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评精选

合集下载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包括人们的习惯、
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对话,揭示了文化相对
性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文化差异不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何谓文化》启发了我去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

正如作者
所说,文化不应该成为一个隔阂,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架桥的工具,让不同的文化相互
理解与交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有信心去拥抱多元文化,与
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有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我们才
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要义》书评__方先苗

《中国文化要义》书评__方先苗

评《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文化要义》方先苗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或听过当年的《河殇》,其时改革开放有年,央视激越的解说曾感染多少民智初开的国民,其对中西文化简单地以所谓“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来优劣之,与《要义》(简称,下同)相比,其分析和见解稍显附会、肤浅。

远去诸子大家,如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出于矫枉过正、恨铁不成钢;又如林语堂,看似超脱, 实略显其自卑情结;柏杨则专著于国人缺点,流于媚俗。

故诸子皆有所偏颇,唯《要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客观、理性、深刻、中肯,既不崇洋,又不护短,其对中、西文化之差别以及这种差别的缘由分析得尤为精辟、独到。

下面借梁老的精神,就中西文化差别中的一点谈谈个人浅见。

中国人讲做人,要“仁义礼智信”,士大夫追求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她包含了人类个体的最高理想和诉求。

西方的世俗文化中则少有类似的东西,她更注重物质和科学(抱括哲学)层面,事事从微观和本源来追求极限(即使西方心理学、社会学也是如此),缺少精神内涵,但却在“格物、致知”层面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一点恰为中国封建中后期的国人所忽视。

在中国后来只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千百年科学难有建树,精神层面却一枝独秀,乃至孤芳自赏,最后惨遭重创。

(企业或国家,若人人只追求为官,最后也必然达不到为官的初衷)。

《要义》中指“中国文化早熟”在我看来大概也有此义。

尽管近、现代我们落后了,但没必要自卑、甚至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须知中国文化其实已为全人类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我们现在发展了一点,但我们在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还有很多功课要补,仍然要继续努力,去“格物、致知”,不断创造物质财富,须知,正是西方文明纠偏了中国文化,使其走出停滞迷途,并为人类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总之,以中国文化精髓为指引,结合西方文化精华,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彼岸。

传统文化读后感

传统文化读后感

传统文化读后感《传统文化》是一本让人深受启发的书籍。

它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多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和文化自信的启蒙之书。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情感的传承。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这本书中,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传统文化所弘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教导我们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品质。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诗意表达,一种对美的追求。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多的认识。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乡土中国书评一句话

乡土中国书评一句话

1.乡土中国,是一首充满韵律的诗篇。

这诗篇中,有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对家乡故土的依恋和热爱,对家族宗亲的传承和维系。

在这里,我们用诚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语言,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神奇和魅力。

2.乡土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一种淳朴、真实的美丽。

绿水青山、田野牧歌,这里的每一个元素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流淌着一种情怀。

3.乡土中国,千百年的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既承传着古老的智慧,又焕发着时代的光彩。

这里的习俗、风土人情,甚至一草一木,都在传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依恋。

4.乡土中国,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感受到了血脉相连的亲情、志同道合的友情和矢志不渝的爱情。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了感恩与珍惜的真谛。

以上段落旨在表达乡土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

希望这能勾起你对乡土中国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

5.乡土中国中,人们以地为根,以土为魂,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依恋。

6.乡土中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结交了无数的知己好友,品味着人情世故的酸甜苦辣。

在乡土中国的怀抱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7.乡土中国,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归宿。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那份浓郁的乡愁始终如影随形。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心灵的港湾得以寻找,我们的根得以延续。

8.乡土中国,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

"这句话表达了乡村作为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可以寻求安慰和庇护的地方。

9.乡土中国,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史诗。

这里有着诸多充满韵味的老街旧巷,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手工艺。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用心灵的相机记录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感受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震撼。

10.乡土中国,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踏上这片土地,感受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优秀书评范文

优秀书评范文

优秀书评范文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书评成为了一种十分流行的文化现象。

人们可以在各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

然而,大部分的书评都流于表面,只是简单的陈述了书的内容和作者的风格。

而优秀的书评则是能够深入挖掘书中的内涵,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同时让人感受到作者的魅力和文化水准。

在我看来,一篇优秀的书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书评应该有独特的观点和思考。

好的书评不仅仅是对书中故事情节的简单叙述,更应该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启发和思考。

比如,对于一本经典文学作品来说,书评可以从作者的写作风格、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而对于一本科学读物来说,书评可以通过对作者的科学观点的评价和分析,引发读者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书评,都应该体现出作者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深度思考。

其次,书评应该具备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是一门艺术,书评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同样需要用流畅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达来打动读者。

