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陈亚利高考讲座(62页,全站)
陈利平教授高考志愿讲座

——献给河南考生
我们面临挑战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毕业 生人
数 增加 人数
待业 人数
474万 559万 619万 669万 719万 769万
(预计) (预计) (预计)
85万 60万 50万 50万 50万
100万 150万 ? ? ? ?
❖第六类,分数在三本和专科线上, 选一个实用性专业更好。
(三)关于冷门和 热门专业的选择
1.做好自我定位,不要盲目追捧热门专业。
2. 选择专业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 第一,专业开设时间比较长; ❖ 第二,专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62-
98); ❖ 第三,要慎重了解该专业的人才缺口。
421 426 425
高专424
❖ 第二,高考结束后,在估分填报志愿时,各市招办 都会给出一个估计的控制线。一定要重视各批次控 制线。
❖ 院校调档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该校同一科 类(文、理)招生计划数的120%,依据第一 志愿考生的最低成绩确定的(见各校简章)。
❖ 院校录取线是指该院校实际录取的最后那名 学生的分数。
表二:河南、辽宁两省近三年 理科各批次控制分数线比较表
一本
二本
三本
专科
08 07 06 08 07 06 08 07 06 08 07 06
河南 563 596 590 517 553 548 480 524 525 425 470 480
辽宁 515 519 503 433 433 430 370 370 370 310 318 320
要防止三个错误倾向: (1)虚荣心; (2)不放心; (3)叛逆心。
高校层次分类 (59-114)
回归经典,彰显特色——2015年全国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19题微探

回归经典,彰显特色——2015年全国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
19题微探
戴志军
【期刊名称】《数学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6(035)002
【摘要】1原题呈现已知椭圆x^2/2+y^2=1上两个不同的点A,B关于直线y=mx+1/2对称.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戴志军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曹宅高级中学 3210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5年高考数学全国卷I理科第20题的探究历程 [J], 虞懿;曹斌;
2.2015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18题的探究 [J], 许雪芬;李建潮
3.思题所解叙己所思——2015年高考数学全国新课标Ⅱ理科第20题的拓展研究[J], 孔德泉
4.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理科第19题的推广 [J], 何佳佩;许凤姣;刘成龙
5.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理科第19题的推广 [J], 何佳佩;许凤姣;刘成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年新气象岁岁求本真--2015年浙江高考试题评析

年年新气象岁岁求本真--2015年浙江高考试题评析曹凤山;陈朝阳【期刊名称】《中学数学》【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4页(P37-40)【作者】曹凤山;陈朝阳【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2015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题秉承自主命题以来的成功经验,依据最新的《考试说明》,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数学推进课程改革为命题原则,体现了“起点低、落点高、入口宽、方法多样、区分度好”等特点,试题在考查双基的同时,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和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考虑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具有良好的评价功能,又充分体现新课改的主流方向.(一)新1.创新试卷模式由附表1可以看出,自2004年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今年是试卷模式变化最大的一年.相比2007~2014年,总题量减少两题,与2005、2006年总题量相同,但格局又有变化,减少了选择题、解答题数量,增加填空题数量、填空数.伴随题型数量的变化还有赋分调整,相比2007~2014年,选择题分数减少10分,减少的分数加在填空题8分,解答题2分.2.引进新题型出现一题多空填空题,有一题两空、一题三空两种形式,填空题单空4分,多空6分.这是浙江自主命题以来第一次采用这种题型,在全国各省市试卷中使用这种题型的也不太多.示例1第9题:双曲焦距是______,渐近线方程是_______.(注:标注的为2015年浙江省理科试卷中的题序,下同)第10题:已知函_______,f(x)的最小值是________.第15题:已知e,e是空间单位向量,e·e=若空1212间向量b满足b·e=2,b·e=,且对于任意x,y∈R,|b-12(xe1+ye2)|≥|b-(x0e1+y0e2)|=1(x0,y0∈R),则x0=_____,y0= _____,|b|=______.简析:一题多空的形式是在一个主题下分解出两个(或者三个)答题点.第9题作为填空题第一题,试题相对简单,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中的基本量a,b,c之间的关系,焦距、渐近线等知识点加以考查.由于粗心、基础不扎实等因素,仍然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如焦距与半焦距混淆,a,b,c的关系混乱等,一空出现问题不影响另一空得分,考生“学有所得,各得其分”.第10题第一问求分段函数下的函数值,第二问考查基本函数图像、图形变换、复合函数性质,以及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等,具有一定难度,通过考生“分步得分”,体现考生之间的差异.