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超短波疗法(标准版本)

超短波疗法
1准备工作:
①治疗床和椅必须用木制的。
②治疗机在工作开始前,预热10分钟,在连续使用中的暂短停机时,要预热5分钟。
③应有大小毛巾、毛毡、固定带、砂袋及氖灯管等。
④治疗部位如有金属物品,如发夹、带扣,应摘除或移开。
2操作常规
①根据病情选用电极,确定电极间隙,对好治疗部位,加以固定。
治疗部位不须暴露,可连带衣服治疗。
但要注意将衣服厚度计算在间隙内。
②要注意两电极及其输出导线不可接触金属,不可互相重叠,不可互相交叉,以防高频大功率引起电极击穿。
③根据病情确定治疗剂量,治疗剂量主要以患者感觉,结合氖灯亮度及机器上仪器表指示,参考调节。
④治疗中应常巡视和询问患者反应,随时注意调节,纠正治疗剂量。
超短波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超短波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超短波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概述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
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故又名超高频电场疗法。
物理学特性超短波波长为10-1米,频率为30-300兆赫。
国产治疗机波长有6米、7.2 米、7.34米、7.7米等几种,频率为50兆赫左右。
由于超短波波长短,频率高,超短波电流很容易通过电介质,故治疗时电极不直接接触皮肤。
超短波之电流曲线一般为连续式,电流振荡是连续的;另一种为脉冲式超短波电流,是在连续超短波电流基础上加以低频脉冲调制和放大,形成一种间断的一般为矩形的超短波电流。
其脉冲频率通常为100-1000赫,持续时间为1-100微秒,间断时间为1-10秒,脉冲最大功率为1-20千瓦,即相当于普通连续式超短波电流的数十倍。
连续式超短波所产生的热能要比脉冲式的大得多。
许多学者认为脉冲式超短波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基于脉冲群的振荡效应。
治疗时一般无热感。
此外,近年来还有大功率(输出功率1000瓦以上)超短波治癌机出现,用以治疗恶性肿瘤。
生物物理学特征超短波作用人体产生各种生理反应的基本因素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由于人体是一个具有导电体和电介质的复合组织,在超短波作用下,体内同时形成了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
由于其频率更高,电介质的阻力越来越小,就形成了超短波治疗时,位移电流成分占优势,以介质损耗产热为主。
但当频率极高时,偶极子就来不及转动或转动幅度极小,使介质损耗下降以至产热减少。
这就说明产热随频率增加而增加的正比关系,只适用于一定范围之内的振荡频率。
这种位移电流为克服介质阻力而产热,而介质损耗的大小与组织的介电常数密切相关,由于人体内各种组织的介电常数差别较小,故在超短波作用下产生的热分布比较均匀。
但在超短波电容电场治疗中,由于脂肪层中血管少,热量不易为血流带走,因此,其温度比供血丰富的肌肉还要高,据测定,波长7.34米超短波作用时,脂肪升温与肌肉升温之比达8:1,仍存在脂肪过热的缺点,实际治疗时可利用调整皮肤与极板间距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
超短波治疗仪

超短波治疗仪
超短波治疗仪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禁忌症及保养
一、操作流程:
1、接通电源,打开开关;
2、仪器进入预热状态;
3、治疗指示灯亮,预热结束;
4、将电极片放到治疗部位;
5、此时设定治疗时间,电流强度;
6、治疗时间到,机器发出滴滴声,取下电极片,关闭开关;
二、注意事项:
1、勿打开该仪器的盖板,仪器内部有高压电危险。
2、不要与其他仪器设备共用一个电源插座。
3不要用力弯折,绞搓或拽拉电极线。
三、禁忌症:
1、恶性肿瘤;
2、局部缺血器官,动脉粥样硬化静脉栓塞,深部器官静脉栓塞;
3、肺结核病;
4、水肿;
5、血友病;
6、无痛感区域;
6、眼睛;
7、生长的骨骼;
8、老年痴呆和6岁以下儿童;
10、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四、保养注意:
1、防潮、防尘;
2、每天治疗结束时,应切断电源;
3、定期检查仪器线路;
4、定期检查仪器部件。
中医超短波电疗机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中医超短波电疗机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超短波电疗机是利用超短波的高频电场作用于人的肌
体进行治疗。
【目的】
