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

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
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

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

一、金属和金属材料选择题

1.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铜制插头是利用铜的导电性B.钨制灯丝是利用钨的熔点低

C.铝制成铝箔是利用铝的延展性D.用铁锅炒菜是利用铁的导热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铜质插头是利用铜的导电性是正确的叙述;

B、是错误的叙述,钨制灯丝是利用钨的熔点高,不易熔化;

C、铝制成铝箔是利用铝的延展性,是正确的叙述;

D、用铁锅炒菜时利用铁的导热性,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

2.我省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金、铜、铁、锌等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方法,记述的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金B.铜C.铁D.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则可知,金属活动性大小为:锌>铁>铜>金,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3.向一定质量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混合物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有关该反应过程中混合物中的溶液和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两种溶质

B.c点时,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C.d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ZnCl2

D.e点时,固体中只含有2种物质

【答案】C

【解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铁、铜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故向一定质量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锌粉先与氯化铜反应,后与氯化亚铁反应,锌与氯化铜反应溶液的质量增加1份质量,锌与氯化亚铁反应溶液的质量增加9份质量,故可知,bd段为锌与氯化亚铁反应;

A、a点时,溶液中的部分氯化铜参加了反应,生成了氯化锌,故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铜和氯化锌和氯化亚铁,错误;

B、c点时,锌将氯化铜完全反应,又于部分氯化亚铁反应,故固体中有铁生成,加入稀盐酸时,一定有气泡冒出,错误;

C、d点时,锌将氯化铜和氯化亚铁完全反应,故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锌,正确;

D、e点时锌有剩余,故固体中有铜、铁和锌,错误。故选C。

4.有X、Y、Z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Z表面有气泡产生,Y没有明显现象,X放入ZCl 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Y>Z B.Z>X>Y C.X>Z>Y D.Y>X>Z

【答案】B

【解析】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X、Y、Z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Z表面有气泡产生,Y没有明显现象,说明X、Z在氢前,Y在氢后,X放入ZCl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说明X在Z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X>Y。故选B。

5.下列可用于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一组药品是。

A.Fe、Cu、H2SO4溶液

B.Cu、Ag、FeSO4溶液

C.Fe、Ag、CuSO4溶液

D.Ag、FeSO4溶液、CuSO4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药品中无银的单质或盐溶液,无法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错误;

B、分别把Cu、Ag铜放入FeSO4溶液中,都不反应,无法验证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

序,故错误;

C、分别把Fe、Ag放入CuSO4溶液,Fe能与CuSO4溶液反应,Ag不能与CuSO4溶液反应,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故正确;

D、把Ag分别放入FeSO4溶液、CuSO4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出现,不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故错误。

故选:C。

6.下列物质不能由金属和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

A.AgCl B.FeCl2C.MgCl2D.AlCl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位于氢的后面,不能与酸反应,故A符合题意;

B、铁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亚铁,故B不符合题意;

C、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故C不符合题意;

D、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 g Zn,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质量为m g。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

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C.取滤渣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D.滤渣中的物质至少有两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向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本着“弱者先出局”的原则,故先后发生以下2个反应:2AgNO3+Zn==Zn(NO3)2+2Ag,根据反应中Zn与Ag质量关系为65:216,可知这个反应固体质量一定增大,Cu(NO3)2+ Zn==Zn (NO3)2+ Cu,根据反应中Zn与Cu质量关系为65:64,可知这个反应固体质量一定减少,而充分反应后过滤,固体质量不变,仍然为m克,说明这2个都一定发生,但第二个反应是否发生完全,就无法判断,A、因为Cu(NO3)2溶液可能过量,故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正确,B、因为溶液中不可能含有AgNO3,故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错误,C、因为锌可能过量,故取滤渣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正确,D、因为一定发生了2个反应,故滤渣中的物质至少有两种(即银和铜一定存在,锌可能存在),正确,故选D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8.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B.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C.硬铝(铝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铝

D.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金属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硬铝(铝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铝,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节约了金属资源,减少的冶炼金属产生的污染,保护了环境,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9.食品包装中经常用到铝箔。铝材能制成铝箔是由于铝具有()

A.良好的导热性

B.良好的延展性

C.较强的腐蚀性

D.较小的密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铝材能制成铝箔是由于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铝的导热性、腐蚀性、密度无关。故选B。

10.某同学为了验证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将锌粒、铜片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中

B.将锌粒、铜片分别加入到ZnSO4溶液中

C.将锌粒分别加入到FeSO4、CuSO4溶液中

D.将锌粒、铁粉、铜片分别加入到稀硫酸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锌在铁前,铜在铁后,锌可以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在锌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生成,而铜不能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从而证明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锌>铁>铜,故A正确;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在锌的后面,铜不能和硫酸锌溶液反应,锌也不和硫酸锌溶液反应,只能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但无法比较铁与锌、铜的活动性顺序,故B不正确;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在铁和铜的前面,锌和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都能反应,只能证明出锌的活动性比铁和铜都强,却不能证明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C不正确;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和锌都在氢的前面,都能和稀硫酸产生气泡,但用的锌粒和铁粉的状态不同,无法通过气泡的快慢来比较二者的活动性强弱;铜不能和稀硫酸发生反应,只能证明铜的活动性最弱,故D不正确。故选A。

