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机场监控整合项目方案
机场监控系统方案

机场监控系统方案机场监控系统方案⒈引言⑴背景介绍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机场监控系统方案,以确保机场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该方案将包括设备选型、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存储与管理、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内容。
⑵目标本文档的目标是为机场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监控系统方案,能够实时监测机场各个区域的安全状况,并及时发出警报和采取相应措施。
⒉设备选型⑴摄像头选用高清晰度、低光源效果好的摄像头,确保能够清晰地捕捉到监控区域的图像。
⑵视频录像设备选择可支持长时间视频存储和远程的录像设备,以便无需频繁更换存储介质,并能够方便地追溯所需的监控视频。
⑶监控中心设备采用高性能的监控中心服务器和显示设备,确保能够快速处理和显示大量视频流,并为操作员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⒊系统架构设计⑴网络架构设计高可靠性、高带宽的网络架构,确保监控数据能够及时、稳定地传输到监控中心。
⑵视频传输协议选择支持高效压缩和稳定传输的视频传输协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带宽占用和传输延迟。
⑶分布式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方案,将监控数据存储在多个独立的存储节点上,以提高系统的数据可靠性和读写性能。
⒋数据存储与管理⑴存储容量规划根据监控数据的预估大小和存储周期,对存储设备的容量进行规划,确保能够存储足够长时间的监控数据。
⑵数据备份策略制定定期的数据备份策略,确保监控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⑶数据访问权限控制设立合理的数据访问权限,以限制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和管理监控数据,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⒌应急响应⑴报警系统配置可靠的报警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并及时报警异常情况,如入侵、火灾等。
⑵应急预案制定机场监控系统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响应流程和人员职责,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型号、方案图纸、合同文件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监控:指对特定区域或对象进行实时或录像的观察,以便监视和确保安全。
●数据备份:将数据从一个存储位置复制到另一个存储位置,以防止数据丢失。
机场监控系统方案

求。经过分析和测试,最终选用具有译码功能的 Infinova V2413-485 多协议转换器(定制产 品),来实现两个系统的集成。该设备支持多种控制信号输入,同时将不同控制信号转换成 同一组 16 路的 RS485 信号输出。原系统控制总线分别对应接入 V2413-485 的 RS485 输入口, 同时将英飞拓矩阵的高速数据线口(传输动点的控制命令)与 V2413-485 的高速数据线输入口 串接起来。在 V2413 的 RS485 输出口控制总线连接快球和控制码分配器,这样可以将 Infinova 矩阵动点地址号转换成对应的原矩阵动点 1 - n 的地址号。这样就可以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矩 阵对相同动点的控制。
W 区:公安指挥中心的改造、新增点位的接入、3 个老系统的图像与 E 区图像的接入和 控制、本区图像至上级部门的上传。
建成后的系统,W 区的权限要高于 E 区,同时能够实现矩阵键盘对矩阵网络内所有摄 像机的权限划分。
设计思路
E 区监控机房的某矩阵(320-96)现在不能满足新增点位的接入,同时改造后联网权限多, 机场最终决定选用 Infinova 以太网联网矩阵。在 E 区设置一台英飞拓 V2060-448x144 矩阵 (448 路输入,144 路输出)。V2060 矩阵与之前的矩阵(320-96)并机运行(将来进一步替换掉原 系统矩阵独立运行)。将原系统的 300 多路图像和新增近 100 路图像接入 V2060 矩阵,成为 E 区的核心。
存储方面则是前 320 路信号还是通过前期的数字硬盘录像机进行存储,后接入的视频信 号(即 E 区新增的点位)通过本次项目中新增的数字硬盘录像机进行存储。
最终在 E 区新航站楼安防中心的 V2060 视频切换矩阵上调用和控制所有 E 区的视频图 像(包括已经接入到原视频矩阵上的所有图像 ),同时通过和 W 区公安指挥中心视频矩阵联 网相互调用和控制,实现双向控制和调用。同时 E 区新航站楼各个分控中还可以通过原系 统的控制键盘直
航站楼监控系统方案(数字)

XXXXXX机场A航站楼视频监控系统方案1.综述工程概况XXXXXX机场A航站楼作为机场扩建工程中的重大项目, A前商业区将成为XXXXXX未来航空城的核心。
规划中的XXXXXX机场A航站楼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建筑物主体将覆盖在单一的屋顶天棚之下,屋顶采用双层外墙设计。