由电容耦合电极板输出,作用于人体病灶部位,通过超短波高频透射的特点及其热效应,增强血管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调节内分泌,加强新陈代谢,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抑菌、消炎消肿、解痉、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适应症】急性疾病,常用亚急性、慢性疾病及各种神经炎或神经痛
【禁忌症】恶性肿瘤、出血倾向、有出血性疾病、高烧、活动性肺结核、妊娠期妇女、局部金属异物(如身体部分有钢板,钢钉)、装有心脏起搏器、心肺功能不全、人工心肺者、颅内压增高、青光眼、无自主行为意识者禁用【操作程序】。
超短波治疗操作常规

理疗操作规程系列四:高频电疗法:超短波、短波1、准备好大小毛巾、毛毡、固定带、砂袋及氖管等备用。
2、除去患者身上一切金属品,取舒适体位,如治疗区域有汗水,应擦干后治疗。
3、根据病情选好电极,将电极置于治疗部位,调节好电极与治疗部位体表的距离。
4、接通电源,待仪器预热后,再调至“治疗”档,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剂量。
5、治疗中应经常询问、观察患者反应,如诉过热、头晕、心慌等不适,应停止治疗及时处理。
6、治疗完毕,关闭电源,取下电极。
超短波电疗法操作常规适应症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高血压病、胆囊炎、肠炎、肾炎、肾功能衰竭,扭伤、骨髓炎、静脉炎、疖、痈、脓肿、瘭疽、神经炎、神经痛、神经损伤、丹毒、蜂窝织炎、乳腺炎、冻伤、前列腺炎、盆腔炎、麦粒肿、外耳道炎、中耳炎、鼻窦炎、牙周炎、胆道蛔虫等。
禁忌症出血倾向、恶性肿瘤、孕妇、植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
心血管系统代偿功能不全者慎用。
方法及内容[操作方法]1.按医嘱选好电极,电极种类及常用方法与短波治疗相同。
电极与皮肤距离(间隙)一般为1~6cm,可根据需要调节。
2极间距以大于电极半径为宜。
2.检查治疗机各机钮是否在零位,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3—5min,再调至“治疗”档。
调节调谐机钮达到谐振状态。
3.治疗剂量一般分无温量、微温量、温热量及热量。
主要根据患者感觉,辅以氖灯亮度及电流表读数等区分之。
如须增减时,可调节输出机钮。
不得用失谐来调节剂量大小。
4.治疗中应经常询问、观察患者反应,如诉过热或头晕、心慌等不适时,应即停止治疗,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处理。
5.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8~15min,每日或隔日1次,10~20次为1疗程。
6.脉冲超短波的操作方法基本同超短波电疗法。
[常用方法举例]1.鼻窦区治疗法将2直径4cm的圆形电极,并置于相应的鼻窦区,间隙1cm.2.肺部治疗法将2个直径14~16cm的圆形电极(或相应大小的板形电极),分别置于患侧胸廓的前面和后面,间隙3~4cm.注意事项小儿头部慎用对置法,大功率治疗机宜少用单极法。
超短波治疗仪的使用方法流程

超短波治疗仪的使用方法流程简介超短波治疗仪是一种常用于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的物理治疗设备,它利用高频电磁场产生的能量来治疗患者的疾病和症状。
本文将介绍超短波治疗仪的使用方法流程,帮助用户正确操作设备进行治疗。
步骤一:准备工作在开始使用超短波治疗仪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1.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超短波治疗仪的电源线是否连接正常,设备是否通电并开启。
如果发现任何故障或异常,请及时联系维修人员。
2.准备治疗区域:确保治疗区域干净整洁,并清除任何可能的障碍物,以确保患者安全。
3.准备治疗电极:根据治疗要求,选择适当的治疗电极,并确保其表面整洁无污垢和损坏。
步骤二:治疗前的准备在进行超短波治疗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定位患者:让患者坐或躺在适当的位置上,以便治疗区域容易暴露并方便操作。
2.患者告知:向患者详细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感受,以获得患者的合作和理解。
3.治疗区域准备:在治疗区域涂抹导电凝胶或使用湿毛巾,以确保电流能够顺利传递到患者体内。
步骤三:超短波治疗过程超短波治疗仪的治疗过程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调整治疗参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要求,调整超短波治疗仪的参数,包括功率、时间和频率等。
2.确定治疗电极位置:根据治疗部位和要求,将治疗电极放置在患者体表上,并使用可调节的绑带或固定装置固定电极,以确保电极位置正确并牢固。
3.开始治疗:打开超短波治疗仪的电源,并按下开始按钮,开始治疗。