11.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

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

【答案】B

【解析】

A、铜具有导电性,故能用作导线,正确;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盐酸反应,错误;

C、铁生锈的条件的铁与水、氧气同时接触,故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正确;

D、不锈钢属铁合金,不易生锈,正确。故选B。

12.中国科学家研制的一种高强度镁合金材料接近了理论上镁合金的强度极限,登上《nature》封面,下列关于镁合金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镁合金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

B.镁合金的硬度比其各成分金属大

C.镁合金是将镁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

D.镁合金的熔点比其各成分金属要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镁合金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故A说法正确;

B、镁合金的硬度比其各组成成分金属硬度大,故B说法正确;

C、镁合金是将镁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故C说法正确;

D、镁合金的熔点比其各成分金属熔点要低,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合金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能比成分金属高,熔点比成分金属低。

13.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Al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

绿色滤液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②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③滤渣中一定没有Al,可能含有Ag。

④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可能含有Al(NO3)3。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

【答案】A

【解析】

【详解】

铝、铁、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铝>铁>银,故将铝和铁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后,铝先与

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铁与硝酸银反应,因为题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

色滤液,所以铝反应完了,铁也参加了反应,滤渣中一定有银,一定没有铝,滤液中一定

有硝酸铝、硝酸亚铁。①当铝和铁没有剩余时,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故

错误;②当铝和铁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没有硝酸银,故向滤液中加入稀盐

酸,就没有沉淀产生,故错误;③铝最活泼,最先与硝酸银反应,反应后溶液变为浅绿

色,说明铁与硝酸银反应了,铝已经完全反应,故滤渣中一定没有Al,只要反应进行,就

一定有银生成,故错误;④铝最活泼,最先与硝酸银反应,反应后溶液变为浅绿色,说明

铁与硝酸银反应了,铝已经完全反应,故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和Al(NO3)3,故错

误。故选A。

14.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分类B.物质分类C.地壳中元素含量D.金属的化学性质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A、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故正确;

B、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错误;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错误;

D、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金属氧化物,不是盐,故错误。故选A。

15.向一定量黄铜(铜锌合金)粉末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B.

C.D.

【答案】A

【解析】

A、铜锌合金中只有锌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逐渐减少,到锌反应完了,剩余的铜,质量保持不变,故坐标符合;

B、铜锌合金中只有锌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起点应该是0,故坐标错误;

C、铜锌合金中只有锌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只要一加稀硫酸会立即产生硫酸锌,因此溶液中锌的质量起点是0,故坐标错误;

D、随着稀硫酸的加入产生硫酸锌人显中性,因此溶液的pH的起点是7,随着硫酸的过量,溶液会显酸性,pH<7,故坐标错误;

故选项为:A.

16.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乙、甲、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化合物的

溶液中置换出来。根据转化关系,丙能将甲置换出来,甲能将乙置换出来,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丙、甲、乙。故选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7.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完全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加入一块薄铁片,足够时间后,铁片上无任何变化.据此,你认为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不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B.滤出的不溶物中有铜,也可能有铁

C.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但不可能有铁

D.如果滤出的不溶物有铁,则一定有铜

【答案】C

【解析】

【分析】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详解】

A、加入铁片无变化说明一定无硫酸铜与硫酸存在,因为这两种物质都能与铁反应,溶液中只有硫酸亚铁,故A不正确;

B、由于溶液中无硫酸铜则铜一定是被原来的铁还原了出来,至于铁是否有剩余则无法判断,故C不正确;

C、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因为反应生成的硫酸铜都被铁还原了出来,至于铁反应后是否有剩余则无法判断,故C正确;

D、滤出的不溶物中有铁时,说明溶液中硫酸铜中的铜完全被置换了出来,因此一定有铜,故D不正确。故选C。

18.铁在潮湿的空气里会发生锈蚀,证明氧气一定参加了反应必须要做的实验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水和氧气直接接触,要想证明铁生锈时,氧气一定参加了反应,就要进行铁在氧气和水共同作用下的反应实验和铁在只有水,没有氧气下的实验。

【详解】

实验①是铁在氧气和水共同作用下的反应,实验②是铁只与水接触的反应,实验③是铁只与氧气接触的反应。要想证明铁生锈时,氧气一定参加了反应,就要进行铁在氧气和水共同作用下的反应实验和铁在只有水,没有氧气下的实验,及控制变量氧气,其它量相同,所以选①②。故选A。

