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方言语音探究
试比较襄阳话与南阳话的语音异同

致性 :
1 . t 和t h
襄阳话和南阳话中都有个特殊的鼻音声母r L 。南 阳话中 在 襄 阳 话 和 南 阳 话 中 都 读 不送 气 t 声母 的字 ,在 普 通 话 古次浊 “ 娘 ”母字变来的今齐齿呼、撮 口呼字 ,仍保 留r 庐
丈 ”则 读 ] 声 母 ;如 “ 测 、册 、侧 、 策 、岑 ”读 [ t ] ,而 常 会 被误 以为 是 河 南 话 。 本 文从声 、韵、调三个 方面 比较 襄阳话和 南阳话在语 “ 吃、插 、常、成”读 [ ] ; “ 色、瑟、森、所、啬 ”读 [ s ] , 音 上 的 异 同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襄 阳 以汉 水 为 界 ,分 为襄 城 而 “ 十、诗、双”读[ s ] 。 南阳话中只有 声母,没有Z 声母, 和 樊 城 , 两 地 语 音 略 有 差 异 ,本 文 采 用 樊 城 语 音 ;南 阳 方
1 . p 和p h
u ei ua o u a 习 u r j u a n u阴平 2 4 , 阳平 4 2 ,上 声 5 5 , 去声 3 1 2 二、襄阳话和南阳话声 母比较 由于 同 属 北 方 方 言 , 襄 阳话 声 母 和 南 阳 话 声 母 差 异 性 较 小 。 南 阳 话 声 母几 乎 包 括 所 有 的 襄 阳 话 声 母 ,但 比襄 阳
襄 阳地处湖 北省西北 部,汉水 中游 ,其方 言襄阳话属 照组梗开二入声 ,流组 曾开三 入声字大多读舌尖后音 [ h ] 、
南阳土话词典 最全面的南阳方言大全盘点

南阳土话词典最全面的南阳方言大全盘点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南阳土话词典最全面的南阳方言大全盘点,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1、苛叉人:特别麻烦人,使人极其受累2、别筋:不协调,不顺手3、这人秦:指某人有心计、诡谲、阴险4、光身汉:单身5、没一巴鹰:丢三落四或来无影去无踪6、磨兑:磨磨唧唧7、磨事人: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撒娇8、不咋着:不太好9、二古筋:不聪明、说话做事常出错10、二异子:不公不母、不男不女11、驴屎蛋:外面光里面脏12、饿死鬼:贪吃的人13、木腔:说低俗话,做下流事14、松松(xiongxiaong)的:很容易15、贱伙:不该献媚去做,偏去做16、可pia:事没办成或效益低17、翅楞:炫耀、显摆自己18、秃噜个嘴:爱吃别人的19、木矗个脸:毫无表情20、鸡皮冻儿:薄薄一层冰21、四不距离:前无村后无店,离住户远22、拍话:聊天23、去球吧:不赞成这种说法或做法24、叨里美:说得好听,有趣味25、一身杂旋:指一个人毛病多26、木耳性:不长记性27、格意:讨厌28、不虑后:不为以后过日子考虑,不勤俭持家、过于浪费、挥霍29、蚂几廖:知了30、吃:吃奶。
妈儿两字要快速连读31、各意球货:对某人或事物讨厌,这里专指讨厌的人32、尻总人:背地里整人、坑人33、日掘人:从侧面讽刺、挖苦、批评XX精品范文大全34、娟挤:聪明、灵动、投机35、信球儿八插:傻瓜、不聪明36、骡子球:指某人不会给别人办好事37、二目需:脸皮子厚38、肉里刺:指某人不开朗还有倔脾气39、球皮烂杆子:穷酸泼皮40、相不中:没看上41、英记:惦记42、去球吧:算了吧43、枝棱:打扮漂亮或长相俊美44、鞋货:大声喊45、科牌科牌:商量商量46、屎急:慌张47、踮奔:步行48、蛙开跑:快跑49、戳祸:惹祸50、圣人蛋:某个另类人行为举止与众不同51、麻搭:麻烦52、祛火吧:结束53、稀屎溜:胆小鬼54、搁哪:在哪儿或放哪儿55、白说:别说56、瞎喷:说大话,说不实际的话57、红事:结婚事58、白事:丧事59、末喝都:末了、最后60、达那个蛋:骂人话61、各酒眼:闭上眼62、麻披子:不明事理胡搅蛮缠63、花虎六稍:色彩斑驳64、出绿绿:在地面上快速地来回跑65、糊涂蛋:心底不清66、吞钱兽:侵吞公私财物67暮囊:不爱说话,不爱交际,没本事68、猴跳:有心眼又精明能干69、烧里:爱出风头、显摆、炫耀自己70、烹了:大事不好71、蹬了:关系分裂72、膘人:欺骗人73、爱宾:摆架子,不与人言笑,爱一本正经74、见天:每天75、早起起:早上76、一目楞:从入睡到自己醒来77、多晚?:啥时候78、扁食:饺子79、后依儿:后天80、黑了:晚上81、斯气:变质、有异味82、摆治人:捉弄人83、摆治病:治病84、那货:那个人85、整一架:打架86、格着恁恼:用不着生气87、扭球别棒:某人说话做事不随和不顺从88、喝汤:吃晚饭89、乘开:意为“等一刻”,等一会儿90、溅摆:—轻狂91、烧毛:—走路、办事毛糙不稳当92、尖俏:刻薄、爱挑剔93、赖孙:—不是好人94、胡叉:糊涂不讲理95、摘删:应给不给或剔除出去96、泽楞:故意炫耀97、喝汤:吃晚饭98、重茬:一块地连续二年种一个品种99、烂茬:一个品种在一块地连种三年100、瞎火:不成功101、别招:别动,别摸102、着不着:知道103、眼气:眼馋、羡慕104、细发:仔细105、圪蹴