航站楼将采用自然采光系统,从而有助降低室内能耗,并创造优雅的空间氛围。
整个航站楼主建筑拟分为三层,每层具备独立的功能:即出发、抵达和服务。
A航站楼最终将在2011年6月底前建成。
新航站楼启用后,XXXXXX机场总客运能力有望达到6000万人次每年。
目前XXXXXX机场扩建填海形成的陆地除可满足第二跑道、A航站楼等飞行区、航站区扩建外,还新增了近2平方公里的商业用地和航空货运物流用地。
未来A航站楼前就将形成新的机场商业区。
在概念性规划中,整个A前商业区将分布核心商业区、中央商业走廊、机场支持区、货运区、会展中心、主题公园、客运码头等重要功能设施。
其中核心商业区是位于交通枢纽中心之上的商业区域,在概念性规划中被区分为写字楼区、五星级酒店区、综合商业区等区域,规划建筑用地面积分别为3.5万平方米、6.6万平方米和14万平方米,并可直接与旅客到达层和出发层相连接。
2. 具体方案设计视频压缩技术目前用于视频传输的数字视频压缩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MPEG-1,MPEG-2,MPEG-4/H.264系列。
MPEG-1视频压缩标准MPEG-1在1989年7月开始研究,1992年被ISO/IEC批准为正式标准,正式标准编号是ISO/IEC11172,MPEG-1规定了在数字存储介质中实现对活动图像和声音的压缩编码,编码码率最高为每秒1.5兆比特。
每秒播放30帧,具有CD音质,质量级别基本与VHS(广播级录像带)相当。
MPEG-2视频压缩标准MPEG-2在1991年7月开始研究,是针对标准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在各种应用下的压缩方案和系统层的详细规定,1992年被ISO/IEC批准为正式标准,正式标准编号是ISO/IEC13818。
机场监控方案

机场监控方案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旅游的繁荣,机场作为枢纽和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和运营管理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机场监控方案是确保机场安全和保障运营高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机场设计的综合监控方案,包括监控设备的选择、安装位置、监控系统的布局,以及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利用。
一、监控设备的选择在机场监控方案中,选择适合的监控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高分辨率的摄像头,以确保能够清晰地监测到机场各个区域的细节。
其次,摄像头需要具备夜视功能,以保证在夜间或低光照条件下的监控效果。
此外,可以考虑选择具有智能分析功能的摄像头,以实现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
最后,要确保监控设备具备防水、防尘、防撞等功能,以适应机场复杂的环境。
二、监控设备的安装位置机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场所,涉及到航站楼、跑道、停机坪、候机室等多个区域。
因此,在机场监控方案中,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我们需要在航站楼的出入口、登机口、行李转盘等高风险区域安装监控设备,以实时监控人员流动和安全风险。
其次,在跑道和停机坪等区域安装监控设备,以保证航空器的安全起降和停靠。
此外,还可以在候机室、商业区等区域安装监控设备,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
三、监控系统的布局机场监控系统的布局需要考虑到全面覆盖和合理布局的原则。
首先,可以选择将监控设备连接至中心控制室,实现集中管理和监控。
中心控制室可以设置大屏幕显示各个区域的监控画面,并配备专业操作人员进行监控和处理。
其次,可以在各个区域设置监控中心,以实现分区域监控和及时响应。
此外,还可以考虑将监控数据传输至云端,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
四、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利用机场监控方案中产生的大量监控数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利用。
首先,可以使用智能分析技术对监控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人员统计、异常检测、预警等功能。
其次,可以将监控数据与其他系统集成,如安检、行李管理等,实现信息共享和综合管理。
机场监控施工方案

机场监控施工方案1. 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针对机场监控系统的施工方案。
机场监控系统是保证机场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高端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监控系统,提供全面、快速、准确的监控能力。
2. 施工目标我们的施工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机场监控系统,实现以下功能:•实时监控机场各个区域的安全情况;•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和视频录像,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回放和调查;•支持智能分析功能,例如人脸识别和移动物体检测;•提供可靠的存储和备份机制,保证数据安全;•系统具备高度可扩展性,能够满足未来机场发展的需求;•系统可通过云平台远程管理和监控。