4.监测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治疗电极的状态,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调节治疗参数:根据患者的感受和治疗效果,适时调节超短波治疗仪的参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6.治疗结束:在设定的治疗时间到达后,停止治疗,并关闭超短波治疗仪的电源。
步骤四:治疗后的处理超短波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一些处理工作,以确保设备和患者的安全。
超短波电疗法

超短波电疗法
一操作程序:
1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不必暴露治疗部位。
2按要求选择电极,电极的面积必须稍大于病变的面积,电容电极的放置方法有对置法、并置法、单极法、交叉法。
3将电极插头插入治疗的输出孔内,接通电源,预热3分钟,接通高压,调谐方法与短波方法相同。
每次治疗5~20分钟,每日1~2次,10~20次为一疗程。
治疗剂量一般分为无热、微热、温热、热量四种,主要根据患者感觉、氖灯亮度、电流表读数综合判断。
其剂量大小根据病情而定:a 急性炎症,小儿患者一般用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次5~10分钟,每日2次。
b 亚急性、慢性炎症一般用微热量或温热,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
4调节定时器
5治疗结束时将输出钮从“治疗”档回到“预热”档,再切断电源,取下电极。
二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检查机器是否完好。
三患者须知:
1治疗时应拿去手表、身上金属物品。
机体内有金属、异物者应主动告知医师。
2治疗时机体局部能产热,感觉过热时须告知医师。
局部机体有知觉障碍的患者,必须在治疗前告知医师,以便医师在治疗中的观察。
3治疗面部时,个别人可出现头晕现象,须及时向医师回报,必须及时停止治疗。
4治疗时不可看书、闲谈,不随意挪动身位,他人不得陪于床边。
四治疗疾病:
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高血压症、胆囊炎、肠炎、肾炎、肾功能衰竭、扭伤、骨髓炎、静脉炎、疖、痈、脓肿、神经炎、神经损伤、丹毒、乳腺炎、冻伤、前列腺炎、盆腔炎、麦粒肿、外耳道炎、中耳炎、鼻窦炎、牙周炎等。
五禁忌症:
出血倾向、恶性肿瘤禁用,心血管系统代偿功能不全者慎用。
超短波理疗仪的使用流程

超短波理疗仪的使用流程介绍超短波理疗仪是一种运用高频电磁波进行治疗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超短波理疗仪的使用流程,以帮助用户正确操作和应用该设备。
步骤1.确保超短波理疗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插上电源并将设备开关打开。
2.选取合适的治疗头,一般可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选择不同的头部。
3.准备治疗部位,确保皮肤干燥清洁,移除金属饰品等可能对治疗产生干扰的物品。
4.将治疗头放置于治疗部位,确保与皮肤充分贴合。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绑带固定治疗头的位置。
5.调节治疗参数,包括治疗时间、功率等,根据医生的指导或设备说明进行设置。
6.开始治疗,按下开始按钮或启动键,开始超短波理疗仪的治疗过程。
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稳定的姿势,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7.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常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8.治疗结束后,先将治疗头取下,然后关闭超短波理疗仪的开关,拔掉电源插头。
9.清理和消毒治疗头,将其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确保设备的卫生和安全。
注意事项•在使用超短波理疗仪前,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正确使用设备。
•使用超短波理疗仪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设备说明,不得随意调节治疗参数。
•如果患者有心脏病、癫痫病、严重高血压等禁忌症,禁止使用超短波理疗仪。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稳定的姿势,避免活动和剧烈运动。
•治疗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疼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超短波理疗仪不适用于孕妇、心脏起搏器患者等特殊人群。