第15题作为填空题的压轴题,一题三空,试题以空间向量为背景,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结合,主要以符号语言构筑新颖的问题情境,首先考查对单位向量、数量积、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等的理解,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解法,当然,阅读理解不过关直接就被挡在门外,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由于填空题与选择题在解题要求上的差异,增加填空题数量与空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确、熟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空题一方面增加了考查知识的广度、深度,也有助于在降低试题难度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区分度,开发、拓展了题型的功能.3.灵活编排相比考试说明中参考试卷的编排方式,高考试卷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不拘泥于固定形式,根据选材内容、试题难度等特点摆放其位置,一题多空没有排在一起,前面三道一题一空,最后一道一题三空;考前大家比较关注理科解答题中各知识板块的排列次序,特别是函数与数列问题.自主命题之初(2004~2006年)压轴题位置都是数列,在以后8年中只有2008年出现在这个位置,2009、2010、2012三年没有在解答题中出现,其余年份出现在解答题第一、第二位置,给人以数列要求逐渐降低,甚至淡出的感觉,今年又卷土重来,重新占据压轴位置.函数题则在解答题第18题,不过,分析函数试题考查内容不难发现,这类试题具有极大的弹性,稍加改动出现在压轴题的位置也属正常,今年的编排模式也为以后试卷编排模式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4.试题出新试题继承浙江省一贯风格,情景新颖,表述简捷脱俗,理科第5、6、7、8、14、15、18、20题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理科第6题,取材于集合的知识背景,素材直接见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考生看到的可以是集合基础上的新定义问题,又有深厚的背景等,试题似信手拈来又内涵丰富,规避题型套路,充满数学味. (二)活1.知识综合灵活不断寻求新的知识综合方式,第14题线性规划结合圆(面),第15题向量与立体几何综合,文科第7题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解析几何有机结合,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理科第20题以递推数列为背景,表面考数列,深层考函数,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达到较高层次.2.设问角度活示例2第7题:存在函数f(x)满足,对任意x∈R都有().A.f(sin2x)=sinxB.f(sin2x)=x2+xC.f(x2+1)=|x+1|D.f(x2+2x)=|x+1|第5题:如图1,设抛物线y2= 4x的焦点为F,不经过焦点的直线上有三个不同的点A,B,C,其中点A,B在抛物线上,点C在y轴上,则△BCF与△ACF的面积之比是().简析:第7题依托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对称性,以及二次函数的对称性,考查函数概念.抽象的概念考查以具体函数为依托,试题题干简朴,惜字如金,符号表述内涵丰富.存在:只要有就行;对任意x∈R,都有且仅有唯一的实数值与其对应,直接判断思考不太顺畅,反向思维,考虑反例,对于同一个自变量有不同的实数值与其对应!如取以判断B,C错误;文科第8题与理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刻考查了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思维的深刻性.第5题表面是定量形式,考查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实际上,从点A、B向y轴作垂线,记垂足分别为M、N,故选A.问题考查的是抛物线的概念,以具体的问题为背景,考查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以上两题都体现出:数学是玩概念的,概念是数学的根本.3.布局谋篇活在难度排列上既继承传统优点,又不断创新,三个平台共同压轴:第一平台选择题的第7,8题,第二平台填空题的第14,15题,解答题第18,19,20题各有特点,降低单题的绝对难度,每题都有“节点”,共同实现区分.另外,文理试卷只有三道试题相同,五道姊妹题,保持了较大的差距.一些姊妹题既同根同源又形态各异,如文科第13题与理科第15题,两题命题思路一致,一个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个是空间向量基本定理,但涉及知识范围差别大,解答能力要求悬殊.(三)实1.全面考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根据2012年版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高考对试题考查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附表2可以看出,理科试题覆盖了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三角函数、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数列等板块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分布合理,双基仍然是考查的重要目标,支撑中学数学的主干知识,如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在试卷中占较大比重.不等式内容没有解答题,实际上细细分析,不等式渗入到了各个板块内容,理科20道题中有11题与不等式相关;从附表3可以看出,文科试卷与理科试卷在试题知识点覆盖、突出主干知识等方面具有类似的特点.2.突出通性通法,兼顾特技试题突出通性通法,又给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不同发挥空间,让每个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得到不同的分数.整卷让人感觉沉稳又不失活力,试题不偏不怪,均可以用常规方法来解决,但是要想完整、准确地解答则需要扎实的双基和良好的数学素养,若要快速解答则需要数学智慧和特殊方法.示例3第15题(见示例1)简析:考后都反映本题难度比较大.难在何处?首先概念理解不到位,基本定理不熟练,对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不理解,符号看不懂,后面便无从谈起,然后是运算技能不过关,不能设计有效的运算途径.实际上,由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可以更简捷、顺利地求解.设b=x0e1+y0e2+ e(3其中e3⊥ei,i=1,2,x0,y0∈R),由b·e1=2,b·,解方程组得到x0=1,y0=2,进而有|b|=2.