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讨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摘要】语文课应该姓“语”,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在当前新形势,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的使用,使得语文课成了看课件图片课,语文味越来越淡,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及利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方面阐述原汁原味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朗读品析;谈感受;写作拓展;语文教学;语文学科;语文素养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教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而我们知道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有的老师或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
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浓。
许多语文专家学者都呼吁“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其实我觉得应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我认为弥漫着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上要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对语言的感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
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为此,我们先得正确地读,读流畅。
在课前理出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投影在黑板,提示学生注意。
可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
怎样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

怎样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新博中心学校吴风什么是‘语文味’?说到底是要看课堂上有没有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有没有教会学生一定的语言技巧,有没有让学生学会交际。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语文味”,专家认为,“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文道同行”: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内蕴,应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美好情感的渗透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专家安徽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现场观摩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薛法根两位老师的语文课,我感受最深的是,两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以前那种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而冷落了教科书、减损了语文学习效果的状况没有了。
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注重学生的感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语文已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让我看到了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了。
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味。
“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窦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感,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诵读过程中受到感染,在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从中感悟语文味。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教学生体会人物性格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人物外貌、人物动作、人物语言,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感悟文本主人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体会读的韵味,享受读的意境。
下面是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朗读训练:……窦桂梅:《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眼是“打”。
这“打”体现的是一生充满矛盾的林冲的性格的缩影。
作为教者,只有走到林冲的心里,方能“打”出味道,“打”出力量,“打”出性格,进而“打”出教学的风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何谓语文?语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的学科。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赋予了更精彩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创新之风,但是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学习语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提出“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正是在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儿”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一、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
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
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二、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
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
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
语文教学中如何教出“语味”

什么是语味?语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这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语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语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来获得;语味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味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味,或者说语味不一定浓;语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出语味:一、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形成共识。
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
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地理知识课或新生科学知识的现象。
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视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也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
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课不是为任何其他学科服务的课,因此,不能把语文仆化为其他学科的保姆。
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
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模式化,是不科学的。
教学新手往往需要一些模式,一些机械操练,因此他们的教学缺少一些语文味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模式化。
让语文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_语文课堂语文味

海伦?凯勒那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师:这两个词意义深远 些插图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而且在插图处我们还可以引导学
哪!还有没有打动你心灵的词句?生:我觉得“如饥似渴〞也能表现海伦? 生进行练笔训练,使文与画、读和写奇妙地得以连接。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儿,还有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生:还有“舍命〞和“不停〞两个词。师:
三、“写〞出语言的韵味
这句话中的“舍命〞、“不停地〞能不能去掉呢?“她摸读盲文,书写单
1.写在课文插图处。教材中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插图与文质兼美的课文
调和句子〞也很通顺啊!生:不能去掉,“舍命〞和“不停地〞能表达出 相协作,图文并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了课文内容,这
到水的滋涧,而海伦?凯勒也急迫地想猎取学问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是她勤奋努力的标志。师:海伦?凯勒疼吗?(生答:疼)你们看着心疼吗?