•定期检查超短波理疗仪的工作状态和性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结论超短波理疗仪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设备,正确使用可以帮助患者促进康复和治疗效果。
然而,用户必须了解和遵守使用流程,并注意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注意事项。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向医生咨询和寻求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短波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概述应用波长为 10-1 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
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故又名超高频电场疗法。
物理学特性超短波波长为 10- 1 米,频率为 30- 300 兆赫。
国产治疗机波长有 6 米、7.2米、 7.34 米、 7.7 米等几种,频率为 50 兆赫左右。
由于超短波波长短,频率高,超短波电流很容易通过电介质,故治疗时电极不直接接触皮肤。
超短波之电流曲线一般为连续式,电流振荡是连续的;另一种为脉冲式超短波电流,是在连续超短波电流基础上加以低频脉冲调制和放大,形成一种间断的一般为矩形的超短波电流。
其脉冲频率通常为100- 1000 赫,持续时间为 1- 100微秒,间断时间为 1-10 秒,脉冲最大功率为 1-20 千瓦,即相当于普通连续式超短波电流的数十倍。
连续式超短波所产生的热能要比脉冲式的大得多。
许多学者认为脉冲式超短波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基于脉冲群的振荡效应。
治疗时一般无热感。
此外,近年来还有大功率(输出功率 1000 瓦以上)超短波治癌机出现,用以治疗恶性肿瘤。
生物物理学特征超短波作用人体产生各种生理反应的基本因素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由于人体是一个具有导电体和电介质的复合组织,在超短波作用下,体内同时形成了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
由于其频率更高,电介质的阻力越来越小,就形成了超短波治疗时,位移电流成分占优势,以介质损耗产热为主。
但当频率极高时,偶极子就来不及转动或转动幅度极小,使介质损耗下降以至产热减少。
这就说明产热随频率增加而增加的正比关系,只适用于一定范围之内的振荡频率。
这种位移电流为克服介质阻力而产热,而介质损耗的大小与组织的介电常数密切相关,由于人体内各种组织的介电常数差别较小,故在超短波作用下产生的热分布比较均匀。
但在超短波电容电场治疗中,由于脂肪层中血管少,热量不易为血流带走,因此,其温度比供血丰富的肌肉还要高,据测定,波长 7.34 米超短波作用时,脂肪升温与肌肉升温之比达 8:1,仍存在脂肪过热的缺点,实际治疗时可利用调整皮肤与极板间距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
(二)非热效应高频电作用机体时形成的非热效应机理和各种反应已于本章第一节中阐述,在超高频电容电场中之生物体,受电位差电压作用,超高频电振荡波引起细胞内物质共振,引起液体表面张力的改变,对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增高,对另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降低。
高速交变的高频电磁波作用时,当电场强度最大瞬间,使细胞向电场方向伸展,而场强最小瞬间又恢复原状。
适当频率的电场可使细胞充分伸缩,对细胞和组织产生特殊刺激,引起特殊生物学作用。
超短波特别在用低强度作用,且用目前一切方法均不能测出温度升高时,其生物学效应仍非常明显,而同样条件的外源热作用则无类似效应。
如:当应用短时间无热量超短波作用人体时,对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长时间温热量作用时的效果更明显,此外还可以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反应,统称为非热效应。
发现这种非热效应在低场强( 40mw/cm2 以下)作用时表现特别明显,高强度作用时这种特殊作用就被热效应所掩盖。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神经系统对超短波电场十分敏感,因为神经组织接近于电介质,尤其对大脑细胞,植物神经及内脏之末梢神经反应更敏感,中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头部时除有温热感外常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现象。
