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大镜下的生物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习题

教科版六下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习题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在放大镜下观察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_____________。
2.蚜虫的繁殖方式很特殊,叫_____________。
3.蝴蝶的翅膀上布满了彩色的_____________,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_____________。
4.苍蝇的_____________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_____________形的。
5.昆虫头上的_____________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不同的_____________。
6.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楚它的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蚜虫的天敌,_____________是蚜虫的朋友。
8.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_____________组成,这些其实是_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在放大镜下观察到蝇的眼是_____________,它是由许多_____________,组成的。
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10.放大镜和_____________的发明扩展了人类的视野,让人类走进微小世界。
11._____________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_____________的建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2.放大镜是_____________。
镜片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
13.蚂蚁的身体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蚂蚁头部有一对_____________。
1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_____________,蚜虫的大小如_____________,蚜虫的天敌是_____________。
15.蝇的眼睛是_____________,由许多_____________组成。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科版(含答案)

教科版小科六下 1.2放大镜下的各种昆虫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蝇的眼睛是________,由许多________组成。
2.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像“天线”的________,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
3.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________组成,这些其实是________。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________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________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________。
它们嗅觉很________。
5.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________ ,蚜虫的大小如________ ,蚜虫的天敌是________。
6.如图所示,在放大镜下观察到蝇的眼是________,它是由许多________,组成的。
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7.如图所示,在放大镜下观察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________。
8.如图所示的昆虫是________,科学家发现这种昆虫的耳朵长在________的内侧。
9.把在放大镜下看到的图像和你的新发现记录下来。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观察对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图像我的新发现蝴蝶的翅膀蝴蝶的触角苍蝇的眼睛二、判断题10.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1.昆虫的身体构造很奇特,大多数昆虫的身体较小,我们需要借助放大镜观察。
()12.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13.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用10倍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们的肢体。
()14.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结构有关。
()15.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被毒虫蜇伤。
()16.一般观察蚜虫在12月份比较合适。
()17.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18.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19.昆虫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第二章 认识细胞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课件)人教版生物(2024)七年级上册

二、显微镜的使用
单 目 显 微 镜
状元成才路
讨论
仔细阅读课本P14-16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转换高倍物镜后,你观察到的视野发生了什么
变化? 视野会变暗,视野范围变小,观察到的
物像变大。
状元成才路
2. 如果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在目镜和 物镜都不调换的情况下,你用什么办法判断这 个污点在何处? 可以移动装片,若视野中的污点移动了,则 污点在装片上;否则转动目镜,若污点移动了, 则污点在目镜上,反之在物镜上。
能升降镜筒,调节焦距。转动粗准焦螺旋 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大,转动细准焦螺旋 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
状元成才路
结构
照明 部分
名称
反光 镜
遮光 器
功能
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反光镜有平、凹两面,光线强时使用平面 镜,光线弱时使用凹面镜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用不同 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调节进入视野的光 线强弱
状元成才路
结构 名称
功能
光学 部分
目镜 物镜
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装在镜筒的上端, 其上刻有“5×” “10×”等字样,表示目镜的 放大倍数为5倍、10倍等
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装在镜筒下端的转 换器上,一般有3~4个,其上标有“10×” “40×”等字样,表示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倍、 40倍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目镜 (“10×”中的数 字表示放大倍数)
单目显微镜
目镜
转换器 物镜 压片夹 载物台 遮光器 底光源
物镜 (“4×” “10×” “40×”中 的数字表示放大倍数)
通光孔
移动手轮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开关及光源调节旋钮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

