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论文
大众文化传播论文资料

美电视剧中国隐形流行剧迷文化水平较高像大海一样深邃,像天空一样湛蓝;用理性的眼光剖析事理,用客观的态度报道事件2007年1月22日,“休假”已久的美国电视连续剧《越狱》即将重登荧屏。
在中国,这一消息早就在“越狱迷”中传说已久了。
短短4天内,百度“越狱吧”一条相关内容的帖子点击率就超过了1万次。
2006年,《越狱》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追捧。
受此影响,近几年一直在国内秘密流行的美剧终于走出了网络,进入了主流媒体和大众的视野。
美剧在中国的流行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
这次,国外主流媒体也没有一如既往地高举知识产权的大旗加以抨击,而是将此作为一个有价值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为什么美剧会如此火爆?美剧与其他电视剧的区别究竟何在?对于美剧的流行,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观察角度。
但是,在大众追捧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流行文化符号。
家住广州五羊新城的小李,本周一在网上发布合租信息,她给对方最大要求是,必须超级喜欢看《越狱》和《老友记》。
就在她的帖子后面,截至昨天下午已经有33个跟帖——他们不是要租房,而是向小李打听在哪里可以租到《越狱》和《老友记》。
美剧,从未有如此火爆。
不过,到下一周,它还会更火——美国FOX电视台昨天刚刚发布消息,众多《越狱》迷期待的第二季14集及后面的故事,将从下周一晚上继续播放。
从北美传来的利好消息还包括:《靓太不易做》第3季、《24》第6季和《CSI》第7季等8部美剧都已经陆续从本月起开始继续播出。
随着美剧在中国的流行,“季”这个词也逐渐为人所知。
季,英文为season。
美国的电视剧跟NBA等职业体育联赛一样,按照季来播出,从每年秋天到第二年初夏为一季。
但也有很多片子是要到季中才播出的。
如果某部剧集收视率不理想,就可能被停播。
有时恰逢大型赛事或圣诞节,一停就是个把月。
八成美剧迷大专以上文化在两三年前,美剧还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美剧,有着明显的语言门槛,同样也在传播渠道上多受限制,更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流行初期,大多数国内观众是那些熟练使用网络资源、英语较好、有空闲时间的年轻人。
大众传播学论文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与防范_大学论文

大众传播学论文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与防范_大学论文赵娟工商1414班20140849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与防范摘要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新闻媒体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于此同时引发的副作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本文通过举例说明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来引发思考,从而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新闻媒体;负面影响;防范什么是新闻媒体呢?新闻媒体亦称大众媒体,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
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
我们需要媒体的存在,也依赖媒体的存在,尽管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毋庸置疑,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首先,在信息传播方面,信息过剩,垃圾信息充斥,影响抉择判断。
今天一个人跳楼,媒体渲染说人心堕落,世界危机,明天一个见义勇为,人们又断言,世上还是好人多。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但人们在多种多样充满矛盾的海量信息前变得浮躁了很多。
反而不如过去有定力,有坚持。
在传播新闻方面,它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渠道,让民众收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东西,误导民众,对其正确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影响,混淆视听。
另外,过多的娱乐活动使人们沉迷于三寸电视,减少了户外活动,人们的交际能力极大的受到伤害。
人们对于现实的关注也转化为虚幻的思维活动,人们被驯养的麻木、虚伪了。
面对电视剧人们的目不转睛和眼泪汪汪,目睹不公的麻木,耳闻失学的孩子却习以为常就是一个人们人格分裂的表现。
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对媒体的作用做过这样精彩的分析。
⑴地位赋予功能。
今天电视上出现过的衣服款式,明天就会全社会流行。
今天上过电视的政治人物,普通人,明天就会成为名人,并且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人们刮目现看。
因此媒体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是被人利用,成为毫无抵抗力的宣传工具。
多少人由此发迹,又有很多人身败名裂。
例如在选举过程中,一个人掌握了舆论导向,一个人就可以把自己涂抹干净,大获全胜。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研究论文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研究论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
大众传媒如电视、互联网等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和信息来源,并且对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众文化研究则是研究大众媒体所传递出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及这些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大众传媒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首先,大众传媒能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在同一时间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看同样的节目或读相同的信息,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
其次,大众传媒能够不断革新自身,更新世界观和文化形态,并引领大众的审美和文化观念。
最后,大众传媒也能够影响着大众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这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媒对我们的影响也存在着负面的一面。
作为商业媒体,大众传媒往往会以追求利益为前提来制作新闻和娱乐节目,而不是关注真相和公平,这就会带来很多的虚假消息和误导。
此外,大众传媒普及过程中也使得电视和互联网成为了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如色情、恐怖以及暴力等,让人们的道德和文化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大众文化研究正是针对以上的情况而进行的,它会关注媒体所传达出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形态以及文化认同等问题,并尝试从中找到影响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这种研究还会分析大众媒体所代表的文化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如何在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影响着大众的生活、社会关系、消费以及政治信仰等。
在国内,大众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了自己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论。
在学术领域中,大众文化研究更是以其批判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成为了各种大众媒体所传达的各种信息的曝光者。
