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的作用机理

合集下载

超短波治疗原理

超短波治疗原理

超短波治疗原理详解1. 引言超短波(Shortwave Diathermy,SWD)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

它利用高频电磁波产生的能量来加热人体组织,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和缓解疼痛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短波治疗的基本原理。

2. 超短波的特点超短波是指频率范围在13.56MHz至27.12MHz之间的高频电磁波。

相比其他物理治疗方法,超短波具有以下特点:•深层温度升高:超短波能够穿透皮肤深层组织,使其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有效治疗效果。

•均匀加温:超短波能够均匀地加温组织,避免了局部过度加温或不足加温的情况。

•无损伤性:超短波对人体无损伤,不会引起任何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可控性强:超短波治疗设备可以精确控制输出功率和治疗时间,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 超短波的工作原理超短波治疗设备由一个高频发生器和一个电磁感应器(治疗头)组成。

其工作原理如下:1.高频发生器:高频发生器产生13.56MHz至27.12MHz的高频电流。

2.治疗头:治疗头由一个线圈和一个电容器组成。

当高频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一个交变的电磁场。

3.电磁场传播:电磁场从治疗头中传播出去,穿透皮肤进入人体组织。

4.组织吸收:人体组织对电磁场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吸收能量后温度升高。

5.组织加温:被加温的组织会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减轻肌肉紧张、缓解神经压迫等。

4. 超短波的热效应超短波治疗主要通过产生热效应来达到治疗目的。

当电磁场穿透皮肤进入组织时,会与组织中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以下几种热效应:4.1 吸收和转换电磁场在组织中被吸收后,会被转换为热能。

这种转换主要是由于电场对分子的作用力引起的。

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摩擦,从而使其振动增强,分子内部能量增加,最终转化为热能。

4.2 组织温度升高被吸收和转换的能量会导致组织温度升高。

超短波可以使组织温度升高3-5摄氏度,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超短波治疗仪的原理

超短波治疗仪的原理

超短波治疗仪的原理超短波治疗仪是一种常用的电磁治疗设备,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传输能量,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和缓解疼痛等治疗目的。

本文将介绍超短波治疗仪的原理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超短波治疗仪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人体进行治疗。

治疗仪产生的电磁波通过天线系统传输到人体组织,产生生物电流和热效应,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超短波电磁波首先通过皮肤的表面渗透到深层组织中。

这些电磁波会激发组织中的正电离子和负电离子之间的热运动,产生能量并增加组织的温度。

这种热效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和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有助于治疗炎症和促进伤口的愈合。

此外,超短波治疗仪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细胞的代谢活性和免疫力,从而对疾病产生非热效应的治疗作用。

电磁波的能量可以激活细胞内的一些生化反应,例如激活酶的活性以及改变细胞膜接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效应能够调节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增强免疫细胞对病原体和异物的吞噬能力,加速组织修复过程。

二、超短波治疗仪在临床中的应用超短波治疗仪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以下是超短波治疗仪在几个常见疾病中的应用:1. 骨科疾病:超短波治疗仪通过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以减轻骨折、骨骼炎症和关节疾病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同时,它还可以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加速康复过程。

2. 皮肤疾病:超短波治疗仪在一些皮肤病的治疗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疱疹、湿疹和烧伤等疾病,超短波治疗仪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消炎和促进伤口的愈合。

3. 妇科疾病:超短波治疗仪在妇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用于妇科炎症、盆腔炎症、宫颈炎症等疾病的治疗。

其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抗菌能力,有效地减轻炎症和疼痛症状。

4. 神经疾病:超短波治疗仪在神经科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如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炎等疾病的治疗。

治疗仪的电磁波可以缓解椎间盘的压迫症状,减轻神经痛和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超短波电疗机原理图

超短波电疗机原理图

LCT—CD31落地式超短波治疗机原理与维修超短波治疗是采用物理治疗的仪器之一,其工作原理是采用极板形式发出高频电磁波,使患病部位中的分子产生剧烈振动和相互摩擦,使表层和深部组织都能均匀受热,加剧血液循环.增进人体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疗效果。

常用于对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恢复治疗.对消炎、止痛、消肿及抗痉挛效果明显,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愈合、伤口感染均有一定的疗效。