:蹲106、胳对点:住房、用具勉强可用107、闷呆欣:不聪明108、鼓捣:做某种事情109、摆个卖不着架子:—傲气、不在乎110、嘴拖落着地:—形容爱吃别人的东西111、疙瘩暴云:云彩浓重112、风发(féngfa):感冒113、埋迹:肮脏;糟蹋,恶心114、样美儿:正好115、拿捏人:不随便、不顺手、不自在116、毒气:厉害,牛117、尖(jián):抠门、吝啬118、忘记王二哥贵姓:狂妄之意119、日冒:不严谨,粗心120、当蛮儿着:故意121、去伙:完了122、砸了:事情没成123、挺那儿:躺下124、麻搭:麻烦125、黑不溜鳅:特别的黑126、强强(jiàngjiàng)巴巴:勉强;127、腰粗:喻家庭财产丰厚128、瓷实(cishi):结实、殷实129、老是:常常、总是130、黑了(黑老):晚上131、腿儿粗:喻有坚实的靠山132、不徐顾:没看见或者没留意133、末了儿:最后134、叫唤:喊叫、吵闹135、抬杠:争辩136、打渣子:开玩笑137、焦毛:滑稽。
南阳方言中前缀“圪”字探析

南阳方言中前缀“圪”字探析作者:葛果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3期摘要:在南阳方言中,“圪”字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作为前缀附着在其他词的前面,表示动作的持续或短暂、程度等。
本文从“圪”字的来源、构词类型、语法功能等方面探析,概括出前缀“圪”字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南阳方言前缀圪一、“圪”字的来源“圪”字在南阳方言中的读音是[k?扪44],可以附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的前面,无具体实意。
在南阳方言中以“圪”为前缀的有很多,表示不同意义并有着不同的用法。
南阳地区,历来是各朝各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之地,历史悠久,文化交互众多。
早在秦朝时期,帝王“错攻楚,赦罪人迁南阳”、“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巩固统治。
明朝初叶,推行“招徕耕种,以实中原”政策,遂迁山西、江西等地数万民众移居南阳、镇平、内乡、邓州、新野、裕州、唐诸州县等地;清初时期,招抚流民归业,大批人口由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迁入境内。
民国27年6月,蒋介石派军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南大敌,数万“黄泛区”难民涌入境内[1]。
南阳方言虽属于中原官话,但内部差异还是很具有特色的,大致分为东、中、西三个方言区域。
本文就“圪”字为研究对象,考察三个区域的用法,有着一致的特点。
就地域分布历史看,南阳方言中“圪”的词或词组大多数是从晋语中演变而来的,但又保持着独有的特色。
如读音上发生了变化,晋语中“圪”字的读音是[k?藜?揲21-51],除此之外,在一些组合上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二、构词类型在南阳方言中,“圪”字的构词类型很丰富,可以构成“圪+X”的类型,表重叠的“圪+XX”、“圪X圪X”、“圪圪XX”,表附加的“圪X儿/子”等,同时由于X的词性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1.圪+X式(1)名词性词组:①圪丁:指较小的方块。
例句:你这圪丁切得太小了。
②圪疤:锅底烂一个洞用铁水或者铝水补起来的地方。
例句:你轻点搅,别搅到锅圪疤了。
③圪粑:粥等稀饭冷凝结成的块儿。
例句:这锅圪粑比饭都好吃。
南阳方言的“给”字句

能不同的“ 给” 在语 句中大量共现 , 使得 南阳话的“ 给” 字句呈现 出一定的复杂性 , 极具 代表 性 的是 以“ 给我 ” 为 标 记 的命 令 句和 以 “ 给你” 为 标记 的 “ 强 处 置 式” 。后 者在 功
能上 与一般 处 置式 和复 标 处 置 式 类 聚成 群 , 共 同承 担 起 南 阳话 中 处置 义 的 多样 化 表
 ̄ o 1 . 3 2 N o . 3 2 0 1 3 . 6
南 阳方 言 的“ 给" 字句
闫 克
( 1 . 河 南 大学 文学 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0 ; 2 . 中国人 民大学 文 学 院 , 北京 1 0 0 8 7 2 )
摘 要 : 在南阳方言 中, “ 给” 单用 时读为[ k e i 。 ], 与其他成分共现时读 为[ k 口 ] 。总体看 来, “ 给” 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 , 介词“ 给” 在 不同的语 义条件下起到不 同的标引、 标 记功 能 。“ 给” 的 多功 能性 导 致部 分“ 给” 字句在缺 乏语 境制 约 的情 况 下 出现歧 义。 功
在 句法 功能 上 , 南 阳话 中 “ 给” 可 以作 动词 、 介