19.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金属活动性:乙>甲>丙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金属活动性:乙>甲>丙,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越活泼反应越快,故A正确;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故B正确;C、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说明金属均已全部反应完,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生成氢气质量是甲>乙>丙,则相对原子质量是甲<乙<丙,故C错误;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氢来源于酸,产生的氢气质量越多,消耗硫酸的质量越多,故D正确。

20.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硬币中,一元币为钢芯镀镍合金,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一角币为铝合金或不锈钢,在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金属的硬度B.金属的导热性

C.金属的耐腐蚀性D.金属价格与硬币面值的吻合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金属的硬度、金属的耐腐蚀性、金属价格与硬币面值的吻合度,至于金属是否导热不需要考虑.

课题1 金属材料(一) 几种重要的金属

课题1 金属材料(一) 几种重要的金属 知识梳理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 2.金属材料的发展史:商朝,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战国时期开始炼钢,铜和铁一直是人类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 3.金属的物理性质:大多数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导热性,在室温下除汞为液体,其余金属都是固体。 4.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 用途,当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金属材料的发展和利用 1. (2020成都)下列成都出土的文物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 东汉说唱俑 B. “郫”字青铜戈 C. 龙纹铅饼币 D. 黄金面具 【答案】A 【解析】A、该物品的材料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选项正确; B、青铜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C、铅是一种金属,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D、黄金是一种金属,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故选A。2.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由早到晚的顺序正确的是(B) A.铁→铜→铝 B.铜→铝→铁 C.铜→铁→铝 D.铁→铝→铜知 知识点2 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2020河南)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下列金属的用途利用了金属导电性的是 A.铜制电线 B.铁质铁锅 C.金制项链 D.铝制饮料罐 【答案】 A 【解析】性质决定用途,金属能用于作导线,正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选A。4(2019·常州市)铜能被加工成7微米厚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C) A. 导电性 B. 导热性 C. 延展性 D. 耐酸性 5.通常状况下,颜色呈紫红色的金属是( C ) A.铁 B.银 C.铜 D.铝 6.金属、金属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钨的熔点高,可用作灯丝 B、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于只在炊具 C、银的导电性好,常用来做导线 D、金光泽好,耐磨,易加工,常用来做金饰品。 7下列有关“金属之最”描述中,属于金属物理性质的是() A.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铁是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D.银是最好的导电导热金属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

金属材料性能

金属材料性能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注: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铝)不属于金属材料) 性能 一般分为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两类。所谓工艺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在所定的冷、热加工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金属材料工艺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在制造过程中加工成形的适应能力。由于加工条件不同,要求的工艺性能也就不同,如铸造性能、可焊性、可锻性、热处理性能、切削加工性等。 所谓使用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使用条件下,金属材料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金属材料使用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与使用寿命。在机械制造业中,一般机械零件都是在常温、常压和非常强烈腐蚀性介质中使用的,且在使用过程中各机械零件都将承受不同载荷的作用。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性能,称为力学性能(过去也称为机械性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零件的设计和选材时的主要依据。外加载荷性质不同(例如拉伸、压缩、扭转、冲击、循环载荷等),对金属材料要求的力学性能也将不同。常用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多次冲击抗力和疲劳极限等。 种类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 (1)黑色金属又称钢铁材料,包括含铁90%以上的工业纯铁,含碳2%~4%的铸铁,含碳小于2%的碳钢,以及各种用途的结构钢、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不锈钢、精密合金等。广义的黑色金属还包括铬、锰及其合金。 (2)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并且电阻大、电阻温度系数小。 (3)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金属材料特质 1.塑性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金属材料在受到拉伸时,长度和横截面积都要发生变化,因此,金属的塑性可以用长度的伸长(延伸率)和断面的收缩(断面收缩率)两个指标来衡量。 金属材料的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愈大,表示该材料的塑性愈好,即材料能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而不破坏。一般把延伸率大于百分之五的金属材料称为塑性材料(如低碳钢等),而把延伸率小于百分之五的金属材料称为脆性材料(如灰口铸铁等)。塑性好的材料,它能在较大的宏观范围内产生塑性变形,并在塑性变形的同时使金属材料因塑性变形而强化,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保证了零件的安全使用。此外,塑性好的材料可以顺利地进行某些成型工艺加工,如冲压、冷弯、冷拔、校直等。因此,选择金属材料作机械零件时,必须满足一定的塑性指标。 2.硬度 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它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一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对材料的要求日益提高,使普通的单一材料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复合材料是多种材料的统计优化,集优点于一身,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轻比重等一系列特点。尤其是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具有较高工作温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且有导电、导热、耐磨损、不吸湿、不放气、尺寸稳定、不老化等一系列的金属特性,是一种优良的结构材料。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materials requirements increasing, the ordinary single material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Composite material is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set merit in a body,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trength, high modulus and light specific gravity and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 ( MMCs ) has the high working temperature and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and a condu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wear resistance, moisture, do not bleed, dimensional stability, aging and a series of metal properties, is a kind of structural material. 关键词: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发展概况(Development situation)、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base composite materia l)、发展前景(Development prospect) 正文: 一:复合材料简介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物质以微观或宏观的形式复合而成的多相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复合材料按其组成分为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非金属复合材料。按其结构特点又分为:①纤维复合材料。②夹层复合材料。③细粒复合材料。④混杂复合材料。[1]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简介 (1)定义: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以高性能的第二相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它是一类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 以金属或非金属线、丝、纤维、晶须或颗粒状组分为增强相的非均质混合物, 其共同点是具有连续的金属基体。 (2)分类:按增强体类型分为:1.颗粒增强复合材料;2.层状复合材料;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按基体类型分为:1.铝基复合材料;2.镍基复合材料;3.钛基复合材料;4.镁基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为:1.结构复合材料;2.功能复合材料 (3)性能特征: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所选用金属或合金基体和增强物的特性、含量、分布等。综合归纳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以下性能特点。 A.高比强度、比模量 B. 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 C.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 D.良好的高温性能和耐磨性