人体长期的大功率电场作用下,有嗜睡、困倦、易兴奋等现象,这些症状在停止接触或采取预防措施后迅速消失,在临床工作中因剂量小一般不出现不良反应。
超短波作用延脑时,直肠和口腔温度升高。
研究测定大脑组织和脊髓深部温度比表浅的高。
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家兔头部后,e.e.g 波幅度增高频率减低。
使用强剂量(热量)作用时,有是时呼吸加快,唾液增多,e.e.g 波幅减低,同时纺锤状波数目增多,这表明超短波能直接作用于脑组织。
有人研究证明用微热量超短波作用健康人植物神经无明显反应,但对伴有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则对大多数患者有调整其功能趋于正常化的作用。
一般常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的作用,小剂量作用于高血压病人的交感神经节时,能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临床研究用适当剂量超短波作用于腰骶神经节及病灶区以治疗下肢神经血管疾病,有降低交感神经紧张度,减轻血管痉挛,建立侧枝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和功能的作用。
超短波对感觉神经有抑制作用,故临床上有镇痛效果。
小剂量能加速不全断离的神经纤维再生,大剂量则抑制之。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超短波用治疗剂量作用于健康人心区、颈部或下肢远端未发现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变。
但动物实验发现,过大剂量长时间作用后则使心律由减慢直至停止。
动物实验证明超短波有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
有人用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对部分血循环代偿不全ⅰ°级患者有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作用。
对代偿功能严重紊乱者无治疗作用。
剂量过强时可出现不良反应,故胸部超短波治疗应注意心脏情况,一般尽量使电场不直接通过心脏,如治疗必须通过心脏时,宜用小剂量短时间,操作时须渐增渐减,并注意脉搏、心律和血压的变化,如遇不良反应及时停止。
超短波对血管的作用,除通过神经反射及体液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外,并对血管受纳器和血管平滑肌有直接作用。
超短波作用于蛙的足蹼上,开始血管收缩,其后扩张,同时发现很多“储备” 毛细血管及较大的动静脉均有轻度扩张,较大剂量时可保持 2 周之久。
更强作用则引起毛细血管中的血流减慢而停止,这些血管比先前扩大 3-10 倍,此乃交感神经麻痹,副交感神经强烈兴奋所致,它比用同样温度的生理盐水加热时扩张更明显。
人体用无热量和微热量超短波作用时,即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在一定范围增加强度可使深部内脏血管扩张增强,并可保持数小时甚至数日之久,比其他疗法扩张血管作用更深更久。
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器官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对一些血管病和炎症有好的疗效。
超短波作用颈动脉窦或颈部交感神经节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
作用头部或脊髓区能提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强某些药物的免疫物质进入脑和脊髓组织,可提高对脑炎和脊髓炎等的治疗效果。
对血液和免疫系统的作用动物实验:用ⅰ-ⅱ级剂量超短波作用于家兔后,使血细胞总数增加,ⅲ级剂量作用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显著降低,这三种剂量都能使网红细胞数增加。
中小剂量电场使骨髓充血,增强其造血机能,促使骨髓细胞及骨髓母细胞分裂,但大剂量长时间超短波全身照射使周围血细胞明显降低。
最近国内动物实验报导:小剂量超短波 15 分钟作用有显著的抑制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可能对小血管手术有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对细菌、毒素及血清免疫成分的影响:实验证明,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在超短波(4.8 米)作用下,比在同样温度水浴中死得更快,电场的杀菌作用还与波长有关系。
家兔实验发现超短波作用后,血清总蛋白量稍高,白蛋白降低,α 、β、γ 球蛋白均增高,尤其γ-球蛋白增高明显。
体内抗体和协同抗体杀灭病毒或溶解细菌的补体均增加,凝集素、调理素亦增加。