词, 没有助词的用法 。参照 《 现代汉语八百词 ( 增 订本) 》 对普通话“ 给” 的解释 J , 我们对南 阳话 的
河南南阳方言儿化现象研究

河南南阳方言儿化现象研究同其他北方方言相比,南阳话儿化现象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名词、形容词、方位词、量词中。
在分布数量上,除名词、形容词较多外,其余词类分布数量较少。
本文分别从语表结构、语里意义和语值特点的层面对这些较为典型、常见的儿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标签:南阳方言儿化语表结构语里意义语值特点袁家骅在《汉语方言概要》中指出:“儿化是北方方言的普遍特点。
”南阳方言属中原官话的郑曹片,其儿化现象更有一些特殊之处,具体探析如下:一、与指示代词有关的儿化(一)语表结构、语里意义在《金瓶梅》《红楼梦》《西游记》等一些明清小说及北京口语中,与指示代词有关的儿化最常见的是“这儿”“那儿”等,南阳方言中,与指示代词有关的儿化,最常见的结构为“指示代词+A儿化”。
例如:这不儿那不儿这哈儿那哈儿这主儿那主儿这咪儿那咪儿以上“指示代词”和后面的语素是相融的关系,即他们只有黏附在一起使用,才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
这些词若去掉“这”“那”分别变成“不儿、主儿、咪儿、哈儿”,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变得毫无意义。
“这/那不儿”一般用于寻找人或物的回答语中,可以看作兼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在’+方位词‘这/那里’”。
例如:甲:“也不知儿猫娃儿跑哪儿了(不知道小猫跑到哪里了)?”乙:“那不儿(在那里)。
”而“这/那哈儿”属方位词,等同于普通话“这/那里”,它经常与“改”“哩”黏附在一起使用,例如:甲:“你给我帽子搁哪儿了(你把我帽子放哪了)?”乙:“改这/那哈儿哩(在这/那儿)!”“这/那主儿”常用于发话者对对方的戏称,含有不尊重的意味,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家伙”。
例如:这主儿猴儿能猴儿能哩(这家伙太狡猾了)。
另外,“这/那咪儿”相当于普通话中“这/那边”。
(二)语值特点1.加重贬义色彩,表蔑视。
例如“这/那主儿”中的“这/那主”本身就含有不庄重的色彩,若与“儿”连用,则加重这种感情色彩,表示对对方的轻视(指称小孩时除外)。
南阳话与普通话语音差异

南阳话与普通话语音差异
王晓红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8(018)001
【摘要】南阳话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从声母看,南阳方言有
比普通话声母多的现象,不家声母相混现象;从韵母看,南阳方言中韵母相混现象较多,另外还有丢失韵头现象;从声调看,主要是南阳方言调值与普通话调值不同,找出方言和普遍话的语音对应规律,掌握简单的纠正方法,不失为南阳人学习普通话的捷径。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王晓红
【作者单位】南阳师专职教中心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1
【相关文献】
1.从青老男方言的语音差异看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r——以赣语丰城话为例 [J],
曾莉莉
2.“新疆普通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 [J], 杨恺琴;;;
3."新疆普通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 [J], 杨恺琴
4.曲靖话和普通话语音差异初探 [J], 謝树忠
5.也谈曲靖话和普通话语音差异 [J], 王石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

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地域条件、历史演变和社会文化因素是方言语音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河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的一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语音特点在不同的时期有着显著的演变,并形成了一定的层次结构。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探讨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