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关于金属材料的学习,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且学生已有关于金属和合金的不少生活常识,学习难度不大。为维护课标的严肃性,教学忌拔高知识难度,但在教学中,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考虑加强一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巨大使用价值。从方法和情感层面获得加强和熏陶,不失为一种教学创新。这样做对知识学习而言,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对过程与方法而言,可以获得实验探究、调查研究、归纳分析等训练;还可透过关于中国冶金发展史的学习对爱国情感的熏陶等等。同时,本课题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常识较多。为扩大学习成果,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力求安排一些学生活动,以激发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及升华科学情结。因此,本课题的教学,以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出发点及归宿而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探究导电、导热性等)。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教学重点】 1、引导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在交流学习中认识常见的合金并了解其广泛的用途。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探究;指导调查考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仪器、药品及其它】 1、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金属材料。 2、学生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资料。 3、酒精灯、火柴、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砂纸、铜丝、铁丝、铝丝、铁架台、黄铜、铜、焊锡、锡、铁片、铅、铝片、铝合金。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一、金属材料定义:是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二、金属材料分类: ①黑色金属:纯铁、铸铁、钢铁、铬、锰。 ②有色金属:有色轻金属、有色重金属、半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 三、金属材料性能: ①工艺性能: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热处理性能等 ②使用性能: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1. 工艺性能 金属对各种加工工艺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称为工艺性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铸造性能:反映金属材料熔化浇铸成为铸件的难易程度,表现为熔化状态时的流动性、吸气性、氧化性、熔点,铸件显微组织的均匀性、致密性,以及冷缩率等。铸造性能通常指流动性,收缩性,铸造应力,偏析,吸气倾向和裂纹敏感性。 (2)锻造性能:反映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过程中成型的难易程度,例如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塑性的高低(表现为塑性变形抗力的大小),允许热压力加工的温度范围大小,热胀冷缩特性以及与显微组织、机械性能有关的临界变形的界限、热变形时金属的流动性、导热性能等。可锻性:塑性和变形抗力 (3)焊接性能:反映金属材料在局部快速加热,使结合部位迅速熔化或半熔化(需加压),从而使结合部位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整体的难易程度,表现为熔点、熔化时的吸气性、氧化性、导热性、热胀冷缩特性、塑性以及与接缝部位和附近用材显微组织的相关性、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等。 (4)切削加工性能:反映用切削工具(例如车削、铣削、刨削、磨削等)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5)热处理性能: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过程之一,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所以,它是机械制造中的特殊工艺过程,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2. 机械性能: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 的解释。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美育渗透: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 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 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 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 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 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_于永亮

