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当代艺术作品(911)
艺术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解读

艺术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解读1. 引言1.1 概述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表现方式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内涵。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当代艺术作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了人们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本文将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意义,并呈现了解读这些作品的方法与途径。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描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主题以及全文所呈现的内容安排。
然后将深入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意义,包括艺术现代性的发展背景、当代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与反思性以及它们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领域所带来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分享解读当代艺术作品时常用的方法与途径,如主题与符号解析、叙事与表达方式分析以及观众角度与个人情感解读等。
接下来通过例析典型题材进行内涵解读,包括现实主义描绘与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品分析、抽象表现主义与情感体验的作品分析以及后现代艺术批判与跨界表达的作品分析。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并强调了对当代艺术欣赏和解读要持有开放心态、重视其多样性与社会价值,同时激发个体创造力,推动艺术进步。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意义以及解读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内涵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艺术作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教育人们对当代艺术保持开放心态,重视其多样性并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所扮演的积极推动作用。
2. 当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意义2.1 艺术现代性的发展背景当代艺术作品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艺术现代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传统观念和表达方式开始提出质疑,并希望以新的方式来呈现艺术创作。
这一时期诞生了各种新兴艺术运动和风格,如印象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这些运动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对艺术的自由度和创造性进行了重新探索。
2.2 当代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与反思性当代艺术作品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品分析(共五篇)

艺术作品分析(共五篇)第一篇:艺术作品分析达芬·奇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分析《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
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
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
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
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
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
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
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
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
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
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
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
我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我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在学习了一学期的当代艺术,使得我充分认识到了当代艺术的特点,由此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艺术,直接从字义上看,“当代”可理解为当下的、正在发生的,与“过去的"、“传统的"相对。
一般来说,国外美术机构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艺术统称为“当代艺术”。
但就像一些西方理论界更喜欢将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艺术称为“西方当代艺术”一样,各种时间概念的说法背后都有美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判断理由。
譬如,在西方艺术史的情景状态中,“反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当代艺术出现的先决条件。
现代主义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美术史上出现的以艺术本体语言研究为前提的各种形式主义流派和思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流行主义、照相现实主义等等。
虽然它们的主张和实践各不相同,但都否定内容对形式的约束,以精英的姿态宣布与传统表现法则的彻底决裂,探索和追求新的艺术形式,创造纯形式语义的“现代”艺术。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为艺术而艺术”。
而当代艺术首先就是反对这种就事论事的精英主义观念和形式主义的终极真理,追求不断创造和反叛,崇尚个体意义的价值实现。
其次,则是意欲颠覆建立在形式叙事上的现代主义传统,力图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主张艺术返回到社会现实中去。
这里变化的主要契机,是“二战”引起的人对生存价值的思考。
于是,西方习惯把“二战"结束作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在时间上的分水岭,然后依据文化取向和美学诉求的异同,将19世纪中期到二战前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其后的则称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或“当代艺术"。
从严格的意义上,西方学界则将举办于1969年的“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视为当代艺术的起点,因为正是该展强调了:无论是作品、观念,还是过程、状态、信息等艺术形式,最终都是为了表达艺术家的立场和态度。
现代艺术赏析:解读当代艺术作品的方式与方法

现代艺术赏析:解读当代艺术作品的方式与方法引言现代艺术是20世纪以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和表达方式,展现出对美和世界的全新理解。
在赏析现代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特定的方式和方法,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思想。
1. 理解当代艺术的背景要赏析当代艺术作品,首先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脉络。
当代艺术反映了现代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阐释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2. 细致观察与审视对待当代艺术作品,我们要有耐心细致地观察,并通过审视细节去发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