总之这种仪器是各医院最常用并经长期临床医疗的理疗仪器之一。

一、电路与工作原理该机由振荡放大、输出和报警电路组成。

图1为该机主机电路。

G1、G2采用FU一811电子管.L1为振荡线圈。

G1、G2、L1组成高频振荡及放大电路。

L4为栅极反馈线圈,R1为栅极偏压电阻。

输出电路由L2、C11、L3组成磁耦合串联谐振电路.C11为调谐电容,调谐频率为40MHz~680MHz。

T1为高压变压器,将220V市电升压至AC600V、800V、1000V、1200V四挡。

T2为灯丝及指示灯变压器,将市电220V降压成双6.3V.为G1、G2灯丝供电,单6.3V为指示灯P2供电。

高压电源电路由Tl次级、D1、D2组成全波高压整流电路,分四挡输出800V~1650V直流电压,为G1、G2屏极供电。

T1次级同时提供6V低压电源。

直接为高压指示灯P1供电,作治疗指示。

输出功率及输出强度由s工作选择开关分4挡调节,作用是改变T1初级输入电压比,使次级输出高压电压变化,同时输出功率从50~300W(分四挡调节)。

S1选择开关为双层6挡旋转开关。

S1为上层.s2为下层,分为1~6挡,分别为关机、预热、治疗1一4(对应面板挡位I~Ⅳ)挡。

L5为高频扼流线圈,作为滤除整流后的交流峰值。

毫安表为0~300mA指示值.接在T1次级高压端中心抽头接地端,显示G1、G2振荡管屏极电流,作为该机高频电流输出量大小的参考。

JS为机械式定时器,最大定时时间60分钟。

JTX为定时继电器。

超短波信号调制原理及应用

超短波信号调制原理及应用

超短波信号调制原理及应用
超短波信号是一种高频信号,其频率在300MHz至3GHz之间,具有很高的穿透力和较远的传播距离。

超短波信号的调制原理是通过改变信号的某些特征,使得信号能够携带所需的信息。

具体来说,超短波信号可以通过改变其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来进行调制。

超短波信号的调制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振幅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

其中,振幅调制是通过改变超短波信号的振幅来携带信息,频率调制是通过改变信号的频率来传递信息,相位调制则是通过改变信号波形的起点位置来传递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超短波信号的调制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通信、雷达、无线电测量、医学影像、安全防范等领域。

其中,无线电通信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超短波信号被用于手机、遥控器、GPS等无线通信设备中。

在雷达领域,超短波信号的调制用于目标检测和跟踪等任务,而在医学影像领域,超短波信号则用于MRI 和CT扫描等医学影像设备中。

除此之外,超短波信号的调制还被广泛应用于安全防范领域。

例如,高清晰度摄像头可以通过超短波信号的调制,实现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传输,而智能家居设备则可以通过超短波信号的调制,实现语音控制等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超短波信号的调制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降低信号受到干扰或衰减的可能性。

因为频率较高的超短波信号很容易被周围环境中的电子设备干扰或
衰减,导致信号无法正常传输。

因此,在超短波信号的使用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加入一些纠错码,以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在调制信号时,还需要对信号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止泄露机密信息。

超短波治疗原理

超短波治疗原理

超短波治疗原理超短波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还可作为辅助治疗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超短波治疗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超短波治疗原理超短波治疗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应用于人体的物理治疗方法。

它利用了电磁波对组织的深层加热作用,达到治疗的效果。

超短波的波长大约在11-100米之间,频率在10-100兆赫之间。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将超短波辐射器置于患者的身体部位,通过电磁波的辐射,达到治疗的目的。

超短波治疗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深层加热作用:通过超短波的高频电磁波,可以渗透到皮下组织深层,产生深层加热作用。

这种加热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代谢,有助于康复和愈合过程。

2. 组织电磁效应:超短波的高频电磁波可以引起组织内的离子震动和摩擦,从而产生热量。

这种热量可以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还可以增加组织的弹性,缓解疼痛。

3. 组织细胞代谢调节:超短波的高频电磁波可以刺激细胞内的微循环,调节细胞的代谢,促进组织的恢复和修复。

4. 抗炎作用:超短波治疗还可以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病变组织的肿胀和疼痛。

二、超短波治疗的应用超短波治疗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常见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骨科疾病:超短波治疗可以用于骨折、韧带损伤、关节炎等骨科疾病。

通过加热作用和促进血液循环,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韧带的修复。

2. 神经疾病:超短波治疗对于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等神经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神经炎症的反应,减轻疼痛症状。

3. 皮肤病:超短波治疗对于烫伤、溃疡、皮肤感染等皮肤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它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杀灭细菌,减少炎症反应。

4. 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超短波治疗可以通过改善呼吸道的通畅性,促进痰液排除,减轻症状。

5. 乳腺疾病:超短波治疗还可以用于乳腺增生、乳腺炎等乳腺疾病的辅助治疗。

超短波治疗原理

超短波治疗原理

超短波治疗原理超短波(Shortwave Diathermy,SWD)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高频电磁场产生的能量进行治疗。

