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流派 2

合集下载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目录:【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

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

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斯克有关观点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日耳曼语与其他印欧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语言学流派

语言学流派

语言学流派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涉及到语言的结构、规则、功能以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方面。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两个主要的流派,分别是形式主义派和功能派。

这两个流派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理论观点以及研究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形式主义派是一种以形式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

形式主义派强调语言的内部结构、规则和形式,关注语言的句法、语音、词汇等方面。

形式主义派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布洛赫等。

他们认为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与人类的思维和社会无关,语言的功能是次要的。

形式主义派通过研究语言的形式规则和结构,揭示语言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功能派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

功能派强调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关注语言的意义、语用、语境等方面。

功能派的代表人物有马尔库斯、哈贝马斯等。

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往工具,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是为了实现语言的功能。

功能派通过研究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情境,揭示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形式主义派和功能派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形式主义派主要采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进行抽象和概括,寻找语言的普遍规律。

功能派主要采用描述和解释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情境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形式主义派和功能派在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形式主义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独立的系统,与人类的思维和社会无关,语言的功能是次要的。

功能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往工具,与人类的思维和社会密切相关,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是为了实现语言的功能。

形式主义派和功能派在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形式主义派主要关注语言的内部结构、规则和形式,研究语言的句法、语音、词汇等方面。

功能派主要关注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意义、语用、语境等方面。

形式主义派和功能派是两个主要的语言学流派。

形式主义派强调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关注语言的内部规律;功能派强调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第一讲 语言学的分类和流派

第一讲   语言学的分类和流派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十九分。
特点: (1)语法形式化。采用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
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规则系统演绎生成无 限的句子。力图做到像数学公式般形式化。 (2)解释性。该语法的目的不在于分类,归 纳,而在于解释生成语言的机制。 (3)演绎性。由于多采用形式化推理,所以 该理论演绎性多于归纳性。
言语,强调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内部语言学。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十九分。
(4)描写性。从言语、话语入手,着重发 现与描写共时语言系统的各类结构。
(5)归纳的方法多于演绎的方法。 (6)客观性。由于要细致归纳描写当代语
言,因此较少主观臆断,比较客观。 (7)重视语言表面结构,缺乏深层结构的
了解。 (8)重视静态的语言结构,忽视动态的言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十九分。
5.从研究范围看,语言学可大体分为两大类: ( )语言学和( )语言学。根据研究对象 的时间,语言学可以分为( )语言学和( ) 语言学。(2007,华中师大)
6.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主要分支是: ( )、( )和( )。(2007,华中师大)
7.古代语言学有三个传统:( )传统、( ) 传统和( )传统。(2008,华中师大)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十九分。
4.()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2006,中国传媒大学) A.乔姆斯基和索绪尔 B.洪堡特和索绪尔 C.布龙菲尔德和洪堡特 D.布龙菲尔德和乔姆 斯基
二、填空题 1.( )被尊为现代语言学之父。(2004,南
开)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十九分。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语言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了比较的方法考察语言的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为语言建立了谱系对各种语言做出了谱系分类为研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的普通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chapter2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2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chapter2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2

2. 产生时间: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 (西欧),中心在英国,而后兴盛于美国。

3.创始人: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 A. Wilkins)。代 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威 多森、荷兰的范埃克。

★运用交际法编写出的最有名的教材是《跟 我学》(Follow Me)。


第十七课 相约(二)去动物园



课文2
和子:你认识李成日吗? 刘京:当然认识。去年他在这儿学过汉语。 和子:你知道吗?明天他来北京。 刘京:不知道。他上午到还是下午到? 和子:下午两点,我去机场接他。 刘京:明天下午没有课,我跟你一起去。 和子:好的。 刘京:什么时候去? 和子:一点吧。


(3)语境练习
把相关的语言要点放在一定的语境中练习,学会使 用它们。
5.功能法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4)交际练习
在教师提供的一定交际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 语言形式从有指导的到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常采用游戏、谈话、即席讲话、讲故事、讨论、辩 论、扮演角色、即兴表演等解决问题的活动,以培 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第十六课 相约(一)你看过京剧吗
课文2
和子:听说,烤鸭是北京的名菜。 玛丽:我还没吃过呢! 和子:我们应该去尝一尝。 玛丽:二十八号晚上我没事,你呢? 和子:不行,有朋友来看我。 玛丽:三十号晚上怎么样? 和子:可以。