实验还证明: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后,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能力增加,48 小时后更显著,把多形核白细胞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超短波作用后,其吞噬功能增加,放在超短波作用过的血清中,其吞噬功能也增加,但大剂量长时间全身作用下(45- 60 分钟以上),以上诸种免疫抗毒成分反而降低。
对炎症过程的影响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超短波对炎症,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作用。
在治疗急性炎症时,证明小剂量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大剂量有时反可使病情恶化。
超短波对浅层组织急性炎症的治疗以小剂量为宜,治疗深部内脏感染时则剂量要相应增大些,这是由于超短波透过人体的电场分布和耗损有关。
其消炎机理:1.首先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影响,改善神经营养和神经功能状态,使炎症组织的兴奋性降低,阻断或减低了病理性冲动的恶性循环。
2.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淋巴循环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过程改善。
3.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对炎症组织中的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4.促使炎症组织中的 ph 值向碱性方向逆转,从而消除了组织的酸中毒,有利于组织的抗炎作用。
5.炎症组织中钾离子减少,钙离子增加,加上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强,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有利炎症消除,并促进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吸收,即所谓脱水作用。
6.加速结缔组织和肉芽组织的再生和生长。
对肾脏的影响超短波电场作用肾脏后有扩张肾血管,解除肾脏血管痉挛和促进利尿的作用。
有人采用超短波作用健康人的肾脏时,能增强利尿作用,不但增加排尿量,且尿的成分亦有改变。
实验研究发现,弱剂量(微热量)作用肾区后,利尿作用增强,强剂量(显热量)作用时开始抑制,而后利尿作用增强,且比微热量作用时之排尿量更多,并证明电场直接作用肾实质时利尿最强。
国内外临床实验发现:微热量超短波肾区作用,对急性肾炎有良好效果,发现有增强肾血循环,增强利尿,尿蛋白减少,血非蛋白氮含量降低,并有明显降压作用,有促进恢复,缩短痊愈日期和预防变成慢性肾炎等作用。
超短波肾区作用治疗少尿或无尿症有明显效果。
我科总结 32 例因各种原因(磺胺、青、链霉素、汞剂等过敏或中毒、出血性休克、出血热、输血反应、妊娠中毒、败血症,严重烧伤、中毒性休克等)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中,经采用超短波肾区疗法后痊愈 27 例。
电疗平均 2.3 天后尿量增加, 4.7 天后尿量恢复正常,效果显著。
另据我校二院理疗科报导,采用超短波肾区治疗出血热患者中发现有促进出血热病人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
国外有专家指出,认为超短波治疗无尿症比一般临床常用疗法如利尿剂,腹膜及肠道透析和肾包膜剥离术等效果显著。
对内分泌腺的作用1932 年 schliephake 氏首先以超短波照射免的头部发现血糖有改变。
在照射人的垂体时亦可见血糖升高 40%, 1954 年 van went 氏较全面地研究了超短波对脑下垂体的影响,他用超短波波长 5.87 米,电极直径 8 厘米,微热量,每次 7 分钟,一极置鼻根部,另一极置头后对置法,或两颞(垂体平面)对置法。
作用后发现垂体前叶、后叶激素分泌均大为增加。
对垂体激素系统功能起调整作用,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促进肾上腺分泌考地松类物质增加。
若肾上腺皮质功能良好者,则可见血液中嗜酸细胞降低50%以上。
临床上可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对健康人的血压影响不大,高血压患者血压可见上升,但治疗结束后即见下降。
国内有人报导,家兔实验,超短波照射脑下垂体,并不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而直接作用肾上腺区时,有增强皮质功能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超短波剂量增大可使皮质功能增强持续 48 小时以上。
超短波对性腺作用较敏感,小量有促进其功能作用,大量超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