3. 施工步骤3.1 系统设计在施工开始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设计。
这包括确定监控摄像头的位置和数量、视频录制设备的选择、网络布线方案等。
根据机场的特点和需求,我们会设计一个最优的系统方案。
3.2 系统安装系统安装包括摄像头的固定安装、设备的布线和连接、设备的固定安装等。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将确保设备的安装准确无误,并遵守相关安全规范。
3.3 系统调试系统调试是确保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对每个设备进行测试,并进行系统调试和优化,以确保图像和视频能够清晰、稳定地传输和录制。
3.4 系统验收系统完成施工后,我们将进行验收测试。
这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只有通过了所有的测试,系统才能正式交付使用。
4. 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将遵守以下要求:•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防止对机场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按照机场的规划和要求进行布线和设备安装;•保证设备的质量和性能,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供应商和品牌;•确保施工过程的规范和高效,避免对机场运行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5. 施工计划我们将根据机场的安排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
施工计划将包括施工时间、施工区域、施工人员等信息,以确保施工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6. 风险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例如,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网络问题等。
机场监控方案

机场监控方案机场监控方案1. 背景介绍随着航空业的飞速发展,机场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机场的安全运营,机场监控方案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机场监控方案,并详述其实施步骤和技术要点。
2. 监控系统架构机场监控系统的架构是整个方案的基础,良好的架构设计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
一个典型的机场监控系统架构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组件:- 监控中心: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监测和控制各种设备和情况。
监控中心应配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大屏幕显示器,以确保实时监控和数据处理能力。
- 摄像头网络:通过布置在机场各个关键区域的摄像头,收集图像和视频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
摄像头的选型和布置位置需要根据机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设计。
- 存储系统:负责存储从摄像头采集到的海量数据,以备后期调查和分析使用。
存储系统应具备高容量、高速度和可靠性的特点。
- 视频分析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监控视频进行实时分析,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以提供更智能有效的安全监控。
3. 实施步骤3.1 需求分析在实施机场监控方案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应包括对机场安全问题的综合分析,明确监控的核心目标和重点区域。
3.2 设计方案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一个符合机场实际情况的监控方案。
包括选择监控设备、确定监控区域和布置方案以及制定监控策略等。
3.3 实施部署根据设计方案进行设备的购买和布置工作。
包括摄像头的安装、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监控中心的搭建等。
3.4 测试和调优在实际部署后,进行系统的测试和调优工作,确保各个组件的正常运行和协同工作。
3.5 运维和升级机场监控系统的运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日常巡检、故障处理和系统升级等。
这一步骤是保证机场监控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
4. 技术要点4.1 高清摄像头的选用机场监控系统需要具备高清晰度和远程监控的能力,因此在摄像头的选用上要考虑到分辨率、视野覆盖范围和低光条件下的拍摄能力等因素。