师:这个比方实在是生动而又形象,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 (生答:心疼)她的爸爸妈妈和沙利文老师看着小小年纪的海伦?凯勒手指
伦?凯勒?(出示习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夏天,骄阳似 上摸出了血,心疼吗?(生答:心疼)既然她感受到了肉体上的朔风怒号,天寒地冻,海伦凯勒 。每 父母和老师,以及全部看到这一幕的人都有些于心不忍,那海伦?凯勒为
天,天刚蒙蒙亮,人们还沉醉在睡梦中,海伦凯勒 。夜深人静,人们早 什么不愿放弃呢?谁来做海伦?凯勒,把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告知我们。生:
已酣然入梦,海伦凯勒 。)生: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海伦?凯勒 尽管我是一个残疾人,但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就肯定可以到达胜利
〔单位:溧阳市西平小学〕编辑/张俊英
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个 方 向迈 出一 小步 。 真理 便 会 变 成 谬 误 。 ” 观 时 下 的语 读 的效 果 ,应 有 朗读 水 平 的提 升 。王 自文 老 师 在 教 学 古 诗 纵
文 教学 课 堂 , 精 彩 纷呈 、 样 辈 出 、 闹 非 凡 的 背 后 , 时 《 I 邸》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一 句 时 , 在 花 热 有 题 临安 中“ 这 朗读 的 指 导 非 候呈 现 出来 的 , 实 是一 种 “ 盛 豆苗 稀 ” 虚 假 繁 荣 , 一 常 到 位 。师 : 些 权 贵 们 已 经 断 送 了 一个 繁华 如织 的汴 州 。 其 草 的 是 那 种“ 文是个筐 . 么都往里面装 ” 泛化教 育 。 一种“ 语 什 的 是 肥 难 道 就 不 会 再 断 送一 个 锦 绣 如 画 的杭 州 吗? 到这 些 。 们 想 我 人 田 。 己 园” 为他 人 作 嫁 衣 。 处 安 身 的语 文 , 常 常忘 怎 能 不 焦 急 ? 荒 的 四 却 我们 和诗 人 一 起 问 问他 们——嘴 名 朗读 “ 湖 西
三、 文嚼宇。 出“ 文昧” 咬 品 语
语 文 是 工 具 性 与 人 文性 的和 谐 统 一 , 能厚 此 薄 彼 。 不 在
尽 经 典 也 枉 然 ”那 么 。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 , 何 与 学 生 共 享 重 视 人 文 性 的 同 时 , 能 忘 记 对 字 、 的 训 练 、 实 、 味 。 。 在 如 不 词 落 品
提出了“ 合性 学习” 综 的崭 新 理 念 ,大 语 文 ” 理 念 也 得 到 正 先 生 的 “ “ 的 简单 语 文 ” 王 菘 舟 老 师 的 “ 意语 文 ”都 将 诵 读 , 诗 ,
进 一 步 的重 视 与 推崇 。于 是 新课 程标 准 下 的语 文 教 学更 加 推 崇 到 了至 高 无 上 的 位置 。可 以说 。没 有 了诵 读 的小 语 课 强 调和 社 会 发 展 、科 技 进 步 的联 系 和其 他 课 程 的 沟 通 与 融 堂 , 基本 上就 是丧 失 了语 文 味 的 课 堂 。 然 , 堂 上 的 朗 读 , 当 课 合 。但 是 正 如 列 宁所 说 的“ 只要 再 多 走 一 步 , 佛 只 是 向 同 不 能 只是 一 遍 接 一遍 毫无 起 色 的 朗读 。而 应 读 一 遍 就 要 有 仿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味”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味”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新理念层出不穷,教学模式遍地开花,教学方法日新月异。
不可否然,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事物日益增多,学生不仅没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吸收,语文学习的效果也与日俱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味”是现如今语文教学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文味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发现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
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但在实际教学中,朝气蓬勃的学生到了课堂就缺乏了灵性。
社会实践当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却缺乏必要的交际水平。
细究之下,或是把语文课异化成政治课、历史课,或是单纯的审美教育课、思维训练课;或是杂化成各科知识的拼盘,并没有真正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正应了吕叔湘的一句话:费时最多,收效甚微。
在此背景下,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回归正道的呼声终于应时而出。
所谓“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像语文课,要发挥、兼顾语文课的应有功能——工具性、人文性,不能偏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以及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因此,“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一、教师上课之前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后,开始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无论从时间还是形式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体现“语文味儿”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体现“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语文学科建设、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理念甄选、课堂把握与评判、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与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主体前提在于教师的素质。
包括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专业教育能力,美学修养和德性。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咏诵,教出语感;立足文本,深入挖掘;巧用手段,感染熏陶;以情动人,触及心灵等课堂方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
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不断探索总结出更多更好的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
标签:“语文味儿” ;“新课标” 意义;主体前提;课堂方法How to embody the “Chinese taste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Meng Yong-bin【Abstract】”Chinese taste” should b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course,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is the attribute of the curriculum essential natural explicit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oncept. Both sets of Chinese subject construction,curriculum content,or the education concept selection,classroom grasp and evaluation,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has important meaning proposes the Chinese taste” concept and discussion. Chinese t eaching should have “Chinese taste”. The language class “body language taste” is the premise of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ncluding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bility,professional education,aesthetic culture and virtue. Chinese teachers can through repeated reciting,teach language;based on the text,in-depth excavation;using the method,the influence of infection;to love moving,touch the soul of classroom methods on Chinese class “language”. Chinese educato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 more and better on the “classroom for Chinese taste” as the highest pursuit of Chinese education.【Key words】”Chinese taste”;“new curriculum standard” meaning;premise;teaching method“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2001年程少堂提出后,在全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材分析:《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四中的一篇希腊的古代神话故事。