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于永亮,张德金,袁勇,刘增林 (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摘要:在归纳分析目前国内外各种制备多孔材料新技术的基础上,阐述了多孔材料在过滤、电极材料、催化载体、消音材料、生物和装饰材料方面应用及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多孔材料功能结构制备方法金属加工 0前言 多孔材料是一种由相互贯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网络结构的材料,孔洞的边界或表面由支柱或平板构成。由于多孔材料具有相对密度低、比强度高、比表面积大、重量轻、隔音、隔热、渗透性好等优点,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单一功能的材料。近年来金属多孔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金属多孔材料已经在冶金、石油、化工、纺织、医药、酿造等国民经济部门以及国防军事等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世界科技较发达国家竞相投入到多孔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之中,并相继研发了各种不同的制备工艺。 1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工艺 1.1粉末冶金(PM)法[1]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一种或多种金属粉末按一定的配比混合均匀后,在一定的压力下压制成粉末压坯。将成形坯在烧结炉中进行烧结,制得具有一定孔隙度的多孔金属材料。或不经过成形压制,直接将粉末松装于模具内进行无压烧结,即粉末松装烧结法。 1.2纤维烧结法[2] 纤维烧结法与粉末冶金法基本类似。用金属纤维代替金属粉末颗粒,选取一定几何分布的金属纤维混合均匀,分布成纤维毡,随后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性气氛保护的条件下烧结制备金属纤维材料。该法制备的金属多孔材料孔隙度可在很大范围内调整。 作者简介:于永亮(1981-),男,2006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专业。现为莱钢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技术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工作。1.3发泡法[3] 1)直接吹气法。对于制备泡沫金属,直接吹气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且低耗能的方法。 2)金属氢化物分解发泡法。这种方法是在熔融的金属液中加入发泡剂(金属氢化物粉末),氢化物被加热后分解出H2,并且发生体积膨胀,使得液体金属发泡,冷却后得到泡沫金属材料。 3)粉末发泡法。该方法的基本工艺是将金属与发泡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在一定的压力下压制成形。将成形坯经过进一步加工,如轧制、模锻等,使之成为半成品,然后将半成品放入一定的钢模中加热,使得发泡剂分解放出气体发泡,最后得到多孔泡沫金属材料。 1.4自蔓延合成法[4]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是一种利用原材料组分之间化学反应的强烈放热,在维持自身反应继续进行的同时产生大量孔隙的材料合成方法。该方法放热反应可迅速扩展(即自蔓延),在极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全部燃烧反应。同时因为反应时的温度高,故容易得到高纯度材料。这种方法主要是依靠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和气体的运动而得到多孔结构,因此其孔隙大多是相互连通的,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孔材料孔隙度可达到60%以上。然而,由于在自蔓延高温合成过程中,其热量释放和反应过程过于剧烈,容易导致材料的变形和开裂,同时不利于材料的孔结构控制和近净成形。 1.5铸造法[5] 1)熔模铸造法。熔模铸造法是先将已经发泡的塑料填入一定几何形状的容器内,在其周围倒入液态耐火材料,在耐火材料硬化后,升温加热使发泡塑料气化,此时模具就具有原发泡塑料的形状,将液态金属浇注到模具内,在冷却后把耐火材料与 36 莱钢科技2011年6月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金属材料》学案及练习题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3.知道合金的组成,了解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4.会区别纯金属和合金,认识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二、知识准备 请列举你知道的一些金属材料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金属铁、铜、铝的有关知识 铁: 铜: 铝: 人类历史上使用铁、铜和铝等金属材料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三、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金属材料的种类有哪些? 2、跟非金属相比,金属具有哪些相似的物理性质? 3、通过课本第3页表8-1及生活经验完成第4页中的讨论。 4、说出你所知道的金属之最。

[交流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精讲点拨]并不是所有含金属元素的物质都是金属材料,例如铁矿石中含有铁元素但不是金属材料,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不光要考虑其性质,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跟踪练习] 1、某物质为金属材料,则该物质() A.一定是单质B.一定是化合物 C.一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单质或混合物 2、下列物质的性质都属于金属物理性质的是() ①导电性②熔点低③延展性④导热性⑤有光泽 A.①②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⑤ 3、铝通常用作电线、电缆是利用它的性;细铁丝、薄铁片用力就可弯成各种形状,这说明铁具有的性质;铁锅、铝壶可用来烧水是利用它们的性;金块可以轧成很薄的金箔,这是利用了金的性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4-5页,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合金?合金是纯净物吗? 2.铁常见的两种合金是什么?其组成如何? [观察思考] [交流学习] 1.通过观察[表8-2]你得出什么结论?

金属材料性能知识大汇总(超全)

金属材料性能知识大汇总 1、关于拉伸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的问题 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a、拉伸过程的变形: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加工硬化(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 b、相关公式:工程应力σ=F/A0;工程应变ε=ΔL/L0;比例极限σP;弹性极限σ ε;屈服点σS;抗拉强度σb;断裂强度σk。 真应变e=ln(L/L0)=ln(1+ε) ;真应力s=σ(1+ε)= σ*eε指数e为真应变。 c、相关理论:真应变总是小于工程应变,且变形量越大,二者差距越大;真应力大于工程应力。弹性变形阶段,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吻合;塑性变形阶段两者出线显著差异。

2、关于弹性变形的问题 a、相关概念 弹性: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能力 刚度: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 弹性模量:反映弹性变形应力和应变关系的常数,E=σ/ε;工程上也称刚度,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 弹性比功:称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评价材料弹性的好坏。 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滞弹性:(弹性后效)是指材料在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 弹性滞后环:非理想弹性的情况下,由于应力和应变不同步,使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而形成一封闭回线。 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金属的循环韧性,也叫内耗 b、相关理论: 弹性变形都是可逆的。 理想弹性变形具有单值性、可逆性,瞬时性。但由于实际金属为多晶体并存在各种缺陷,弹性变形时,并不是完整的。 弹性变形本质是构成材料的原子或离子或分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变形的反映