以无招胜有招,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重要作用.示例4第18题:已知函数f(x)=x2+ax+b(a,b∈R),记M(a,b)是|f (x)|在区间[-1,1]上的最大值.(1)证明:当|a|≥2时,M(a,b)≥2;(2)当a,b满足M(a,b)≤2时,求|a|+|b|的最大值.简析:函数试题的位置在解答题第三题,按以前的难度情况,应该位于中等难度.今年按常规套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1)实际上,当|a|≥2时,明显有:M(a,b)≥|f(-1)|=|1+b-a|①,M(a,b)≥|f(1)|=|1+b+a|②,由①、②得2M(a,b)≥|1+b-a|+|1+b+a|≥|2a|≥4,即当|a|≥2时,M(a,b)≥2.(2)当x∈[-1,1]时,由f(x)=x2+ax+b,ax+b=f(x)-x2,|ax+b|=|f (x)-x2|≤|f(x)|+x2≤2+1,故|ax+b|≤3恒成立,由|a+b|≤3,|-a+b|≤3,得到|a|+|b|≤3,当a=2,b=-1时,|a|+|b|的最大值为3.3.强调数学思想方法考能力重选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的考查是浙江试题一贯的特色,今年这方面的考查明显进一步加强.如理科第5,6,7,8,9,10,13,14,15,18,19题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第3,10,14,15,16,18,19题则涉及函数与方程思想,至于转化与化归思想则在大多数问题中都有体现,根据近几年浙江省高考命题情况,分类讨论思想一般在解答题的最后一题出现,考查的频数也不高,今年位置提前,在第6,7,8,18,20题等问题中都有体现,特别是第18题中深度考查.第8,13,17题突出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第19题考查运算与推理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算能力,第20题重点考查推理能力,通过新定义试题、新情境试题既考查考生的基础,同时检测考生继续学习的潜能.1.阅读理解类试题的合适题量抽象是数学的特色,符号化是其重要体现,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及文字语言之间的转译与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考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体现,适当数量的阅读理解类问题是必须的,但是,今年的试卷中第3,4,6,7,14,15,18,20题的“数学味”十足,是近几年中符号化比较突出的一年,由于考生在理解上会花费比较多精力,试卷难度也就自然提升;2.关于知识点重点考查、重复考查与知识点考查的缺位2012年版教学指导意见中必修部分的学习内容减少,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势在必行,但是重点考查与重复考查还是要注意区分.理科试卷中涉及不等式的问题有第1,3,4,6,8,14,15,18,19,20题等,有十道之多,涉及最值、范围的试题有第6,10,14,15,18,19,15题,大有不等式一统天下之势;第11题、第16题都在考查二倍角公式,理科试卷第8题、第17题都考查了二面角;与之相对的,比如文科试卷中双曲线仅仅作为第7题一个无用的选择支,其他试题则再无涉及.3.关于方法考查理科第14题、第18题都可以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相关知识解决,而且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理科第20题,利用数学归纳法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操作.对以上试题,参加过竞赛、补充过相应方法的考生可以轻松应对,对一般考生则会无比烦琐;第20题,从灵活运用知识方法、考查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分析是一道优秀的试题,如果以“机械操作”替代深层次的思维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是不是考查目标的旁落?另外,第17题立体几何试题中点的标注,“A1在底面ABC的射影为BC的中点,D为B1C1的中点”,中点没有字母标注,D标注在上底面A1B1C1中,下底面ABC中的中点字母考生要自己标出,结果肯定是很混乱.首先,不标出中点能达到什么考查目的?再者,在课本中或者类似的情形下,同一个底面上的字母形式尽量一致.虽有点吹毛求疵,但是作为国家级大考还是要尽量规范.面对高考试题,考生、老师往往会有顿悟的感觉.“三年白学了!!”考完数学很多考生很无奈、悲凉、无助!面对考生的“三年白学”,教师做何感想呢?“三年白学了!!”到底什么意思?学的都没有考到?考的都没有学到,没有学会?话肯定夸张了!以理科为例,拿掉第7,8,14,15,18,20题,发现三年也没有白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是占较大比例.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期望人人欢喜是不现实的!能做的就是努力能达到自己的最高境界,突破自己的瓶颈,拿到自己的高分.学生没有学的过程是症结之一.急行军的速度,新授课课本也是一带而过,课堂PPT打出试题,教师自己读题,然后开始讲解,放电影一样给出答案,诸如此类,人灌或者电灌,赶进度的结果就是都学过还不懂,做过还不对;数学也是语言学科,要遵循语言学科的教学特点,有阅读、有模仿,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让考生会学习,在考场上能表现出学习能力.根基不牢是普遍现象.像理科的第7题、第15题本来是最基本的概念与定理的运用,考生却如坠云里雾里,如拳头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出.要在双基上舍得下功夫,对概念、定理有感知、抽象、概括的过程体验,在解题过程中考虑概念的运用方式、角度等,积累具体运用的经验.解题教学模式亟待改进.解题教学几乎是目前讲台上唯一的课型,数学教解题一点不为过,关键是方法.对题型、套结论,堆积如山的练习,没有理解、分析的过程的解题教学可以对付平时的模拟测试,难以适应选拔性考试的要求.教师多下水,多研究,学生才可能减负增效,把握合适练习量,过犹不及.教师有才,让学生沾点灵气,教师无才,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都是必须的,学生还是要靠自己!A。
高考物理专题讲座[下学期]浙教本(精)精选课件
![高考物理专题讲座[下学期]浙教本(精)精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859678cf84b9d528ea7ad5.png)
二、用似是而非的说法来考查理解能力
例1:简谐机械波在给定的媒质中传播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快
B、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慢