优秀的书评作家应该具备丰富的词汇和优雅的句式,以及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

通过用词准确、句式优美和段落布局合理等手法,书评作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书评应该具备专业的功底和广博的知识。

优秀的书评作家不仅仅是书虫,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给出有深度的评价。

另外,对于一些专业性的书籍,书评作家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评价和解读。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书评应该具备独特的观点和思考,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专业的功底和广博的知识。

优秀的书评不仅能够引导读者深入阅读和思考,还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魅力和文化水准。

希望通过优秀的书评,能够激发更多的人热爱读书,享受阅读的乐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书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书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书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入门读物。

本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的结构清晰,内容详尽,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对各个时期的文化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使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经典,如孔子、老子、《道德经》、《周易》、《红楼梦》等,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本书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读者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尤其适合学生、教师和文化爱好者阅读,作为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读物。

- 1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书评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书评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书评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

这本书由多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情节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

首先,这本书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多样,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日月星辰的诞生到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的产生都有所涉及。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探索。

其次,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

每个故事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节和氛围。

同时,这些故事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内涵和魅力。

此外,这本书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包含了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它不仅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内涵和魅力,也能够感受到古代人
们的智慧和勇气。

因此,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中国式人情世故书评

中国式人情世故书评

中国式人情世故书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式人情世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门重要的生存技能。

《中国式人情世故》一书,由著名作家吴晓波所撰写,被誉为一本揭示中国人际关系奥秘的必读之作。

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分析,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真谛,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中国人情世故的新思路。

本书通过精心编排的案例,生动地揭示了中国式人情世故的本质。

作者吴晓波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或许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许我们身边的人就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式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社会资本,是可以被利用和转化的资源。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对方,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这种关系网,通常是建立在亲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多种因素之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形式。

本书通过对中国人情世故的深入分析,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人情世故是一门非常庞大的课程,里面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人脉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人们通过人脉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熟人介绍”来解决各种问题,这种方式在很多时候看似繁琐,但却是中国人传统的交际方式之一。

其次是情感交流,在中国式人情世故中,情感交流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人们在处理人情事务的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情”字,这个“情”字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最后是利益交换,这是中国人对待人际关系时最为看重的一点。

在中国,人们在交际中不仅仅是要看到对方的利益,还要看到自己的利益。

所以,中国式人情世故中,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手段,通过利益交换来维持人际关系。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中国人情世故的新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先生的小孙女作者: [法国] 菲力普〃克洛岱尔读菲力普〃克洛岱尔小说《林先生的小孙女》有感(2012-02-12 11:30:35) 文/屈文平《林先生的小孙女》是法国作家菲力普〃克洛岱尔的一部重要作品。

起初以为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童话或者故事类的书。

尤其这本书,还是级女声尚雯婕的翻译作品。

一直以来,超级女声里的小姑娘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群花瓶,属于华而不实、浮躁、骚动的一类。

可看完《林先生的小孙女》这本书后,我觉得尚雯婕算是个小才女。

小说讲述了因为战乱使林先生失去了妻子、儿子、儿媳妇,唯一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就是小孙女桑蒂。

在国际间人道主义的救助下,林先生和小孙女作为难民,转移到了另外一个远离战火的国家,这里他看不到一处熟悉的风景,听不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也嗅不到一丝熟悉的气味。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林先生的一切都是索然无味的。

虽然离开了祖国,可他的思想依然留在曾经熟悉的那片土地上,他经常会想起失去的亲人,想到她们的音容笑貌,想到他们死亡时的情景。

他的身上带着一包祖国的泥土,还有一张已经保存了数十年,几乎看不清楚任何内容的照片。

作者选取的这两个细节,真的非常感人,泥土代表着祖国,照片代表着亲人。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可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永远埋在心间。

他认真细心地呵护着小孙女,生怕她被歹人抢走,怕她吃不好,穿不暖,怕她休息不好。

为了让小孙女健康地成长,他经常带着小孙女,在住地附近的公园散步,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

散步过程中,林先生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叫巴克,是位当地人,失去了心爱的妻子。

经常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妻子曾经操作过的旋转木马,抽着闷烟。

巴克先生也是一位感情比较细腻的孤独老人,他每天去公园静坐,与其说是散心,不如过是在追忆死去的妻子,一种对亲情的思念和凭吊。

两位老人相遇后,彼此孤独而受伤的心,开始有了一股温暖。

真挚的友情抚慰了林先生失去家园和亲人后,那颗受伤的心。

他通过翻译小姐向海港太太,申请每天给他一包香烟。

拿到第一包香烟后,他去公园找巴克先生,没有见到,怅然若失。

第二天,他拿着两包烟去公园找巴克先生,并向翻译小姐学习了‚你好‛法语,希望说给巴克,表示自己的友好。

而巴克先生也学会了林先生的家乡语言‚你好‛。

这是多么真挚多么可爱的一种友谊呀!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却心有灵犀,彼此学会的对方国家语言就是‚你好‛。