第十七课 相约(二)去动物园



课文1
张丽英:这两天天气很好。我们出去玩儿玩儿吧。 和子:去哪儿玩儿好呢? 张丽英:去北海公园,看看花儿,划划船,多好啊! 和子:上星期我去过了,去别的地方吧。 张丽英:去动物园怎么样? 和子:行,还可以看看熊猫呢。 张丽英:我们怎么去? 和子:骑自行车去吧。

02西方语言学流派-第二章

02西方语言学流派-第二章

第一节 古印度的语言学
• 可以看到,尽管他们没有把语言抽象体系和语言实际运用 的区别讲得十分明确,可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很有价值, 对当代语言学产生了影响。 • 二、语音和音位方面 • 1.古印度的语音学也很发达,提出了发音器官、发音部位、 塞音、擦音、元音、半元音等语音学上的概念。 • 他们把元音看作独立的语音成分,把辅音看作从属成分, 因为没有辅音也可以构成音节。
第二节 古希腊语法
• 苏格拉底:论述两种观点的优缺点。 • 他说,一个句子分成两个部分:名词部分和动词部分。 • 要把每个词分解为其组成成分才能找到词的意义,有些复 杂词的意义是由可分析的组成部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如 catastrophe(大祸)由三部分组成:cat(猫)、astro (天体)和fee(费用),catastrophe是指“来得很快、 巨大无比、代价很高的事物”;有些简单词可以分析成辅 音、元音和半元音,再分析不同音的特质或模仿的是什么 东西,如rho音就表示“运动”,因为发这个音时舌部运 动很快。 •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这是由惯例造成的。
第一节 古印度的语言学
•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在文学、哲学 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独创性贡献。为了保 存口头相传的婆罗门教义《吠陀经》的原文和梵语文学, 古印度的语言学家们用经验的方法,对于梵语语法作过相 当详细的描述。著名语言学家巴尼尼的《梵语语法》(也 叫《八书》),由3996条诗歌体的规则所组成。据推测, 它写于公元前600∽前300年之间,它全面总结了此前的研 究成果。 • 古印度语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般语言理论和语 义,语音和音位,语法描写。
西方语言学流派
第二章 历史的回顾-西方传统语言学
第二章 历史的回顾-西方传统语言学

关于语言学的各类流派

关于语言学的各类流派

语言学流派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

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

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

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

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语言学流派及其发展

语言学流派及其发展

语言学流派及其发展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常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流派。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语言学流派及其发展:
1.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是在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主要
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布鲁姆菲尔德、哈里斯和卡内基学派。

他们主张所有语言都有一个结构性组成,并且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的组成部分来理解这种结构。

2.生成语法学:生成语法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
起来的,主要关注语言的生成过程和语法规则的内在结构。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乔姆斯基、查姆斯基和洛卡斯。

他们主张语言是由内在的语法规则生成的,并且这些规则可以解释语言的所有特征。

3.功能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和使用。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哈林顿、哈斯和哈利德。

他们主张语言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其使用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4.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关注语言和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莱克夫、福瑞和克罗格。

他们主张语言是认知和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语言的意义是通过认知机制来建立的。

这些语言学流派各有特点,但它们都试图解释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现象的特征。

在未来,随着新的研究和技术的出现,语言学也将继续发展和演变。

简述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

简述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

简述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简述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20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史上是发展最快的、最活跃的。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理论并把语言学真正变成科学之后,现代语言学便呈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论文从历时的角度阐述了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代表人物及重要贡献。

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现代语言学始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 索绪尔,1857--1913,。

他通常被描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使语言学科走向现代的大师”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说是语言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

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索绪尔的理论主要是从三个斱面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

索绪尔是把语言学研究明确为科学研究的第一人。

他的理论直接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语言的本质。

他的理论可归纳如下:1.语言符号的本质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形象结合起来的,即“所指”和“能指”。

不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相关联的是能指的线性特征。

2.语言单位的关系性质由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因此一个能指不所指之间就没有必然的属性。

所指只是一个系统里的一员,通过同一系统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界定。

3.语言系统不语言现象的区分这是语言系统不语言的实际现象之间的区别。

他认为,语言学家的认为是研究语言系统。

4.共时不历时的区分语言学上的共时不历时之区分,就是静态语言学和进化语言学之分。

二、早期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一,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创始于1926年10月6日,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伊、雅克布逊、布龙达尔等。

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研究主要有三个斱面:1.为语言事实的共时研究斱法做了理论上的开拓2.强调语言的系统性特征3.强调语言在知己语言社团中所发挥的功能。