注意作品中运用的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如何组合,并思考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引申与象征。
3. 倾听作者的声音倾听艺术家对作品的解读和思考,他们通常会在展览、访谈或文献中分享其灵感与意图。
了解作者的动机与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
4. 探究艺术家的艺术手法与风格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通过分析艺术家过去及现在的作品,我们可以探究他们所运用的技巧、材料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并将这些信息与具体作品进行联系,进一步了解其艺术语言和思想。
5. 结合批评与评论当代艺术常常需要通过批评与评论来引导观者思考。
阅读专业评论员或学者对当代艺术的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含义,并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6. 跨领域互补知识当代艺术往往涉及多元化主题、概念和媒介。
跨领域互补知识如哲学、社会学、历史等对于理解当代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拓宽知识广度并将之应用到对作品的分析中,有助于揭示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7. 推崇开放心态与审美观当代艺术具有自由、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在赏析过程中,我们应保持开放心态,尊重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解读方式,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考。
结论通过采用综合性的方式与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赏析当代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启发与思考。
理解当代艺术的背景、细致观察与审视、倾听作者的声音、探究艺术家手法与风格、结合批评与评论、跨领域互补知识以及推崇开放心态与审美观都是帮助我们深入解读当代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取灵感的重要步骤。
现代艺术赏析:解读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现代艺术赏析:解读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介绍现代艺术是指在20世纪以后产生并持续发展至今的一种艺术形式。
当代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媒介和表达方式,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来探索人类经验、社会问题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深入解读几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
艾尔玛·托特image: 艾尔玛·托特 1. 背景介绍:艾尔玛·托特(Elma Tote)是一位德国出生的当代雕塑家。
她通过探索人体形态与线条的关系来创作独特的立体作品。
2. 流派风格:托特的作品体现了超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又融入了抽象元素。
3. 作品赏析: - 《身体逐渐消失》:这幅作品由一系列雕塑拼接而成,表现了时间流逝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引发观者对时间与人体关系的思考。
- 《曲线无尽》:托特通过雕塑的曲线和空间感,创造了一种充满流动感和动态感的形象,使观者感受到运动与变化的美。
安迪·沃霍尔image: 安迪·沃霍尔 1. 背景介绍: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是美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以其大众文化主题和荧幕印刷技术而闻名于世。
2. 流派风格:沃霍尔是波普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以呈现大众文化符号和商品消费为主要关注点。
3. 作品赏析: - 《香蕉画》:这幅作品以放大并简化后的香蕉形象为中心,背后可联想到食物与消费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暂时与易逝性的存在。
- 《玛丽莲·梦露》系列:沃霍尔将著名女演员玛丽莲·梦露的图像反复印制在画布上,不仅再现了她的形象,还表达了名人崇拜、流行文化和纪念性的概念。
弗兰西斯科·博尔迪亚image: 弗兰西斯科·博尔迪亚 1. 背景介绍:弗兰西斯科·博尔迪亚(Francesco Boldi)是意大利当代画家,以其独特的风景画作品而闻名。
2. 流派风格:博尔迪亚主要运用现实主义和超写实主义手法,为观者创造出一个虽然不存在但令人向往的世界。
如何评价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形式

如何评价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形式一、引言装置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20世纪中叶,它超越了传统的二维画作和雕塑,将空间、环境与观众互动纳入艺术创作的核心。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包含了艺术家的观念表达,更强调了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对话,以及观众在感知艺术时的参与感。
1.1 装置艺术的定义与起源装置艺术,顾名思义,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内布置和构建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任何物质,从日常物品到高科技设备。
装置艺术的定义强调了其临时性和现场性,往往与展览场地紧密相连,一旦移除或改变环境,其意义和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起源上,装置艺术可以追溯到杜尚的“现成品”概念,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环境艺术和60年代的大地艺术。
1.2 现代艺术语境下的装置艺术:挑战与创新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装置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创新机遇。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家可以利用更多元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创造出更为震撼和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另一方面,装置艺术也开始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如环保、身份认同、城市化等,使得艺术与社会议题的关联更为紧密。
同时,观众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观赏者,而是成为了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互动参与,实现了艺术与公众的共享对话。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推动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二、装置艺术的形式特征与传统艺术的碰撞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对空间、材料和技术的探索,与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对话和碰撞。
这种碰撞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在于对艺术定义的拓宽和深化。
2.1 空间的介入: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传统艺术往往局限于二维平面,如绘画和版画。
而装置艺术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将艺术创作带入三维空间。
艺术家通过雕塑、建筑甚至环境设计的方式,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体验作品,使艺术与观者产生更为直观和互动的关系。
这种空间的介入,让艺术作品不再只是视觉的欣赏,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走进、感受和参与的空间体验。
当代艺术家作品赏析.