XX机场全景增强监视系统设计方案

XX机场机场全景增强监视系统设计方案二〇一八年六月目录第1章系统概述 (3)1.1项目背景 (3)1.2系统简述 (3)第2章设计依据 (3)第3章系统架构 (4)3.1系统总体框架 (4)3.2系统硬件架构 (5)3.3系统软件流程 (6)第4章系统功能 (7)4.1系统总体功能 (7)4.2系统详细功能 (8)第5章南通机场系统配置 (14)5.1 前端设备配置 (14)5.2 显示设备配置 (14)5.3 后台设备配置 (15)5.4 网络与供电 (15)第6章系统接口 (15)第7章 ZPES系统应用案例 (15)第1章系统概述1.1项目背景随着南通机场运行环境日趋复杂,新建航站楼运行,机场场面航空器吞吐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引入新的机场场面监视系统,提高航空器的运行安全,实现对机场跑道、滑行道及停机坪等重点盲区的飞行器进行直观、可靠的全景掌握和局部显示。
1.2系统简述南通机场建设机场全景增强监视系统。
在全天候全景监视的基础上,结合机场场面低能见度下实时视频增强、航空器自动跟踪、全景显示与局部联动、全景视频与多点定位等监视数据融合的挂标牌、全景视频远程推送等技术,同时引入现有机场场面监视数据,实现场面全景视频覆盖,即对机场跑道、滑行道及停机坪等重要监视区域的实时全景与局部可视化信息的动态监视。
第2章设计依据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EBD-030952.《安全防范工程工序与要求》GA/T75-94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范》JGJ/T16-92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BGJ232.90,925.《电视系统视频指标》 CCTR RECOMMENDATION 472-36.《建筑防雷设计规范》HYD41-01-19997.《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8.《安全防范验收规则》GA/T308-20019.《视频安防监视系统技术要求》GA367-200110.《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20011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1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13.《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90第3章系统架构3.1系统总体框架机场全景增强监视系统采集多路高清拼接摄像机、多路球型摄像机的数据,并通过网络送至服务器,进行视频拼接、增强、跟踪及融合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出至流媒体服务器进行存储,并转发至用户终端,为机场运行指挥人员提供场面实时态势全景监视,其框架如图1所示。
机场监控施工方案

机场监控施工方案机场监控施工方案一、项目概述机场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国家安全重地,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监控系统,以保障机场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本方案旨在通过对机场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升级,提高对机场全面安全管理的能力。
二、施工目标1.构建覆盖全区域的监控系统,实现对机场内外环境的全面监控。
2.提供高清晰、高帧率的视频监控图像,以保障监控效果的准确性。
3.建立智能化监控系统,通过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技术手段,提高安保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4.实现监控系统的远程管理和集中控制,方便安保人员进行即时监控和快速反应。
三、施工内容1.网络建设(1)构建高可靠、高带宽的网络基础设施,以支撑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和存储。
(2)设计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以保证监控数据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传输稳定和流畅。
2.摄像机布设(1)根据机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摄像机的种类和数量,包括室内、室外、固定和球机等多种类型。
(2)科学布置摄像机的位置,确保监控范围的全面覆盖,避免监控盲区。
3.视频存储和管理(1)建设大容量的视频存储服务器,以保证长时间的录像存储。
(2)配置视频管理系统,对录像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方便查询和回放。
4.监控系统的集成和智能化(1)集成现有的安防设备,如闸机、门禁等,实现设备之间的互通和联动。
(2)加入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技术,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5.远程管理和集中控制(1)配置远程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监控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2)建立集中控制中心,对各个监控节点进行集中控制和指挥。