C、在一个周期,振动质点走过的路程等于一 个波长
●推理能力
物理学科的推理能力是要求能够 根据已知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 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物理问 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 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 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 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 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 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 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 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BA
例2:如图所示,在同一平面上放有三个闭合导电 回路A、B、C,所加匀强磁场限制在B内部,B外部 没有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闭合回路所在的平面。 当磁场随时间发生变化时,三个闭合回路中有感 应电动势产生。设A、B、C中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 EA、EB、EC,则( D)
A、匀速滑动时,I1=0和I2=0 E
B、匀速滑动时,I1≠0和I2≠0
I1 R
C、加速滑动时,I1=0和I2=0 G
D、加速滑动时,I1≠0和I2≠0
AF I2
C
BH
例2:水平面上放一长为L的质量为M的长木板,
板的B端放一质量为m的小物体,它与木板间的
动摩擦因素为μ,现用力缓慢上抬B端,而A端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历史答案

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B【解析】依据材料,商代的河北和北京等地,已经将陨石铁打造成铁刃,同时与青铜钺结合铸造,体现出先民发现了铁刃较为锋利的特点,对铁的性能已有认知,选B项。
这是陨石铁,不是人工冶铁技术,更看不出脱胎于青铜器冶炼,排除A项。
材料看不出“广泛运用”,事实上,当时铁的来源还主要是陨铁,排除C项。
材料不足以判断赫梯冶铁技术东传至中国,排除D项。
2.D【解析】依据材料“不能朝令夕改”“对待老百姓,不能过于烦扰,像煎小鱼一样,颠来倒去”“统治者不要以自已的权势去干扰人民”等,可知这位思想家反对折腾,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主张,故选D项。
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
3.C【解析】依据材料“天宝十四载(755年)”“叛军日行六十里,攻入河北”等,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安史之乱,发生在范阳,即图中的③处,选C项。
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
4.C【解析】这是科举的过程,交卷、弥封、誊录等体现严格的过程,有利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选C项。
彰显权威性不是目的,排除A项。
材料看不出照顾蒙古人,排除B项。
材料举措与民族融合无关,统治者也不是从民族融合角度实行上述举措的,排除D项。
5.A【解析】王守仁一味要求守礼“立足于世”,而王艮认为生活才是第一要义,心学的核心学说“良知”就是求生存,这一定程度上关心了民间疾苦,有利于心学思想的世俗化,选A项。
这是对“致良知”学说的发展,而非批判,排除B项。
材料看不出对格物致知的批判,排除B项。
王艮的学说,还依旧是儒家民本思想,排除C项。
这是民间化理学,而非理性化,排除D项。
6.B【解析】结合选必2知识,①②③项正确,选B项。
汉口镇不属于太湖流域的市镇,故排除④。
7.C【解析】依据材料,棉纱、棉织品、鸦片合计占进口货值的60%以上,且三项总数占比在增加,这三种商品中最大的是鸦片,纯粹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体现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而棉织品翻了一番,体现出列强加大工业品输出,这说明我国的进口结构日益呈现出列强商品倾销地的特征,体现了经济的半殖民化程度加深,选C项。
学考考前辅导讲座

17
18 19 20 21 22
世古政
世近文 世近文 世近经 世近文 二战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近政
中近经 中近政 中近政 中现政 中现政 中现经 中现经
23
24 25
二战
世现政 世现经
8
9 10
中近经
中近文 中近经
23
24 25
世现经
世现经 世现经
1.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2.慷慨纵横---辛弃疾 排序:三民主义、以自强、以制夷、 物竞天择
四
五 六
重大理论成果
现代文化科技 西方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一机关行使三权力 星光掠过太阳表面1.7秒的的偏转--广义相对论 4 《十日谈》人性 2
2015.10学考题
题号 范围 题号
2016.04学考题
范围 中现经
题号 范围 题号
范围 世近文 世近政 世近经 世近文 二战 二战 世现经
1
中古政
16
1 2 3 4 5 6 7
中古政 中古文 中古政 中古经 中古文 中古经 中近政
16 17 18 19 20 21 22
2
3 4 5 6 7
中古经
•2 两 次 学 考 卷 分 析
•10月
统计
16.4
总分
50
必修1
20
必修2
18
必修3
8
二战
4
中古
12
中近
10
中现
6
希罗
2
世近
8
世现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时间:11月19日地点:多功能厅内容:观看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陈亚利老师示范课经过教研做的精心组织,我们观看了由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陈亚利老师的历史课——《新文化运动》。
这节课中陈老师真的做到了跳出课本来讲历史,但是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陈老师以《新青年》的创办过程以及发表的文章来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这个角度找得很好,既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又不脱离历史事实的范畴。