这虽然只是一句司空见惯的问候,但是放在两个不同国家的老人身上,却是那么的感人,那么的令人回味无穷。

巴克先生二十岁时,被迫拿着枪去过林先生的国家,参加过战争。

战争对于巴克先生来说,同样也痛苦的,尤其是当他遇到林先生后,他内心的良知受到深深的谴责。

林先生使他想到了自己的过去,想到了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疮痛。

他很坦诚地向林先生讲了自己的过去,他请林先生喝酒,给林先生的小孙女送礼物,请林先生吃法国大餐,是一种彼此间真挚友情的使然,也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两位孤独的老人用彼此的真诚、善良、友好、热情,给予了对方以温暖,同时自己也获得了生活的乐趣。

在失去了亲情的情况下,是友情支撑起了他们,这份真挚的,难得的,美丽的友谊之花,温暖并芬芳了他们的生活。

当难民局的人告诉林先生,他要被安排到另一个地方去的时候,林先生内心顿时失落起来。

尤其是他还没有来得及跟巴克先生告别,就被汽车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这使他再次陷入了孤独,有一种失信于老朋友的感觉。

他内心感到非常的不安,总想找机会走出那个封闭的院子,去告诉巴克先生,自己换了住地。

当他试图从大门里朝外强行闯出时,却被门卫和管理人员拦住了,一支针剂注入体内后,他昏厥了过去,醒来后时间已不知道过了多久。

尽管如此,他见巴克先生的想法从未消退,反而更加强烈了。

于是,他瞅准机会,找了一处围墙比较矮的地段,翻墙跑了出来。

一路步行,直奔城里而去。

路上他还跌了一跤,弄得浑身都是污水,阳光照射后发出一股难闻的恶臭。

但他不去理会这些,鞋子走丢了,浑身即饿又渴,充满了疲惫,但他依然很坚定,终于他看到了经常和巴克先生见面的那个公园。

就在他急切地要穿过马路,去给巴克先生一个拥抱时,一辆飞速而来的汽车夺走了他的生命。

表面上看,林先生是为了一份纯真的友谊,为了一份对朋友的信誉,失去了性命。

可实际上,他历尽千辛万苦,所寻找和追求的是一份爱和温暖,一份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温暖。

小说读到最后,作者才若隐若现地告诉读者,林先生的小孙女其实就是一只孩子玩具,他的小孙女已经在家乡的战火中被炮弹炸死了,小孙女怀里经常抱的一只玩具,成了林先生的眼里的小孙女,也成为他生命最后的一种精神寄托。

读完整个小说,掩卷之后,一份深深的感动搅动得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为灾难里的人民,为和平年代的人类,燃一支香烟,祈祷!《林先生的小孙女》,(法国)菲力普〃克洛岱尔著,两年前就知道尚雯婕出版了第一部译著《林先生的小孙女》,一直想读一读,这次趁网购新书的机会买来了这本书,翻开后便再也放不下。

这几天一直在读,被菲力普〃克洛岱尔打动,被书中的主人翁林先生,被他的朋友巴克先生,被林先生襁褓中始终未发一声的小孙女,被我们可爱的超女尚雯婕……这是一部与战争有关的小说,战争的背景却退到了远处,主人翁的国籍也被淡化了,甚至人物的名字。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人物也很少,一位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的林先生,一位因失去妻子而孤身一人的胖先生(巴克),一位林先生的孙女。

林先生抱着自己的小孙女随着逃难的人群搭船来到了一个西方国家,被当局安排于收容所。

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语言,他非常孤独。

他常常抱着孙女到公园散步,在那里遇见了曾在东方参加过侵略战争的巴克先生。

巴克因思念死去的妻子,每天坐在她曾经工作过的公园外面,回想妻子活着时的情景。

两个男子语言不通,却成了朋友,彼此拯救了对方,相互成了对方的希望和寄托,将他们连接在一起的是林先生怀中的小孙女——‚一个宁静、恬然、永恒的小女孩,一个属于黎明的小女孩,东方之女‛……极强的小说感,极强的文学性,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简练、精确的语言,质朴动人的描述,文字间传达出的浪漫情怀,作品中透出的人情味和温暖,让我感动并心生欢喜。

我喜欢这小说,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菲力普〃克洛岱尔,也丝毫不掩饰我对尚雯婕的欣赏和喜欢。