当代画家作品赏析
组员:成丹卉,周玉翠,赵怡
潘玉良
1895-1977。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 家,她是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花园的 第一人。她一生最大的荣誉是在1959年9 月,巴黎大学把它设置的多尔烈奖,给了 这位中国女子。 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塞夫先生作了 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 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他的素描具有中 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 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 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调 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 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 色韵生动。“ 潘玉良一生传奇色彩浓郁,电影《画 魂》才让她渐渐又浮现在大众的眼前。从 小妾到画家,辛酸与励志才为这世间打造 了以为如此出色的人物。
Thanks for listening
阎平
画家闫平,女, 1956月出生于山东省济 南市。1979年考入山东 艺术学院,1983年毕业 留校。1989年考入中央 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现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油画家学会理事、中 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 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 悲鸿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第 二工作室主持。
组画《三峡大移民》长200cm 宽800cm
“三峡大移民”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这个看法如同围绕着三峡 所发生的一 切不幸的历史史实、被移走的人群、被拆迁的村落和发生在三峡的 家庭、个人的故事、 意识形态之争、历史之变一样地确凿和无奈、一样地诡异 和荒诞、支离破碎、无恩无怨 。一草一木、一禽一兽、一砖一瓦,构成了中国 当代艺术史中最令人难忘的画面,呈现出一个国家的伤口和一个艺术家的无言的 立场。
当代艺术作品鉴赏

当代艺术作品鉴赏1. 引言当代艺术是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的,它涵盖了从20世纪初至今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
当代艺术作品具有多样性、创新性和反传统性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当代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了解背景知识在进行当代艺术作品鉴赏之前,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是很重要的。
这包括对当代艺术发展历程、流派和重要画家以及相关概念的了解。
2.1 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介绍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事件和趋势,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概念艺术等。
2.2 流派与画家列举几个重要的当代艺术流派,并介绍一些著名画家或雕塑家,包括他们的创作理念和风格特点。
2.3 相关概念与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当代艺术概念和理论,如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概念将有助于理解当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 鉴赏方法与技巧在鉴赏当代艺术作品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3.1 视觉元素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色彩运用、线条构图、形状和纹理等视觉元素,来理解艺术家的表达意图和创作手法。
3.2 主题与符号解读探究作品中所呈现的主题内容,并从中寻找可能存在的符号或隐喻。
这些符号和隐喻通常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
3.3 背景与文化脉络了解作品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这有助于对其内涵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3.4 过程与材料研究研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法,了解他们对材料的运用以及创造性地改变传统工艺的方式。
3.5 对话与批评参考参考专家、评论家的观点和解读,并与他人进行对话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艺术作品。
4. 鉴赏实例介绍选取几件当代艺术作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解读来展示鉴赏方法和技巧的应用。
4.1 作品1:XXX(画作/雕塑等)对该作品进行视觉元素分析、主题与符号解读等内容的详细描述。
4.2 作品2:XXX(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对该作品进行背景与文化脉络研究、过程与材料研究等内容的详细描述。