这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传媒背后的意义和真正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这样的文化形态,从而更好地肯定并推动现代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代学术界的热点和关注点。
新媒体时代下大众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大众文化传播研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发展,新媒体如今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
这个崭新的传播平台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将以新媒体时代下大众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发展和影响。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众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导致了信息流的单向传播,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人可以直接参与和影响大众文化的传播,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和分享各种信息、观点和受众反馈。
这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广泛、更多元和更迅速。
其次,在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化、个人化和参与性的影响。
传统媒体往往由专业的编辑和记者控制,而新媒体赋予普通大众自媒体的能力。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发布者,他们可以通过照片、视频、专辑等形式以及各种应用程序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创意。
这种社交化的传播模式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加多元和个性化,同时也使得大众更容易参与和互动。
新媒体时代下大众文化传播还受到了“信息超载”的挑战。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导致了海量的信息和内容的涌入。
虽然大众现在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但同时也很容易被信息淹没和迷惑。
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存在着真假难辨、被过滤、信息泄露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个人和社会机构需要在新媒体时代更加重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传播还面临着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随着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和共享,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用户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自己的个人信息,在选择分享的内容和平台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另外,新媒体时代下大众文化传播还需要规范和引导。
新媒体平台上存在着大量贬低他人、传播虚假信息、违反道德底线的现象。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承和继承,个人和社会机构需要积极引导和规范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法规和规范来维护传播秩序,并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和监督。
大众传播中状况的研讨论文(全文)

大众传播中状况的研讨论文[内容[作为一种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必定现象,信息传播活动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展而进入了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主要媒介的大众传播阶段。
较之以往,大众传播无论在信息传递的容量与质量或是时间与空间上均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并且将随着电脑技术、社区天线、通讯卫星、雷束电波、显像电话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进展和完善,对人类社会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力与作用力。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无疑已成为大众传播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人们一旦接触大众传播媒介,便会自觉不自觉地、程度不同地接受传播而必定成为大众传播活动得以进行和循环的构成因素。
当人们对这种传播形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全方位的影响和作用感到欣喜和接纳的同时,也对其强劲的传播势头和力量剥蚀甚至取代着自己原有的、正常而自然的人际传播等信息交流方式所造成的某些迷失和缺憾而感到几分忧虑和不安。
关注和研究大众传播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对此十分重视,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对于大众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日形成也并非一方建构的所谓“异化现象”给予探讨和评述。
所谓“异化”本为德语Entfremdung的意译,属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
指主体在一定的进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①客观而论,大众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似乎是由作为信息传播活动主体的大众传播所引发的一种不和谐,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
种种情形表明,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是一个有着复杂原因的社会问题,本文拟就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个大众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入手,对此给予一些探讨。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势与尴尬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
②“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科学手段(如报刊、广播、电影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③显而易见,大众传播的主旨在于向人们传递信息,它是人类社会进展到具有一定精神文化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阶段的必定结果,是与人类社会进展必定需求相吻合的一种自觉行为。
大众传播论论文

大众传播论论文0910551204 刘泽宇我对“大众传播学论”的认识说到大众传播活动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兴起,可从两个视角上进行审视,一是历史学的视角,一是社会学的视角。
从历史学的视角看,大众传播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它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而兴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事实上,有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活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然后是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最后就是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而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这样一个三级跳。