‚年迈的老人伫立在船尾,怀揣一只很轻的行李箱和一个比行李箱更轻的新生儿。

老人名叫林先生。

他是唯一知道自己叫什么的人,因为周遭所有的至亲故友均已过世。

‛‚他伫立在船尾,祖国,这片属于他的祖先和死去的故人的土地,在他眼前渐行渐远,而新生儿在他怀里沉睡。

祖国渐行渐远,化作一个极小极小的点,林先生看着它在海平面上消失,这样过了几个钟头,任凭海风呼啸着把他像木偶人一样吹得东倒西歪。

‛小说开头的译文便给我很好的感觉,接下去让你欲罢不能。

读尚雯婕的汉译,我不时想到她的法语歌,那准确、流畅、动人、带点磁性美的声音。

小说中,林先生总爱为他的一声不响的小孙女唱一首歌:‚清晨终究会来,光明一定重回大地,新的一天终会来到,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妈妈。

‛这首意味深长的歌出现了多次,成为整部小说的背景音乐。

小姑娘是希望的精灵,是一个象征,是真正的小公主。

小说的结尾,林先生被迫与巴克先生分别多日后得以重逢,一辆汽车撞飞了林先生,小孙女却毫发未损。

救援队抬走了林先生,小孙女被巴克先生紧紧抱在怀中,小孙女的命运有了托付。

林先生还能回来吗?相信每一个读到最后的人都会对他们三人报以祈祷和祝福……在战争中,人首先得生存。

然而,‚是生存更重要,还是生活更重要?‛‚‘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活着’。

‘生活’往往比‘生存’要求更多的东西。

爱、亲情、友情。

‛这部小说‚用最最简单的情节和语言去研究一个相对深奥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真不是一本简单的书。

‛(见尚雯婕译序)。

在我,还从中触摸到了时代冷漠与灰暗中的一层温暖底色,看到了人在困境中相遇相知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一直关注的主题。

两个人物让我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和瑞德——有了真正的倾诉对象才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这本书值得收藏,有机会我还想买本法文版的。

《林先生的小孙女》,《La petite fille de Monsieur Linh》。

《林先生的小孙女》讲的是一个难民的故事,含蓄的背景交代引起了我做为读者的好奇。

作者在描述林先生的家乡时用了稻田,黑发,辫子,竹篾和水牛等字样的名词,这些农业,人种,动物的特征都指向主人公的祖国在北回归线附近或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再加上小说作者又是法国人,因此与法国颇有些纠葛的‚越南‛便呼之欲出。

林先生不仅是难民而且是战争难民,但小说并没有写出现代修罗场发生的时间。

巴克先生说他年轻时去过林先生的祖国,还参与了非正义的战争,如果他是为法国打仗,那么巴克说的应该是二战后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5年9月-1954年7月),著名的奠边府战役后,法国人撤出,越南分裂为南越北越。

在那以后还有第二次(越美)和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越中),导致林先生失去家人的很可能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美国越战),因为文中提到难民宿舍的两家人和林先生都是从南方省份逃难到法国的,南越这个地理概念应该和美国越战(1959-1975)有关。

不过巴克的岁数却对不上,书里林先生给人印象有六七十岁,巴克的年纪与林先生相仿,略年轻一点,可如果巴克在1945年时仅20岁,那么最晚在1975年见到林先生时也只不过才50,和六七十差了一大截。

一个解释是法国人对"老"的概念和我们不同,林先生可能还不到六十岁,但菲力浦.克洛岱尔没准儿就觉得这个岁数已是风烛残年行将就木。

还是回到正题。

由于亲人在战争中不幸死去,林先生精神失常,但他没有攻击性,只是时刻怀抱桑蒂生前玩过的布娃娃,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小孙女,在遇到巴克之前,这个虚幻的执着支撑着林先生的生存意志。

老人的求生欲极强,当原来的生活分崩离析后,他长年所依赖的活着的基础和信念几乎化为乌有,可就在人生即将覆灭的当口,林先生的本能迅速自救,立刻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无容臵疑的活下去的理由,小孙女桑蒂没死,弱小婴儿需要唯一的亲人林先生无条件地为她活着。

老人让自己相信了那个布娃娃就是幸存的桑蒂,于是坍塌的世界得以修复,他抱着小孙女远渡重洋来到异邦,合情合理地让日子过下去。

然而遇到巴克后,林先生有了变化,他的触觉敏锐丰富起来,开始和这个世界建立新的联系。

一个独立于桑蒂之外的新巢初见规模,如果后来没有中断这个搭筑,我相信渐渐地林先生生存的合理性可以不用依附于小孙女,没有桑蒂,林先生也能够理直气壮地活下去。

其实变化已经发生了,当他被送到精神病院后,仅有布娃娃小孙女的陪伴已无法使他安静度日,林先生日渐茂盛的感觉枝蔓已向高墙外伸展。

和在难民宿舍相比,林先生复苏的内心下意识地渴望着一个真实的生存理由。

他想念巴克,巴克是他重返现实世界的救赎和浮桥,巴克的友情就是生存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