讲述了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解除人类在漫漫长夜中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将火种偷来带到人间,但是却受到宙斯的严厉惩罚。
故事塑造了一个给人类带来幸福的英雄形象,盛情赞颂了普罗米修斯的丰功伟绩与坚强、勇敢、善良、聪明的精神。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设计时,围绕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展示学习交流活动。
当学生反馈时,针对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感悟。
其中重点抓住普罗米修斯所说的那段话加以品读。
另外,本课设计时,尽量以读代讲,除了读课文,还拓展阅读了一首《普罗米修斯赞歌》和一篇《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并向学生推荐了课外阅读的篇目,使课堂上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忍受痛苦的坚强意志,学习他的聪明、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体会和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正直、善良和勇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面对偷东西的人,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偷了东西,人们不仅不痛恨他,反而视他为“人类的大恩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概括。
2、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三、精读感悟
1、出示阅读提示:
A、默读课文,先画出能体现出鲁罗米修斯美好品质的语句,然后和同桌互相读读自己画的句子,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B、想一想,是什么让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残酷的折磨,为人类从天上偷来火种呢?(这也是书上文前提示中的问题)
2、生自学后反馈。
预设:学生可能从聪明、善良、勇敢几方面汇报。
(教师相机板书)
A、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善良的人时,引导体会在没偷来火种时,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痛苦生活。
B、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勇敢的人时,通过指名读、结合提示语再读、注意反问语气、齐读等方式指导朗读普罗米修斯所说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
C、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聪明的人时,不做讲解;
D、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坚强的人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这个刑罚中最可怕的是什么?
指导看插图,结合文中的描写,想像当时的情景。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再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
猜想:许多年来究竟是多少年呢?师补充:据神话资料记载是整整三万年。
三万年来……;三万年来……;三万年来……(引读13到15段)
痛苦是如此漫长而又残酷,但是咱们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着的是他依旧坚定的声音。
出示:“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投影阅读提示)看问题2,现在你们知道到底是什么让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残酷的折磨,为人类从天上偷来火种了吗?板书:为人类造福
四、识记生字。
1、看屏幕来回顾一下全文内容。
先默读,再指一生读。
2、红色的词语中包含了本课中要求认的9个生字,再指一生领读一下这些词语。
五、升华主题
1、介绍奥运“圣火”的由来和意义。
2、指生介绍收集的各天神的资料
3、欣赏诗歌:《普罗米修斯赞歌》
六、拓展阅读:
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布鲁诺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请同学们默读手中的阅读材料,边默读边画画让你感动的句子或是写写自己的感受。
指生反馈。
七、拓展作业
1、收集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了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无私奉献的人物的故事,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互相交流;
2、收集交流语文七色光四的知识窗中推荐的有关为人类造福的神话故事。
3、推荐班级同学藏书:《希腊神话》。
设计评析:教师紧紧抓住略读课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从而构建了高效合理的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本设计导入即从生活实际入手,抓住学生对“偷”的认识,与文本形成鲜明对照,巧妙地引出课题,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进一步深思读文。
初读感知后,又有效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文章的一般结构特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有条理地概括课文大意,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使学生既弄懂了课文大意,又掌握了概括文意的一般方法。
全课围绕“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开放性问题,合理预设,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从整体感知普罗米修斯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及时出示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学习提示,暗含了学法指导与合作交流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抓住普罗米修斯坚定地回答: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呢?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这一关键句段反复体会,深入品读,采用多种方式引读,指导朗读,读悟结合,读中感悟。
读得通透,悟得深刻。
学生可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善良、聪明、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并受到这种高尚情感的熏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于朗读感悟之中。
能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语文学习规律,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后能从整体回顾课文内容,并将本课生字融入其中,落实识字任务,一举两得。
课文教学抓住重点,以读代讲,实现情感升华。
课内拓展内容《普罗米修斯赞歌》、《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又紧扣文本,很好地补充和升华了文本的主题,是文本的拓展与延伸。
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完成,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很好地完成了“快乐读书屋”所承担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