四、施工进度和安排本项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1个月2.设计和方案制定:2个月3.网络建设和设备采购:1个月4.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2个月5.系统测试和优化:1个月6.培训和交付验收:1个月五、项目保障和风险预防1.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交付。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工作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机场监控网整合项目技术方案
1.监控网建设需求分析
本次项目为XX机场监控网络系统与监控系统平台整合项目,IP网络系统作为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承载网络,以实现可靠、高效、安全、便捷与开放的数字化监控大联网。
本次监控网整合项目涉及以下位置的监控网络融合:
⏹综合办公楼新建监控主机房:该机房作为机场整体监控系统的中心机房,
该机房内将部署核心交换机,以及各类网管系统服务器设备。
以下为本次项目需要联网融合的分控机房:
⏹1号候机楼弱电监控系统机房
⏹道路监控机房
⏹围界监控机房
⏹货运监控机房
⏹国内消防监控机房
⏹国际消防监控机房
⏹停车场监控机房
⏹另外,本次也要考虑与原T2航站楼数字监控系统的联网接入
2.监控网组网拓扑示意图:
3.方案详细说明:
3.1 拓扑构架介绍
本次项目为XX机场监控网大联网大整合综合性实施项目,整个监控承载网系统为独立、专用的网络。
本次监控网建设将采用行业内IP监控网标准的两层构架:核心层和接入层。
核心层采用一台高端三层路由交换机,承载所有前端监控流量的汇集与转发调度,该核心交换机采用H3C S10504独立交换构架的三层路由交换机。
为确保前端监控设备的高速高性能视频数据转发,融合后的各分控中心内的接入网络设备将采用H3C S5500-28C-PWR-EI三层千兆POE交换机,同时实现对前端监控设备的远程便捷供电,以简化前端监控设备电力线部署复杂度。
核心层交换机与分控中心接入交换机之间采用千兆单模光纤实现长距离千兆骨干互联。
本次将在综合办公楼新建监控主机房内布放核心交换机,在各原独立监控系统机房(各分控中心)设置接入交换机,这些接入交换机通过千兆多模光纤直接接入核心交换机;各分控中心内的各类DVR及其他监控设备通过接入交换机的
千兆网口连接接入交换机,实现模拟视频系统的接入整合。
原T2航站楼数字监控的核心交换机也需要通过千兆单模光纤链路与新建监控系统的核心交换机实现专网互联。
为了方便对整个监控专网的统一管理,本次项目将配套使用H3C iMC智能网管中心平台软件,实现对XX机场的整个监控网络所有网络设备的统一管理。
3.2 关于网络冗余及可靠性
本次项目的方案设计严格按照用户标书要求的双核心双链路高可靠性组网的最终目标而设计的一期项目实施方案,即:“本次核心网络设计采用两台核心交换机与接入交换机组网,本次先实施一台核心交换机,但预留双核心组网安装等基础条件。
”本期项目采用的核心交换机H3C S10504除了支持传统的双机冗余备份部署模式(即:VRRP+MSTP技术)之外,还支持目前业内成熟的“网络设备虚拟化”技术,H3C公司对应的技术成为IRF2—智能弹性构架,为之后的高可靠性优化改造提供了更为便利高效的部署与实施手段。
H3C虚拟化技术就是将多台支持虚拟化功能的设备,通过高速链路连接起来形成逻辑上的一台虚拟设备,这台逻辑设备在网络业务层面对外表现为一台设备。
用户能够通过对这台虚拟设备进行管理,来实现对虚拟化设备中的所有物理设备的管理。
IRF虚拟化技术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简化设备管理。
IRF形成之后,通过任意成员设备的任意端口均可以登
录IRF系统,对IRF内所有成员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而不用物理连接到每台成员设备上分别对它们进行配置和管理。
⏹简化网络运行与业务配置。
IRF虚拟设备中运行的各种控制协议也是作
为单一设备统一运行的,例如路由协议会作为单一设备统一计算,“核心-汇聚”之间的组网构架也可以摒弃传统的MSTP+VRRP部署模式。
这就省去了设备间大量协议报文的交互,简化了网络运行,缩短了网络动荡时的收敛时间。
IRF技术的这一特性是常见的集群技术所不具备的,后者仅仅能完成设备管理上的统一,而集群中的设备在网络中仍然分别作为独立节点运行。
⏹低成本、高扩展能力:IRF技术是将一些较低端的设备虚拟成为一个相
对高端的设备使用,从而具有高端设备的端口密度和带宽,以及低端设备的成本。
比直接使用高端设备具有成本优势。
另外,通过增加成员设备,还可以轻松自如的扩展IRF系统的端口数、带宽和处理能力,当用户进行网络升
级时,不需要替换掉原有设备,只需要增加新设备既可。
很好的保护了用户投资。
⏹高可靠性。
IRF的高可靠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成员设备之间IRF 物理端口支持跨设备聚合功能,IRF系统和上、下层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也支持聚合功能,这样通过多链路备份提高了IRF系统中链路的可靠性。
IRF 系统由多台成员设备组成,一旦Master设备发生故障,系统会迅速自动选举新的Master,以保证通过IRF系统的业务不中断,从而实现了设备的1:N 备份。
⏹高性能。
由于IRF系统是由多个单机设备虚拟化而成的,IRF系统的交换容量和端口数量就是IRF内部所有单机设备交换容量和端口数量的总和。