4.3 作品3:XXX(摄影/视频艺术等)对该作品进行对话与批评参考的探讨,并引用一些专家意见或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的观众甚至于策划人、批评家都会在当代艺术作品面前表示出“失语”状态,以为只要是当代艺术就是好的,也就是说艺术史还从来没有象现在那样,变得如此地不对作品好坏负责,它或多或少地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重要的是艺术家有没有勇气在做差的作品的时候不怕难为情,而批评的“失语”正好助长了这种艺术家不怕难不情的激情,所以这样一种提问在现在就变得很有必要:我们如何去评价一件当代艺术作品。
我把批评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赞美的批评”,一是“阐释的批评”,一是“检验的批评”,依次对应艺术史的是古典形态(延伸到浪漫艺术)、现代形态(延伸到后现代)和当代形态(从观念艺术开始)。
艺术在古典的形态时期,因为它的标准只有一个,而且其题材是明确的,所以作品好与坏很容易被辨别,那么批评就是对好的作品的赞美,这种赞美的方式往往就是面对作品而用文字进行生动描绘。
艺术到了现代形态,由于艺术的实验将原先的固定标准给破坏了,所以标准是相对的,又由于艺术为反对含义的确定性而带来了作品的意义模糊,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说批评是二度创造,即批评是批评家个人的感觉阐释,面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批评家可以作出不同的阐释,这是对古典批评忠实于作品的固定含义的突破,也是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的突破。
而当代艺术是在现代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形态,它仍然克服了艺术的题材与内容的超级所指,而且强调了艺术的语境指涉,所以这种艺术又使它从现代艺术的“意义的模糊”转到当代艺术的“意义的明确”,但这种意义不是古典艺术的含义,而是超越了固定所指的能指之间的意义生成,这就使得批评转到了对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否真正有效的检验,所以三种不同的批评类型其实也就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的反映,在现代艺术时期,批评以“阐释的批评”取代了“赞美的批评”,而对当代艺术来说,批评以“检验的批评”取代了“阐释的批评”。
由于当代艺术这种作品与意义有效性之间的不分彼此――这是当代艺术从形式主义发展而来的结果,所以批评家就成为艺术家内部的敌人,即他时时要与艺术家的作品作对,来讨论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赖以存在的观念是否能够成立,当然,“阐释的批评”这个时候已经显得很不重要――这是当代艺术对艺术家的要求,因为艺术家被要求为在完成自己作品的时候也要完成自己作品的阐释,用我的“批评性艺术”的概念来说,当代艺术家是艺术家与批评家双重身份的体现,因为这时的艺术家不但要做出作品来,而且还要有这个作品从思想、态度和立场上体现出来的观念。
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批评正在这样的艺术史逻辑中被重新作了安排,因为艺术家同时也有了批评家的身份,所以批评家的职业身份变得更加独立,而且由于批评家的介入,艺术中更体现出了“意义有效性”的争论倾向,尽管我们说当代艺术家的身份同时兼有批评家的身份――就我所主张的“批评性艺术”尤其如此,但这只是对艺术家所提的要求,而事实上我们很难看得到真正具备批评家素质的艺术家,而且艺术家的观念也是要在批评的情境中检验的,所以从事“检验的批评”的批评家在当代艺术中就具有非同一般批评家的身份,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方式既与“阐释的批评”不一样,更与“赞美的批评”的不一样,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在当代艺术中没有“检验的批评”,那就等于没有批评,“阐释的批评”不属于当代艺术批评的原因是因为对作品的阐释已经是艺术家的工作,反过来说艺术家如果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阐释,那么他就等于没有完成作品。
所以我们现在的批评一直在发生着严重的错位,即将现代艺术的创作与批评当作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批评,而导致的结果是艺术家说不清楚作品,批评家乱说艺术家的作品,这是现代艺术时期艺术家什么都不说,而批评家只顾自己想象地去说的残余作风,而这种作风仍然在被认为是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不停地效法。
我们现在喜欢说批评的缺席,而所谓的批评缺席,就等于说“检验的批评”是一个空白,因为对当代艺术来说,批评既不是“赞美”也不是“阐释”,而批评史上的三种类型――就我说的“赞美的批评”、“阐释的批评”、“检验的批评”,在当代艺术领域变成了没有“检验的批评”而只有“赞美”和“阐释”的合而为一,以至于我们的批评界多了很多的“坐台批评家”和“舒服批评”,它比起古典时期的“赞美的批评”来说,这种赞美因为没有了古典的固定标准而可以无边地阐释乃至实现无边的吹捧,它与现代艺术的阐释批评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现代艺术时期,艺术还是一个自主的概念,这种艺术自主所带来的题材上的审美性,就自然会限制阐释批评的过度阐释,而进入当代艺术以后,由于艺术的自主性彻底打破,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和艺术在表达上没有任何的限制,使得艺术立即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没有了标准,在这样一个没有标准的艺术现场,用“阐释”的方法进行“赞美”的批评和这种“阐释的赞美”就是我们现在的批评主潮,用这种方法工作的人可以作为批评家身份介入批评活动,这就是一个做了差的作品而不怕难为情的艺术家和做了差的批评同样也不怕难为情的批评家合伙的年代,因为在现在的无标准的艺术领域,任何的差的作品都可以借助“阐释”的技巧而达到“赞美”的高潮。