3、用放大镜观察照片: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一只小鸟的照片,可以看到鸟的羽毛上的小绒羽,而
只用肉眼看,却不能发现;
实验现象: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肉眼看的清晰,原来不能看到的细微之处也能看清了。
实验结论:
我认为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校
年级
六年级
实验者
时间
2014.2.20
实验名称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实验目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比用肉眼看得要清晰,看得要大。
实验器材:每个小组3倍和5倍的放大镜各一只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
把放大镜放在字的上方,逐渐向外移动,发现透过镜片后,字体变大了;
2、用放大镜观察钱币上的微缩文字
将放大镜放在钱币的微缩文字上方,可以看到微缩文字为“RMB 100”,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显微镜下的细胞》(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显微镜下的细胞》(教案)显微镜是一种可以放大细小物体的工具,它的发明对于科学研究和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科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显微镜下的细胞,这是我们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本节课将通过探究显微镜功能、使用方法以及观察细胞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能够观察并描述细胞的外形和结构。
4. 认识细胞作为生物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1. 显微镜、可视化教具、显微镜玻片、取片钳、载玻片。
2. 以洋葱鳞片、葡萄酒曲霉、泡沫花瓣等为材料的玻片制片。
3. 学生练习用的显微镜玻片和载玻片。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显微镜的概念和作用,把显微镜与放大镜进行对比,以激发学生对于显微镜的兴趣,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显微镜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引导探究(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并通过显微镜的各部分功能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分别观察双眼显微镜和复式显微镜的放大效果,并让学生尝试调整对焦,观察不同物体的细胞结构。
3. 示范操作(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制作材料片,取材料,放置到载玻片上,并通过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对焦来观察细胞结构。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外形、颜色以及可能存在的细胞器。
4. 学生实践(2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
每组学生使用自己的显微镜进行观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观察不同材料的细胞结构,发现不同细胞的特点和特殊结构。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共同点,并进行提问,例如:你们观察到的细胞有哪些特点?有什么相似之处?细胞的形状和颜色有影响因素吗?6. 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例如练习描述细胞的外形和结构,或提问如何改变细胞的颜色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素材 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班级姓名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1、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部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4、微生物个体微小,只能用微米甚至更小的单位“埃”来衡量,因此人类用肉眼难以看到它们。
5、一滴水里有:鼓藻、草履虫、钓钟虫、水蚤、轮虫。
6、制作“小水塘”的方法:(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7、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8、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是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有一个特殊的业余爱好—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
他不但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研究纺织品的纤维、树叶和花朵、蜜蜂蛰人的“针”、蚊子叮人的“嘴”,还观察了井水、雨水、污水……发现了能够游动的微生物,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
9、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0、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病毒、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1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日常生活中微生物的踪迹有: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漂浮的病菌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发现霉斑在慢慢扩大等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
12、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13、微生物的特点是什么?答:微生物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极广,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生长繁殖快,容易变异。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 观察前的准备 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 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 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 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 构。
• 材料和工具
实验所需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碘酒、 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镊子
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一、洋葱表皮标本的制作过程。
切洋葱取表皮
1、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在一边待用。 滴水 2、用刀片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字,用镊子取下洋葱表皮;
调焦和物镜升降的关系:
(升) 1.轻轻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物镜会升还是降? 幅度大小怎样? (大) (升) 2.轻轻向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物镜会怎样升降? 幅度大小怎样? (小)
你会计算吗?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怎么计算的? 目镜的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如:目镜10倍 物镜10倍,这个显微镜就能放大100倍。
安放 对光 上片 调焦 观察
(七)慢慢移动载玻片,
整个标本全看遍。
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1. 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 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安放) 2.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 亮的光圈; (对光) 4. 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 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 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上片) 5. 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标本的 上面; 6. 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 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 本;(调焦) 7.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 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观察)
放大镜下的蚂蚁-1

活动名称
放大镜下的蚂蚁
领域偏向
科学
年龄段/班
适龄幼儿:5-6岁(大班)
活动目标
1.围绕蚂蚁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想知道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索。
2.运用放大镜等工具来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躯体结构。
3.对蚂蚁的躯体结构及其功能进行猜想,如:触角可以交流信息。
活动准备
1.《游戏课程资源册》:阅读页。
5分钟
一、利用工具,观察蚂蚁。
1.出示PPT谜语,猜迷导入。
关键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小客人,通过谜语你们能猜出它们是谁吗?谜语: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蚂蚁)
2.出示实物蚂蚁,要求幼儿观察。
关键语:这位客人是谁?能看清楚它是什么样的吗?可以用什么工具去观察它?(放大镜)
10分钟
二、观察结果交流,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
1.观察蚂蚁,讨论蚂蚁的身体结构。
关键语:请仔细观察蚂蚁,并说说你看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蚂蚁的身体有哪些部位组成?(头、胸、腹、2只触角、6条腿等)
2.对照PPT,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
关键语:小朋友们都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对照图片一起来看看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是什么?(头)长在那个蚂蚁身体的那个部位?这是蚂蚁的什么?(胸)腹在哪里?蚂蚁的触角用来干什么?你能发现蚂蚁的身体还有什么秘密吗?
10分钟
四、集体讨论,幼儿的问题回应。
1.交流观察的情况,引导幼儿猜想关于蚂蚁的问题。
关键语:蚂蚁回到家以后,就开始干什么了?刚才老师用照相机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了下来,现在请你们都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吧!
2.讨论关于蚂蚁的猜想与验证。
关键语:刚才我们猜想蚂蚁是用足来搬动食物的,是这样吗?这是谁的发现?能说说你的发现吗?你还看到蚂蚁在做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不动
观察方法二
•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 大而清楚
目不动 镜不动 物动
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
放大镜的特点
•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你们 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
(注意:一般情况下不可以用手直接接触镜 面,注意要使用擦镜纸)
放大镜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 边缘薄。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的功能
•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放大镜, 我们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
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像、看到更,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 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 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目不动
镜动
•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 数越大。
放大镜的特点
• 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又会有什么不 同?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
放大镜组合:能再放大吗?
谢谢欣赏
1.1 放大镜下的生物
放大镜的类别
我们的新发现
•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 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 泛使用。
小知识
•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 体的影响,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 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 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 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近视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