课题1金属和金属材料导学案

课题一金属材料 【目标导航】1.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2.了解合金及常见的几种合金的用途。【问题导学】(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一定行!) 学习活动一: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看谁对金属知道的多!)。 1.列举所见金属使用的实例,这些金属用在哪些方面,都利用了这些金属的什么性质? 相信你能总结出 金属具有共同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具有独特的物理性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二:学以致用(尽可能多的展示你的答案) . 1. 你有哪些方法区分铝铁铜三种金属? 2.你知道吗? ①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铝制? ②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③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么情况? ④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结论:物质的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等其他因素。 学习活动三:合金及常见的几种合金的用途(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1.铁合金有哪些类型?生铁和钢的用途有何不同? 2.了解合金与它的纯金属的性质差异 ①分组完成实验8-1,并认真填写实验结果 ②阅读教材5页内容,并认真填写实验结果。 归纳:合金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硬度_______,熔点________等;所以合金比纯金属有着更广泛的用途。

【当堂检测】 1、“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 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 并回答下列问题。 燃烧灭火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____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某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 当玻璃被击碎时,与金属线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防盗玻璃”能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A、延展性 B、导电性 C、弹性 D、导热性 3、关于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金是一种纯净物 B、合金的强度、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 C、合金中只含有金属元素 D、氧化铁是一种合金 4、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下列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A、首先考虑物质的性质 B、废料的回收、对环境有无影响也要考虑 C、价格贵贱、资源贫富也要考虑 D、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无需考虑 5、金属、金属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们的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 B、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来制造炊具 C、不锈钢的抗腐蚀性好,常用来制造医疗器械 D、铝锑合金的熔点较低,电阻率较大,常用来制造发热体 6.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外体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优质有机材料加工而 成,内部使用的燃料是丙烷。下列有关“祥云”中使用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燃烧丙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B.铝合金比纯铝的硬度小 C. 铝合金质轻且延展性好 D. 火炬外体的制作材料均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7. 下列关于生铁和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生铁和钢都是混合物,其主要成份都是碳 B.生铁硬而有韧性,既可以铸又可煅C.生铁与钢的性能由很大的差别,主要是由于生铁和钢中的含碳量不同 D.钢比较脆,既不可以铸又不可以煅 8. 常温下,____________是液体,____________是熔点最高的金属,通常用____________做电缆线。白炽灯泡用的灯丝是用_________制备的;日光灯内则充入了低压_________蒸气,_________和_________可用作货币,古代用_________做镜子。 9. 常见金属的下列用途各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 (1)用铁锅炒菜: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代人将铜打磨成铜镜:_______________,(3)将铝拉成丝做电线:_________________,(4)油罐车尾有拖地铁链:________________,(5)用黄金做装饰品:________________,(6)手机用锂做电池:________________。 . .

金属材料性能及国家标准

金属材料性能 为更合理使用金属材料,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掌握各种金属材料制成的零、构件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应具备的性能(使用性能)及其在冷热加工过程中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工艺性能)。 ???? 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如比重、熔点、导电性、导热性、热膨胀性、磁性等)、化学性能(耐用腐蚀性、抗氧化性),力学性能也叫机械性能。 ???? 材料的工艺性能指材料适应冷、热加工方法的能力。 ???? (一)、机械性能 ???? 机械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 1 、强度:材料在外力(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材料单位面积受载荷称应力。 ??? 2 、屈服点(бs ):称屈服强度,指材料在拉抻过程中,材料所受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载荷不再增加变形却继续增加或产生 0.2%L 。时应力值,单位用牛顿 / 毫米 2 ( N/mm2 )表示。 ??? 3 、抗拉强度(бb )也叫强度极限指材料在拉断前承受最大应力值。单位用牛顿 / 毫米 2 ( N/mm2 )表示。 ??? 4 、延伸率(δ):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总伸长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 ?? 5、断面收缩率(Ψ)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断面最大缩小面积与原断面积百分比。??? 6 、硬度:指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压力其表面的能力,常用硬度按其范围测定分布氏硬度( HBS 、 HBW )和洛氏硬度( HKA 、 HKB 、 HRC ) ??? 7 、冲击韧性( Ak ):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单位为焦耳 / 厘米 2 ( J/cm 2 ) . (二)、工艺性能 ???? 指材料承受各种加工、处理的能力的那些性能。 8 、铸造性能:指金属或合金是否适合铸造的一些工艺性能,主要包括流性能、充满铸模能力;收缩性、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能力;偏析指化学成分不均性。 9 、焊接性能:指金属材料通过加热或加热和加压焊接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金属材料焊接到一起,接口处能满足使用目的的特性。 10 、顶气段性能:指金属材料能承授予顶锻而不破裂的性能。 11 、冷弯性能:指金属材料在常温下能承受弯曲而不破裂性能。弯曲程度一般用弯曲角度α(外角)或弯心直径 d 对材料厚度 a 的比值表示, a 愈大或 d/a 愈小,则材料的冷弯性愈好。 12 、冲压性能:金属材料承受冲压变形加工而不破裂的能力。在常温进行冲压叫冷冲压。检验方法用杯突试验进行检验。 13 、锻造性能:金属材料在锻压加工中能承受塑性变形而不破裂的能力。 (三)、化学性能 ???? 指金属材料与周围介质扫触时抵抗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的性能。 14 、耐腐蚀性:指金属材料抵抗各种介质侵蚀的能力。 15 、抗氧化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抵抗产生氧化皮能力。 >> 返回 金属材料的检验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 法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对材料的要求日益提高,使普通的单一材料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复合材料是多种材料的统计优化,集优点于一身,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轻比重等一系列特点。尤其是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具有较高工作温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且有导电、导热、耐磨损、不吸湿、不放气、尺寸稳定、不老化等一系列的金属特性,是一种优良的结构材料。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materials requirements increasing, the ordinary single material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Composite material is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set merit in a body,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trength, high modulus and light specific gravity and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 ( MMCs ) has the high working temperature and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and a condu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wear resistance, moisture, do not bleed, dimensional stability, aging and a series of metal properties, is a kind of structural material. 关键词: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发展概况(Development situation)、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base composite materia l)、发展前景(Development prospect) 正文: 一:复合材料简介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物质以微观或宏观的形式复合而成的多相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复合材料按其组成分为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非金属复合材料。按其结构特点又分为:①纤维复合材料。②夹层复合材料。③细粒复合材料。④混杂复合材料。[1]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简介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习题-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练习