所以,“检验的批评”首先针对艺术的观念而言的,它足以能克服“阐释的赞美”批评的地方即在于“检验的批评”是用概念和分析的批评,它将艺术与批评置于一个论辩的情境之中,当然就目前而言要找到这样的批评范例不容易,我可以就徐冰的近作,获得英国“世界艺术奖”(Artes Mundi)的<9·11尘埃>进行分析,以说明“阐释的批评”与“检验的批评”的不同性质,和具体到艺术作品的批评的时候的具体要求。
我的结论是:徐冰的<9·11尘埃>是一件很“丑陋的中国人”的作品。
徐冰从“9·11事件”后的双塔楼废墟附近收集了一些尘埃,洒在博物馆的地上,并在尘埃上写上两行中文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还没有看到徐冰对这个作品的阐释,所以只能由我来代劳并可以替徐冰的这个作品作出三种可能性的阐释,这三种阐释都源自于徐冰所用的两行中文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为这段话是禅宗中的名言,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即人的精神上的“四大皆空”,而徐冰将这句话与“911事件”结合起来以后,就会引申出这样几种“阐释”:其一是一种反思――这是从徐冰作品的最深刻的角度去阐释的,而且很符合禅宗的“四大皆空”精神――即如果纽约的世贸中心高楼不造起来,就不会有“911惨案”的发生,这可以纳入到我们的“新左派”批评,即反现代化批评,其二,徐冰的作品可以体验为和尚作道场对“9·11事件”所作的超渡仪式,成为中国艺术家利用中国宗教并用艺术的方式来安抚死亡者的灵魂。
其三,徐冰的作品只是用<9·11尘埃>与禅宗中的古老而又有名的一段诗简单地结合起来,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尘埃”这个词,所以让人们知道徐冰做的是中国的艺术。
尽管上述三种“阐释”对我来说都是假设,但对徐冰来说,这个<9·11尘埃>已经被“阐释”得很全面了,徐冰即使有“阐释”也不会超出我所替他“阐释”的范围,这样我就可以问,<9·11尘埃>作品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当然也有观众会说徐冰的这个作品的现场感很好,但现场感好并不能作为艺术好的唯一理由,因为让人感兴趣或者让人激动的现场感很多,当代艺术的现场感首先是要看它用这种现场说了什么观念,只有现场而没有观念那就不是当代艺术现场,如果就因为徐冰拿着<9·11尘埃>来吹成尘埃空间就是好作品的话,那我们还不如说沙尘暴的现场感很好,大家只要去看沙尘暴就可以了。
因此我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对徐冰<9·11尘埃>作品所作的三种阐释,从徐冰一贯的作品和创作方法来看,至少第一种阐释和第二种阐释已经超过了徐冰的深刻的程度,徐冰从来就没有这么深刻过,就是代表着徐冰最深刻的作品<天书>来说,也是一件让人越往深处看,就越会认清<天书>,包括被批评家阐释以后的<天书>就是一种“太监文化”的符码――面对具体的问题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做,象<天书>那样装哑吧。
所以我十年之前写的<“天书”时代与陪葬的“小红人”>中就指出了徐冰的<天书>的思想危机,现在我要进一步作这样一种比较,如果我用英文字母在电脑中编造各种各样的词,即可成为徐冰<天书>的英文版,英文版的<天书>从思想状况来说与徐冰的<天书>是一样的,只是徐冰的<天书>是中国文字,在中国新保守主义中有赞美汉字的传统,在西方的“东方学”视野中有汉字东方情调,这就是徐冰的文字作品的文化学轴线。
回到我的“检验的批评”,针对徐冰的<9·11尘埃>作品,就是我替他作的三种“阐释”,无论对哪一种“阐释”的“检验”都能证明徐冰的<9·11尘埃>作品所存在的问题。
其一,“新左派”反现代化当然可以被美化为知识分子品质在思想界的一种反映,但这种思想无助于社会的自我批判中的自我更新,因为我们的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并不能用“新左派”反现代化所能解决的。
其二,如果是中国宗教的超渡仪式的意象性利用,那这种表现文化差异的方式也过于“唐人街文化”,从文化学上来讲也只是将文化当“名词”而不是当“动词”来使用的又一次体现。
其三,其实,我对徐冰的<9·11尘埃>所作的第三种阐释更符合徐冰作品的原意,这与徐冰的近期创作中用汉字来图解含义的方法是一致的,我在<中国符号的劳动竞赛:徐冰与谷文达>中作了详细的分析。
徐冰的<9·11尘埃>作品得到了评审员的青睐,在最后十个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为其它原因,就是因为徐冰是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作品用了中国文字而且这个中国文字又可以讲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
“徐冰擅长表现语言的微妙对文化差异的影响”,这是报导徐冰获奖时对徐冰的一句评语,这个评语用在徐冰的身上也不是不可以,也是对徐冰用文字作艺术的一种很好的概括。
但问题在于,艺术中的“文化差异”如何表现,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只是造成简单的不一样,并通过拼盘那样把它拼出来――徐冰将<9·11尘埃>拼禅宗诗中的“尘埃”一词――那就会变成我所说的“过时的文化学承诺”。
不得不再次说明的是,我实在是不愿意对徐冰<9·11尘埃>作品作第三种阐释,因为就第一种和第二种“阐释”对徐冰来说,只是在文化观念上缺乏积极的意义,而第三种“阐释”,就扣着禅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尘埃”一词,再拿<9·11尘埃>的“尘埃”(其实是文化冲突中的苦难事例)来雅玩雅玩,好象很中国,其实只是将自己的乐趣寄托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曾经批评蔡国强的作品是“拿肉麻当有趣”,徐冰的<9·11尘埃>作品何止是“拿肉麻当有趣”。
所以我要说的――这也是我所主张的“批评性艺术”的理论出发点,不要以为是中国艺术家就可以使自己的艺术无关乎“公共领域”的思想维度,只玩一些中国地摊旅游文化符号和风情性的群众娱乐活动,到海外就是去不断地扩充“唐人街文化”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