首先,地理环境对方言语音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影响。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处于南方方言区与北方方言区的交界处,且河南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这些地理条件导致了河南方言吸纳了南北方言的特点,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语音系统。
例如,在元代时期,河南方言受到了南方方言的影响,发生了声母转移的现象,例如“g”音的发音从轻唇塞音([g])转变为闭塞梵音([b]),这一现象在河北方言中并不普遍。
其次,历史演变也对河南方言语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南作为中国古代的权力中心之一,历史上屡经战乱和政权更迭,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方言语音的演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明清时期,河南是军事重镇,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导致语音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河南方言发生了明显的元音变异,例如在双唇元音“u”音和齿龈元音“ing”音中,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异可以追溯到班门和四曲方言的影响。
最后,社会文化因素也对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种历史文化背景对方言语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宋元时期,河南成为理学盛行的地区,许多学者和士人聚集于此。
这些文化人士的影响使得河南方言的语音系统更加趋向标准化,发音准确程度较高。
此外,河南还有着优秀的曲艺和民间音乐文化,这些特有的艺术形式使得河南方言语音有着独特的韵律和声调。
综上所述,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
河南方言在吸纳和融合南北方言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语音系统。
历史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河南方言在演变中形成了一定的层次结构。
新野方言单字音声调的实验分析

新野方言单字音声调的实验分析樊雪君摘要长期以来,在众多学术著作中,关于新野方言声调的研究极其少见。
只有《南阳方言概要》(徐奕昌,1982)采用传统方言学的以听觉感知为基础的“耳听手记”方法对新野方言的声调作了概括性描写。
本文旨在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新野方言单字音声调研究进行研究,从而测出新野方言的调值和调型。
关键词新野方言,声调,实验分析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新野方言声调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测出新野方言声调的调值和调型。
一、研究方法1.声学实验法利用语音实验仪器从声学角度来考察声调,可以使语音转变为语图及数字,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信。
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方法,利用其对语音进行研究可以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客观、科学、真实地阐述语言规律与特点。
4.图表法图表法使研究结果图文并茂,更具说服力,可以提高分析结果的明晰性与可读性。
二、实验准备1.发音合作人的选择发音合作人应具备下述条件:发音器官健康正常,没有影响发音的缺陷;本地方言是他的母语,他从学会说话以后一直说纯粹、流利的本地话;他受过一定的教育,能较快地领悟调查的目的和调查者的提问;他能够提供丰富的方言材料和地方文化背景。
本文中发音合作人(具体情况见附表)都是竭力按以上标准找出的,录音前均经过练习,他们的发音都比较自然。
2.录音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编辑的《方言调查字表》是当前通用的、最好的方言语音调查表格。
我们在《方言调查字表》的基础上制定了发音词表。
此外,根据Howie(1976)的理论,声调的覆盖范围只是元音及其后面的带音部分,因而字表设计中没有选择浊音声母和零声母的字。
3.录音地点新乡学院A-14-2219。
4.录音设备用有线话筒将声音直接录入惠普笔记本电脑。