超短波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骨科、神经科、康复医学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短波治疗的原理。

一、超短波的概念超短波是指频率在13.56MHz至27.12MHz之间的电磁波。

这种电磁波可以穿透人体组织,产生局部加温和生物效应。

因此,超短波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二、超短波的分类根据频率和功率不同,超短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连续波和脉冲波。

1. 连续波连续波是指频率稳定,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恒定输出功率的电磁场。

连续波可以产生持久的加温效果,并且对于深层组织也有较好的穿透力。

2. 脉冲波脉冲波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以高功率输出电场脉冲的电磁场。

脉冲波可以产生短暂的高温效果,并且对于表浅组织有更好的穿透力。

三、超短波治疗的原理超短波治疗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场产生的能量,通过组织内电阻和介质损耗使组织加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1. 组织内电阻当超短波通过人体组织时,会遇到不同导电性质的组织。

由于人体内部含有大量水分,而水分是一种良好的导体,因此人体内具有较好的导电性。

而骨骼、软骨等则具有较差的导电性。

当超短波穿过人体组织时,会遇到这些不同导电性质的组织,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抗。

这种阻抗会使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一部分能量被吸收。

2. 介质损耗介质损耗是指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因为分子摩擦和极化作用而发生能量损失。

在超短波治疗中,组织中的电子和离子会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运动,从而产生分子摩擦和极化作用。

这种作用会使超短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发生能量损失,从而产生加温效果。

3. 加温效应当超短波通过人体组织时,会产生阻抗和介质损耗。

这种现象会使一部分能量被吸收,从而产生加温效应。

加温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氧气供应、增强免疫功能等。

四、超短波治疗的适应症超短波治疗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骨科、神经科、康复医学等。

超短波电疗机治疗原理

超短波电疗机治疗原理

超短波电疗机治疗原理
超短波电疗机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理疗等领域。

其治疗原理是通过高频电场的作用,改变组织的内部分子运动与排列,达到治疗的目的。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超短波电疗机治疗原理。

1、高频电场的产生
超短波电疗机产生的是高频电磁波,其波长在1mH~100mH之间,频率高达27.12MHz。

高频电场的产生和医疗机的工作原理密切相关。

设备内部有一个振荡系统,在内部振荡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电磁波,通过扁平电极导出,形成高频电场,在人体内部产生温度变化和分子运动变化。

2、组织内的分子运动
高频电场能够穿透人体的细胞和毛细血管,达到深层组织,使得组织中的分子运动、分子排列发生变化,产生热。

因为高频电场能够穿透组织,直接营造局部高温的环境,促进血管扩张,增强微循环,改善组织供血和营养,促进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代谢和排泄。

3、促进局部代谢
组织内分子运动的增加,与组织代谢密切相关,超短波电疗机通过高频电场的作用,可以增加局部组织代谢,当组织代谢加速时,可以消耗过多的代谢废物和代谢产物,经过代谢垃圾的减少以及有害物质的清除,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4、局部炎症消退
当人体中出现局部陈旧性炎症时,高频电场的作用可以帮助缩小局部炎症范围,降低局部炎症的水平,并促进炎症区域的各项物理及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消退效果。

总之,超短波电疗机治疗原理是通过高频电场的作用于组织内分子间的运动和排列,为局部治疗方案带来良好的支持和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由于体内产生的高频电场能够穿透组织,达到深层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着显著的疗效。

超短波电疗法

超短波电疗法

二、操作规程:
1.将电极板安放在病人需要治疗的部位,电极板与人体之 间应用干燥的毛巾或毡子作衬垫,衬垫的厚度可根据治疗部 位而定,一般为1—2公分。治疗时将病人身上所带的金属品 如手表、钥匙、首饰品等除去。
2.将电子管预热3—5分钟,再将面板上“输出选择”由 “关”旋至“治疗”,黄色指示灯亮,面板上毫安表的指针 上升,表明此时已有高频输出。
3.根据病情,将“调谐”旋动,达谐振点时,毫安表指示 值最大。欲需增加输出,可将“输出选择”旋至“II"、 “Ⅲ档。换档后均需要重新调谐。 4.治疗完毕,应先将“输出选择”依次退回“预热”至 “关”位。如机器连续使用,在更换病人时,可不必关闭 电源,只把定时器重新设置所需治疗时间,微调“输出调 谐”达到治疗所需的毫安值即可。治疗时间每次10~20分 钟,或由治疗医师决定。
三、操作规程:
1.准备工作:将电极板置于所需治疗部位,极板安置有并置、 对置、单极法。根据患者病灶可适当选择大、中、小号圆形极 板,输出馈线一端与治疗极板连接,另一端与仪器输出插口相 连。 2.开启电源,电源灯亮,预热3—5分钟,将“输出选择”由 “预热”旋至“治疗”,开启定时器至所需治疗时间,治疗灯 亮,毫安表有指示,表示已有高频电场输出。用氖管置于两治 疗极板之间即发出亮光,输出越强氖管越亮。
三、 注意事项;
1.电板与输出电缆插接要牢固,两根输出电缆不要交叉或打 圈,应保持应保持一定距离。 2.机器有无高频电能输出,可用测量灯管来检验,输出越强, 灯管越亮。 3.机器所用的外电源,必须有妥善的接地装置。 4.治疗时,应用何种电极板、放置部位、电极摆法、使用剂 量、治疗时间等临床要求,应按有经验的理疗医生的指示办理。 5.电极板及用作衬垫的毛巾(或毡子)应经常用紫外线进行灭 菌,避免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短波疗法介绍
治疗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A.镇痛
B.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有调整作用。