这里,前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而后两个阶段即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则都隶属于现代文明。
所谓大众传播,一般指的是印刷传播出现以后的事情。
现代以前的人类传播活动,不管是口语传播还是文字传播,都只能称为小众传播,当时的各类传播活动不仅范围小,信息少,而且影响也非常有限。
这种不发达的传播状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方面的,一是社会方面的,技术方面的原因在于传播手段的落后,传播手段在大众传播学里叫媒介或传播媒介,汉语里也称媒体或传媒,当时的传播手段或媒介主要就是口语和文字,其次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媒介,如烽火、刻石、驿马、信鸽等,而这些媒介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跟当时的战争规模受制于冷兵器是一个道理。
社会方面的原因,则是指那时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都比较简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彼此之间没有多少需要沟通的情况,没有什么需要交流的信息,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情况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而逐渐发生变化。
现代文明起源于5百年前的欧洲,然后通过殖民扩张而一步步向全世界蔓延。
它给人类传播活动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使过去的小众传播逐渐成为现在的大众传播。
其间变化的原因,也可分为技术方面的和社会方面的。
在传播技术方面,近代来出现两次革命性的飞跃,这就是15世纪中叶兴起的活字印刷术和19世纪中叶亮相的电子传播术。
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应用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应用论文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应用论文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中学生而言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给他们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与资源,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各个渠道而不受局限性。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媒体具有积极性影响:语文能力的基础就是识字能力,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前提,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依据。
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部分学生“不识字”现象,主要体现在错别字及多音字误用,这些现象在教学中必须妥善处理。
而应用大众媒体辅助学生识字学习,不仅能改善中学生写错字、误用多音字等现象,更能促使学生累积大量生字量。
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通常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阅读量充实的学生无论是写作方面还是理解方面都要优于缺乏阅读量的学生,同时阅读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面。
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阅读机会较少,但随着大众媒体的广泛应用,其提供给学生更多阅读的机会和便利,进一步充实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大众传媒的应用1、灵活运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众所周知,中学语文课文中文学作品范畴的课文比重较重,通常学生要透彻理解文学作品,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对文学作品的想象极为重要,其中想象是具体化文学作品手段。
只有将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学生理解鉴赏和感悟文学作品内涵的效果才能更好。
不过,当前中学生普遍缺乏对文本的想象能力,所以灵活运用影视作品是对学生这一缺陷弥补的最佳方法。
但语文课文在选编时易受到篇幅局限,例:《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等都是著名文艺作品节选片段。
其实,初中生学习课文最主要就是感受文本中作者文字中蕴含的感情和意蕴,因此,教师应当以文字解读为基础,然后引导观看影视作品即进行视觉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木兰诗》(初一)学生理解文本就是塑造理解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感受花木兰作为巾帼英雄为父参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众传媒论文[整理]
![大众传媒论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9a246e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9.png)
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摘要:电视、报纸、网络向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它们都属于传媒。
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
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没有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呢?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人们一直在追求信息传递的准确与快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度越来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
现代传媒的种类:报纸、电视、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广播、短信、CD等等。
传媒的确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入、无处不在。
而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互联网!网络给中学生带来利多还是弊多一直是近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传媒造福于人类,它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从信息中获得灵感成为成功的关键!身处这样的时代,同学们应该勇敢地投身于信息大潮中,成为信息高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媒的优势。
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
意义:了解传媒对大众生活及社会的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传媒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关键词:正文:大众传播媒介观涉及到他对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的总体看法,在这方面,他零零散散地主要表述了这样几层意思:1.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在内的通讯技术革命,与交通运输革命一起消除了社会的隔离状态,导致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出现。
贝尔认为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也“造成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137)。