在整堂课当中,她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办刊缘由的分析,通过解读杂志的封面,对人物的分析,通过研究杂志的目录,研究杂志所创造的主题,而且还研究了当时的作者群,解读了读者群,通过这些环节,多角度地还原了新文化运动,而且整堂课教学设计贴进学生的能力和认认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引导学生把问题基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给知识以实证,以期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也增加了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在整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感到非常充实,颇有趣味。
另外听完本节课我感觉到的是陈老师的课重于细节有韵味。
历史是具体的、是生动的,而要把历史讲活,就离不开具体的情节,这堂课在这个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精彩。
比如说整堂课,她解读了杂志的封面人物,那么从中可以折射其价值的取向。
她分析了《新青年》当中的读者群,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叶挺,通过他们当年阅读这个《新青年》之后他们所阐发的感受来反映这本杂志的价值。
你比如说在讲到陈独秀他到北大去的那个细节,讲得非常的生动,这些细节的处理,既拉近了跟学生的距离,又增加了课堂的魅力。
总之我感到这堂课是一堂踏踏实实,轻负担高质量的一堂好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一般来说我感到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三点,第一点就是要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不是由教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他自己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第二是要有理智的挑战,就比如有有思维性,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恰如其分的问题来测试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认识上的收获与喜悦;第三个是要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知识,并把知识最后组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陈老师这堂课我感觉到她是比较好的体现了这三个方面,而且这堂课也贴进学生的生活,贴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对学情把握比较好的的一堂课,它充分体现了我们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所以我感觉听了这堂课使我获益匪浅。
教育和教育改革不是为了赢利——以高考“语文提分、外语降分”政策为例

教育和教育改革不是为了赢利——以高考“语文提分、外语
降分”政策为例
陈殿兵;杨新晓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上半月)》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中国高考制度的任何探索、改革创新都会招来不同的解读.目前社会、学校、家长的解读往往表现为强烈的功利主义赢利观.功利主义式的解读首先是源于人性思维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政策问题.中国“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维和市场经济下人性的唯利是图是导致教育困境的深层根源.语文、外语教育应着力于质量的提升及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应注重学科之间的合理搭配、均衡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陈殿兵;杨新晓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1
【相关文献】
1.浅论高考语文提分后的应对策略
2.让语文教材成为高考提分的“利器”
3.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背景下文言翻译提分技术分析
4.新高考英语作文提分素材妙用技巧
及提分应用5.关注答题细节助力高考提分——以2020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卷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9.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
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 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 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 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 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 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一)学术支撑下的主题立意
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 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 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 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 再教育的过程。
——杨宁一教授
从试题中可看到命题者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背景 历史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 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 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 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高考热点:
1、周年并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教科书中有必要的相关知识作支撑。 3、史学界长期关注并有相对成熟研究。