5.分析软件(1)“桌上语音工作室”(Mini- Speech-Lab)“桌上语音工作室”(Mini- Speech-Lab)是南开大学研发的语音分析处理软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南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5)第三章南阳方言中的语流音变情况 (10)第四章南阳方言的尖团特色 (19)第五章余论 (20)南阳方言语音探究中文摘要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历史上曾一度是经济、政治、文化要镇,一直以来对其周围地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处在豫陕鄂三省交界处,是华中与南楚相沟通之地。
由于南阳在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影响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研究南阳方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南阳方言研究的论著甚少,还留有大片空白,对南阳方言语音的特殊性进行关注探讨的研究也为数不多。
鉴于此种现状,本文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之上,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综合采用多种方法,以期对南阳方言的语音面貌加以详细论述。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南阳的历史、地理沿革及语言使用情况。
简要描述南阳方言在整个方言区划中所属片区,南阳方言的内部差异,内部分区及其概貌。
然后概述南阳方言语音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南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简要介绍南阳方言的声母、韵母和调值情况,及其与普通话的对比。
第三章南阳方言中的语流音变情况南阳方言的语流音变主要包括声变、韵变和调变。
从这三方面并结合普通话语音与南阳话语音对应表,来分析南阳方言音变情况。
第四章南阳方言的尖团特色简要介绍尖团音在各方言中的分布情况及研究现状,并结合语音实例详论南阳方言的尖团音特色。
第五章余论简要阐述南阳方言语音研究的重要意义。
(简述。
)关键词:南阳方言语音语流音变尖团特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南阳的历史沿革、地理区划及方言概况1.南阳的历史沿革南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万~50万年前,就有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
南阳在夏朝时,地属豫州,接近夏都。
殷商时,武丁“奋伐荆楚”,把这里作为前哨阵地,遗留下来的有距南阳市东北5千米的十里庙遗址。
西周时期,宣王册封他的舅父申伯于南阳,称为申伯国。
春秋时,楚国在南方崛起,向北扩张,后楚文王灭申,在南阳设置宛邑,始称宛。
战国后期,宛为韩地。
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秦国伐韩拔宛。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派遣司马错攻打楚国,并将赦罪之人迁到南阳。
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设置南阳郡,郡治于宛。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南阳是全国的八大都会之一。
秦末,刘邦经南阳入关时,“匿旌旗,人衔枚,马束舌,鸡未鸣,衔围宛城三匝”,迫使南阳郡守投降。
汉承秦制,仍置南阳郡治于宛。
西汉时,实行盐铁专卖,在宛设有工官和铁官,以监督、经营冶铁业和其他手工业生产。
(1952年2月,在南阳市北关瓦房庄发现大规模的汉代冶铁遗址。
)西汉末年,刘玄与王莽军作战,在围攻宛城的过程中,于地皇四年(23年)二月,在宛城外的淯水(白河)沙滩中设坛场,称淮阳王,取年号“更始”。
同年六月,攻下宛城,遂定都于此。
更始三年(25年),起帝业于南阳的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把宛作为陪都。
光武帝的云台28将、365功臣,多出于南阳,故南阳皇亲国戚云集,有“南都”、“帝乡”之称。
南阳太守杜诗在此发明了水排鼓风冶铁技术,铸造农器,“用力少,见功多”,从而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古诗十九首》“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的诗韵,把宛和洛阳并提,反映了南阳东汉时经济文化的发达。
三国时期,南阳属魏,置荆州治宛,称荆州城。
曹操与张绣,曾在此城发生争夺战。
