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语气系统的汉语医患会话人际意义研究
48、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
49、日语极限表达研究
50、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化领导力研究
51、英语结构化教学模式建构与应用
52、中国大陆先锋戏剧先锋性之变迁研究
53、比较视域下的中日“妖怪”与“妖怪学”研究
54、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武士道的认识
55、日本近世君臣伦理向庶民社会渗透研究
56、当代俄罗斯哥萨克复兴运动研究
57、大陆浪人影响日本外交政策的方式与途径(1868-1919)
58、约翰·亚当斯外交思想研究
59、统一战争视野下北越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政策演变(1945-1975)
60、十至十二世纪蒙古高原部族史探究
61、道光时代汉学研究
62、抗战初期青年知识分子赴延安研究
63、梁启超与近代中日阳明学
64、从方法到方法论意识的觉醒:十七世纪神学中的诠释学问题探究
65、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与社会公德协同发展研究
66、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策略选择研究
67、刺激和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的电生理学效应
68、《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在唐代的流传和接受
69、以文类为导向的金庸武侠小说翻译研究
70、文化谱系中的艺术与体育比较研究
71、文化视阈下钟理和创作研究
72、理学与南宋初中期辞赋研究
73、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比研究
74、乐与道:荀子乐论研究
75、山东民间三大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76、汉画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
77、明朝与朝鲜的礼仪之争
78、蒲松龄年谱汇考
79、长清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像研究
80、王阳明《论语》学研究
81、梁实秋与西方文学
82、文化变迁中的仪式艺术
83、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众观研究
84、华盛顿·欧文的创作与“美国精神”的建构
85、渤海国及其遗裔的文学研究
86、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
87、东北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
88、敦煌文学中的産育民俗研究
89、唐宋八大家论说文思想研究
90、汉俄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
91、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
92、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
93、制度变迁与权力流动-康区流动电影放映研究
94、家庭生产与市场抉择
95、权力视野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商品品牌建构个案研究
96、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
97、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研究
98、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探究
99、20世纪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法律变革
100、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研究
101、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
102、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生成与嬗变的历史考察
103、晚清政府对云南边省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研究
104、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105、老子和世界圣贤们的对话
106、生命科技发展对生命权利僭越问题研究
107、魏晋风度中的传统中国人生命审美意识形态研究
108、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
109、从资源到编排:平面设计教学的课题作业研究
110、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
111、家国命运与时代风云:从多达《人生指南》看九世纪中叶加洛林社会变迁112、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教育政策研究
113、论17世纪前的欧洲媒介嬗变与传播:文明史视阈的考察
114、汉初诸帝与文学
115、罗马海外殖民城市的建设及其影响
116、基于印象管理的汉语机构话语交际面子研究
117、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文化探赜
118、后金与东部蒙古关系研究
119、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研究
120、王寂文学研究
121、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
122、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
123、孙星衍年谱新编
124、赫勒正义理论研究
12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东正教会社会影响研究
126、梁启超政治美学思想研究
127、近代江南堪舆业研究
128、现代汉语动作动词及受事主语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