50年代后新一代的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继续老一辈的研究,发展了新的理论,包括关于语言演变,语言系统,标准语言,主位不述位,语言功能。

,二,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FSP)Content1.Introduction2.The proposal of FSP•3.The development of FSP•parison between FSP and Halliday's Theory•5.ConclusionThe Prague School•The Prague School practiced a special style of synchronic linguistics and its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linguistics is that it sees language in terms of function.•Language was looked on as functional in another sense,that is ,as a tool performing a number of essential functions or tasks for the community using it.•Important Concepts of Prague School •1.Distinctive Features•2.Phonological Oppositions•3.FSP(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The definition of FSP•FSP(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i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nalysis,which refers to an analysis of utterances,in terms of the information they contain.The principle is that the role of each utterance part is evaluated for its semantic contribution to the whole.The Proposal of FSP•Some Czech linguists devo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problems of analyzing sentences from a functional point of view,of which the most influencial one is Mathesius.•He together with other some Czechoslovak linguists believe that a sentence contains a point of depature ,a goal of discourse so they propose some important concepts:•Theme---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asentence ,which the point of depature is equally present to the speaker and the heater,it is their rallying point•Rheme---the goal of discourse presents the very information that is to be imparted to the hearer•Transition---the connection of the theme and rheme,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art of the rheme•Know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hat is new to the reader and hearer,usually it is the theme •New information---what is to be transmitted to the reader or the hearer,usually it is the rheme•eg.•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ovement from the initial notion(theme)to the goal ofdiscourse(rheme)reveals the movement of the mind itself.•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 ,they created the notion of FSP to describe how information is distributed in sentences.•FSP deals particularly with the effec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known information and new information in discourse.•In English,we usually have subject and predicate in a sentence.Mathesius also find that in English the suject is always theme.But ,the subject-predicate distinction is not always the same as theme-rheme distinction.•An example is as followed:•(a)Sally stands on the table.•subject predicate •theme rheme•(b)On the table stands Sally.predicate subjecttheme rheme•Jan Firbas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heme -rheme because there are collapses in it.•So,Jan Firbas defines theme and rheme as the following:•Theme---the elements that carry the lowest degree communication dynamism in a sentence.•Rheme---the elements that carry the highest communicative dyanamism in a sentence.Jan Fibas most influencial contribution is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dynamism(CD).Communicative Dynamism(CD)---mean to measure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 element carries in a sentence.To say it in another word,CD shows the efficiency the elements contributes to the whole sentense.•The degree of CD(交际动态值)is the effect contributed by a linguistic element,for it pushes the communication forward.He was cross•He the lowest degree of CD•cross the highest•was ranking between them•Fibas concludes that the distinction of various degree of CD is influenced by①semantic structure②the linear arrangement•Semantic sructure is referred to the semantic contents and relations.•1)If an objects is contextually independent,then the object exprss higher degree of CD than the predicate verb.•eg. I have read a nice book.•2) A contextually independent adverbial element of place will have a higher degree of CD than a verb expressing motion.•eg.He was hurrying to the railway station.•3) If the subject is accompanied by a verb expressing existence or appearing on the scene and is contextuall independent,the subjuct carries a higher degree of CD.•eg.A war broke out between them in 1846.•4)In the example above ,if the suject A war is contextually dependent, then verb and adverbial carry a higher degree of CD than the subject.•To sum up,the semantic contents and relation contribut to the degree of CD and they a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osition the elements occupy within the linear arrangement.•The linear arrangement'effect upon the degree of CD.•For example ,a contextually indepentdent infinitive of purpose carries a lower degree of CD when occuring finally ,as in•He went to Prague to see his friend.In order to see his friend,he went to Prague.•Similarity ,with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if they are contextually independent,the one coming later within the linear arrangement carries a higher degree of CD.•eg. He gave a boy an apple.•He gave an apple to a boy.The Difinition of FSP by J.Firbas •Firbas defined FSP as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degree of CD.This can be explaind as :the initial elements of a sequence carry the lowest degree of CD,and with each step forward ,the degree of CD becomes incremental till element that carris the highest.And Firbas call it basic distribution.Comparison between FSP and Halliday's TheoryReferences•[1]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派概论[M] 2006•[2]Fibras J 1964 On defining the theme i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J] Tranaux Linguistques de Prague•[3] Fibras J Note on Some Basic Concepts of the Theory of FSP.With a response to Robert de Beaugrand.[EB]•[4]Halliday .MAK.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