2、可使深部内脏血管扩张,并可保持数小时甚至数日之久
3、促进胃肠、胆囊及胰腺的分泌,增强胃肠吸收功能
4、增强肾血循环,利尿、降血压等作用
5、增强骨髓造血功能
6、促进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再生,加速伤口愈合
7、对炎症过程有良好作用
适应症:
1、炎症性疾病:面神经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盆腔炎、膀胱炎等。

2、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肩周炎、筋膜炎、急性腰扭伤、肌肉劳损、骨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痛、肌痛、灼性神经痛、患肢痛
3、血管及某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
4、各期冻伤
5、胃肠系统疾病:胃肠功能低下、胃肠痉挛、结肠炎
6、各种创伤、伤口及溃疡、血肿、关节积液或积血、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等
7、其他:周围神经损伤、支气管哮喘、痛经、急性肾功能衰竭、退行性关节病等。

禁忌症:
高热、昏迷、活动性肺结核、妊娠、局部金属异物、活动性出血、心肺功能衰竭、戴心脏起搏器着
超短波疗法属于电疗法的一种,采用频率为30~300MHz的高频电流,处于超高频段。

超短波的作用深度较其它疗法深透,可达骨组织。

作用机理:
1、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血供,有利于增强组织营养,加速炎症产物和水肿的消散。

2、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而达到镇痛;血液循环的改善有利于减轻缺血性疼痛,也有利于
致痛物质的排除。

3、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增强以及血液循环的改善有利于病原菌的控制和炎症的吸收和
消散。

4、降低肌肉张力,缓解痉挛。

5、促进组织生长修复。

6、大剂量时所产生的高热有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并有与放疗协调治疗肿瘤的作
用。

7、除温热效应外还有非热效应。

小剂量时非热效应明显,如:影响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免
疫系统的功能等。

治疗技术:
超短波治疗仪:小型机输出功率25~50W,大型机输出功率达250~300W,肿瘤肿瘤仪可达1KW以上。

治疗仪配有不同大小的圆形或矩形电容电极。

治疗时治疗时病患部位处于超短波电流所产生的高频交变磁电场中。

超短波治疗采用电容场法,即电极对置或并置于病患部进行治疗,以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电极对置的作用较深,脂肪层中产热较多,电极并置作用范围较大,作用稍浅。

治疗剂量:
按照发光二极管在高频电场中的亮度分为4级(I~IV级),临床应用时多按照患者治疗时的温热感觉程度来划分:
(1)无热量(I级剂量):无温热感,适用于急性炎症早期、显著水肿或血液循环障碍的部位。

(2)微热量(II级剂量):有刚能感觉到温热感,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炎症。

(3)温热量(III级剂量):有明显的温热感,适用于慢性炎症和慢性疾病。

(4)热量(IV级剂量):有刚能忍受的强烈热感,适用于恶性肿瘤的高热疗法。

调节剂量时应首先使治疗仪的输出处于谐振状态,仪器的电流表指针上升达到最高,然后通过改变电极与皮肤之间的距离来调节治疗剂量。

急性炎症每次治疗8~10min,每日一次,5~10次为一疗程;
慢性疾病每次治疗15~20min,每日一次,5~10次为一疗程;
恶性肿瘤高热疗法40~60min,每周1~2次,5~15次为一疗程,应与放疗、化疗的疗程基本同步。

必须注意的是,急性炎症不能使用温热量治疗,否则会加重炎症渗出,导致病情的加重。

恶性肿瘤不能使用I~III级剂量,否则会加速肿瘤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