西晋分封诸侯,建立了南阳国,属荆州都宛。
东晋桓温和南朝刘裕,皆由此至洛阳。
北魏时孝文帝取南阳五郡,而南齐不能夺。
隋唐时期,郡治移穰县(今邓州南),宛改称南阳。
唐“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先后派叛将武令、兵马先锋田承嗣攻打南阳,南阳军民在节度使鲁吴的指挥下,守城一年,最后鲁吴率城中军民突围,向襄阳撤退。
宋时称宛州,金正大三年(1226年)设申州,元初升申州为南阳府。
南宋初年,宰相李纲,为了振兴宋朝,在献迁都三策中说:“夫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湘、巴蜀,可以取货财;北距三都(指宋之北京大名、西京洛阳、东京汴梁),可以遣救援。
”是坚持抗金,恢复中原最理想的建都之地。
元灭金之后,向南进攻宋,元人取襄樊,下汉水,进军江南,也是以南阳为基地。
明代南阳为重藩,是朱元璋第23子唐定王朱柽的封国。
从永乐二年(1404年)封藩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南阳止,共历9世11王,统治南阳长达239年之久。
清代,驿道开辟,由北京至云贵,多取道于此,加之驿站紧靠城南关白河码头,南阳成了水陆交通的连接点,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手工业、商业相当昌盛,使沉寂多年的古宛城又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并成为豫西南的经济中心。
辛亥革命后,南阳设镇守使署。
1933年,南阳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此。
1948年11月4日南阳解放。
1949年3月起先后设南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南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专署,设立地级南阳市。
2.南阳的地理区划及其方言片属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32°17′~33°18′N、110°58′~113°48′E之间,辖1市2区11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1055万人,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南阳古城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豫陕鄂三省交界处,是华中与南楚的沟通之地。
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因此得名南阳。
(见《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
南阳三面环山,北、西、东三面分别被伏牛山、桐柏山及其余脉环绕。
地形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整体呈马蹄形,被称为南阳盆地。
全市辖区共包括10县2区以及一个县级市,分别为新野、西峡、社旗、桐柏、淅川、唐河、方城、内乡、南召、镇平、卧龙、宛城、邓州。
全市辖区总面积约为2.66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090万。
南阳方言分布在南阳辖区的各个角落,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带有华北方言普遍的语音特征。
目前关于南阳方言的片属问题,学界还存在一定分歧。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年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南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
然而,根据贺巍在《中原官话分区(稿)》一文的研究成果,南阳方言则属于中原官话南鲁片。
3.南阳方言概况3.1南阳方言的内部分区及内部差异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南阳方言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丁全、田小枫在《南阳方言》中根据各辖区方言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将南阳所辖的13个县市区分为三个小的方言区:东部区、西部区和中部区。
根据丁全、田小枫在《南阳方言》中的论述,东部区主要指南阳东南部的桐柏、唐河等县,以桐柏为中心,山地多,平川少,南与湖北接壤,东与信阳毗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40万,其中有汉、蒙、回、藏、维、苗、壮、侗、瑶、白、土家等17个民族。