因此,IRF技术能够通过多个单机设备的虚拟化,轻易的将设备的核心交换能力、用户端口的密度扩大数倍,而且所有成员设备都处于Active状态,从而大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性能。
⏹功能丰富。
IRF支持包括IPv4、IPv6、MPLS、安全特性、OAA插卡、高可用性等全部交换机特性,并且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这些功能,大大扩展了IRF设备的应用范围。
⏹典型示意图如下:
作为神经中枢的核心层,可以形象化的视为一个核心系统,其能否可靠的运行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稳定性。
传统的针对于设备级的可靠性设计已经考虑的相当完善了;目前,基于多设备协同合作、集群融合的系统级的网络设备虚拟化技术正顺应当下虚拟化技术的大潮流,逐渐显露出其技术优势,并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网络设备虚拟化技术可以将多台物理设备虚拟化为一台完善完整的逻辑设备,参与其中的多台物理设备都处于Active状态,在整个网络系统运行层面可作为一台设备对待;显而易见,虚拟化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核心层面的可靠性、稳定性、运行效能以及资源利用率。
3.3 关于网络的可扩展性
作为体现核心设备性能的最主要的性能指标,交换容量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持续扩展性,然而实现这一功能的交换结构部件正处于技术瓶颈与新旧更替的阶段,交换与路由统一整合的技术已经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性能提升,硬件独立化的交换结构技术应运而生,正逐渐成为新一代的交换结构技术,比如H3C公司自主研发的CLOS多级多平面交换结构,这种新型的独立交换结构将原本固化在核心交换机主引擎模块上的交换芯片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种可扩展的模块形式,后期可通过增加交换模块的形式来扩展核心设备的性能。
本次核心设备H3C S10504除了支持CLOS多级多平面交换结构之外,其业务插槽还支持扩展多种类型的以太网接口,比如:百兆/千兆以太网电口、百兆/千兆以太网光口以及万兆(10G)以太网接口,能够完成满足后期网络扩展的需求。
4.相关软硬件产品简介:
4.1H3C S10504 园区网核心路由交换机:
H3C S10500系列交换机产品是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3C 公司)面向下一代园区网核心和城域网汇聚和数据中心业务汇聚而专门设计开发的核心交换产品。
采用先进的CLOS多级多平面交换架构,可以提供持续的带宽升级能力,支持40GE和100GE以太网标准。
该产品基于H3C 自主知识产权的Comware V5操作系统,以IRF2 (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 2,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技术为系统基石的虚拟化软件系统,进一步融合MPLS VPN、IPv6、应用安全、应用优化,无线等多种网络业务,提供不间断转发、不间断升级、优雅重启、环网保护等多种高可靠技术,在提高用户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
了网络最大正常运行时间,从而降低了客户的总拥有成本(TCO)。
4.2H3C S5500-EI三层路由交换机:
H3C S5500-EI系列交换机是H3C公司最新开发的增强型IPv6强三层万兆以太网交换机产品,具备业界盒式交换机最先进的硬件处理能力和最丰富的业务特性。
支持最多4个万兆扩展接口,支持IPv4/IPv6 硬件双栈及线速转发,使客户能够从容应对即将带来的IPv6 时代;除此以外,其出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多业务支持能力使其成为大型企业网络和园区网的汇聚,中小企业网核心、以及城域网边缘设备的第一选择。
4.3H3C iMC统一网管中心平台系统:
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除了单纯的追求高带宽、高速率外,安全的网络、高效的网络和可运营的网络成为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的焦点,网络精细化管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一套好的管理软件无疑对网络的精细化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多年的积累和对用户网络的深入理解,H3C 智能管理中心(intelligence Management Center,iMC)平台(以下简称iMC 平
台)为用户提供了实用、易用的网络管理功能,在网络资源的集中管理基础上,实现拓扑、故障、性能、配置、安全等管理功能,不仅提供功能,更通过流程向导的方式告诉用户如何使用功能满足业务需求,为用户提供了网络精细化管理最佳的工具软件。
对于设备数量较多、分布地域较广并且又相对较为集中的网络,iMC 平台提供分级管理的功能,有利于对整个网络进行清晰分权管理和负载分担。
iMC 平台除了涵盖网络管理功能外,还是其他业务管理组件的承载平台,共同实现了管理的深入融合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