(二)关注历史的逻辑关系
• 当然,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从根本上讲, 还是源于学科知识体系。高考试题有着严密的逻 辑关系。学生在答题中往往有罗列,却没有逻辑, 颠三倒四,缺乏条理;有发散,却没有思维,天 马行空,信马由缰。
• 因此,教师除了用典型材料和典型试题加强训练 外,更要引导学生重视分析现象背后的历史背景, 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关照历史事件、历史 现象和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梳理历史的 逻辑关系中,提升相应的学科能力。
(3)材料三所反映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 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原因。指出这一政 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3)绥靖政策。原因: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 后对德国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 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后果:导致二爆发。
(4)对侵略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 自己;和平需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高考不回避热点
揣摩试题,把握热点考查的主要特点
2011年:39.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 价“美苏冷战”的。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 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三)能力考查要求
获取和提炼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判断和推理历史结论
关于“综合以上所有信息”两题例
• 2012年浙江卷第39题第3问: (3)充分利 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
• 2014年浙江卷第38题第3问: (3)充分利 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 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 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浙师大附中 陈亚利 2015年3月·杭州
准确了解学情 研究试题命制
加强专业阅读 引导帮助学生
• 阶段特征 • 核心概念 • 学科能力 • 学习疑点
一、准确了解学情
• 教师:防想当然。 • 学生:去熟悉化。
二、研究高考试题命制
思考:考过什么?还没考什么? 为什么总是考这个?还会考什么?
更要思考:怎么考的?引领学生一起领悟命题 的意图、思路与习惯。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 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 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 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 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 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行动: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 变化: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 影响: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 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 可以说是不不顾顾后后果果而而硬硬要要坚坚持持和和平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 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 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 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 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
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 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 义。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 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 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 现这一思潮?
(2)思潮:和平主义思潮。 原因: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一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 因而恐惧战争。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 府施加极大压力……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 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 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 代的和平”。——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 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14年:39.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
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 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
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