西部区主要包括西峡、淅川、内乡三县及镇平、邓州西部,属浅山丘陵地区,南接湖北,西接陕西,面积约8600平方公里,人口约170万,此区以内乡为中心。
中部区主要包括宛城、卧龙、方城、社旗、南召、新野、唐河西部、镇平、邓州东部等,此区以平原为主,南与湖北接壤,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此区以南阳市城区为中心。
南阳方言东、西、中三个分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语法方面的差别不大。
总的来说,就语音方面而言,西部区的口音最重,东部区次之,中部口音相对较轻。
东部、西部地区的音变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东部地区儿话音较为突出。
3.2 南阳方言语音概貌南阳方言在我国方言分区中属于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区,带有华北方言普遍的语音特征。
首先在声母方面,塞音和塞擦音无清浊之分,只有清音送气与清音不送气之别。
其次,在韵母方面,能够充当韵尾的辅音较少,古塞音韵尾-p、-t、-k逐渐消失,而古鼻音韵尾-m和-n,只保留-m 。
第三,在声调后面,调类数目与普通话一致,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没有入声。
古平上去入四声在南阳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情况大致如此: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上声一部分仍归上声,一部分归入去声。
第二节南阳方言语音研究现状南阳方言语音研究现状目前为止,有关南阳方言语音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对南阳方言进行整体性系统研究的典型论著有丁全、田小枫合著的《南阳方言》。
该书以方言调查为基础,力图对南阳方言做整体性的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方方面面。
论述内容涵盖面宽,范围广泛。
但因为该书囊括面广,力图对南阳方言的全貌做“百科全书式”的直观展现,因此对南阳方言语言现象的一些分析描写,不够详实,在一些方面难免存在疏漏。
而且由于全书篇章结构,内容布局影响,未对方言中存在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进行专章论述和深入探究。
微观方面,对南阳方言语音现象的研究多散见于一些论文撰写中。
这些论文大多是对南阳方言中存在的某一语音现象进行具体研究和详细论述,很少有对南阳方言语音进行整体系统性分析,因此很难对南阳方言语音全貌做详尽展现。
如《南阳话和普通话的区别》、《南阳方言的连续变调》、《镇平方言儿化研究》等。
第二章南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第一节南阳方言的声母南阳方言的声母系统并不复杂,与普通话的声母系统较为一致,除具有普通话的21个声母之外,由于卷舌、清音浊化、等原因共有包括零声母在内的25个声母。
下面将其按照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进行分类。
南阳方言声母总表下面是南阳声母的一些常用例字:b布班半百p坡盘爬皮m摸墨馍买f福飞扶法v文闻为危d到大带堆t太铜土推n奶拿南内l拉老路雷z最尖井子c擦七倩情s伞先写酸?儿而耳二j建京就家q轻奇恰区x咸夏鞋训?娘捏捻年zh郑治张抓ch差穿出吃sh帅是顺商r人热让然ɡ古干刚个k客苦开肯h很胡换红南阳方言中与普通话相一致的的声母,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大致与普通话相对应,只在个别地方稍有差别。
南阳方言中的翘舌音发音部位较普通话靠前,这与南阳方言韵母的发音特点及声韵配合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
且南阳方言中的唇齿音在和低元音韵母相拼时,唇齿摩擦不明显,近乎擦音。
除此之外,南阳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最大差异体现在南阳方言的尖团特色上。
关于这一点将在下面的行文中做详细论述,在此便不作赘述。
第二节南阳方言的韵母根据丁全、田小枫《南阳方言》关于语音的描写,并结合发音合作人的口音,现将南阳方言的韵母整理如下,并配以例字。
-i字资只自i飞齐及第u绿苦竹出y雨玉驴掳-i 知志指食a 爬大咋哇i a虾家卡压ua爪花瓜刷ə社他和个iə也铁结血uə锅多桌驮yə药脚缺靴耳而百盖菜薹i?解鞋街特u?国帅怪快黑圪胳ɔ刀涛高毛iɔ条校较掉uɔ?ei水对推催u ei归灰锥吹əu沟都收愁iəu流酒休久an蛋三拌断i an烟镰减电u an关团专断yan劝怨园喧en温陈啃根i en信秦斤音u en村蹲纯屯yen群云笋逊aŋ唐夯枉桑i aŋ藏强粮犟u aŋ装床霜黄əŋ耿等疼成iŋ净情订星yŋ熊穷松窘ŋ硬南阳方言中的韵母一共有40个,较普通话多出一韵。