课题1 金属材料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主要是因为( ) A.钨的导电性好 B.钨的熔点高 C.钨的硬度大 D.钨的密度大 2.在银行、金店等场所使用了新型“防盗玻璃”。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产生电信号,与金属线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 A.延展性 B.弹性 C.导电性 D.导热性 3.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下表对生铁和钢的成分、性能都做了比较。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生铁相比较,钢有什么优良的性能? (答出一条即可)。 (2)写出钢的一种用途: 。 (3)比较生铁与钢的成分,说明生铁与钢在性能上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下表是部分纯金属和合金的性质及用途。

(1)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你能得到的启示是 。 (2)生活中,某同学家里的保险丝坏了,他找来铅丝代替保险丝,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 2.常温下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如下: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铅制?如果用铅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2016重庆巴蜀中学诊断,21,★★☆)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工业及建筑材料,下表是A 、B 、C 三种金属的部分物理性质。 (1)三种金属中最不适宜制作导线的是 (填字母),高压输电线不用金属A 而选用金属B,主要原因是 。

课题1金属材料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1:金属材料的发展史 (1)青铜器时代:青铜是人类社会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商朝开始出现青铜器。 (2)铁器时代:铁器是继青铜器之后使用的又一种金属材料,在公元前8世纪的西晚期开始使用。 (3)铝:由于铝的密度小且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4)新型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水磁合金等。 1、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A.铝铜铁B.铜铁铝 C.铁铜铝D.铜铝铁 1、人类很久以前就能够使用铜材料,而铝材料是近一百多年才使用,原因是() A.铝材料性能不好B.铝材料价格太贵 C.铝化学性质活泼,难冶炼D.铝的冶炼材料太少 知识点2: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金属用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刀、剪等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2)纯金属和合金都具有金属特性,我们可以利用金属材料的特性来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纯金属是纯净物,合金是混合物。 (4)有些物质虽然含有金属元素,但不是金属材料。如氧化铝、氢氧化铝等,它们不具有金属的物理特性,如不具有金属光泽、不导电、不导热、无延展性等。 1、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氧化铁B.金刚C.铝D.碳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O2和Fe2O3都是氧化物

B.青铜和铁都是合金 C.空气和海水都是混合物 D.金刚和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知识点3: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金属的物理通性:①具有金属光泽。②密度较大。③熔点、沸点较高。④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能力。⑤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某些金属的物理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固态,但汞呈液态。 注意:颜色和光泽一般指金属为块状时表现出来的外观特性,当金属为粉末状时,一般显黑色,纯净的铁片、银片都是银白色的,但铁粉、银粉是黑色的。 1、下列性质中属于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是() ①有光泽②导电性③熔点低④延展性⑤导热性⑥不易导电 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⑥ 1、某新型“防盗玻璃”具有多层结构,每层的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与 玻璃相连的警系统就会立刻报警。“防盗玻璃”能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A导电性 B.延展性 C.弹性D导热性 知识点4: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延展性最好的金属——金;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