2.大众传媒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贝尔指出,“电影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窥探世界的窗口,又是一组白日梦、幻想、打算、逃避现实和无所不能的示范——具有巨大的感情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科目:大众传播学
姓名:郑支良
学号:2008041159
班级:文院广播电视新闻系08级2班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
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
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
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
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
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
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
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
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
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
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
“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
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
”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
“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而且集中了多种传播方式,包括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小众传播的提出更是网络时代的一个焦点。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年度人物颁给了“你”,也就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
这个“你”就是你,是一个普通的网民,尤其代表了博客、BBS发言者、SNS
网上的联系者,从书籍到餐馆的点评者。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时代,所有技术趋向融合,变成一个万能平台;另一方面,所有应用趋向差异和个性,更多的趣味可能被开发出来。
这正是长尾(Long Tail)空间预言的那种趋势在现实中的验证。
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正反映了克里斯·安得森在“长尾”理论中提到的现象:“当可供选择的产品极大丰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意向的小众化就格外明显。
”
作为媒介,网络正日益改变着传统大众的一切。
互联网特有的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大众传播反馈功能虚置的缺点,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网络让传受双方地位改变,手中地位的改变让受众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来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各种心理需求。
网络的交互性让每次传播中的传者都可能及时得到受者的反馈,然后对自己传播的内容和方式适时作出调整,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传播效果。
也就是说,大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撰稿人尔默·德维特所说:“通过电脑联机网络,凡拥有一台信息处理器和一台调制解调器的人,都可以成为发行人。
”如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对“9·11”事件最实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以及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是在《纽约时报》,而是在那些幸存者的个人博客日志中。
类似这样的由单个受众转化为事件传播者的个案并不鲜见。
2006年,一部人气超旺的恶搞电影《无极》的网络视频小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掀起了点击狂潮,从而引发导演陈凯歌状告短片制作者胡戈的事件,随后上映的大片《夜宴》的导演冯小刚同样没有逃脱被恶搞的命运。
显然,“使用于满足理论”所坚持的“受众本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播客的“使用与满足”
播客是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的新媒体形式。
素材的多元化,是播客较文字博客的一种特长。
除了自己的声音,博客还可以广泛的依赖他人的对话、环境音响、音乐等其他素材,视频播客更是可以通过镜头去收集各种素材。
播客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独白,它成为广泛记录社会、再现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社会性的视觉、听觉资源的一种重新组装。
从技术层面看,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播客生产随身性、可移动性的特性。
只要有MP3、DV、手机等录音、录像设备,便能做到想说(拍)就说(拍),想在哪说(拍)就在哪说(拍)。
比起文字博客相对苛刻的输入条件来说,播客的生产过程显得更随意、自由,素材采集的范围更广,活动的舞台更广。
那么为什么在有了文字博客了以后,播客仍然能在互联网络中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如
果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阐释,这一问题便很容易解决,即播客提供了与文字博客所不同的需求的“满足”。
寻求口语表达或影像表达的乐趣,是播客获得主要“满足”之一。
文字博客所掀起的全民写作运动,是对个人书写能力的一种锤炼。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擅长文字书写,也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书写的乐趣,有人更擅长口语的表达,播客便满足了这部分受众的需求。
国内播客网站“反波”创始的宣言是:“我们唾沫横飞说音乐、心领神会说传媒、百无禁忌说段子,我们只说彼此听得懂的真心话……”对那些喜欢用视觉语言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感的人们来说,他们通过文字之外的手段获得了自身表达需求的“满足”。
由于做播客的目的及生产水准的差异性,未来的播客将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越来越专业化,它将不断挑战专业媒体,并有可能与之汇流;;另一个则仍自娱自乐地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无论是哪个阵营,都是通过网民的“使用与满足”得以巩固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受众的主体意识得到了体现。
作为对传统媒介效果研究的一种推进,其在网络时代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
网络。
正在以其革命性的方式去满足受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蔡琪、刘继红:《对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再探索》,原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月刊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段鹏:《传播学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②蒋源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翻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③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④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
社2000年版,第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