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 1. 密度(比重):材料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即密度=质量/体积,单位为g/cm3。 2. 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性,如弹性、塑性、韧性、强度、硬度等。 3. 强度: 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屈服点、抗拉强度是极为重要的强度指标,是金属材料选用的重要依据。强度的大小用应力来表示,即用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载荷(外力)来表示。 4. 屈服点: 金属在拉力试验过程中,载荷不再增加,而试样仍继续发生变形的现象,称为“屈服”。产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即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称为屈服点,用符号σs表示,单位为MPa。 5. 抗拉强度: 金属在拉力试验时,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用符号σb表示,单位为MPa。 6. 塑性: 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去掉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变形),但不会被破坏的能力。 7. 伸长率: 金属在拉力试验时,试样拉断后,其标距部分所增加的长度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称为伸长率。用符号δ,%表示。伸长率反映了材料塑性的大小,伸长率越大,材料的塑性越大。 8. 韧性: 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称为韧性,通常用冲击吸收功或冲击韧性值来度量。 9. 冲击吸收功: 试样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折断时所吸收的功。用符号A?k表示,单位为J 。 10. 硬度: 金属材料的硬度,一般是指材料表面局部区域抵抗变形或破裂的能力。根据试验方法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等多种。布氏硬度用符号HB表示:洛氏硬度用符号HRA、HRB或HRC表示。 部分常用钢的用途 (一)各牌号碳素结构钢的主要用途: 1.牌号Q195,含碳量低,强度不高,塑性、韧性、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好。用于轧制薄板和盘条。冷、热轧薄钢板及以其为原板制成的镀锌、镀锡及塑料复合薄钢板大量用用屋面板、装饰板、通用除尘管道、包装容器、铁桶、仪表壳、开关箱、防护罩、火车车厢等。盘条则多冷拔成低碳钢丝或经镀锌制成镀锌低碳钢丝,用于捆绑、张拉固定或用作钢丝网、铆钉等。 2.牌号Q215,强度稍高于Q195钢,用途与Q195大体相同。此外,还大量用作焊接钢管、镀锌焊管、炉撑、地脚螺钉、螺栓、圆钉、木螺钉、冲制铁铰链等五金零件。

金属材料化学元素及机械性能

GG25 HT250 C Si Mn P S (參考) % Hardness HB 30 - ≥250 - 180-225 GG20 HT200 C Si Mn P S (參考) ~~~1≤≤ 0,2%. N/mm2 Tensile-Str. N/mm2 Elongation A5 % Hardness HB 30 - ≥200 - - ASTM A126B C Si Mn P S Cr Ni Mo - - - ≤≤- - - 0,2%. N/mm2 Tensile-Str. N/mm2 Elongation A5 % Hardness HB 30 - ≥214 - - GGG40 EN-GJS-400-15 EN-JS1030 GB/T 1348 QT400-15 C Si Mn P S (參考) ~~3 ≤≤≤ 0,2%. N/mm2 Tensile-Str. N/mm2 Elongation A5 % Hardness HB 30≥250 ≥400 ≥15 130~180 EN-GJS-400-18 EN-JS1025 GB/T 1348 QT400-18 C Si Mn P S (參考) ~~≤≤≤ 0,2%. N/mm2 Tensile-Str. N/mm2 Elongation A5 % Hardness HB 30≥250 ≥400 ≥18 130~180 ASTM A536 65-45-12C Si Mn P S (參考) % Hardness HB 30≥310 ≥448 ≥12 -

ASTM A536 60-40-18 C Si Mn P S (參考) ~~≤≤≤ 0,2%. N/mm2 Tensile-Str. N/mm2 Elongation A5 % Hardness HB 30 ≥275 ≥414 ≥18 - ASTM A395 65-45-15 C Si Mn P S Cr Ni Mo ≥3≤-≤----0,2%. N/mm2 Tensile-Str. N/mm2 Elongation A5 % Hardness HB 30≥310 ≥450 ≥15 156~201 65Mn GB/T 711 C Si Mn P S Cr Ni Cu ~~~≤≤≤≤≤ 0,2%. N/mm2 Tensile-Str. N/mm2 Elongation A5 % Hardness HB 30 ≥430 ≥735 ≥9 ≤229 Q235A C Si Mn P S Cr Ni Mo ~≤~≤≤- 0,2%. N/mm2 Tensile-Str. N/mm2 Elongation A5 % Reduc. Area % ≥235 375~500 26 - 閥門常用材料標準

第8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第1课时)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许多日常生活用品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并重点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然后,由学生根据金属的性质讨论其用途,最后得出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结论。 第二部分介绍合金,通过活动与探究比较合金与纯金属在性质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得出合金的用途更为广泛的结论。为拓展学生视野,教材还特意介绍了很有前途的金属钛及新型高科技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材料。 由于本课题的知识难度不算太大,所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成了本课题教学的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5.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